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其中冬小麦占小麦播种面积80%以上.冬小麦需肥较多,每生产50 kg小麦,需吸收氮素1.4~1.6 kg,磷素0.5~0.75 kg,钾素1.5~2 kg,氮、磷、钾的比例大约是1∶0.33∶1,根据栽培的品种、土壤、气候等条件不同而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2.
龚庆生 《种业导刊》2013,(10):32-32
1小麦、玉米的需肥规律1.1小麦对氮、磷、钾肥的吸收规律小麦对氮的吸收规律为:对氮的吸收有两个高峰期,一是出苗—拔节阶段,吸收的氮占总氮量的40%左右;二是拔节—孕穗开花阶段,吸收的氮占总氮量的30%~40%,开花以后有少量吸收。小麦对磷的吸收规律为:分蘖期吸收的磷约占总量的30%,拔节后吸收率急剧增长,孕穗期到成熟期吸收最多,约占总量的40%。小麦对钾的吸收规律为:分蘖期吸收的钾约占总  相似文献   

3.
小麦平衡施肥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 小麦需肥规律、施肥原则 1.1 小麦的需肥规律 由于气候、土壤、栽培措施、品种特性等条件的变化,小麦植株在整个生长期内所吸收的氮、磷、钾数量,及植株不同部位的分配也不同.氮、磷、钾三要素的吸收数量是因地力基础、产量水平、品种特性、土壤质地而异的.  相似文献   

4.
在京郊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进行小麦、玉米两茬间氮、磷、钾肥合理施用的研究.三年多点试验结果表明,全年氮素投入0.036~0.048kg/m~2,以小麦、玉米各半或玉米居多为宜.冬小麦施氮在下茬玉米上无明显后效.冬小麦适宜施氮量为0.024kg/m~2,夏玉米适宜施氮量0.030kg/m~2,冬小麦和夏玉米施磷肥不仅对当季有增产作用,而且对下茬作物也有明显的后效.冬小麦施P_2O_5 0.015kg/m~2、夏玉米0.007kg/m~2为宜.夏玉米比冬小麦对钾肥高度敏感,土壤速效钾含量在90×10~6以下,冬小麦施钾有一定增产效果,而夏玉米施钾肥显著增产.  相似文献   

5.
旨在为川牛膝高产栽培和合理施肥提供依据.定期在不同生育时期对3份不同的川牛膝材料A3、B1、B2进行取样,分别测定其各自地上和地下部分干物质质量,及其氮、磷、钾含量,探讨氮、磷、钾分配积累规律.结果表明,川牛膝地上和地下部分干物质质量随着生育进程不断增加.川牛膝不同生育时期各部分中氮、磷、钾含量和吸收积累量皆不同,3种营养元素吸收积累量的大小顺序为氮>钾>磷;氮、磷、钾含量皆以营养生长期间含量最高,从生殖生长时期开始降低;对氮的吸收积累集中在营养生长阶段,磷、钾吸收积累多集中于生殖生长阶段.生产上,每生产100 kg干物质需要N、P2O5、K2O分别为4.90~6.69 kg,0.71~0.79 kg,2.98~5.16 kg.川牛膝大田栽培时应施足底肥,保证7、8月快速生长时的需求;川牛膝生殖生长期干物质积累速度最快,生产上应在8月底(生殖生长之前)追施磷、钾肥.  相似文献   

6.
干旱胁迫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及营养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研究了不同程度土壤持续干旱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及营养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使小麦次生根发育迟缓,数量减少,根系发硬,根尖萎缩,拔节至扬花阶段对发根潜能的影响最大。根系干物质积累量减少,峰值延后;根系中氮、磷积累量下降,分配比例在生殖胁迫有较多的氮、磷损失;根系中的含量下降,C/N失调。维持根系对氮、磷良好吸收、分配、运转和C/N协调的土壤含水量不能低于60%。  相似文献   

7.
超高产冬小麦氮磷钾吸收、分配与运转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韩燕来  刘征 《作物学报》1998,24(6):908-915
在小麦超高产攻关试验田内,研究 产9405kg.hm^-2的冬小麦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分配与运转规律,结果表明:植株氮,磷,钾养分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内呈双峰曲线,第一个峰值三种养分均出现在分蘖初期,第二峰值氮磷出现在起身期,钾则出现在拔节期;植株对三种养分的吸收速率呈多峰曲线型变化,其养分吸收的最大速率期、氮,钾出现在返青-孕穗末期,磷出现在返青-扬花期;小麦每生产100kg籽粒需氮,磷,钾的数  相似文献   

