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赵磊  邵雪亚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5):128-133
目前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土地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研究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将快速城市化地区划分为城区、郊区和工业主导区3个部分,分2个时段研究了2002-2010年各分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并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的热点集中在城区和工业主导区;2006-201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幅度要明显大于2002-2006年,其中两期建设用地分别增加806.40 hm2、3112.91 hm2;耕地、林地等地类大规模减少,二者两期减少之和均占减少总面积的85%以上,建设用地迅速增加;经济发展、外部政策干扰是刺激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在土地利用和产业规划过程中进行用地分析,科学实施规划改善土地利用结构,保护水体、林地、耕地等地类,提高土地利用率是保护耕地、林地等地类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重庆市九龙坡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影响区域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机理,以期对区域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通过分析1999-2008年10年间九龙坡区土地利用数据,阐述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并借助SPSS软件对驱动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近10年来影响九龙坡区耕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人口、经济结构和农民福利;影响建设用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人口、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化程度。  相似文献   

3.
为了给有关部门在土地合理利用和耕地保护方面提供有效地决策参考依据,基于统计数据,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对长春市耕地原始数据进行归类汇总预处理,进而对研究对象作定量分析研究。2002年初至2008年末,长春市耕地总体呈波动增长态势;耕地变化比较活跃,且流入速率约是流出速率的2倍;林地和草地是耕地主要去向,新开荒地是主要来源;从空间分布来看,各市(县)耕地变化存在显著差异。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耕地变化有重要的影响,地方政策法规是引导土地合理利用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表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充分合理地利用有关统计数据能较精确、有效地反映地方行政单元的土地利用情况。  相似文献   

4.
笔者利用长株潭地域15个县市区1996—2012时段面板数据,采用非控制变量数据包络模型视窗分析方法研究耕地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发现:长株潭市区县地域单元耕地利用经济效率时间变化相对稳定,市域耕地利用经济效率高于其他地域,表明外部环境因素对经济效率产生明显影响,优越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有利于耕地效率的提高,非控制变量的数据包络方法在不删除其他要素条件下能评价耕地单要素效率,视窗分析能解释效率的动态变化,二者结合的特定要素的DEA视窗分析方法可以给其他类型土地效率评价提供重要的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四川省典型的丘陵、山地乡村旅游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差异,为乡村土地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以四川丘陵区的平乐镇和高山峡谷区的梭坡乡为研究区,收集乡村旅游相关文献和资料,使用遥感影像和外业调查绘制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分析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特征和变化强度,比较不同乡村旅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差异。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呈耕地和林地减少、交通道路用地和住宅用地增加的趋势,存在明显的农林地相互转化现象,旅游业、农林产业发展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2)不同乡村旅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存在明显差异,丘陵区平乐镇的变化强度大于山地区梭坡乡。四川丘陵、山地乡村旅游地区宜根据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区位条件等制定农林业、旅游业综合规划,促进土地合理利用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高健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223-228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是区域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短时期内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改造的显著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口的持续增长,涿鹿县土地利用结构发生的变化比较显著。以土地统计资料为依据,对涿鹿县2000-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从土地利用数量、土地质量、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明显;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慢;土地利用程度较低,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格局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重庆市丰都县1996年、2004年土地利用现状与201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运用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对丰都县1996—2004和1996—2010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对比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格局均发生了明显变化,耕地、未利用土地减少,园地、林地、水域、交通用地增加;(2)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均呈改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退耕还园、还林,以及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3)规划与实施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效应差异太大;(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实际土地利用变化一致性很差,缺乏科学性和严肃性;(5)对规划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改善重视不够。最后提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TM影像的盐城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探讨海岸带土地资源动态变化,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笔者以盐城市为例,利用1992年、2002年2期TM影像,采用最大似然法进行监督分类,解译出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图。并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盐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时空特征和规律。采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来描述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速度。同时,基于统计年鉴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耕地和滩涂是面积减少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耕地主要转化为林地、水域、建设用地和园地,而滩涂主要转化为盐田、养虾池等水域类型。建设用地是面积增加最多的类型,增加速度也最快,其主要转入来源为对耕地的占用。盐城市的土地利用变化是由人口的增长、政府规划与决策以及城市化的发展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区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威胁到野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需要进行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9.
