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2010年以来小麦生育期间黄淮南片麦区非生物灾害和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大面积生产和区域试验中表现较好的品种的表现进行分析,认为冬春干旱、春季倒春寒冻害,灌浆后期高温、干热风、倒伏等灾害,以及纹枯病、赤霉病、根腐病、叶锈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是影响该区小麦生产和品种利用的主要因素;大面积生产和区域试验中表现较好的品种一般为冬春抗寒性较强,抗倒性较好,后期根系活力强、耐热性好、灌浆快,抗(耐)病性好[抗(耐)赤霉病、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根腐病等]的品种。对品种利用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黄淮南片麦区不同地区小麦品种利用原则,最后对近年来部分新审定品种和区域试验中表现较好的小麦品种进行介绍,并提出了这些品种的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2.
山农20是山东农业大学培育出的在我国黄淮南片和北片麦区均通过审定的小麦新品种,具有高产、广适、多抗等突出特点。近几年该品种在山东、河北、安徽、江苏等7省种植都表现出高产、多抗和广适的突出特点,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根据我国近年黄淮麦区大部分省份种植山农20苗情表现,提出了春季栽培管理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主栽高产品种产量差异与产量构成、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关系,对于通过选育优良品种,进一步优化养分管理和栽培措施,缩小产量差,以指导我国主要麦区小麦的高产优质生产。【方法】于2016—2017年度在我国黄淮北片、黄淮南片和长江中下游3个主要冬麦区进行田间试验,种植各麦区主栽高产品种,研究高产小麦品种产量差异及其与干物质累积、产量构成和氮磷钾吸收利用之间的关系。【结果】黄淮北片、黄淮南片和长江中下游麦区籽粒产量均存在较大差异,分别介于7 751—8 702 kg·hm-2、7 302—8 413 kg·hm-2、5 554—到6 294 kg·hm-2。各麦区品种高产的原因不同,黄淮北片麦区,高产品种具有高的地上部生物量和收获指数,穗数也是高产的原因;黄淮南片麦区高的收获指数和穗粒数是高产的关键;长江中下游麦区高产的主要原因是高的收获指数和千粒重。黄淮北片麦区,高产品种有低的籽粒含氮量和需氮量以及高的氮生理效率;黄淮南片麦区,高产品种茎叶含磷量和需磷量较低,但磷生理效率和茎叶含钾量较高;长江中下游麦区,高产品种的籽粒含钾量低,籽粒含磷量和茎叶含磷钾量高,地上部氮磷吸收量高,磷生理效率低于而需磷量高于对照品种。【结论】总体来看,黄淮北片麦区鲁原118、黄淮南片濮麦168、长江中下游麦区华麦7号等具有较好的产量表现;在我国主要麦区,地上部生物量和收获指数仍是高产的关键,同时提高地上部养分吸收利用和养分收获指数,才能提高生理效率,降低养分需求量,实现小麦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4.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黄淮麦区小麦倒春寒灾害频发,已成为制约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该文分析了小麦倒春寒的发生特点,从品种、栽培管理、化学调控等方面阐述了倒春寒防控措施的研究进展.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快耐倒春寒品种的选育,深入研究小麦倒春寒的危害机理,同时创新提高小麦倒春寒防控的农艺技术,以期为小麦倒春寒防控和农业减灾增效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主栽高产品种产量差异与产量构成、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关系,对于通过选育优良品种,进一步优化养分管理和栽培措施,缩小产量差,以指导我国主要麦区小麦的高产优质生产。【方法】于2016—2017年度在我国黄淮北片、黄淮南片和长江中下游3个主要冬麦区进行田间试验,种植各麦区主栽高产品种,研究高产小麦品种产量差异及其与干物质累积、产量构成和氮磷钾吸收利用之间的关系。【结果】黄淮北片、黄淮南片和长江中下游麦区籽粒产量均存在较大差异,分别介于7 751—8 702 kg·hm -2、7 302—8 413 kg·hm -2、5 554—到6 294 kg·hm -2。各麦区品种高产的原因不同,黄淮北片麦区,高产品种具有高的地上部生物量和收获指数,穗数也是高产的原因;黄淮南片麦区高的收获指数和穗粒数是高产的关键;长江中下游麦区高产的主要原因是高的收获指数和千粒重。黄淮北片麦区,高产品种有低的籽粒含氮量和需氮量以及高的氮生理效率;黄淮南片麦区,高产品种茎叶含磷量和需磷量较低,但磷生理效率和茎叶含钾量较高;长江中下游麦区,高产品种的籽粒含钾量低,籽粒含磷量和茎叶含磷钾量高,地上部氮磷吸收量高,磷生理效率低于而需磷量高于对照品种。【结论】总体来看,黄淮北片麦区鲁原118、黄淮南片濮麦168、长江中下游麦区华麦7号等具有较好的产量表现;在我国主要麦区,地上部生物量和收获指数仍是高产的关键,同时提高地上部养分吸收利用和养分收获指数,才能提高生理效率,降低养分需求量,实现小麦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6.
为了给黄淮南片麦区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数据参考,通过对2003-2013年黄淮南片麦区的国审小麦品种的产量3因素、容重及其亲本来源进行搜集分析,结论如下:黄淮南片麦区国审小麦品种主要特征是成穗数约630万/hm2,穗粒数约35粒,千粒重45 g,容重约800 g/L;适当减少穗粒数,可以提高成穗数、千粒重和容重,对产量和品质潜力的进一步挖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003-2013年在黄淮南片麦区国审小麦亲本中,周麦9号、新麦9号、豫麦18、周麦13和周麦16被用作亲本次数5~8次,可以被认为是骨干亲本。  相似文献   

