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薯(地瓜)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近些年我国甘薯种植面积稳中有升.甘薯也是山东省枣庄市的传统产品.枣庄市山亭区现有5个镇加工甘薯枣,加工户发展到3 000余户,从业8 000多人,年加工甘薯枣4000多t,并研制一套甘薯安全贮藏保鲜技术,保鲜时间长达8个月以上,甘薯完好率可达96%.每年出口到日本及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优质鲜食型甘薯郑薯20及综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薯是一种高产高营养作物,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甘薯品种不断更新换代,甘薯用途也由传统的粮用为主调整为粮食、食品、加工等多用途综合利用.尤其是在鲜食及加工应用方面所占份额日益扩大,为商品甘薯产业提供了更大的商机.  相似文献   

3.
甘薯种苗的脱毒与快繁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秀芳 《种子》2005,24(4):94-94,96
甘薯(Ipomoea batatas L. Lam)系旋花科,属于1年生植物.我国近年来甘薯种植面积达到666.7万hm2,占全世界种植面积的80%以上.甘薯是一种杂种优势作物,但采用营养繁殖导致甘薯病毒蔓延,致使产量和质量降低.病毒病已成为我国甘薯生产的最大障碍之一.侵染甘薯的病毒有十余种,受侵染的植株症状为:叶皱卷、花叶、黄花、羽状斑驳或环斑;地上部分长势弱,结薯少,薯块小,皮色淡,表皮粗糙、龟裂;种性退化,品质和产量降低.甘薯病毒目前尚无药可治,其潜在威胁很大.茎尖培养是目前防治甘薯病毒病的最有效方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脱毒甘薯人工种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工种子技术是近年来在植物细胞培养和组织培养基础上产生的一门新技术,它在快速繁殖无性系、基因工程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从人工种子技术诞生以来,已在芹菜、苜蓿、胡萝卜、雍菜和一些林木植物上有人工种子研制的报道.甘薯的脱毒和组培快繁技术是当今农业上应用比较成熟的生物技术,而关于脱毒甘薯人工种子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研制脱毒甘薯人工种子对提高甘薯脱毒苗的繁殖倍数、促进脱毒甘薯的推广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进行了脱毒甘薯人工种子的制作研究.  相似文献   

5.
甘薯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是高产稳产粮食作物之一.要获得甘薯高产,就必须适时施足肥料,满足甘薯各生育阶段正常生长对养分的需求.现就甘薯需肥规律及施肥技术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漯薯6号是漯河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兼用型甘薯新品种,其突出特点是高产、稳产,适应性好,淀粉含量高,品质优良,熟食味好,结薯集中,适宜机械化收获.2009年2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鉴定.兼用型甘薯品种既可作淀粉原料,又可作鲜食保健食品及饲料,在甘薯产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选育兼用型甘薯品种是甘薯育种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7.
蒸煮是食用甘薯的主要方法。蒸煮品质则是人们对食用甘薯薯肉色、甜度、风味、纤维含量、水份和适口性等特性的综合要求。“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要求育成薯肉为桔黄或桔红色.含糖量3%,纤维含量少.风味和适口性好的食用型甘薯新品种。甘薯育种是以了解目标性状遗传规律为基础的。可是,有关甘薯蒸  相似文献   

8.
甘薯是主要的粮、经、饲兼用作物,常年种植面积400hm2,平均单产1000kg/667m2.为加快淀粉专用甘薯产业的发展,近两年来,通过引进高产高淀粉甘薯新品种试验、示范,高产田达到4000 kg/667 m2,一般平均单产2500 kg/667m2,比当地老品种甘薯常规栽培增产1000 kg/667 m2以上,增加产值1200元/667 m2.推广淀粉专用甘薯,实行产业化目开发是贫困山区农民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为此,将淀粉专用甘薯高产栽培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9.
菜用甘薯一般是指生长点以下12 cm左右的鲜茎叶作蔬菜用.经研究表明,甘薯茎叶,尤其是茎尖和叶片富含维生素(A、B、C)及粗纤维、蛋白质、糖分、矿物质等,有助于人体营养.甘薯抗逆性强,产量高,生长和恢复生长快,在台风、水灾等自然灾害过后和蔬菜生长淡季,甘薯茎尖可作为绿叶蔬菜补充供应.且甘薯病虫害少,施农药少,是较理想的无公害蔬菜.从2000年开始,诸暨市农科所立题引进,筛选出了茎尖适合菜用的甘薯品种--"福薯7-6".现将其品种特征特性及主要栽培技术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10.
甘薯是贵州省重要的旱地作物之一,在我省农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地位.本文以引进国内外主要甘薯品种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对这些引进品种进行鉴定,以期筛选出不同类型的甘薯品种,为贵州甘薯生产提供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