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准噶尔盆地春光地区主要发育透镜体岩性油气藏,储层为薄层的滩坝砂体。针对该种薄层储层特征,以油气层地震-地质综合分析为起点,以保幅纯波地震资料为基础,应用多属性综合分析、频谱衰减和子波重构等技术进行油气检测。应用结果表明,油气检测目标最好具备同层位、同相带、同圈闭类型、小单元等条件,多属性综合分析和频谱衰减油气检测技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子波重构油气检测技术更可靠,并通过钻探取得了证实。  相似文献   

2.
根据野外地质剖面以及测井相等标志,对吐哈盆地水西沟群沉积相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吐哈盆地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相和湖泊相3种沉积相类型。扇三角洲以平原亚相和前缘亚相为主。辫状河三角洲相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主,由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支流间湾和河口砂坝微相组成;湖泊相以浅湖亚相为主要,由浅湖砂坝和浅湖泥组成。通过对每种沉积相、亚相和微相展布规律的研究,进而指出有利的沉积相带及其发育位置和平面展布特征,通过对沉积剖面和沉积相与油气关系的研究,指出有利于油气生成和储集的沉积相类型。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3沉积相主要为三角洲相和湖泊相。在岩心观察、测井曲线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区长63沉积微相的特征和组合形式进行了分析对比研究。将研究区长63砂体类型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远沙坝砂体、河口坝砂体、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复合型砂体、湖底滑塌浊积扇组合砂体等类型。  相似文献   

4.
在烃源条件、储层特征、生储盖组合、成藏配置剖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溱潼凹陷西斜坡阜宁组三段(Ef_3)油藏分布特征,总结油气富集规律,并提出下一步有利勘探目标。研究表明,有效烃源岩的埋深和体积控制了油气富集程度,由内斜坡向外斜坡,油气充满程度逐步降低,原油成熟度也逐渐降低;长期活动断层控制汇烃范围,阜宁组二段(Ef_2)烃源主要生排烃期、Ef_3油气成藏期主要在盐城组沉积初期,因此晚期仍强烈活动的Ⅱ、Ⅲ级断层是重要导油断层,Ef_3油藏主要围绕上述断层分布;良好的构造背景是油气富集成藏的主要场所,构造高带与走滑构造带交界处是油气的主要富集带。沉积微相控制油藏类型,三角洲前缘近端的水下分流河道发育区,以构造油藏为主。西南斜坡处于三角洲前缘末端,滩坝砂发育,受到晚期北东东向断层切割,易形成砂岩上倾尖灭型油藏。构造-岩性油藏是区内重要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5.
利用原油中含氮化合物的组成及绝对浓度的变化,对江汉盆地西南缘油气运移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原油中含氮化合物的分布及组成特征较好的指示了油气运移效应,江汉盆地西南缘石油具有从生油凹陷(玫瑰桥一牛头岗洼陷)向邻近的构造高部位和断层上升盘发生侧向运移的趋势;石油在发生侧向运移的同时还沿断层发生向上的垂向运移。该结果与该区油气分布和勘探实践相吻合。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盆地柴西南地区上干柴沟组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大量钻井、测井剖面以及相标志的基础上,对柴西南地区上干柴沟组沉积相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研究区发育湖泊相、辫状河三角洲相、湖底扇相3种沉积相类型,其中浅湖亚相是湖泊相中的主要亚相类型,由浅湖砂坝、浅湖泥、浅湖灰泥、藻灰岩、浅湖鲕粒(生物碎屑)滩和风暴沉积组成。辫状河三角洲相以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主,该亚相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支流间湾和河口砂坝微相;湖底扇相主要发育于七个泉地区,其中发育典型浊积岩层序序列。  相似文献   

7.
冯地坑-洪德地区长7是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重要油层组之一,但一直以来对其沉积相研究程度较低。结合整个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及沉积演化特征,对其岩石类型、砂岩的岩石结构、沉积构造、古生物及测井相等进行详细研究,具体分析了其沉积相类型和特征,并建立长7油层组沉积模式。研究表明,冯地坑-洪德地区长7沉积时期发育了一套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曲流河三角洲发育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2种亚相,湖泊相发育浅湖亚相;研究区三角洲前缘砂体以细砂-粉砂为主,发育有水下分支河道、水下天然堤、支流间湾、河口砂坝和前缘席状砂5种微相。  相似文献   

