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元阳梯田周围不同群落P元素背景值特征及其元素循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元阳梯田周围森林群落P元素背景值特征状况,了解不同林木类型P元素循环情况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笔者研究元阳梯田中心区周边9个不同森林群落优势种叶片、土壤以及枯落物中P元素含量及各群落元素循环系数及特征。结果表明:(1)在优势种叶片中,P元素含量的平均值为1.69 g/kg,范围为1.05~3.00 g/kg,在枯落物中,P元素含量的平均值为1.51 g/kg,范围为0.76~2.33 g/kg,叶片和枯落物N含量平均值依次为:人工林茶园>阔叶林>针叶林。(2)土壤全P含量平均值在0~20 cm和20~40 cm分别为0.72、0.38 g/kg;速效P含量平均值为3.50 mg/kg(0~20 cm)和2.62 mg/kg(20~40 cm)。表层土P含量为:阔叶林>人工林茶园>针叶林。(3)植物叶富集系数的平均值为2.63,枯落物存留系数的平均值为1.06,归还土壤系数的平均值为2.46。3种循环系数大小为:富集系数>归还土壤系数>存留系数。存留系数和归还土壤系数为阔叶林最大,富集系数针叶林最大。  相似文献   

2.
郭琪琳  吴海云  李欢  刘庆 《作物杂志》2020,36(2):41-325
选取3个鲜食型、3个淀粉型和3个紫甘薯品种,于不同生育期采集地上部茎、叶样品,测定其碳(C)、氮(N)、磷(P)含量,研究不同类型甘薯C、N、P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随生育期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甘薯叶中C、N、P含量范围分别为391~399、26.3~29.1、2.90~3.10mg/g,茎中分别为421~428、11.6~15.2、4.99~5.77mg/g,其在茎、叶中的差异大于甘薯类型间的差异;茎中C含量随生育期延长略有增加,但茎、叶中N和P含量则随生育期延长而降低,茎、叶中C、N、P含量随生育时期的变化大于甘薯类型间的变化。不同类型甘薯叶中C/N、C/P分别以紫甘薯和淀粉型甘薯最大,说明紫甘薯和淀粉型甘薯有较高的碳同化能力;3种类型甘薯叶中N/P为8.57~9.97,表明N元素是甘薯茎叶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3.
赤松(Pinus densiflora)是山东省重要的乡土树种之一,研究其叶片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林分特征和土壤养分的关系,对于了解赤松林分健康状况及开展施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8—9月以山东省20块代表性赤松林林地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生长调查并采集叶片和0~20 cm土壤样品,分析赤松林林分特征,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和土壤养分含量,探讨叶片化学计量特征与林分特征和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赤松叶片C、N、P平均含量分别为636.35、12.80、0.82 g/kg,C:N、C:P和N:P平均值分别为50.74、800.48和15.93。相关性分析显示,叶片N含量与胸径和林龄呈显著正相关,与林分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叶片C:N与林龄呈显著负相关,叶片C含量和C:P均与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叶片N含量与土壤养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叶片C:N与土壤养分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赤松林叶片N含量与林分特征、土壤养分呈显著线性相关,P元素是山东省赤松生长的主要限制性因子。  相似文献   

