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不同栽培基质对香菇头潮菇产量及子实体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缓解香菇传统栽培过程中的木屑资源短缺问题,充分利用果木废弃物,试验选择香菇‘K5’作为试验材料,以杂木、桑木、苹果木和枣木为栽培基质,每种基质设3个氮含量处理水平,通过测定并分析不同基质头潮菇产量及子实体的有机质、氮、磷、钾含量,研究不同栽培基质对香菇头潮菇产量及子实体养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4种果木屑均可作为香菇的栽培基质,其中枣木C配方和桑木A配方生产的香菇头潮菇产量和生物学效率较高,但是以桑木做栽培基质生产的香菇,头潮菇结束后菌棒便开始萎缩,不利于后期出菇。枣木C配方生产的香菇,其有机质、氮、磷、钾等营养成分均处于较高水平,因此,在香菇代料栽培中可以使用枣木代替传统的阔叶树木屑。  相似文献   

2.
草菇杂交菌株2628的鉴定与品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2个匍匐型不孕的草菇单孢菌株单26、单28进行杂交配对,尖端菌丝细胞分离纯化后得到一气生型菌株2628。RAPD标记和SRAP标记的DNA指纹表明,2628继承包含了单26和单28的所有遗传谱带,是一株杂交种。杂交菌株2628可出菇,在与当前主栽品种出菇品比试验中,杂交菌株2628子实体外观较好,产量最高,是主栽品种V23-2产量的2倍多,生物学转化率达到33.4%。  相似文献   

3.
抚香一号是辽宁省抚顺特产科学研究所依据生物学、遗传学理论,选用长白山优良野生香菇菌株与当地栽培品种A3-3为亲本,采用单孢远缘杂交方式选育出的香菇新品种.该菌株1994年组配成功.通过与亲本间拮抗反应与酯酶同工酶谱测定,确定其为双亲杂交所得新菌株.1995-1997年,通过出菇试验筛选与复选试验.1998年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地试种栽培,表现遗传性状稳定、经济性状优良、抗杂能力强、产量高、菇质优.2002年8月通过辽宁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4年列入辽宁省政府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开发推广项目.  相似文献   

4.
ITS序列在西红柿种质资源鉴定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根据番茄的45S rDNA序列设计引物,以西红柿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方法扩增出ITS(internal translation spacer)序列,在克隆测序的基础上对番茄属两个野生种与三个栽培种进行分子鉴定与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五个供试材料ITS序列的变异小,GC含量高,为57.0%~65.4%。(2)用不同的聚类方法分析发现三个栽培种供试材料亲缘关系较近,而野生种醋栗番茄(Solanum pimpinellifolium)都处于不同的分支类群,表明其与其他品种亲缘关系相对较远,同时发现其生物学特性与其他品种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5.
晋亚10号是以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品系8918-1作母本,国外引入的高抗胡麻枯萎病品种NORLIN作父本,通过病圃连续系统选择法选育而成。该品种在所内品比、山西省生产试验以及全国胡麻品种区试中比对照晋亚8号和陇亚8号显著增产,含油率39.82%,α-亚麻酸含量50.49%,是一个适应性广,品质性状好的胡麻新品种。经过几年的栽培试验示范,总结出晋亚10号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摘要:对2个白灵侧耳和2个阿魏侧耳菌株,进行拮抗试验、菌丝体生长观察和出菇试验。结果表明:两种侧耳的菌丝形态、子实体形态和对温度的反应有很大的差异。白灵侧耳的一级种、二级种均比阿魏侧耳菌株提前3-5天长满,栽培菌袋也是如此。拮抗试验两者间产生不生长区带。两种菌丝在低温下(15-20℃)试管内都易分化原基。阿魏侧耳由于播种期不同菇体的颜色和出菇所需的时间变化很大。白灵侧耳随着秋季播种期推后出菇时间延迟,菇形无变化,两者每袋产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香菇最早栽培在中国,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亚洲地区主要食用菌。我国是世界香菇生产第一大国,日本排第2位,韩国居第3位。香菇含有较高的水分、多糖、维生素等一些营养元素,但存在不易进行运输、贮藏及加工等问题,因此干燥是在此之前的必备工序之一。香菇作为我国最大的出口菇,干制效果关系着我国的出口效益。通过综述香菇的几种干燥方式,并列举了各自优缺点,结果显示热泵干燥是香菇及其他果蔬中最有前景的干燥方式。  相似文献   

