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高峰  徐根生  刘沈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699-16701
利用现代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资料,用等值线追踪法即时分析反射率因子的强度、面积,实现雷达强反射率因子的自动监测识别,并通过短信方式向有关业务人员报警,使业务人员在第一时间监测强天气,并在第一时间发布预报预警,从而有效地提高短时强天气的监测和预报预警能力。利用永州市中小尺度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每小时定时自动查询自动站数据中心数据库的每小时雨量,当出现强降水时,用短信方式向有关防汛责任人员报警,使其及时掌握全市降水情况,避灾防灾。  相似文献   

2.
陈礼斌  郭林  郑礼新  张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552-6555,6633
采用概念模型预报法,从降水实况、天气形势、物理量特征、雷达回波演变等方面,对2008年6月12和14日厦门的两次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两场短时强降水过程具有完全不同的天气背景,因而反映大气热力、动力特征的各种物理量表现不同,其雷达回波特征及演变过程也有所不同,说明厦门的两次强降水过程有不同的形成机制和演变过程。因此,预报中要结合多种资料准确把握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3.
魏勇  王存亮  刘瑛 《农技服务》2009,26(10):114-116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结合其他气象资料,对2008年4月28日准葛尔盆地南缘石河子垦区和新湖总场的一次强降水的个例回波特征及成因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结果表明:造成这次较大范围的强降水的反射率因子一般为30~45dBz,而且在同一地区维持较长的时间;发现在强降水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不同阶段垂直风廓线产品和径向速度图像都有非常明显地体现,为今后的春季强降水预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以及FY-2C TBB资料与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等,对2008年8月28 ~ 30日湖北盛夏一次大暴雨过程中的2个强降水时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过程主要发生在夜间至清晨,有2个降水明显增强的时段,第2阶段的平均降水强度和极值降水强度更大;第1时段强降水是由暖切变与中低层暖湿气流影响造成,第2时段强降水主要是由东北冷气流和深厚的西南暖湿气流交汇,在中低层形成冷切,且伴随着副高北抬加强,制约切变线停滞少动,不断触发着对流的产生,形成强降水;强降水时段内中尺度环境场特征有利于降水的发生,但第2时段各物理量比第1时段强,因此造成的降水强度更大;雨团与云团的活动规律基本一致,中尺度对流复合体与此次暴雨过程关系密切;镶嵌在回波带中的对流回波单体与强降水的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且夜晚至凌晨时段是对流单体发展的活跃期,往往能发展至最旺盛阶段且有明显的“列车效应”;但第2时段中尺度对流系统相对第1时段组织结构更有序、生命史也更长.  相似文献   

5.
从影响系统及雷达强度、径向速度、切变特征方面对2018年6月30日—7月1日以西宁为中心的青海高原东北部出现的对流性和稳定性2种不同性质的区域性强降水天气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流性强降水是在副高内缘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产生,由中小尺度系统触发;云系强度较强、移动速度较快、持续时间短;强降水发生在雷达最大反射率因子(DBZM)、垂直液态水含量(VIL)与最大反射率因子高度(HT)上升至最大后下降及风暴顶高(TOP)下降至最小的时段,且最大(小)值出现时间较降水开始有较大的提前量;径向速度即风辐合较强,垂直风场上低-中层的层结不稳定,有利于对流的发展;综合切变较强。稳定性强降水是在副高撤退后低槽东移过程中产生的;云系强度较弱、移动速度非常慢、持续时间很长;强降水发生在DBZM和VIL上升至最大后持续的时段,且最大值出现时间较降水开始也有提前量,但HT与TOP的变化不明显;风场呈现明显的"牛眼"结构,垂直风场上存在深厚且较强的暖平流;综合切变较弱。强降水落区与地形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海南季风槽暴雨预报水平,深入了解南海季风槽天气气候特征及其对强降水形成的影响,提高海南季风槽暴雨预报水平,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1°×1°)及海南岛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2001—2020年的5—9月205次南海季风槽活动及海南岛强降水(3站以上暴雨)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季风槽位置按分为两类(Ⅰ、Ⅱ类),分别对其强降水过程的高低空环流形势场和物理量场进行多样本合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影响海南的季风槽过程年均出现10.3次,年均58.4 d,一次过程平均5.7 d,其中强降水占7.1%,主要发生在8月和9月,Ⅰ类季风槽在8月最活跃,9月最易产生强降水,Ⅱ类季风槽最活跃和强降水占比最高的月份均为9月,两类强降水的暴雨高频区分布差异较大,Ⅱ类更容易出现极端降水。(2)高层南亚高压的辐散作用、中低层强盛的季风和季风槽是发生强降水的前提,但季风槽位置不同导致影响降水的系统配置有区别。Ⅰ类强降水的发生与季风槽切变线位置、结构密切相关,季风将水汽和能量向槽区输送,季风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特征使低层的对流和上升运动得以建立和加强从而产生降水,暴雨高频区与切变线南侧、气旋式环流右侧辐...  相似文献   

