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滇重楼种子休眠机理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探讨滇重楼种子休眠机理,为打破种子休眠促进滇重楼实生育苗提供理论基础。采用重量法、胚率测定、ELISA等方法对种子吸水特性、萌发抑制物及种胚休眠与发育的内源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滇重楼种子休眠属于形态学-生理学休眠类型。滇重楼种胚发育不完全、种子中存在萌发抑制物质是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种子不存在吸水障碍,与休眠无关。内源激素ABA和GA3在滇重楼种子休眠与萌发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ABA是引起休眠的关键因素,ABA含量的降低是滇重楼种胚发育的始动因子,GA3有助于种子的生理后熟。萌发抑制物的存在可能抑制了种胚发育,而与生理学后熟过程无关。在自然条件下,滇重楼生境中较长的低温时期可能是滇重楼种子具有较长时间休眠的外界原因。  相似文献   

2.
东北刺人参种胚形态后熟过程中的解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鹏  沈海龙  纪玉山  王红 《种子》2007,26(12):45-47
通过对东北刺人参(Oplopanax elatus Nakai)种子后熟期间胚形态的解剖观察发现:东北刺人参果实成熟时种胚尚未分化完全,处于心形胚阶段,这是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种子在暖温处理过程中逐渐完成种胚的分化与生长,种子胚分化和发育的速度不一致,从而导致种子休眠程度不一致。  相似文献   

3.
三七种胚形态发育的解剖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三七种胚发育的形态解剖观察,发现三七种胚的发育始于盛花期后40 d左右,需要经过130 d左右才能完成形态后熟;果实成熟时种胚尚未完成分化,处于心形胚阶段,这是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三七种胚各器官的生长曲线呈现出S型,即缓慢生长期-快速生长期-缓慢生长期3个阶段。本研究结果为三七种子休眠机理的研究、生产中种子的处理和有效保存以及三七的育种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4.
水芹种子休眠生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水芹种子的萌发试验及对水芹种子进行多种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水芹种子发芽率低,存在着休眠。但种皮障碍、胚的生理休眠不是水芹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发芽抑制物质可能是引起水芹种子深休眠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新疆块根芍药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生物鉴定(白菜籽萌发实验)、赤霉素(GA3)溶液浸种和层积处理等方法探讨引起块根芍药种子休眠原因和解除体眠的措施,研究决根芍药种子萌发条件。结果表明,块根芍药种子的种皮和种胚都含有萌发抑制物质,通过赤霉素(GA3)溶液浸种后层积处理,可以有效解除其对块根芍药种子休眠的影响,使其萌发。  相似文献   

6.
椴树属树种种子休眠原因及提高种子萌发率概述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椴树属(Tilia L.)树种种子普遍具有休眠特性,给育苗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破除其休眠及提高种子萌发率的研究,对该物种种质的保存及可持续利用等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从被覆物的存在、抑制物质的存在、胚的发育状况对椴树属树种种子休眠原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针对其休眠特性,指出提高其萌发率方法有层积处理、化学物质处理、胚的培养等,以期为椴树属树种种子休眠解除进一步研究,及椴树属树种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胚培养途径探索铁棒锤种子的休眠原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铁棒锤种子休眠的原因。方法:在MS培养基上对铁棒锤全种子、切去部分胚乳的种子、离体胚进行离体萌发试验。结果:由于胚乳的存在,即使种胚已经完成了形态后熟,胚的萌发率依然很低,部分去除胚乳或全部去除胚乳后胚的萌发率显著提高。结论:铁棒锤种胚本身不休眠,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正常萌发,胚乳当中存在抑制其发芽的抑制物质,适量的生长激素能促进胚的萌发。  相似文献   

8.
采用针刺、层积、双氧水(H2O2)法、硝酸钾(KNO3)法和赤霉素(GA3)法对酸浆种子进行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酸浆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层积40天可有效地打破酸浆种子的休眠;赤霉素处理是打破酸浆种子休眠最为快速有效的方法,解除酸浆种子休眠的最佳浓度为0.08%;而针刺法、KNO3法和H2O2法对酸浆种子的解除休眠作用并不明显。说明酸浆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是胚存在后熟作用且种子内部可能存在萌发抑制物质,而种皮的机械束缚不是抑制酸浆种子萌发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紫椴种子休眠原因并找到休眠解除方法,以紫椴种子为材料,对其透性、萌发特性及休眠解除方法进行了研究。种子透性试验结果表明,紫椴种子经浓硫酸处理后透性增加,吸水率显著提高。种子萌发特性试验显示,紫椴完整种子萌发率为0,去掉种皮后,保留完整胚乳的种子萌发率为4.0%,切除部分胚乳(根尖未露出)的种子萌发率为23.3%,剥除胚乳帽露出根尖的种子萌发率为84.7%,离体胚萌发率为100%,此结果表明紫椴种子存在休眠,但其种胚并不存在休眠,其休眠是由胚外因素导致,胚乳(尤其是胚乳帽)是造成紫椴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种子休眠解除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浓H2SO4处理15 min+500 mg/L GA3溶液浸泡12 h+低温层积30天,可使紫椴种子发芽率达92.0%,可作为快速解除紫椴种子休眠的有效方法。综上,紫椴种子的种皮具有一定的透性障碍,但胚乳帽是造成其休眠的主要原因,使用浓H2SO4处理+GA3浸泡+低温层积的综合处理方法可在30天内解除紫椴种子的休眠。  相似文献   

