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水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雯  黄代民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3):442-446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连续带,主要分布在以贵州为中心的滇黔桂湘鄂川渝地区。由于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敏感度高,灾变承受能力低,环境容量小,成为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加上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使得该地区生态环境迅速退化,严重制约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因而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对其展开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概述了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水分存在的生态地质环境特征、研究现状、测定方法、时空变异性、土壤水分特征和土壤水分库容特性等诸多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该地区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水分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揭示土壤水分变异性规律对该区域生态系统适应性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贵州省荔波县和普定县为研究区,通过野外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对西南喀斯特地区典型石漠化阶段的土壤水分变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土壤水分含量逐渐减少;(2)土壤水分含量随时间变化明显,在夏季达到峰值,然后呈下降趋势,至冬季达到最低值,随后又逐渐增加,同时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其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幅度呈减少趋势;(3)未石漠化土壤的蓄水、水分释供能力及土壤有效水含量明显高于石漠化土壤;(4)土壤含水量与容重、孔隙度、颗粒组成及土壤有机质等土壤性质关系密切。通过封山育林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水分含量,对于防治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和进行水土保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云南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云南特有少数民族的茶传统文化,在文献资料查阅、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等基础上,分析了哈尼族、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基诺族、白族、纳西族、怒族、普米族和佤族等11个云南特有少数民族,在茶树驯化、种植、制茶、饮茶以及古茶树保护等方面的传统知识,发现云南特有少数民族茶文化既有本民族鲜明的独特性又相互交融。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丰富多样、宝贵的茶文化资源,提出云南特有少数民族茶文化保护与利用建议,通过开展茶文化旅游、建立云南民族茶文化理论体系以及古茶树保护区等措施,既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收入、提高了对外界的影响力,又对当地生态环境及民族茶文化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实现各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对桂西北岩溶地区古树附生或寄生维管束植物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喀斯特地区古树栖居的高等植物的常见种类、分布特点、传播方式及其对古树的影响,探讨岩溶地区古树保护的策略以及珍稀物种生物学保护的有关措施。调查结果发现,桂西北岩溶地区古树寄居植物共有40科59属68种,其中寄生植物4种,附生植物64种。寄居植物的分布与古树的年龄、树种及生境有一定的关系,其繁殖体主要通过风媒或鸟媒等途径传播,并且对生活环境有良好的适应性。寄居植物以草本植物种类居多,蕨类、兰科植物和寄生植物种群数量最大。寄居植物(寄生植物除外)与宿主(古树)之间主要表现为互利共生关系,一般不会对古树造成严重影响。为保护古树及寄居的珍稀物种,笔者提出了五点有关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化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加强对农村地区乡土树种的保护与利用就显得十分重要。该举措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当地的生态环境,还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基于此,以合水县为研究对象,对其当前的乡土树种保护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随后从宣传、科学规划以及政策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关的乡土树种保护与发展对策,从而改善合水县乡土树种现状,最终为我国其他地区的乡土树种保护与利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及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6.
西南典型喀斯特洼地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风景园林多学科交叉的性质,以毕节撒拉溪示范区风景园林规划为例,探讨喀斯特洼地景观规划设计与水土保持措施。通过文献法、实地调查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分析喀斯特洼地在空间、视觉、文化等方面的特征,从自然条件、环境容量与规模预测、区位交通、资源分析、使用人群以及SWOT分析等方面,对喀斯特洼地进行功能分区、景观空间布局、道路布局、植物配植以及园林建筑营造研究,将景观营造与石漠化治理相结合,探索一种适宜喀斯特洼地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7.
采用HPLC法对贵州省不同地区洋金花种子中东莨菪碱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喀斯特地区洋金花植物种子东莨菪碱含量均高于非喀斯特地区,其中以镇宁县含量最高,达到0.623%;含量最低为玉屏和台江两县,分别为0.447%和0.489%;其它地区的含量均高于0.5%。这为洋金花植物戒毒方剂,作用机理和生物安全性测定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土地使用年限的延长,农用土地有逐年退化的趋势,已成为未来农业持续发展的障碍。土壤质量变化与生态环境影响和经营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如何改良利用耕地土壤将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方向。本文以黑龙江省北部地区为例,分析了黑龙江省北部地区目前土地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提高土壤肥力,保护耕地质量的有效措施和对受损土壤改良利用的途径,以保证本地区耕地土壤资源为子孙后代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9.