4.
探讨草珊瑚不同器官中C、N、P含量变化及化学计量特征,为草珊瑚的丰产和氮磷肥科学施用提供理论指导。以野生抚育草珊瑚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生长时期下草珊瑚茎和叶中C、N、P含量,分析不同生长时期草珊瑚茎、叶中C、N、P含量变化特征及化学计量特征,判定草珊瑚生长的限制性营养元素。叶中碳、氮、磷含量分别为531.45~614.66、16.81~18.51、0.41~0.84 g/kg,变异系数分别为5.13%、3.60%、21.29%;茎中则为547.11~610.11、5.88~6.91、0.33~0.50 g/kg,变异系数为3.77%、5.21%、13.67%。叶中C/N、C/P、N/P分别为29.33~34.02、661.40~1311.30、20.34~44.71,茎中则为84.96~100.23、1189.74~1695.71、14.03~18.48。叶中N与P呈负相关,P与C/P、N/P均呈极显著负相关,C/P与N/P呈极显著正相关;茎中N与P呈正相关,P与N/P呈显著负相关,P与C/P呈极显著负相关,C/P与N/P呈显著正相关。草珊瑚的生长主要受N和P含量的限制,更大程度受P含量限制。因此,在林下种植草珊瑚时,考虑林地的养分供给能力,施用氮磷混合肥有利于草珊瑚对养分的吸收利用,达到提高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明施肥对马尾松人工幼林新鲜针叶及其林地枯枝落叶养分含量的影响,在桂西北干热河谷地区选择4年生马尾松人工林建立固定样地,采用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不同肥施量进行施肥试验,即A、B、C施肥量分别为1.0、1.5、2.0 kg/株以及CK(不施肥),各3个重复试验。结果表明:(1)各施肥处理新鲜针叶的N、P、K元素含量分别比不施肥(CK)提高3.5%~40.7%,并大致显示出施肥量C>B>A的变化规律,其元素含量排序为N(11.710~16.480 g/kg)>K或Ca(4.362~5.685 g/kg)>Mg(1.323~1.430 g/kg)>P(0.690~0.932 g/kg)>Mn(0.243~0.268 g/kg)>Fe(0.193~0.247 g/kg)>Zn(0.016~0.024 g/kg)>B(0.005~0.009 g/kg)>Cu(0.003~0.004 g/kg)。(2)各施肥处理林地枯枝落叶的N、P、K元素含量分别比不施肥(CK)提高10.4%~49.9%,其元素含量排序为Ca(10.008~12.942 g/kg)>N(6.357~7.281 g/kg)>K或Mg(0.715~1.216 g/kg)>Mn(0.391~0.740 g/kg)>P(0.230~0.327 g/kg)>Fe(0.210~0.253 g/kg)>Zn(0.023~0.028 g/kg)>B(0.008~0.012 g/kg)>Cu(0.002~0.003 g/kg)。(3)马尾松人工幼林新鲜针叶及其林地枯枝落叶养分含量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其中新鲜针叶的N、P、K、Mg、Cu养分含量分别比林地枯枝落叶有所提高,而Ca、Zn、Fe、Mn、B养分含量则分别比林地枯枝落叶相应下降。  相似文献   

6.
试验对贵州清水江河谷地区柑橘果园不同品种叶片中N、P、K、Ca、Mg、Fe、Mn、Cu、Zn含量和土壤养分进行了分析测定和评价。结果表明:该地区柑橘叶片中N、P、K、Ca、Mg元素含量范围分别为3.05~3.86g/100g.DW、0.144~0.238g/100g.DW、0.71~1.80g/100g.DW、2.09~4.54g/100g.DW、0.06~0.17g/100g.DW,叶片中Fe、Mn、Cu、Zn元素含量范围分别为127.88~211.80mg/kg.DW、34.24~78.58mg/kg.DW、8.65~15.14mg/kg.DW、7.45~11.32mg/kg.DW。树体中Mg、Zn元素含量较低,处于缺乏状态;N、P元素含量普遍偏高。柑橘园土壤全N含量范围为0.106~0.117g/100g,土壤速效P、K含量范围分别为5.95~43.81mg/kg、29.91~149.77mg/kg。土壤有效Fe、Mn、Cu、Zn含量范围分别为11.79~54.54mg/kg、8.60~49.49mg/kg、0.08~0.78mg/kg、0.46~1.54mg/kg,土壤有效Fe、Mn、Cu、Zn含量严重缺乏。  相似文献   

