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应用紫外光谱法研究了3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DNA的损伤作用,结果显示,这3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能够引起ctDNA的紫外吸收光谱发生发射波长以及吸收强度的变化,从而说明3种氨基甲酸酯农药能够与ctDNA进行作用,即意味着3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进入生物有机体后有可能通过形成DNA加合物的形式而进一步导致基因突变,最终对生物体的DNA产生化学损伤。 相似文献
2.
黄瓜番茄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配荧光检测器和柱后衍生系统)同时测定黄瓜、番茄中三羟基克百威、速灭威、残杀威、克百威、甲奈威、异丙威、抗蚜威、仲丁威等8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多残留分析方法,对每种农药均做3种不同浓度0.05、0.1、0.5 mg.kg-1的添加回收率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8种农药的回收率为70%~105%,变异系数在10%之内,最小检出限为0.001 0~0.007 5 mg.kg-1。 相似文献
3.
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豆粕中大豆异黄酮的含量为考察指标,比较4种不同型号大孔树脂对大豆异黄酮的吸附解吸性质,从中筛选出的AB-8型树脂为最佳的吸附解吸树脂,结果AB-8型大孔吸附树脂可以吸附50mL的大豆异黄酮浓缩液,70%乙醇为解吸剂,解吸体积2BV时可以使富集与纯化后豆粕中大豆异黄酮洗脱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4.
5.
建立分散固相萃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蔬菜和水果中10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涕灭威,涕灭威砜,涕灭威亚砜,克百威,3-羟基克百威,灭多威,甲萘威,异丙威,速灭威,仲丁威)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 PSA分散固相萃取净化,液相色谱柱后衍生分离,荧光检测(姿ex=330 nm,姿em=465 nm)测定,外标法定量。10种农药在0.005~0.5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在0.004~0.008 mg/L;平均加标回收率在75.6%~112.3%,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8%~10.2%。该方法具有快速、灵敏、准确、重现性好以及操作简单等特点,适合日常大批量蔬菜和水果样品中10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的测定。 相似文献
6.
为了减轻大豆蚜对三江平原地区大豆生产造成的危害,选取了3种杀虫剂对大豆蚜防控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杀虫剂都具有防蚜和增产效果,其中5%的高效氯氟氰菊酯对大豆蚜的防效及增产效果最好,防效达到92.67%,并与其它处理达到显著水平;增产效果达到22.34%,与其它处理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明确大豆对SMV株系SC10的抗性遗传方式以及不同抗源所携带的抗病基因间的等位关系,并对科丰1号所携带的抗SC10基因进行标记定位。【方法】利用抗中国南方大豆产区流行株系SC10的科丰1号、晋大74、大白麻、汾豆56、中作229、徐豆1号、邳县茶豆、Kwanggyo、跃进4号配制部分抗抗杂交组合并与感病品种南农1138-2和8101配制抗感组合,在接种SC10的条件下,调查各组合后代的抗感反应;并利用科丰1号×南农1138-2的F2群体和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及SSR标记对抗病基因进行标记定位。【结果】科丰1号、晋大74、大白麻、汾豆56、中作229和徐豆1号与感病品种杂交的F1表现抗病,F2呈3抗﹕1感分离比例,F2:3家系呈1抗﹕2分离﹕1感病的分离比率;晋大74×汾豆56、徐豆1号×邳县茶豆的F1表现抗病、F2未发现感病株。科丰1号×Kwanggyo、汾豆56、中作229,晋大74×中作229、Kwanggyo,大白麻×汾豆56、科丰1号和跃进4号×Kwanggyo的F1表现抗病,F2呈15抗﹕1感的分离比例,F2:3家系符合7抗﹕4分离(15抗﹕1感)﹕4分离(3抗﹕1感)﹕1感的分离比例;D1b连锁群上的SSR标记Satt558、Sat_254、Satt634、Gm020580、Gm020584、Gm020562和Gm020546与抗病基因RSC10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6.1、2.0、0.9、0.8、2.0、4.6和9.2 cM。【结论】科丰1号、晋大74、大白麻、徐豆1号、汾豆56、中作229各有一个显性基因控制对SC10株系的抗性;晋大74与汾豆56,徐豆1号与邳县茶豆的抗病基因是等位的或紧密连锁的;科丰1号与Kwanggyo、汾豆56、中作229携带的抗SC10株系的基因处于不同位点,晋大74与中作229、Kwanggyo携带的抗SC10株系的基因处于不同位点,大白麻与汾豆56、科丰1号携带的抗SC10株系的基因处于不同位点,跃进4号与Kwanggyo携带的抗SC10株系的基因处于不同位点;科丰1号对SC10株系的抗病基因RSC10位于D1b连锁群。 相似文献
10.