8.
采用大田试验,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代表性的50个早熟晚粳品种为材料,研究7个氮肥水平(0、150.0、187.5、225.0、262.5、300.0、337.5 kg hm-2纯氮)下水稻氮和磷积累量、吸收速率、利用效率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在0~337.5 kg hm-2纯氮范围内,随着氮肥水平的增加,早熟晚粳的植株含氮率和氮积累量在拔节、抽穗和成熟期均显著增加;植株含磷率和磷积累量在拔节和抽穗期显著增加,成熟期呈先增后减变化。(2)播种至拔节阶段氮和磷吸收速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差异极显著;拔节至抽穗阶段氮和磷吸收速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抽穗至成熟阶段的氮和磷吸收速率规律不明显。(3)在0~337.5 kg hm-2纯氮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磷素籽粒生产效率均显著降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基因型之间的差异减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和磷收获指数都呈现抛物线关系,在施氮量为262.0 kg hm-2纯氮时出现最大值。(4)早熟晚粳对氮和磷的吸收利用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但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这种效应减弱。水稻在播种至拔节、拔节至抽穗和抽穗至成熟3个生育阶段的氮和磷吸收速率都呈二次曲线关系(r=0.892**,r=0.736**,r=0.512**)。(5)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吸氮量和吸磷量以及播种至拔节期和拔节至成熟期的吸氮速率和吸磷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增施氮肥有利于水稻氮和磷吸收利用的提高,但氮肥过高时氮和磷吸收利用不再增加,甚至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9.
以冬小麦品种新冬33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小区试验研究叶面喷施硒肥对冬小麦养分吸收、生长及籽粒富硒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用浓度小于90 mg/kg范围内,施用硒肥能促进冬小麦对氮、磷、硒养分的吸收,减少对钾的吸收,同时促进冬小麦生长和产量,且冬小麦植株氮、磷含量及株高、单穗重、穗粒数、地上部干重、千粒重、产量随着喷施浓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冬小麦喷施60 mg/kg硒肥时产量最高,较对照增加4.68%;冬小麦籽粒、面粉、麸皮硒含量随着喷施浓度的增加呈增加现象,喷施90 mg/kg硒肥时,籽粒、面粉及麸皮的总硒含量分别为0.608 mg/kg、0.103 mg/kg和0.969 mg/kg。综合考虑,在石河子垦区富硒冬小麦的生产以喷施60 mg/kg的硒肥为宜。  相似文献   

10.
旨在探明水稻秸秆生物炭施用量和施用时期对江汉平原稻茬麦养分吸收、土壤养分含量以及产量的影响。选择江汉平原典型潮土稻麦轮作区,以基施化肥但不施生物炭处理为对照,设置小麦播种前基施、返青拔节期追施以及两个时期同施不同剂量的生物炭等处理,采用比色法和火焰光度计法测定了不同处理小麦籽粒、植株茎叶和土壤的氮、磷、钾含量,并比较了籽粒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促进了小麦籽粒和植株茎叶对氮、磷、钾元素的吸收,增加了地上部分氮、磷、钾养分吸收总积累量,且以基施及追施13500 kg/hm2生物炭处理最高,较对照处理籽粒总氮、磷、钾分别提高了20.3%、17.8%和12.4%,茎叶总氮、磷、钾分别提高了11.9%、34.5%和13.9%,氮、磷、钾总积累量显著增加18.2%、24.0%、13.7%(P<0.05);施用生物炭后土壤pH升高、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增加,小麦株高增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增大。施用水稻秸秆生物炭对于改善土壤和提高小麦产量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夏玉米施氮量对后茬冬小麦土壤氮素供应与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冬小麦施氮144 kg/hm2的基础上,研究了夏玉米4个施氮量(0,90,180,270和360 kg/hm2)对后茬冬小麦生长期间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无机氮供应以及小麦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玉米不施氮(简称不施氮)相比,玉米施氮(简称施氮)0~20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在冬小麦生长期间显著增加,自冬小麦拔节起,0~40,0~130和0~200 cm 3层深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均随着玉米施氮量(简称施氮量)的增加而明显递增;与冬小麦播种时相比,不施氮0~130 cm土壤无机氮减少156 kg/hm2,施氮90 kg/hm2该层土壤无机氮富积41 kg/hm2,且富积量随着施氮量继续增加而递增;随着施氮量增加,冬小麦收获时的植株吸氮量和子粒氮素积累量均增加;当施氮量低于180 kg/hm2时,植物氮素积累量在不同施氮量之间无显著差异;当施氮量低于270 kg/hm2时,不同施氮量的子粒氮素积累量差异不明显。在本试验条件下,冬小麦子粒氮肥利用率随着施氮量增加而递增,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高产小麦氮磷钾营养机理和需肥规律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高产小麦吸收氮素规律呈现“M”型,两个高峰出现在分蘖期和拔节期,磷和钾吸收量随生育进程逐步平稳增加,高峰出现在中后期。根据氮、磷、钾养分日吸收力和强度比判断,氮的临界期在分蘖期,磷和钾肥在小麦返青前,氮素最大效率期在孕穗-成熟,磷和钾在拔节后,所以,高产小麦氮素追肥应采取“前轻(分蘖轻)后重(拔节-孕穗重)中控(越冬-拔节期控)”的“M”型追肥法,磷和钾肥采取前后均衡补施法。  相似文献   