7.
正林州市位于太行山东麓,气温较安阳市低1~2℃,特别是春季极易发生倒春寒天气。冻害是林州市小麦生产中常见的灾害之一,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查明冻害发生原因并采取相应栽培措施预防,减少冻害发生,是夺取小麦高产措施之一。本文就小麦冻害发生机理原因、栽培措施等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根据原因提出了相应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我省地处黄淮南片冬麦区,气候属黄淮平冻害型,该区冬前气温较高,入冬降温剧烈,个别年份冬季极端严寒,春季气温回升快而不稳,是小麦冬季冻害和春季晚霜冻害的高发区,小麦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冻害发生,给农民造成巨大的损失,针对冻害发生的原因,应采取以下措施,避免或降低冻害的损失。  相似文献   

9.
谈2008年黄淮南片麦区的小麦品种利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分析了当前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品种利用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对2008年小麦品种合理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有苗头的小麦新品种皖宿8802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皖宿8802是安徽省宿县地区农科所利用博74—22与豫麦2号杂交选育而成,在黄淮南片麦区是一个有希望的小麦新品种。 该品种1992~1994年度连续两年参加全国黄淮南片小麦区试,表现优异。1994年4月经安徽省审定,并直接推荐参加了1994~1995年度河南省小麦高肥组生产示范。现根据1992~1994年黄淮南片小麦区试结果,探  相似文献   

11.
利用矮败小麦材料选育超级小麦品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矮败小麦材料在育种中的作用、价值及其育成的优良品种和育种材料,介绍了利用矮败小麦材料进行轮回选择的一般程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小麦配粉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方法]将小麦新品种渝麦12号与糯小麦渝L-2按10.0∶0、9.0∶1.0、8.5∶1.5、8.0∶2.0、7.5∶2.5、7.0∶3.0、6.0∶4.0和0∶10.0不同的比例配麦,测定其蛋白质、淀粉特性及面条加工品质的变化。[结果]渝麦12号与渝L-2按不同比例配麦后,9个品质性状方差分析结果均表现出极显著和显著差异。渝麦12号的面条加工品质较好,随着渝L-2添加比例的增加,面条的适口性、韧性、光滑性得分显著提高,总分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渝L-2添加超过一定比例后,继续提高渝L-2添加比例,面条的适口性和韧性得分表现出下降的趋势。[结论]最适宜的配麦比例为8.5∶1.5,即85%的渝麦12号搭配15%的渝L-2,可显著改善面条的加工和制作品质。  相似文献   