基于DEA模型的重庆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选择。笔者在分析重庆市建设用地现状及变化情况基础上,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的C2R模型,对重庆市40个区县2000-2008年建设用地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利用效率值进行测度。结果表明,重庆市各区县建设用地投入在经济增长中的效率水平在空间上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城镇体系发展格局具有一致性;在时间上,2000-2004年期间整体效率水平有所提升,但2004-2008年期间降低,与重庆市产业结构演进和建设用地供需结构变化一致;各区县经济增长中建设用地和劳动力投入均存在纯超量投入松弛,要素间配置状况不佳。最后结合重庆市未来发展提出了促进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提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李萍  谭静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1):364-367
解决城市用地供需矛盾的关键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了测度城市经济与土地利用效率之间的协调程度,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城市经济与土地利用效率进行综合评价,然后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度函数,测算地级城市经济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分别得到四川省18个城市1998至2008年的协调度,同时对不同地级城市、不同年份的计算结果作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动态地分析与考察,结果表明四川省地级城市经济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协调程度虽然逐步提高,但是总体上水平不高,只有发展经济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并举,才能改进协调度,从而为政府实施城市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土地利用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耕地利用效益评价及其时空分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四个方面对河北省的耕地利用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分析2000-2008年河北省各市县的耕地利用效益的时间动态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8年间,河北省耕地利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呈现增长趋势,而社会效益则表现为逐年下降的趋势。河北省耕地利用各效益值的空间差异很大,耕地利用综合效益相对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河北省北部唐山市、承德市和张家口市周围。研究成果对于保护耕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为耕地利用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及现实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遥感与GIS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认识和理解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以1992、2000、2008年的Landsat TM影像为基础,应用遥感与GIS技术获取了土地利用信息,分析了双流县16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采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测算方法对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为研究区土地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1992—2008年间双流县土地利用变化显著,耕地(水田)和林地分别减少28207.249 hm2和1752.915 hm2,建设用地(城镇、工矿交通用地)增加17034.99 hm2;土地利用类型主要由耕地(水田)和林地向建设用地(城镇、工矿交通用地)转移。(2)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4508.859×104元,但不同时段变化趋势不同,其中1992—2000年的系统服务价值下降10.59%,而2000—2008年增加16.024%。(3)林地、耕地(水田和旱地)向建设用地(城镇、工矿交通用地)的转移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为负流向,总值分别达2197.233×104元、5317.460×104元。(4)生态价值系数变化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缺乏弹性,相对敏感性为:林地>耕地(水田和旱地)>水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影响,水域的影响最大,耕地(水田和旱地)和林地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3.
为分析山东省土地利用变化格局,以期为土地管理决策、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山东省1997—2008年各市土地利用详细变更数据,选取农耕用地、牧草用地、园林用地、水域用地、城乡居住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等7种土地利用类型,在定量模型支持下对山东省不同时段及其内部不同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格局进行了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1997—2008年,山东省未利用地、耕地减少幅度较大,水域用地面积增长最显著;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动态度为0.96%;水域、交通用地、未利用地变化较为显著,其变化动态度分别为25.85%、2.26%和-2.14%。此外,各市耕地、园地、未利用土地和牧草地的相对变化率相距悬殊,证明山东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该研究揭示了山东省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生态农业建设与人地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济南市历城区农用地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对济南市历城区农用地在1995-2008年间的集约利用情况进行研究,通过采用熵值法计算分析历城区统计年鉴资料(2000-2009年)、国民经济统计资料(1995-1998年)和实地调查资料的有关数据,利用GIS、SPSS等相关软件,结合协调系数,研究1995-2008年间历城区农用地集约利用的集约值和协调系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历城区农用地集约利用集约值较高,发展态势良好;农用地集约利用协调系数较高,生产协调性较好。