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粒型不育系TW23是以外引美杂不育株MA1994-1为母本、本所系选的强优势材料TW23B为父本杂交、连续回交转育而成的食用向日葵胞质雄性不育系。不育性稳定、不育率为100%。农艺性状好,抗逆性强、丰产性、商品性好;配组杂种优势强、配合力高。  相似文献   

2.
滇一型粳稻不育系黎榆 A的选育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籼粳亚种间杂交选育偏粳型保持系实现杂种优势利用是滇型杂交水稻育种的一条重要途经。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通过人工制保选育出的滇一型粳稻不育系黎榆A,育性稳定,综合农艺性状优良,开花习性好,繁殖制种产量高,配合力强。用其配制的新组合滇杂32,杂种优势强,米质优,抗稻  相似文献   

3.
杂交水稻不育系育性及鉴定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德明 《种子》1990,(5):47-50
在杂交水稻的繁殖和制种过程中,亲本不育系种子的纯度不仅直接影响繁殖制种的产量,而且还影响杂交水稻杂种优势的发挥。本文通过对13个不育系两地三季鉴定试验结果的分析,力求对杂交水稻不育系育性变异及鉴定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作物育种信息》2005,(8):18-19
两系法杂交稻育种和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是当前水稻遗传育种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环境敏感核不育系的育性光温反应型分类、光敏核不育性的遗传、亚种间杂交稻超高产株型模式及超级杂交稻育种的亲本选配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分析了环境敏感核不育系在两系法杂交稻育种中的稳定性,确定了选育强杂种优势和理想株型相结合的亚种间杂交稻的亲本组配方式。  相似文献   

5.
盐582S系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籼型光温敏两用核不育系,具有不育起点温度低、育性稳定、开花习性好、异交结实率高、稻米品质优、抗病性强、熟期适中、制繁种产量高,所配制杂交稻组合杂种优势强、综合性状突出等特点.是一个综合性状优良的籼型光温敏两用核不育系。  相似文献   

6.
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始于1964年袁隆平发现雄性不育株。1970年李必湖在海南崖县南红农场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野生稻,为我国水稻雄性不育系的选育打开了突破口。1973年我国成功实现籼稻杂交水稻三系配套,1976年籼型杂交稻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进行水稻杂种优势商品化利用的国家。至1999年我国杂交稻累计种植2.5亿hm2,增产粮食3.7亿t,杂交水稻为我国粮食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1 育种现状近年来我国在三系法和两系法杂交稻育种研究上均取得了较大进展,目前仍保持世界领先水平。1.1 三系新质源发掘和不育系选育野败型不育系育性稳定,可恢性好……  相似文献   

7.
赵光明  朱原平  李中华  田军 《种子》2005,24(3):77-78
水稻三系法杂种优势的缺点是可利用的亲本有限,及时发掘并利用已有的或新创造出来的优质种质是品种改良的前提.笔者根据南方稻区的气候特点,以及当前生产不育系所存在的问题,育成了柱头外露率高、易繁易制、败育彻底、不育性状稳定遗传、米质优、配合力强的,适于四川及相似生态区使用的籼型水稻不育系"Z 833 A".  相似文献   

8.
谷子不育系选育是谷子利用杂种优势的关键环节,不育系性状对杂交种的影响很大。详细阐述了谷子高度雄性不育系高 51A 的选育方法与选育过程,其配合力高,抗病性好,用其组配并鉴选的强优势杂交种长杂谷 333 表现优良,丰产性好,抗病性强;提出了高 51A 的改良方向,为谷子不育系的选育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金福A是萍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与三亚金稻谷南繁种业有限公司选育的籼型三系不育系。该不育系育性败育彻底、株型矮而紧凑、异交习性优良、配合力好、杂种优势强。总结了其特征特性及在江西萍乡地区的高产繁殖技术。  相似文献   

10.
洪汝科 《种子》2009,28(12)
滇杂36由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用育性稳定的滇Ⅰ型不育系合系42-7 A和恢复系南36组配成的三系杂交粳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该组合杂种优势强、穗大粒多、高产稳产、稻瘟病抗性强、适应性广.于2006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1.
新葵8号是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所以不育系87430-312为母本,恢复系7838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油葵杂交种.该品种具有杂种优势强、产量高、综合经济性状好、抗逆性强等优良特性.1998年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相似文献   