8.
<正>1栽培季节花菇菌株多属中晚熟型,菌丝要经5~7个月才能达到生理成熟,其制袋发菌适宜温度20~25℃,出菇适宜温度8~18℃。根据栽培设施、生态环境确定具体栽培时间。2品种选择选用适合当地生产的优质、抗病、高产的品种。3培养料的制作3.1培养料配方配方1:干木屑(果枝、柞木条)82.5%、麸皮16.5%、石膏粉1%,1000kg干料中加香菇专用营养素2.5kg。  相似文献   

9.
不同草莓品种在广西设施栽培中的品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筛选出适宜中国南方设施栽培、观光采摘且品质优良、高产的草莓品种,对引进的7个草莓新品种的植物学特性、生物学特性等进行综合品比试验。结果表明,‘京桃香’、‘京泉香’、‘太空2008’这3个草莓品种表现性状好、品质优,适合南方设施栽培,可进一步扩大示范,其他品种表现相对较差,有待于进一步种植观察。  相似文献   

10.
出口型大花生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连续几年对优良大花生品种进行高产栽培的试验,总结出出口型大花生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着重对出口型大花生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配方施肥、化控和防病治虫技术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做到了良种良法配套,实现了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1.
玉米杂交种及其农艺性状的系统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玉米杂交种间的遗传差异以及性状间的相互关系。以11个玉米品种的13个农艺性状为依据,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计算其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及性状间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11个品种共划分为4个类群,Ⅰ类为QIV9、QIV10、QIV5、QIV6,Ⅱ类为QIV1、QIV2、QIV4,Ⅲ类为QIV3、QIV11、QIV7,Ⅳ类为QIV8;13个性状进行变量聚类分析,被划分为4类,穗重、单穗粒重、产量、穗行数和秃尖长聚为一类,穗位高、行粒数、含水量、轴重和穗粗聚为第二类,穗长和百粒重聚为第三类,株高自为一类。明确了品种间的关系亲疏以及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可为玉米杂交种的选育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分析评价肺形侧耳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农艺性状,为肺形侧耳种质资源分类鉴定及遗传育种等提供理论参考。结合拮抗试验、ISSR分子标记技术和农艺性状评价等方法,综合分析10个不同来源、产量较高的肺形侧耳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10个供试肺形侧耳菌株遗传相似水平为0.63~0.92,其中以PL7和PL8的遗传相似系数最高,说明两者亲缘关系最近;其余各菌株间遗传相似系数较低,亲缘关系较远。当相似系数为0.69时,10株肺形侧耳菌株可以分为3个类群;供试菌株在苹果木屑和玉米芯基质上的生物学转化率为75.64%~88.21%,农艺性状存在较大差异,菌盖颜色包括黄白、灰色、白+褐、淡黄、褐色、深灰色6种,菌柄分为细长、中粗、粗长3类。结合ISSR分子标记技术、拮抗对峙试验和农艺性状评价等方法可以准确对供试肺形侧耳菌株进行遗传差异鉴定,表明供试肺形侧耳菌株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差异和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四川省地方花生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特征,以四川省100份地方花生品种为试验材料,参照《花生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测试获得了生育期、主茎高和百果重等主要农艺性状的数据。结果表明,在考察的14个性状中,变异幅度最大的是二次分枝数(54.12%),变异幅度最小的是生育期(0.99%)。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主茎高度2.99,最小的是生长期0.19。采用Ward法对四川省地方花生品种进行聚类,在遗传距离阈值为5时,将其分为3个类群,均以密枝亚种为主。其中Ⅰ类群分布有7份珍珠豆型材料,Ⅲ类群分布有9份珍珠豆型材料,同一地理来源的多个地方品种交叉出现在这3个群体中。表明四川地方花生品种的遗传关系与所属类型和区域来源无关,但花生品种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可在提高地方品种的有效利用率同时,为花生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和优质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4.
为获得不同来源茶树菇的亲缘关系并筛选适合工厂化生产综合农艺性状较优菌株,以18株(4株野生菌株、7株栽培菌株、5株经钴60辐照诱变菌株和2株搭载神州十号的航天飞船诱变菌株)茶树菇菌株为试验材料,采用分子标记ISSR、拮抗和同工酶技术进行菌株分型和亲缘关系分析;通过分析菌盖厚度和直径、菌柄长度和直径、生育期、产量,对18株茶树菇菌株的农艺性状进行比较。拮抗试验将18株茶树菇分为7组;筛选出的20条ISSR引物扩增出164条清晰条带,多态性条带平均比例为81.1%;ISSR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828时,可将18株茶树菇划分为6个类群;酯酶同工酶试验也将18株茶树菇划分为6个类群。农艺性状分析发现,茶5、AS-1、茶3、白茶、茶园1号和杨树洞1号综合性状较好。ISSR分子标记试验、拮抗试验和酯酶同工酶试验结果基本一致,综合比较初步筛选出较优菌株为茶园1号、杨树洞1号、AS-1、茶3、白茶和茶5,可作为工厂化生产茶树菇菌种。  相似文献   