7.
利用江永县国家气象观测站1981—2020年逐小时雨量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5再分析资料,以及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提供的高空、地面天气图,分析了江永县短时强降水出现次数的年变化、月变化、时段分布和极值分布特征,并总结了近40年造成江永县短时强降水的天气系统和环境物理量,以此了解江永县短时强降水的气候特征、影响系统等,为对其预报预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利用朝阳地区138个区域自动站逐小时观测资料,对2011—2020年发生在朝阳地区的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统计,得出朝阳地区短时强降水多发生在6—8月,7月出现次数最多;短时强降水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活跃时段为15:00~23:00,主峰值出现在17:00前后,午夜04:00为短时强降水的次峰值.结合朝阳新一代多普勒...  相似文献   

9.
张超  夏葳  王蕾  刘忻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293-8294,8383
利用NCEP资料分析了2012年6月29~30日大连一次暴雨过程,结果表明,高空长波槽和稳定的副热带高压是这次降水的影响系统;大连地区位于西伸的副热带高压后部和东移的高空槽槽前,中低层较强的西南气流为降水提供了水汽条件;中低层的垂直运动旺盛是这次降水产生的关键动力因子;副高西伸是触发暴雨的热力因子;雨强最大阶段,500 hPa处于负变温,而850 hPa高度为正变温,上冷下暖的热力结构利于中低层不稳定能量的释放。  相似文献   

10.
陈金敏  刁秀广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451-2453,2481
利用2002~2006年济南雷达资料和探空资料对冰雹和强降水天气的物理量和雷达参数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SI愈小愈有利于降雹天气生成;K〉35℃时产生强降水天气的概率明显增加,K〈20℃时产生强降水天气的概率明显降低;CAPE值大于1 500 J/kg时,产生冰雹天气的概率明显减小,而产生强降水天气的概率明显增加;风切变小于5 m/s时产生冰雹单体的概率较小,风切变大于20 m/s时产生冰雹天气的概率较大。冰雹单体雷达预报指标为:VIL值达到35 kg/m2(5月)、43 kg/m2(6、7月),单体高度大于9km,最大反射率因子大于60 dBz,强中心高度达到3.3 km(5月)、4.3 km(6月)、5.5 km(7月);强降水单体的VIL值一般在25 kg/m2以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副热带高压北界588线在夏季频繁北抬到达40°N及以北,张家口地区受其影响,极易出现对本地而言相对少见的副高外围强降水过程.2018年7月19—22日在张家口地区出现了一次副高外围的对流性降水,通过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站降水资料等对这次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降水过程是由副高外围的暖湿气流与中高纬弱...  相似文献   