7.
不同N、P、K水平施肥对春石斛营养生长和开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明杂交后代春石斛‘10213’(Dendrobium frigdaas ‘Little Bee’)营养生长特性和施肥的最佳效果,研究N、P、K 3因子3水平(L9(33))施肥对春石斛‘10213’营养生长和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春石斛‘10213’的株高、假鳞茎茎粗及叶片数增长在不同月份呈现动态变化,主茎的生长主要集中在4-8月,其中7月为生长高峰期;9-10月,主茎生长减缓,止叶开始形成,假鳞茎逐渐成熟。与对照相比,不同N、P、K水平处理明显加快主茎的生长和正常开花,并且开花时间明显提前2周左右,其中最利于植株营养生长的施肥组合为N3P1K3,最利于开花的施肥组合为N1P3K3。N是影响主茎生长的主要因素,其次为K、P;同时,N是影响植物矿质元素吸收的主要因素,它与植物叶片全氮、磷、钾含量呈正相关;其次为K,它与植物全K含量呈正相关。但过高N水平处理不利于假鳞茎的增粗和叶片全Ga和全Mg的吸收。  相似文献   

8.
不同生境黄顶菊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分析黄顶菊生长限制性元素,研究了三种生境(Ⅰ为水边,Ⅱ为农田,Ⅲ为荒地)黄顶菊植株养分计量特征及其与入侵地土壤养分相关性。结果表明:三种生境黄顶菊入侵地土壤C、N、C:P和N:P均为Ⅲ>Ⅰ>Ⅱ,P为Ⅰ>Ⅱ>Ⅲ,C:N为Ⅲ>Ⅱ>Ⅰ(P<0.05);三种生境黄顶菊叶片C含量无显著性差异,N和P含量为Ⅰ显著高于Ⅱ和Ⅲ,C:N、C:P和 N:P相反(P<0.05);叶片和土壤在P、C:N上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C、C:P、N:P均相关性不显著;土壤C-N间呈显著正相关,而C-P、N-P间均相关性不显著;叶片N-P间呈显著正相关,而C-N、C-P间均相关性不显著。黄顶菊入侵对土壤有机质和N素的改变是协同进行的。水边黄顶菊生长受N限制,农田和荒地黄顶菊生长受P限制。  相似文献   

9.
桔梗不同生育期氮、磷、钾含量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年生桔梗不同生育期栽培不同部位中N、P、K含量的测定,分析桔梗在不同生育时期对不同营养元素的需求状况。测定结果表明,桔梗茎部和叶片中的N含量随着植株生长而逐渐降低,整个生育期N元素含量分别降低了17.6%和23%。根部N含量呈上升趋势,整个生育期增长幅度为33.7%;P元素在桔梗各器官中的含量变化,在不同的生育期内有所不同。其中,根部P元素含量苗期最高为0.41%,开花期最低为0.34%,到种子期又提高到0.38%;根部K含量一直在增加,生育期内含量增加了0.24%。茎部和叶部K含量在现蕾期最低,分别为0.42%和0.51%。试验表明,苗期和开花期是N、P、K元素的需求旺盛期。  相似文献   

10.
为了了解全球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和人为N沉降加重的环境条件对植物养分状况的影响,笔者分析了森林植物的碳(C)、氮(N)、磷(P)含量以及生态化学计量比对于外源C、N及其交互作用响应的国内外文献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CO2浓度升高将提高植物对C的吸收,降低植物N含量,导致植物的C:N在大部分试验中表现为增加趋势,外源C、N对植物P含量的影响结果不一,从而使N:P在不同的试验中结果不同;2)短期人为N沉降会增加植物的C、N含量,降低P含量,植物的C:N有所降低,而N:P却呈升高趋势;3)在CO2和N沉降二者交互作用下,植物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变化可能会出现“中和反应”,在不同的试验可能会表现出升高、降低或不变的趋势。CO2浓度升高和大气N沉降加重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也逐渐成为国内外生态学家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可为深入探讨外源C、N增加条件下的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提供参考依据,以便更好的提出CO2浓度升高和N沉降加重的大气背景下植物生长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实验研究获得米老排三向(纵向L、径向R、弦向T)弹性模量和三向泊松比,以掌握米老排弹性变形特性,为进一步研究米老排的力学性质和为木结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笔者以电阻应变片为变形传感器,采用单轴压缩,并通过电阻应变仪进行应变测量,再由材料力学方法获得红锥的三向弹性模量和三向泊松比。米老排的三向弹性模量分别为EL=12196 MPa、ER=1415 MPa、ET=791 MPa;三向泊松比分别为μLT=0.634、μLR=0.467、μRT=0.762、μRL=0.045、μTL=0.035、μTR=0.435。实验结果表明:米老排的纵向弹性模量最大,径向弹性模量次之,弦向弹性模量最小。泊松比则μRT最大,μTL最小,即当R方向加载时,T向的变形最大;T方向加载时,L向的变形最小。  相似文献   