15.
2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S2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48-2,9636,RP125为测验种,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2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S260个单株的配合力进行研究,以分析不同群体自交后代间、群体内S2株系间、株系内个体间配合力差异。结果表明,除株高、穗位高、行粒数外,其余性状GP-5 S2GCA优于GP-4 S2,多数性状群体内S2株系间GCA具有较大差异,株系内个体间经济性状GCA的差异远远大于农艺性状;不同性状及同一性状不同群体自交后代所配组合SCA效应值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的数目均有一定差异,且GCA与SCA无明显相关关系。55,57,89,93,105,107株系多数性状具有较高的GCA,可能有较大利用潜势。  相似文献   

16.
不结球白菜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揭示不结球白菜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间的关系,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18个不结球白菜品系的单株产量和8个主要农艺性状间的关联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结球白菜各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性状间的关联度排序为株幅>最大叶叶宽>最大叶叶柄宽>最大叶叶柄厚>叶片数>最大叶叶长>株高>最大叶叶柄长。株幅、最大叶叶宽、最大叶叶柄宽对不结球白菜单株产量影响最大。在不结球白菜育种过程中,注重株幅、最大叶叶宽、最大叶叶柄宽性状的选择,同时兼顾其他性状的选择,可以获得单株产量较高的不结球白菜新品种。  相似文献   

17.
江汉平原大豆品系表型分析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歆  杨芳  邓军波  汪嫒嫒  何念  陈艳 《作物杂志》2021,37(5):57-634
种质资源是大豆育种的基础,理论方法是品种选育的关键。以64份大豆品系为材料,采用变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相结合,对大豆品系的10个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进行研究,筛选适宜江汉平原种植的大豆品系,同时探究影响大豆产量的关键因素,为选育优质高产大豆品种提供种质和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大豆品系10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4.19%~46.95%,有效分枝数变异系数最大,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最小;因子分析将10个农艺性状转化为4个主因子,分别为产量构成因子、株高因子、粒重因子和品质因子,累计贡献率为80.067%。由农艺性状与综合得分相关性分析可知,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蛋白质含量7个农艺性状可作为大豆品系综合评价指标。聚类分析将64份大豆品系分成3个类群,类群Ⅰ31份,类群Ⅱ24份,类群Ⅲ 9份,类群Ⅲ大豆品系综合表现较好,适宜在江汉平原种植。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苦荞产量与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以26个苦荞种质资源为材料进行主要表型性状与产量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6个苦荞种质资源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不同性状之间变异系数差异较大,变异系数最大的是主茎分枝数,为33.30%,变异系数最小的是生育日数,为6.13%。相关性分析表明,苦荞各性状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且大多数性状与产量呈正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提取了前3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达到89.55%。聚类分析将26个苦荞种质资源分为3类,第Ⅰ类综合性状不突出,第Ⅱ类属于高产型,第Ⅲ类属于矮秆型。  相似文献   

19.
番茄遗传资源的聚类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定番茄品质特性的遗传多样性和分子标记的多态性,对番茄品种资源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品质特性聚类分析和分子标记聚类分析最后都形成了四大类群,而且都把果实硬度大、软化速度慢、果型长圆、含水量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的加工番茄聚合在了一起,说明一些分子标记可能和控制番茄加工品质特性的基因有比较紧密的连锁关系。分子标记更能灵敏地区分不同品种间的遗传差异。不同类群间品质性状的差异明显大于群内不同品种间的差异,说明聚类分析是鉴别品种资源遗传差异程度、筛选核心资源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为了挑选出可直接应用于生产的优良蓖麻品种或优异的育种材料,以“云蓖2号”为对照,根据物候期、抗性、株高、单株有效穗、单株蒴果数、百粒重、亩产等多项指标,对国内21个蓖麻主栽品种在云南省的表现进行综合考察,同时对6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方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云蓖麻5号、云蓖麻4号、通篦麻8号、淄篦麻9号、通篦麻6号五个品种的生育期在124-153之间,与对照品种相仿,蓖麻亩产为176.30-262.29 kg/亩,高于对照品种。通过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对蓖麻产量贡献因素最大的蓖麻农艺性状为百粒重与株高。通过聚类分析,21个蓖麻品种被划分为3大类群,根据不同特点为育种提供依据。初步鉴定出云蓖麻5号、云蓖麻4号、通篦麻8号、淄篦麻9号、通篦麻6号五个高产蓖麻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及适应性优良,可以作为直接应用于生产或选育优良新品种的备选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