12.
徐叔云 《中国种业》2002,(11):47-48
金优58是湖南金健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科研中心(原湖南省常德市农科所水稻育种室)用其选育的优质米不育系金23A与湖北恩施农科所选育的恢复系恩恢58配组而成的杂交籼稻新组合。在多年的组合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大面积生产示范中表现杂种优势强、丰产性好、结实率高、适应  相似文献   

13.
徐艳  盛焕银 《种子科技》2009,27(11):32-33
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是用水稻的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统称两用核不育系)作母本与恢复系杂交,利用其杂种优势生产杂交种子的活动。而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最大特性是存在育性转换的现象.导致其育性转换的主导因子是温度(籼型)和光照(粳型),气候条件(温度和光照)是影响两系制种的关键因素。所以,与三系法制种相比,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有更严格的要求。笔者认为,须注意以下几点事项:  相似文献   

14.
9516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选育的优良杂交水稻恢复系。具有恢复谱广、恢复力强、花粉量足、容易制种、杂种优势强等特点。由其与协青早不育系配制的杂交水稻新组合协优9516,于1999年3月通过浙江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5.
籼型红米雄性不育系红宝石的选育及其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廖金花  朱建清  刘柱  杨志荣 《种子》2004,23(3):14-16
为了对红米红宝石实现三系配套,回交转育了红宝石A,并对红宝石A进行了以下分析:不同细胞质来源的野败型不育系珍汕97A、印尼水田谷型不育系Ⅱ-32A、D型不育系D62A、G型不育系G46A、红宝石A(来源于D62A)育性基因具有等位性.而Bg1639、R527、R881、250(CDR22/Bg403)具有的恢复这几个不育系的恢复基因等位.通过考种分析,发现在每产量上红宝石A的F1杂种显著大于常规稻红宝石,最大每公顷能增产2 392.5kg,证明了红宝石A具有强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具有生产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服杂种不育性是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关键。由此对水稻亚种间杂种不育性的原因、细胞学基础及两种主要基因遗传模式进行了总结,并详细综述了利用“亲和基因”克服籼粳杂种不育性的两种有代表性的学说-广亲和基因和特异亲和基因分子定位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两“亲和基因”共同利用的初步设想:将聚合了Si等位基因的粳型亲籼系与聚合了不同广亲和基因(中性亲和基因的广亲和力强、亲和谱广泛的粳型品种进行杂交和回交,选育出聚合不同广亲和基因和Si等位基因的粳型亲籼系,再与籼稻品种杂交,真正实现直接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7.
水稻优质低温敏核不育系福龙S2 选育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选育水稻优质、低温敏、基本营养型光温敏核不育系,选用只有1对隐性不育基因的“田丰S-2”作不育基因供体,基本营养型优质稻中间材料龙优2为不育基因受体,用杂交+生态压力系统选择法,育成了发育特征为基本营养型,不育起点温度≤23℃,综合性状好,生育期显性、稻瘟病抗性为中抗(MR)、配合力强、异交结实率高、可繁性好的水稻低温敏核不育系福龙S2,2006年11月通过福建省技术成果鉴定。总结出一套便捷、快速、高效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育种程序,并对福龙S2的利用前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不同自然生态条件下对编号为Ms-3,Ms-7,Ms-8,Ms-9的4份水稻温敏不育系分期播种,进行育性观察、差异性分析及稳定性研究,从而鉴定水稻温敏不育系育性转换是否彻底以及育性是否稳定.结果表明:4份水稻温敏不育系在元江可以繁殖,同期播种品种间育性差异不显著,不同播期对育性的影响较大,以3月8日播种水稻温敏不育系自交结实率最高;建水不同播期对水稻温敏不育系育性影响不大,但品种间育性差异显著,除Ms-7外,其它几个温敏不育系在不同播期不育度达99%以上,育性转换彻底,自交结实率的变异系数小,不育性稳定,可以制种.  相似文献   

19.
《作物育种信息》2005,(5):20-21
由华中农大植物科技学院、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牟同敏教授主持的水稻杂种优势利用课题。最近育成了两个杂交水稻新组合和一个不育系新材料,日前这两个水稻杂交组合和不育系分别通过了湖北省和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相似文献   

20.
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是实现杂交稻超高产育种目标途经之一,粳型亲籼系的选育和利用是籼粳交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经。作为籼粳亚种间超高产杂交水稻三系不育系选育方法之一,就是创造粳型亲籼不育系。该不育系必备不育系及胞质与保持系和籼稻恢复系具有遗传协调性;不育系基因组属于粳或粳偏籼型;对现有恢复系有很高的配合力;具有良好的农艺性状和不育特性;不育系对病虫抗性除主效基因外还应累积其他有效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