13.
正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分布遍及全国各省。小麦种植一般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一、冬小麦施肥技术1.需肥规律特点冬小麦的播种期是秋季,生育全期较长,需肥较多,我国黄淮平原和华北平原为冬小麦的主要产区。冬小麦的生长发育需吸收氮、磷、钾三大营养元素,还  相似文献   

14.
以不同粮饲兼用玉米为试验材料,系统研究了植株氮、磷、钾营养的含量、积累量平衡吸收关系。结果表明,粮饲兼用玉米品种植株合氮量全生育期表现为递减趋势,含磷量、含钾量则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时间因不同品种而存在一定差异。随着生长发育进程,全株氮素积累量呈“S”型曲线变化,磷素积累量呈直线增加趋势,钾素积累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各生育阶段氮素、磷素的吸收呈双峰曲线变化,第1吸收高峰出现在拔节一大口期,第2峰值出现在散粉一乳熟期;钾素的吸收则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大喇叭口—散粉期。全生育期氮、磷、钾吸收总量,承3359表现为氮〉钾〉磷,其余4个品种均表现为钾〉氮〉磷,粮饲兼用玉米栽培应重视钾肥的投入。粮饲兼用玉米适宜的N:P2O5:K2O=2.39~3.77:1.00:2.78~3.83,每生产100kg千物质所需要的氮、磷、钾量分别为0.96kg、0.32kg和1.06k,此结果可作为呼和浩特地区粮饲兼用玉米计划.产量施肥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小麦季玉米秸秆还田与施氮对麦-玉米轮作中夏玉米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试验于2015-2019年在四川省仁寿县进行,供试夏玉米品种为正红6号。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因素为小麦季玉米秸秆还田和不还田,副因素为小麦季3种施氮量(0,120,180 kg/hm~2),小麦收获后直接在各小区种植夏玉米,施氮量均为225 kg/hm~2。结果表明,多年秸秆还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34.1%,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6.64%,7.34%,16.2%,14.3%(2 a均值)。秸秆还田处理下后茬玉米生物量提高34.7%(2018年),38.8%(2019年),增产65.7%(2018年),30.7%(2019年);小麦季120,180 kg/hm~2施氮处理下后茬玉米生物量分别提高29.9%,36.7%,产量增加41.5%,59.4%(2 a均值)。玉米秸秆还田后,后茬玉米地上部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分别增加47.2%,58.8%,45.0%(2 a均值);随施氮量增加,后茬玉米植株氮、磷、钾的吸收量均表现为增加的趋势。综上,西南丘陵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种植模式,玉米秸秆长期还田可培肥地力,提高后茬玉米的产量和养分吸收,是西南丘陵区绿色、资源高效利用的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6.
研究分层供水条件下施磷对冬小麦产量和氮、 磷、 钾养分吸收及其在不同器官分配的影响, 为指导旱地施磷提供一定理论和实践依据。以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壤, 进行土柱模拟试验, 研究分层供水施磷对冬小麦产量和氮、 磷、 钾养分吸收及其在不同器官分配的影响。试验设不施磷和施磷于0~30 cm和 30~60 cm土层 3种处理, 每个施磷水平下设整体湿润和上干下湿 (0~30 cm土层干旱胁迫, 30~60 cm土层湿润) 2种水分处理。不同土层水磷处理显著影响冬小麦产量和磷、 氮、 钾养分吸收及其在不同器官分配。结果表明, 与整体湿润处理相比, 上干下湿水分处理下冬小麦产量和籽粒氮、 磷、 钾累积量及分配率均显著增加(P<0.05), 其他营养器官养分累积量及分配率则差异不显著。磷肥施用深度对冬小麦产量和不同器官氮、 磷、 钾养分累积量和分配率的影响与不同土层的土壤水分状况有关。整体湿润条件下, 与磷肥表施处理相比, 磷肥深施处理产量显著降低(P<0.05), 减产 7.49%, 上干下湿水分条件下, 则相反, 增产 11.2%(P<0.05); 整体湿润条件下, 与磷肥表施处理处理相比, 磷肥深施处理显著降低叶片+茎鞘氮、 磷、 钾累积量(P<0.05), 对分配率的影响差异均不显著, 上干下湿水分处理下, 与磷肥表施处理相比, 磷肥深施处理籽粒氮、 磷、 钾累积量及分配率均显著增加(P<0.05)。本模拟试验结果表明, 土壤水分供应不足时, 磷肥深施提高冬小麦籽粒氮、 磷、 钾养分累积量及分配率, 促进光合产物向穗部转移,从而有利于形成高产。  相似文献   