10.
不同化学试剂处理对解除短梗五加种子休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短梗五加种子休眠原因和解除短梗五加种子休眠的方法。结果表明,短梗五加种子属于综合休眠;在变温层积条件下(高温18~20℃,90 d;低温2~4℃,30 d),100 mg/L的GA3水溶液可以显著提高短梗五加种子胚率,为实际生产中解除短梗五加种子的休眠提供有效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咸阳石榴种植气候适宜性精细化区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咸阳石榴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找出咸阳石榴种植的适宜区域。利用咸阳12个国家气候观测站1988—2017年最新气象观测资料,采用GIS技术对咸阳石榴栽培进行气候适宜性精细化区划,以期为咸阳石榴生产及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分析影响生长和产量的主要气候因子,筛选出咸阳石榴从现蕾至果实成熟需≥10℃的有效积温、年生长期内需≥10℃的有效积温、年日照时数、9月日照时数、7—9月降水量、日平均气温18~21℃时的日较差、年极端最低气温和旬极端最低气温等8个气候适宜性精细化区划指标。评估发现石榴种植优质区占咸阳市面积的14.9%,主要分布在三原、泾阳大部、渭城区西北部、礼泉东部、乾县北部;适宜区占21.3%,分布在兴平市、秦都区、渭城区、礼泉县南部、乾县南部及武功北部台塬区;劣质区占16.6%;不适区占47.2%。咸阳旱腰带以南除武功外都是石榴种植适宜区,该区域光、热、水气候资源满足石榴优质生产所需的全部气象因子,可以大力发展石榴栽培。  相似文献   

12.
水稻分蘖发生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分蘖是影响水稻穗数并进而影响其单产的重要农艺性状,是单子叶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分枝特性。水稻分蘖的发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自然条件、植株营养、植物激素、遗传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发生。深入研究水稻分蘖发生机理,更加有效的调控分蘖发生,将会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对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前人对水稻分蘖的发生及调控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从形态、环境、激素、分子等4个方面对水稻分蘖发生的机理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农药残留作为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严重影响到用药疗效、人体健康、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笔者简要归纳了中药材农药残留状况,包括被检中药材的种类、常检农药种类、农药残留种类。梳理了中药材农药残留主要分析检测技术的优劣势,色谱法、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中药材农药残留域的具体应用。重点综述了农药滥用及登记种类不全、中药材在种植和加工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相关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有待完善等农药残留原因,并针对不同的原因给出一定的改善建议,如建设绿色种植基地从源头保障中药材质量、加强农药登记管理规范、开发适用性广的中药材农残检测方法、加强种植户的农药知识普及、完善农残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14.
不同光照条件对几种类型蔬菜呼吸强度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光照条件对番茄、西兰花、花椰菜和芦笋4种类型蔬菜呼吸代谢的影响,采用近室温(15℃)、亚低温(8℃)和适宜贮温(0~2℃)3种温度,分别对该4种蔬菜在黑暗和光照条件下的呼吸强度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光照对采后离体蔬菜的呼吸代谢作用有较大影响。在同一贮藏温度下,番茄、西兰花和芦笋置于光照条件下比黑暗条件下的呼吸强度低,光照降低呼吸代谢的效果明显;而花椰菜则受光照的影响较小,光照抑制呼吸强度的效果不显著;同时,光照对呼吸代谢的影响还与温度有关,一般情况下,贮藏温度越低,光照对呼吸强度的影响越小。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作物新基因发掘:现状、挑战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作物新基因发掘是实现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优势向基因资源优势转变和作物分子育种的基础。本文对中国近10年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和油菜等主要作物基因发掘研究的进展进行了分析和评述。中国作物基因发掘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1)创制出一批具有特色的基因发掘材料,包括基于中国作物遗传多样性的核心种质、基于优异资源的遗传分离群体和基于人工诱变的突变体等;(2)基因发掘技术和方法有所突破,尤其是在针对基因特点整合各种基因发掘技术、改进基因/QTL的生物统计算法等,提高了基因发掘的效率;(3)作物农艺性状的标记与基因定位已成为常规遗传研究方法,初步定位了一批抗病、抗逆、优质、养分高效、高产相关基因/QTL,其中,有500多个基因已精细定位;(4)以水稻为代表的作物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在国际上受到瞩目,在主要作物中已克隆了300多个基因,其中,在目标作物中验证的基因数超过70个。在国际作物基因发掘高效化、规模化及实用化发展过程中,中国作物基因发掘也取得了重要进展。然而,中国作物基因发掘的数量和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作物分子育种的需求,与国际作物基因发掘也存在差距,具体表现为不同作物基因发掘研究进展不平衡、发掘基因的数量还相对有限、已发掘的基因中具有重大利用价值的基因不多。针对中国基因发掘面临的问题和世界各国以及跨国生物技术公司争夺基因的巨大挑战,作者提出了中国作物基因发掘应重点提高基因发掘效率,加强重要基因克隆及基因的价值评估,以生物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基因发掘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为了测定不同的引发剂对不同甜菜种子引发的效果,为甜菜种子包衣剂物料筛选提供依据。研究以4种甜菜种子为试验材料,选用4种试剂对种子进行处理,检测其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及活力指数。结果显示,处理后4种甜菜种子的发芽势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增加了12%~17.67%、0%~23%、7.34%~22.34%、4.34%~10.00%;处理后4种甜菜种子的发芽率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增加了-2.33%~9.67%、-5.00%~0.33%、-4.00%~-0.33%、-11.66%~4.00%;处理后4种甜菜种子的发芽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增加了6.56~13.27、-2.32~18.26、9.12~23.72、4.16~12.37;处理后4种甜菜种子的活力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增加了95.45~172.92、2.83~223.22、106.93~324.93、53.99~254.08。研究结果表明,4种处理对种子的活力指数有促进作用,同一处理对于不同种子的引发效果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为藻胆蛋白源生物活性肽的发掘、构-效关系表征提供重要参考,推动藻胆蛋白源生物活性肽的研发和应用。本研究综述了具有不同生物学活性的藻胆蛋白源活性肽,包括抗氧化肽、降血压肽、免疫调节肽、降糖肽、抗菌肽和抗炎肽等,归纳了藻胆蛋白源生物活性肽的来源、制备、结构鉴定、功能表征及构-效关系研究进展,指出利用传统方法研发生物活性肽存在一定盲目性,提出利用生物信息学与传统方法相结合有利于高效发掘新型藻胆蛋白源生物活性肽,为生物活性肽的研发提供了新策略。  相似文献   