12.
壳菜果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建立一个稳定、可重复的壳菜果ISSR-PCR反应体系,以壳菜果的总DNA为实验材料,通过单因素实验、正交试验和方差分析对模板DNA浓度、dNTPs浓度、镁离子浓度、引物浓度、Taq DNA聚合酶浓度5因素进行研究,确定了壳菜果ISSR-PCR反应的最优体系为:在20 μL的反应体系中模板DNA为30 ng,dNTPs浓度为0.20 mmol/L,Mg2+浓度为2.75 mmol/L,引物浓度为0.6 μmol/L,TaqDNA聚合酶为2.2 U。方差分析表明:5个因素中只有Mg2+浓度对反应体系影响最大,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相似文献   

13.
华南地区6种乡土树种凋落物持水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全面了解华南地区典型乡土树种的生态水文效应,以该地区的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樟树(Cinnanomum camphora)、红椎(Castanopsis hystrix)和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6种乡土树种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凋落物的储量、持水量、持水率和吸水速率。采用野外定位采样与内业相结合的办法,对6种乡土树种凋落物储量与持水量进行定量表达。结果表明,林龄相近的6种乡土树种凋落物储量大小为,米老排(2.220×103 kg/hm2)>火力楠(2.105×103 kg/hm2)>樟树(2.051×103 kg/hm2)>红椎(1.434×103 kg/hm2)>杉木(1.225×103 kg/hm2)>马尾松(0.898×103 kg/hm2);凋落物的持水量呈现米老排>火力楠>红椎>樟树>杉木>马尾松;米老排、火力楠、樟树、红椎、杉木和马尾松的凋落物最大持水率依次为458%、403%、408%、404%、351%、280%;凋落物的持水量和持水率随浸泡时间增加而增加,与浸泡时间呈对数关系,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幂函数关系。该研究为系统评价华南地区典型乡土树种的生态水文特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生态化学计量学中碳(C)、氮(N)、磷(P)等元素的比例与分配已经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因C、N、P 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它们的供应限制着植物生长及微生物的功能。然而,目前人类活动已经大大改变了C、N、P循环,从而改变了养分运输的模式、数量和养分限制的程度,导致温带森林养分不足的状况发生了改变。笔者分析了国内外温带森林叶片及凋落物的C、N、P 含量、化学计量比特征、限制性元素及其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并与热带及亚热带森林进行了对比,同时,将全球森林的叶部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了总结。此外,笔者还综述了部分影响植物叶片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因素,为未来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提供参照。由文献数据得出建议,将植物新鲜叶片、离体叶片、土壤及微生物共同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并针对不同的树种,加强其生态因子各种不同参数(如凸度、垂直结构、演替、温度及降水量等)对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研究。  相似文献   

15.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effect of fertilization on the P uptake of sunflowers. A 42 factorial trial with 0, 60, 120 and 180 kg N ha−1 and 0, 15, 30, and 45 kg P ha−1 was conducted over three years. The P content and concentration of leaves, stems and capitula were determined at three growth stages. High N levels increased the P content and concentration of all plant components in early growth stages only. High P levels increased the P content and concentration of all plant components sharply almost throughout. Plants seem to recover some lost growth towards the end of the season so that at physiological maturity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 content among N levels. The translocation of P from the stems is very effective but P can accumulate in the leaves if a luxury quantity of P is present in the plants. In terms of seed yield a significant N × P interaction was found, indicating a sharp response to both N and P only in the presence of a sufficient quantity of the other element. The response of seed yield was in agreement with the P absorption by the pla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