8.
墨西哥湾盆地属于拉张和被动大陆边缘相叠加的复合型盆地,在中侏罗世断裂拉张的构造条件和半封闭海的气候环境下形成了一套巨厚的芦安盐层。从白垩纪开始,持续的沉降为盐岩演化并形成一系列盐构造奠定了基础。结合盆地特征,系统阐述了该地区盐岩及其盐构造的类型、演化、成因,并且从影响烃源岩成熟,改善盐下层物性,成为封闭性好的盖层,提供烃类运移通道,形成有效圈闭等方面探讨了其对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储存所起到的控制作用。以期为我国渤海湾盆地、江汉盆地等地的相关研究提供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根据岩心、测井、钻井以及地震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腹部莫116井区三工河组二段的沉积相进行了分析,研究区为辫状河入湖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一湖泊沉积体系,识别出了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河口砂坝、远砂坝等微相、前辫状河三角洲亚相和浅湖亚相。依据测井曲线综合解释和试油试采资料,分析了油气分布规律。并综合以上研究,分析沉积微相与油气分布的关系,认为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的含油性最好,是有利的储集相带。  相似文献   

10.
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核三段发育了3种不同类型的沉积砂体:扇三角洲砂体、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曲流河三角洲砂体。不同类型的砂体分布在凹陷区域的不同位置,受物源等地质条件的影响,其砂体沉积特征及储集性能和油气的分布均有明显的差异。通过对岩石组成、层理类型、内部相带的发育情况等的分析,阐述了3种类型沉积砂体的特征,并进一步对3种沉积砂岩的储集性能及其油气分布进行论述,从而为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合水地区长3地层油气分布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区域地质资料出发,对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3地层的油气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长3地层的油气分布受沉积微相、渗透性砂体、微构造等多重因素的控制,其中有利沉积相带和渗透性砂体是最主要的控制因素,其次是微构造,微构造常与岩性因素共同控制着油气分布。这些研究结论的得出,为工区进一步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含油气盆地发现了多个大中型碎屑岩地层油气藏,已成为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新的油气藏类型的发现,需要不断总结其形成地质理论.通过对典型勘探实例解剖,将碎屑岩地层油气藏类型划分为超覆型、削截型和潜山型3种,其中潜山型地层油气藏可进一步划分为风化壳型和内幕型2种亚类.这些油气藏形成主要受控于不同类型的源储配置,具有不同的油气输导特征:超覆型地层油气藏属于源储分离型,油气主要通过不整合/砂体侧向输导和断裂垂向调整发生长距离运移,分布于斜坡外带及凸起带;削截型地层油气藏和潜山风化壳型地层油气藏属于源储侧接型,油气主要通过不整合/砂体或断裂侧向输导发生短距离运移,分布于斜坡内带及洼陷隆起带;潜山型地层油气藏属于源储叠置型,油气主要通过储层孔隙及裂缝发生近距离运移,分布于洼陷隆起带.该研究成果对于扩大油气勘探领域、明确油气勘探方向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为重要的石油产出区域,盆地西南部什社地区长3油层组是重要含油气勘探目标层位之一。目前,对研究区长3油层组沉积环境的研究成果较少,沉积相的划分一直存在争议。基于对露头剖面和岩心的观察描述,结合测井、钻井等资料,运用沉积学、古生物学及地球物理测井等理论知识,通过岩心相与测井相的综合对比分析来确定什社地区长3油层组沉积微相类型与特征,探讨沉积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什社地区长3油层组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发育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沼泽等沉积微相。多期河道砂体相互叠置构成研究区储层的主体骨架。  相似文献   

14.
东营凹陷南坡沙河街组四段纯下亚段发育滩坝砂岩油藏,已经探明地质储量近3×108t。滩坝砂岩油藏储层具有埋藏深、砂泥薄互层沉积、物性致密、描述难度大等特点,导致开发效果差,储量动用率低。以东营凹陷南坡樊159地区为例,开展坝砂发育区预测研究,应用地震拓频、属性降维等物探技术寻找油藏"甜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研究表明,樊159地区主要存在樊159、纯113和纯斜103共3个坝砂发育区。  相似文献   