12种药剂对枸杞裸蓟马的毒力及天敌敏感性测定与田间防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12种药剂对枸杞裸蓟马进行了室内毒力及天敌敏感性测定与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生物农药印楝素、黎芦碱和苦参碱对枸杞裸蓟马的毒力较强,其LC50分别为0.16、0.37、1.58 mg·L-1;天敌东亚小花蝽对各种药剂均较敏感.死亡率均在50%以上:田间试验结果以苦参碱、黎芦碱和印楝素的防效较好,药后3 d裸蓟马死亡率分别为88.91%、84.64%和80.35%,仅次于阿维菌素91.36%的防效;药后1~5 d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时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但生物农药药后7d多样性指数即回升,而化学农药药后14d才缓慢回开. 相似文献
11.
壮丰安对大豆增产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不同土壤肥力,不同种植密度的条件下,大豆花期叶面喷施壮丰安(1:500)的试验结果表明:壮丰安可明显降低株高,茎第4~11节间明显缩短了1.7~3.5cm;茎增粗,叶片增厚变小,并提高单株荚数和粒茎比,平均较对照增产2.8%~22.1%。 相似文献
12.
甲氰菊酯降解酶的部分纯化及其性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恶臭假单胞菌CP-1可以在甲氰菊酯作为碳、氮源的无机盐培养基上生长,培养60 h时,可以产生最大量的甲氰菊酯降解酶,降解酶活力达到约7.5 U/ml。该酶通过离子交换柱层析,纯化了5.67倍,比活力达到85.0U/mg,回收率为90.6%。经SDS-PAGE凝胶电泳,酶蛋白染色呈现一条主带,该酶的分子量约为78kD。等电聚焦测得酶的等电点约为6.5。冻干后的酶保存于4℃冰箱1个月,对甲氰菊酯的降解活力为原有活力的63%。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目的]寻求大豆豆渣提取皂苷的最佳提取工艺,以期能提高豆渣的利用率。[方法]以豆渣为原料,采用乙醇浸提、石油醚萃取、正丁醇萃取、乙酸乙酯沉淀法提取大豆皂苷,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大豆皂苷,并用香草醛-高氯酸法比色法检测大豆皂苷纯度。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从大豆豆渣中提取皂苷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大豆豆渣提取皂苷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70%,提取时间12h,固液比1∶5,在此条件下皂苷时产率最高,由香草醛-高氯酸比色法检测提取的大豆皂苷纯度为19.3%。粗制大豆皂苷经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后得到精制大豆皂苷的纯度为61.2%。[结论]该试验研究的工艺技术上可行,原料价廉适合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7.
3种烟碱类杀虫剂在土壤中的降解吸附特性及对地下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模拟实验方法,以太湖水稻土、江西红壤和东北黑土为代表性土壤,研究了噻虫啉等3种烟碱类杀虫剂在土壤中的降解、吸附特性,并利用GUS(Ground Ubiquity Score)指数分析了其对地下水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烟碱类杀虫剂在3种土壤中均较易降解,降解半衰期在5~31d之间,属于易降解农药,降解特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及农药本身性质有关。3种烟碱类杀虫剂在江西红壤、太湖水稻土与东北黑土中的吸附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方程,Kd值在0.30~14.70之间,KOC在42.8~1750.9之间,属难吸附农药。吸附性强弱与农药本身溶解性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水溶性越强吸附越弱,有机质含量越高,吸附性越强。3种烟碱类杀虫剂在太湖水稻土中的GUS值均小于1.8,而在江西红壤中,其GUS值均大于1.8,这3种杀虫剂在江西红壤中均有一定的淋溶性,对地下水均有一定的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8.
麦茬复播大豆生育进程、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形成规律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表明:①麦茬复播大豆(晋豆20号)从7月对日至8月20日是一生中植株高度增长最快的时期,平均每天增高2.14cm,8月30日达到最高值;②7月20日至8月3日是叶龄发育最快的时期,平均每2.5d增加1个叶龄,8月20日达到最大叶龄;③8月5-20日为荚果形成的高峰期,8月24日左右达到最高值;④麦茬复播大豆全株干物质积累的高峰期在8月19目前后,在前后14d内积累的干物质占一生积累的干物质总量的35.8%;⑤荚果干物质积累的高峰期为9月2日前后,在此前后14d内积累的干物质占荚果总干重的52.5%。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几丁质酶在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中的作用,测定了不同抗性大豆品种被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前后以及供试诱导剂诱导被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后不同抗性大豆品种根内几丁质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正常生长情况下,不同抗性大豆品种根内几丁质酶活性无明显差异。接种大豆胞囊线虫后,无论是抗病品种还是感病品种几丁质酶活性均增高。经过几丁质、壳聚糖和低聚糖诱导处理大豆胞囊线虫侵染的大豆后,均能在一定程度上诱导几丁质酶活性进一步增强,并随着时间的延长,酶活性表现出一定的消长趋势;与其他两个诱导剂处理相比,几丁质诱导处理大豆后几丁质酶活性高峰提前,酶活性增加幅度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