18.
不同肥料配比对‘秦烟96’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豫西烟区‘秦烟96’的最佳施肥量,采用3因素(N、P、K)、4水平(不施、少施、正常、多施)试验设计,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于团棵期、成熟期测定不同肥料配比下,烟草氮磷钾的含量以及养分吸收的效率。结果表明:在团棵期,随着施氮量增加,烟叶养分含量增加;随着施磷量的增加,烟叶氮含量降低,磷含量变化不显著,钾含量先升后降。氮、磷、钾施用量分别为45、30、90 kg/hm2时,烟叶氮磷钾含量都较高。在成熟期,氮、磷、钾施用量分别为90、60、90 kg/hm2时,烟叶N含量为2.57%,与对照相比增加了25.6%;当氮、磷、钾用量分别为45、90、90 kg/hm2时,烟叶P含量达1.30%,与对照相比增加了12.1%;当氮、磷、钾用量分别为45、60、90 kg/hm2时,烟叶K含量达0.99%,与对照相比增加了52.3%。氮、磷、钾用量分别为45、60、90 kg/hm2时,烟草对氮素是利用效率最高,为47.4 kg/kg,与CK相比增加了6.76%。在本研究条件下,‘秦烟96’的适宜氮、磷、钾施用量为45、60、90 kg/hm2。  相似文献   

19.
崇明金瓜是崇明地理标志产品,其营养丰富、色味俱佳,为延长崇明金瓜贮藏保鲜期,更好地促进金瓜采后产业发展,在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应用实践,对影响金瓜贮藏保鲜效果的因素进行梳理,对金瓜的传统堆藏、架藏、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贮藏保鲜技术和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了崇明金瓜贮藏保鲜技术应用及发展前景,为崇明金瓜采后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20.
铁(Fe)是植物体内发现最早和含量最高的必需微量元素,参与许多生理过程和代谢途径,缺铁将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植物源食物中的Fe是动物和人类获取Fe的主要途径,摄入不足将损害其健康。为了充分了解Fe在植物体内的代谢生理,推动富Fe植物的培育和富Fe食物的研发,本文归纳了土壤和植物体内Fe的含量、形态及比例,总结了植物体内Fe的分布与功能,比较了植物应对少量可溶性Fe环境下的不同高效吸收策略,分析了Fe在细胞内和长距离运输中的调控机制。在此基础上,针对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展望,认为今后应更多地关注:不同物种间的Fe代谢途径的差异及分子机理、Nramp家族基因如何调控植物缺Fe的吞噬机制、质体中铁蛋白(Fer)的氧化沉淀与还原释放机制和提高植物体内Fe含量及生物有效性的生物强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