通过对农用地集约利用中的投入方面、产出方面、土地利用方面、可持续利用方面进行研究得出,在研究期内,耕地总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减少较快,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在下降,说明农用地投入的科学合理性明显增强;农用地的产出效益在逐年上升,但北部平原地区高于南部山区;可持续发展状况方面的森林覆盖率和人均耕地在北部平原地区较少;协调系数在研究后期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以廊坊市规划区为研究区域,利用MAPGIS软件对规划区现状图进行空间叠加,得到1996—2002年的转移矩阵,重点分析研究区耕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变化,同时结合数理统计软件Spass全面分析影响耕地变化的人文因素,试探性的用模型方法定量表达北京和天津的城市辐射作用。结果表明:耕地面积减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增加,其主要来源是耕地;非农经济、城市辐射以及人口因素是影响廊坊市规划区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在研究区耕地变化和城市辐射存在很大相关性的基础上,通过定量方法分析得出北京和天津的城市辐射系数分别为12.6和7.9,进一步验证城市辐射对廊坊市规划区耕地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宁夏盐池县基于熵值法的耕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科学量度盐池县耕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从而为盐池县农业生产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应用熵值法进行耕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计算各指标权重,并以盐池县1990-2005年作为评价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影响盐池县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各指标权重前4项为灌溉指数、劳均产粮、粮食单产、粮食安全系数;耕地利用对整个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最大,最低为耕地利用效益;盐池县的耕地集约利用还处于较低水平,耕地持续状况、耕地利用效益增长空间较大;影响盐池县耕地集约利用的主要单因子障碍是复种指数和人均耕地,影响盐池县耕地集约利用的主要分类障碍是耕地利用强度。耕地投入强度、利用强度和耕地利用效益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客观因素决定的耕地利用程度影响主观耕地投入强度的积极性,共同影响耕地利用效益,最终形成耕地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17.
泰安市耕地利用效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深入了解泰安市耕地利用效益及协调性状况,促进耕地的科学高效利用,笔者以泰安市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效益方面构建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以2000—2009年的数据为基础,运用特尔菲法和变异系数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计算综合评价值,并结合协调度模型定量评价泰安市耕地利用效益系统协调性,准确分析不同时期耕地利用综合效益特征。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耕地利用效益的对策。结果表明:2000—2009年,泰安市耕地利用经济效益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波动状态;社会效益前3年出现小幅度波动,后期一直稳步上升;生态效益不太稳定,总体数值较低,整体上呈现“下降—上升—下降”3个阶段;综合效益曲线走势与耕地利用社会效益曲线趋势相同;系统协调度处于不断波动的状态,与综合效益曲线走势不同,总体协调度水平不高。针对上述分析结果,笔者提出泰安市应加大农业财政和科研投资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耕地保护,以最终提高耕地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18.
Assessing the effect of land use change on 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sustainable land us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he land use information was extracted and analyzed based on Landsat TM images in Shuangliu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from 1992 to 2008, following remote sensing(RS) and GIS. The ESV of the land use change in study area was evaluated by adopting the service value method within Chinese terrestrial ecosyste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1) the area of paddy field and forest land reduced in the 16 years, total area of construction land expanded fast on the basis of occupying paddy field and forest land.(2) The regional ESV increased by 4,508.859×104 RMB, but there is different change trend at different times, such as the ESV fell by 10.59% in 1992–2000, increased by 16.024% in 2000–2008.(3) The conversion from forest land and cultivated land to construction land caused a decline and negative flow in ESV, the total value was 2,197.233×104 RMB and 5,317.460×104 RMB.(4) All land use types showed that change of the ESV coefficient was less elastic, the relative sensitivity: forest land > cultivated land > water area. In terms of variability of ESV, water area change had greater influence on the change of ESV in the study area, and cultivated land and forest land had relatively smaller impact.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城市化和耕地变动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研究城市化和耕地资源的协调问题,对于适度城市化战略制定和保护耕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首先应用协整理论判定湖北省城市化和耕地资源变动数据的平稳性,进而借鉴经济与环境协调度模型,构建城市化与耕地变化协调度模型,基于《湖北省统计年鉴》数据对湖北省城市化与耕地变动类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湖北省城市化和耕地资源变动存在非线性关系;研究时段湖北省城市化和耕地变动协调度大部分年代协调度小于0.7,且表现出明显阶段性特点;大部分年份湖北省耕地资源与城市化水平协调度呈现调和型、基本调和型、勉强调和型3种类型。这意味着所研究时段湖北省城市化和耕地变动之间存在不协调因素,最后,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了实现城市化和耕地资源协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