15.
渤海湾盆地古近系中深层(埋深大于2500m的古近系)油藏,储层埋藏深、沉积类型多样,储层预测问题已严重制约该地区中深层开发井的实施成效。以渤海湾盆地A油田为靶区,提出了一套适合该区古近系中深层储层预测的技术思路与方法,精细刻画了中深层沙河街组三段的储层展布特征,并成功用于指导油田开发井实施。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框架下,建立了油田靶区井震响应关系模板,依据多角度地震属性切片总结不同目标砂体时空配置关系;在目标砂体内部,开展了基于地震模型正演的储层精细描述,以垂向波形与岩性组合的耦合关系,建立了地震反射波形剖面与砂体内部波形平面分布特征关系,识别目标砂体的优势储层发育结构。在A油田的随钻过程中,应用该技术有效规避了储层风险,16口开发井实施效果均较好。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侏罗系油藏富集特征,以印模法为基础,以井震结合为补充,以三维建模为手段,综合运用这3种方法恢复了陕北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形态,明确了古地貌具有"两古河控制、多支沟支坡、高地不发育"的特征.对古地貌与油气富集关系进行了综合研究,认为古地貌控制了延安组沉积微相的展布并间接影响了有利储层的分布.油源对比结果表明,陕北地区侏罗系油源来自长7段烃源岩,古河及支沟切割延长组顶部地层,为油气自下向上运移提供了通道.应用含氮化合物含量变化研究了油气运移方向,分析结果表明,石油经纵向及侧向运移共同作用,自下向上、自西向东发生运移,延安组延8段~延9段广泛发育的盖层为侏罗系成藏提供了封隔条件,斜坡带成为油藏聚集的有利部位.建立了侏罗系缓坡成藏模式,近源的吴起-五里湾地区在垂向运移作用下纵向多层系复合成藏,而远源的天赐湾地区以高渗砂体作为主要运移通道,在侧向运移作用下侏罗系储层亦具备成藏条件.该研究为陕北地区下步侏罗系油藏精细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结合岩心、薄片、测井以及孔渗试验数据,分析了塔北隆起西部库姆格列木群底砂岩段储层特征,探讨了储层物性的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底砂岩段储层岩石成分成熟度较低,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次生溶孔为主;依据储层物性及孔隙结构特征可将其划分为3类,其中Ⅰ类储层物性最好,Ⅲ类储层物性最差。底砂岩段4个砂组储层物性差别较大,3砂组物性最好,以发育Ⅰ类储层为主,1砂组储层物性最差,以发育Ⅲ类储层为主。储层物性主要受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的共同控制,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岩储层物性明显优于滩坝砂岩;压实作用对储层破坏较小,硬石膏胶结是储层致密的关键因素,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的控制与原生孔隙发育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8.
资福寺洼陷位于江汉盆地江陵凹陷东部,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先后在古近系新沟咀组、荆沙组和潜江组发现工业油气流或油气显示。利用烃源岩有机地化特征以及原油的地化资料,进行多指标油气源综合对比,确定油气源层。根据原油和源岩特征对比,资福寺洼陷原油与资福寺洼陷的烃源岩较为相似,而与梅槐桥地区烃源岩有一定的差异性,说明资福寺洼陷原油来源于资福寺洼陷的烃源岩。并结合沉积、构造演化、成烃演化、生储盖组合等资料,综合、动态地分析油气运移的控制因素,阐明油气运移优势通道的发育规律,确定了油气运移的方向和过程。影响资福寺洼陷油气富集的因素很多,其中尤其以油气主要输导断层为主,分布广泛的薄砂层则是油气侧向运移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歧口凹陷沙三段岩性体形成的控制因素及其分布空间,通过大量岩芯观察,并结合测井、地震等资料,详细研究了歧口洼陷沙三段的沉积相类型和物源体系。研究区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滑塌浊积扇,滩坝;沧县隆起(葛沽、小站、沈青庄-大青旺)、港西凸起、埕宁隆起和羊三.木凸起为主要的物源区。在详细分析沉积体平面展布特征的基础上,认为古地貌、构造特征和物源区性质等因素控制了各沉积体的空间展布,并建立了适合研究区的沉积模式,为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H201区油藏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西南段,现处于中含水阶段,开发效果较差,采出程度及生产能力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是未对区内沉积微相类型进行准确划分,对各微相的展布规律缺乏有效认识。通过岩心观察、岩石薄片镜下观察、碎屑成分分析、测录井等相关资料对H201区延安组八段、九段油藏沉积微相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区内主要发育辫状河道、曲流河道、曲流河边滩、曲流河天然堤、决口扇、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泛滥平原等微相类型,沉积序列由辫状河向曲流河再向三角洲平原逐渐过渡,河道砂体经历了由宽变窄再变宽的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