张荣菊 《种子科技》2017,(7):137-138
通过鄂温克旗1962—2015年降水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滑动平均曲线分析等综合分析得出:鄂温克地区年降水量总量呈微弱上升趋势;生长季降水量总量呈微弱下降趋势。并针对鄂温克地区近50年来降水变化特点,提出了具体的生态保护建议,揭示了影响该地区羊草群落特征的关键气候因子,为当地合理利用草地和提高单位面积产草量,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贵州西北部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特色粮食作物品种资源丰富.2013-2014年先后3次分别对盘县、织金、威宁、赫章4个县的粮食作物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收集、鉴定与整理.共收集地方特色种质资源371份,其中来自织金95份,威宁68份,盘县95份,赫章113份;初步鉴定出103份种质资源具有“特优”、“特有”和“特用”等特点.分析了贵州西北部地区粮食作物地方品种的利用现状,并对该地区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苑涛  贾亚男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32):175-180
生态脆弱性已成为当前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作为特殊的生态系统,具有与其他地区不同的脆弱性特征,其脆弱性评价研究也比其他地区开展得更加广泛和深入,查阅和整理了近几年的相关期刊中关于岩溶生态脆弱性评价的文献,回顾和总结了研究指标、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了目前岩溶地区的生态脆弱性评价,指出了岩溶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指出要加强人地系统对区域及全球极端自然灾害的响应研究,特别是利用合适的生态模型对区域的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估和模拟,为地区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已经成为当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在归纳了生态安全概念与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内涵、驱动因素、评价框架与方法。指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处于健康和平衡的状态;二是能够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均衡、充足的供给。这一状态的实现,需要自然、经济、社会三大驱动因素共同推进,协调发展,其中,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土地资源的影响远远超过自然因素。在评价框架方面,阐述了PSR、DPSIR、DPSER、“自然-经济-社会”4种体系的来源及应用。关于评价的方法,笔者分别对数学模型法、生态模型法、景观生态模型法、数字地面模型法4类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概括总结,并提出了近年来一些新兴的评价方法。最后,笔者对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1)以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制定具有针对性、体现差异性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生态安全阈值;(2)注重开展干旱区、风沙区、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地区、高原山区等典型区域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格局研究与未来状况的动态预警研究;(3)在评价方法上加强地理信息技术相结合;(4)探索新的评价方法,以便更好把控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
白皮松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皮松是东亚唯一的三针松,是中国的特有种,在华北地区广泛栽植。白皮松用途广泛,在木材、药用及食用方面均有开发利用价值,并因其优良的抗性和观赏性,园林绿化应用前景良好。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3个递进层次对白皮松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白皮松研究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认为应加强在白皮松种质资源、种群生态、良种选育以及植物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北沙柳属杨柳科柳属植物,具有萌蘖力强,耐旱、耐盐碱和抗风沙的特点,是中国西北地区固沙造林的主要树种之一,兼具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北沙柳的相关研究成果包括生长繁殖、生理生态特征、与真菌共生作用、防风固沙、分子生物学及产业化开发与利用,并对未来发展前景做出展望,提出优良种质资源收集、分子定向育种和资源合理开发等建议,旨在为北沙柳的种质资源库管理、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植物对氮素吸收利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吴巍  赵军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3):75-78
摘要: 本文对近年来植物对氮素吸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氮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植物对氮素利用的生理机制和分子机制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旨在为植物营养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从而实现提高植物氮素利用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对当前推进中国农业生态化转型、实现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具有重要意,而科学评估现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了解其再利用的物质循环导向十分必要。在运用归纳演绎法梳理承德市当前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为其今后发展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研究认为,承德市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总体呈现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低、社会各级重视度低和生态化转型技术尚不成熟。在上述问题研究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即统筹规划,加快相关政策法规落实;加强科研攻关,做到产学研相协调;激励补偿,调动社会各界对资源化利用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加快生态型农业转变,完善种养结合,打造废弃物供需平衡;构建资源化利用市场,推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马铃薯品质现状及改良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161606黑龙江省克山县(黑龙江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  相似文献   

18.
邵技新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3):232-236
岩溶山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且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准确评估岩溶山区农业与能源消费碳排放对区域碳汇核算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参考已有研究,借助生态足迹的理论,将资源消费转化为土地面积,利用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转换系数,间接计算毕节地区2008年资源消费的碳排放。结果表明:(1)2008年毕节地区的生物资源消费(农作物)产生的总的碳排放为535960.68 t,人均碳排放量0.0643 t/人,单位面积碳排放量0.1996 t/km2;能源消费碳排放中,标准煤消费、天然气消费、油料消费碳排放分别为30058347.94 t、1707.766204 t、18956.56547 t,人均碳排放量分别为3.6046 t/人、0.0002 t/人、0.0023 t/人,单位面积碳排放量分别为11.1937 t/km2、0.0006 t/km2、0.0071 t/km2;(2)毕节地区主要是以煤炭消费的碳排放为主,煤炭消费碳排放在能源消费碳排放中占99.9%;(3)毕节地区的碳汇(固碳)效果较差,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导致的石漠化加剧,森林覆盖率较低,其次是岩溶背景所致。探讨典型岩溶地区基于资源消费的碳排放,可以完善中国碳排放理论,也为国家制定差异化的区域碳减排目标和碳排放调控政策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河南省生态环境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全省的生态经济分异特征进行分析,完成了以市为单元的生态经济区划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生态环境状况可以分为优和良两个级别,分别占河南省总面积的27.22%和72.78%;河南省经济发展状况可以分为经济较好区、经济中等区、经济较差区3个级别,分别占河南省总面积的4.51%、61.67%、33.82%;根据河南省市域尺度上的生态环境状况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状况,将全省划分为5个生态经济区。调整产业结构和保护生态环境是河南省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分析城市生态敏感性因子及其分布特征,在进行城市环境管理,制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政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喀什市为研究对象,选取坡度、高程、植被覆盖指数(NDVI)、土地利用类型及水体等5个生态敏感性因子,ArcGIS空间分析与单因子分析法相结合,对喀什市生态因子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高敏感区和中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植被覆盖率较高、地势和坡度低、绿化面积较大的区域,而低敏感区和不敏感区分布于地势和坡度较高的丘陵、荒地、未利用地等区域,其中因子敏感区面积最大的是水体因子,最小的为坡度因子,面积占75.46%和0.33%;从生态因子敏感性程度来看,坡度大的区域敏感性程度低,坡度小的区域则敏感性程度高,地势高的区域敏感性程度低,地势低的区域敏感性程度高;从生态因子敏感区特征来看,高度敏感区的自我恢复能力差,敏感性总体程度高;中度生态敏感区生态功能较弱、生态系统不太稳定;低度生态敏感区和不敏感区的生态系统较稳定,敏感性程度低,能承受外界因素的破坏和干扰能力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