13.
小麦幼穗提取液对小麦花药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选取1997年有代表性的2个组合97(1),97(2),以C17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分别加小麦幼穗提取液0,10,20,30,50mg.L^-1,以比较幼穗提取液对小麦花药培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幼穗提取液质量浓度增加,小麦花药愈伤诱导率,愈伤分化率及绿 产量的表现出先增后减的变化规律,并且在加入30mg.L^-1幼穗提取液时,三项指标在两组合中均达最高。  相似文献   

14.
杨赞林  甘斌杰 《安徽农业科学》1999,27(6):572-574,577
论述了小麦抗( 耐) 赤霉病新品种选育的研究进展、育种策略及成果推广。  相似文献   

15.
从健康小麦植株内共获得98株内生菌。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初筛出6株菌株发酵液对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进一步通过离体和活体生物活性测定方法,系统研究该6株菌株对小麦赤霉病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JY2001-4和JY2001-10菌株发酵液对小麦赤霉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穗部活体试验中,JY2001-4和JY2001-10发酵液对小麦赤霉病的保护效果分别为83.33%和86.67%,治疗效果分别为73.33%和78.33%;田间药效试验中,JY2001-4和JY2001-10发酵液对小麦赤霉病的保护效果分别为60.49%和67.34%,治疗效果分别为53.01%和55.33%。  相似文献   

16.
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生抗 2号”(原名“宁 94316 2”)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遗传生理研究所育成。1 选育经过  1991年配置杂交组合“Alondra”/“繁 6 0 0 96” ,获得杂种F0 种子 ,当年秋播获F1植株。 1992年对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 ,获得一批单倍体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17.
矮败小麦育种技术取得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民盟中国农业科学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秉华研究员领导的科研组研制的矮败小麦育种技术近期取得突破性进展,使我国小麦育种技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8.
糯小麦与普通小麦糖化过程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斌  徐智斌  冯波  王涛 《中国农业科学》2011,44(13):2760-2767
 【目的】探索糯小麦在糖化过程中的物质动态变化规律并确定最佳糖化工艺。【方法】以糯小麦和普通小麦为原料,以根霉麸曲为糖化剂,进行糖化试验,比较两种小麦糖化过程中各物质的动态变化;分析糖化前后可发酵性糖的变化;同时以糯小麦为原料,通过设计正交试验,确定糯小麦的糖化工艺。【结果】糯小麦与普通小麦在糖化过程中各物质的动态变化趋势相似,还原糖含量均为先升后降,在24 h时达到最大值;糖化酶活力均在32 h达到最大值,后有小幅上升;pH先降低,后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总酸与之相反。不同之处在于糯小麦淀粉的消耗速度大于普通小麦;糖化结束时糯小麦的还原糖含量高于普通小麦;糯小麦糖化过程中糖化酶活力略低于普通小麦。糖化醪的液相色谱分析表明,糖化后可发酵性糖与多糖比例增加,一些多糖水解为小分子的短链多糖。糯小麦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最佳糖化工艺是糖化时间36 h,糖化温度35℃,接种量1%。【结论】糯小麦在糖化过程中淀粉消耗速度快,糖化醪还原糖含量高,表明糯小麦的糖化效果优于普通小麦。  相似文献   

19.
TN05、TP36、TK19是从小麦根际分离的分别具有高效固氮、解磷、解钾功能的细菌。为研究这些菌株之间的相互作用,首先进行单独培养,然后以相等的细胞数目进行两两混合培养。设置6种不同的接菌处理,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单接种和混合接种对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菌株混合培养时,TP36促进了TN05和TK19的生长,TN05和TK19之间存在相互抑制作用;混合接种TP36+TK19,对盆栽小麦促生长的效果最好,与其他处理间的差异达到5%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0.
综述了矮败小麦在选育育种材料、建立目标性状基因库等方面的应用。并对今后矮败小麦的应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