12.
2012年7月9日小二沟地区出现了一次较强的降水天气,6h降水量64.8mm,达到大到暴雨。此次降水天气是在东北冷涡形成的前期过程中,西来槽,低层切变和地面气旋东移共同影响所造成的局地强降水天气。文章利用天气图、物理量场、雷达图、单站气象要素等对此次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利用固原市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到的2006年12次强降水的反射率因子和雨强关系,即Z-R关系,使用最优化处理法,分别对对流性和稳定性降水进行统计,得出当地参数A、b。实例分析表明,对流性和稳定性降水的回波强度有差异,在作降水量估计时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4.
改则强降水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NCEP的1°×1°逐6 h再分析资料和FY2E云图资料,运用天气学原理等方法,对2016年7月28日改则发生的强降水过程的天气系统演变、水汽、热力和动力条件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巴尔克什湖附近的低压槽底部冷空气下渗到改则地区形成弱的高原槽是此次强降水产生的影响系统;此次降水时间短,雨量大;包括涡度、散度、垂直速度和水汽通量散度在内的物理量在强降水发生后才出现有利条件。对流云团B靠近测站时,降水已经开始,云团还在改则上空维持其强度时,强降水已经结束;改则站的降水发生时并不是云顶亮温最低时,更像是由于产生了降水而造成的TBB下降。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天气图、卫星云图、日本数值预报产品、T213资料分析发生在泰安地区的一次初春罕见的强降水过程。分析发现:地面倒槽东移缓慢、较长的降水时间是形成这次强降水的关键,低空急流源源不断地输送水气是强降水形成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13-2015年延安市7次短时强降水天气多普勒雷达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短时强降水期间的雷达产品进行分析发现,短时强降水以带状和块状居多,且40dBz以上强回波伸展高度在4km左右,呈现低质心结构;回波中心强度和回波顶高与短时强降水雨强、持续时间有关,雨强越大,降水越集中,则回波中心强度越大,回波顶高越高;本地VIL值偏小,一般为8~23kg·m-2,少数可以达到43kg·m-2以上。在此基础上,找出了延安短时强降水天气的雷达临近预警指标:当满足天气尺度辐合特征,同时满足组合反射率、40dBz强回波伸展高度平均值达48.8dBz、4km,那么可以考虑该站点及附近地区进入短时强降水临近预警状态,并利用2016-2018年延安市发生的短时强降水对其性能进行检验,其成功概率和临界成功指数均为80%。  相似文献   

17.
王晓勤  贺新强 《宁夏农林科技》2013,(9):124-126,F0003
利用湖南省气象台、常德市气象台以及民航湖南空管分局气象台的3部多普勒天气雷达,结合其他相关资料对2008年8月2日发生在长沙黄花机场的一次雷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主要分析了雷雨的多普勒基本反射率因子与基本速度特征,并对其影响系统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这次雷雨过程中湖南空管分局气象台的对外服务情况.结果表明:这次雷雨的影响系统主要是低层切变线;多普勒反射率因子强度达40~50 dBz、雷暴出流边界的出现往往是强雷雨的标志;多普勒速度图中的逆速度区、大风核、中尺度辐合线也是雷雨天气出现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利用多普勒雷达对雷雨进行跟踪能够让气象预报人员对雷雨的预报、预警等航空气象服务工作提供非常直观的判断.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常规地面观测、高空观测、加密自动站等资料,对2007年7月10—11日与2011年7月25—26日北镇地区局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北镇地区出现强降雨时段都是处于主系统已经趋于过境结束时;底层气流为东南风,医巫闾山地形抬升对于北镇地区产生强降水有决定性作用;地面风向的转变及北镇与凌海之间地面切变线的存在对于北镇地区产生的强降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农技服务》2016,(16):88-90
2015年8月3日西安地区突发短时强降水,强度之大近年少有,并引发山洪。此次降水过程天气背景具备较好的对流潜势及湿度条件,是冷锋系统触发的强对流天气。应用风廓线雷达资料,并结合ncep分析场,分析发现风廓线雷达能够对冷锋系统的作用进行比较细致的体现,能够探测到冷锋带来的低空冷平流,而低空冷平流产生的逆温为当地集聚不稳定能量;冷锋过境产生的近地面大风也能够在风廓线雷达中得以观测,表现为超低空急流,起到水汽传输与抬升的作用;风廓线雷达探测到的中空弱冷平流,与低空暖平流相叠加,使得不稳定形势得以维持;当中空冷平流与超低空急流消失后,降水迅速结束。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的1°×1°的分析资料,对2007年6月6~10日发生在广东省英德市连续性强降水过程的影响系统、环流特征及相关物理量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发现此次持续性强降水过程主要是受高空槽、低涡切变线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强劲的西南风场、低空急流,向英德地区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近地面层处于低槽边缘,位势不稳定能量增多,为持续性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足够的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