17.
光、氮及其互作对超级粳稻产量和氮、磷、钾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田条件下以超级粳稻南粳44和宁粳3号为材料, 设置2种氮肥水平(N10: 150 kg hm-2, N20: 300 kg hm-2)和3种遮光处理(L1: 不遮光, L2: 抽穗前遮光20 d, L3: 抽穗后遮光20 d), 研究光、氮及其互作对超级粳稻产量和氮、磷、钾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 同一氮肥水平下产量呈现L1>L3>L2。其中, L2使植株在拔节至抽穗阶段及抽穗期的氮、磷、钾积累量显著下降, 主要由于L2显著降低了抽穗前期的根系α-NA氧化量及根干重, 导致根系吸收养分能力下降, 最终产量显著低于L1, 达30.58%~35.26%。L3使植株在抽穗至成熟阶段及成熟期的氮、磷、钾积累量显著下降, 主要由于L3显著降低了抽穗后期的根系α-NA氧化量及根干重。尽管在抽穗后随着植株根系逐渐衰老及机能下降, L3对根系、养分吸收及最终产量的影响要小于L2, 但最终产量依然显著低于L1, 达10.91%~18.47%。L2和L3条件下, 随着氮肥水平增加, 植株根系α-NA氧化量及根干重显著增加, 导致拔节至成熟期各阶段的氮、磷、钾积累量显著增加, 最终产量及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由此可见氮肥施用能部分弥补弱光逆境对超级粳稻氮、磷、钾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优化玉米氮磷钾施用,提高玉米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开展了杂交玉米禾玉9566氮磷钾配施试验,探讨氮磷钾配施对玉米农艺性状、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配施能有效改善农艺性状,优化产量构成因子,主要是增加穗粒数,从而提高产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作用为氮磷钾。施氮、钾能提高玉米子粒和茎叶中氮、钾含量,施氮促进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利用,施钾可提高玉米子粒对氮、磷养分吸收量;氮磷钾三因子中促进养分吸收积累作用表现为氮钾磷。氮磷钾配合施用,可有效提高玉米植株对养分的吸收积累,子粒中氮、磷含量和子粒氮磷钾各养分吸收量均为最高,全株养分吸收总量也最高;每100kg经济产量N、P2O5、K2O养分吸收量分别为2.02、0.90、2.21kg,氮、磷、钾肥料利用率为33.28%、15.43%、48.79%,氮、磷、钾肥农学效率分别为13.07、5.59、3.34kg/kg。  相似文献   

19.
不同肥料配比对‘秦烟96’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豫西烟区‘秦烟96’的最佳施肥量,采用3因素(N、P、K)、4水平(不施、少施、正常、多施)试验设计,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于团棵期、成熟期测定不同肥料配比下,烟草氮磷钾的含量以及养分吸收的效率。结果表明:在团棵期,随着施氮量增加,烟叶养分含量增加;随着施磷量的增加,烟叶氮含量降低,磷含量变化不显著,钾含量先升后降。氮、磷、钾施用量分别为45、30、90 kg/hm2时,烟叶氮磷钾含量都较高。在成熟期,氮、磷、钾施用量分别为90、60、90 kg/hm2时,烟叶N含量为2.57%,与对照相比增加了25.6%;当氮、磷、钾用量分别为45、90、90 kg/hm2时,烟叶P含量达1.30%,与对照相比增加了12.1%;当氮、磷、钾用量分别为45、60、90 kg/hm2时,烟叶K含量达0.99%,与对照相比增加了52.3%。氮、磷、钾用量分别为45、60、90 kg/hm2时,烟草对氮素是利用效率最高,为47.4 kg/kg,与CK相比增加了6.76%。在本研究条件下,‘秦烟96’的适宜氮、磷、钾施用量为45、60、90 kg/hm2。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不同的耕作方式和微生物菌剂施用下土壤化学性状的动态变化特征,在玉米秸秆还田的基础上,于冬小麦季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旋耕和深耕2种耕作方式以及添加不同外源微生物菌剂条件下,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种耕作方式下对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差异不显著,但小麦季不同生育期对这些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旋耕方式下,施用(沼液+根际促生菌)和EM菌分别对土壤速效磷、土壤速效钾效果最明显;深耕方式下,施用(沼液 根际促生菌)和沼液分别对土壤速效磷、土壤速效钾效果最好;2种耕作方式下施用根际促生菌降低了土壤碳氮比值,有利于秸秆的腐解。土壤速效钾在小麦季收获期根区较非根区含量分别增加了44.31%(旋耕)和32.61%(深耕)。2种耕作方式下的根区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显著高于非根区,且添加EM菌均能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