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秀娜  王海英  赵富宝 《种子》2012,31(3):50-53
以辽薏苡1号种子为试验材料,通过人工老化的方法,研究不同含水量对薏苡种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薏苡种子的含水量由16.94%降至14.89%,种子活力保持在较高水平.经人工老化处理后,种子含水量在14.89%时,其发芽率、发芽指数、可溶性蛋白及可溶性糖的含量均达到最大值,淀粉酶、POD酶活性也处于较高水平;而种子浸出液的电导率、丙二醛的含量处于最低水平,脱氢酶活性相对下降最少.因此,在对薏苡种子进行长时期保存时,适当降低种子的含水量有利于其保持较高的活力.  相似文献   

2.
薏苡(jobs tears)是我国古老的粮药兼用作物.属禾本科玉蜀黍族薏苡属(Coix L.),近年庄体德、李英材等学者将我国薏苡分为4个种:栽培薏苡、野生薏苡、小果薏苡和木生薏苡。由于薏苡种子具有外壳坚硬而密实,渗透性差、休眠期较长、发芽率较低的特点.给种子发芽、种质库贮藏种子生活力检测及种工作者利用带来了困难。在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支持下,我们对栽培、小果和野生薏苡种子进行了不同温度、化学药剂处理的各种发芽试验研究.探索出可将刚收获的新鲜薏苡种子发芽率提高到86%以上的发芽方法,其技术操作如下。  相似文献   

3.
不同水温对2种薏苡种子的萌发及黑穗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子》2019,(2)
[目的]验证黔南地区农户薏苡播种方法在降低黑穗病的发生和提高种子发芽率方面的实用性,为薏苡高效生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黔西南地区大面积种植品种白壳小薏苡和黑壳薏苡,对比分析了60℃、100℃(处理30s和1min)2种温度对不同薏苡种子发芽率以及霉变等性状的影响,并将2种水温处理的薏苡种子进行田间试验。[结果]60℃的温水处理后,能提高白壳薏苡的发芽率,同时能够减少病菌感染;但对外壳较厚的黑壳薏苡影响不大;而田间试验中未处理过的种子抽穗后,白壳小薏苡黑穗病发病率为80%,黑壳薏苡情况较轻。[结论]采用传统的播种方法,能有效提高薏苡发芽率,减少病菌感染,降低黑穗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张浩  邵财  郑颖  王英平 《种子》2016,(11):72-75
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等多种分析方法对吉林省西洋参栽培区13个群体种子单株种子数、千粒重、种子长、种子宽、种子厚5个表型性状进行研究,以系统揭示西洋参栽培群体种子表型性状的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结果表明:西洋参种子单株种子数、种子宽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而千粒重、种子长及种子厚仅在群体内存在极显著差异,说明西洋参种子性状在2个层次上都具有丰富的多样性.5个种子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0.161 9,变异幅度为0.088 2~0.314 9,其中单株种子数最大,为0.314 9,种子长最小,为0.088 2,各群体平均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延吉2,最小的是汪清.各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9.8%,即群体间的变异(8.31%)远低于群体内的变异(49.49%).群体内的变异是吉林省西洋参栽培群体的主要变异来源.  相似文献   

5.
提高野生薏苡种子发芽率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不同的物理、化学预处理及适当的变温催芽技术方法,能把野生薏苡新收种子的发芽率从7.5%,提高到86.0%,旧种子提高到90.0%,栽培薏苡种子发芽率提高到92.0%。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航天诱变对3个玉米自交系SP3株系在主要性状上与地面同源对照种子的变异情况,研究其变异规律,为其后代的选育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对诱变后代主要性状的变异幅度、变异系数和平均值与对照进行对比,并对性状平均值进行差异显著性测验。3个玉米自交系SP3株系的多数性状均产生明显变异,为选择不同类型的种质材料提供了基础。其中株系株型性状变异偏植株变矮,叶面积变小,利于选择矮杆叶疏的变异材料;果穗性状变异较小,选择意义不大;而生育期和雄穗性状的变异差异较大。航天诱变处理对不同材料不同性状的诱变效果差异较大,应根据具体的育种目标选择适合的诱变材料,从中选择有利的变异。  相似文献   

7.
对鹅掌楸13个产地种实性状的研究发现,聚合果表型性状(果长、果宽、长/宽比等)与种子性状(千粒重、发芽率等)的差异在产地间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且变异主要存在于产地问,产地内也存在一定的变异.单聚合果翅果数随聚合果的增长而增加,翅果千粒重随聚合果增宽而增重.参试种子发芽率多在3%~5%,部分产地达10%以上,估计与参试产地的种群大小密切相关(如贵州黎平).地理生态因子对种实性状存在一定影响,产地的海拔及年降雨量是聚合果发育的主要影响因子;而海拔和无霜期则对种子发芽率存在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对扃蓿豆(Medicago ruthenica (L.) Trautv.)不同生态区的20份野生材料种子性状的变异进行系统研究,分别测定千粒重、种子长、种子宽和种子长宽比共4个种子形态指标,方差分析表明:扁蓿豆种子性状变异幅度最大的为千粒重,变异系数为12.50%,所有性状均表现差异极显著.主成分分析表明:前2个主成分包含了原来4个性状指标的93.74%,足以能够代表所有性状变异的全部信息,特征值总和为3.749.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距离为12时,可以把20份野生材料分为六大类.相关分析表明:种子长和种子宽、种子宽和千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种子长和种子长宽比、种子长和千粒重均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扁蓿豆植物野生种质材料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以兴仁县小白壳薏苡品种为试验材料,用不同浓度的GA、KCl、GA+ KCl浸种处理薏苡种子,研究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GA、KCl、GA+ KCl处理均能促进薏苡种子的萌发,单因素处理中最适浓度分别为1 000mg/L GA和0.3% KCl,GA+KCl处理中,以1 000 mg/LGA+0.2% KCl处理的效果最显著,能显著提高薏苡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说明适宜浓度的GA、KCl、GA+KCl处理均可增强种子活力,促进薏苡种子的萌发,且GA+ KCl处理优于GA、KCl单独处理.  相似文献   

10.
旨在阐明多花黄精种实形态性状在种源水平上的遗传变异规律,为多花黄精优良种源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以栽植在同质栽培园的18个多花黄精种源为材料,比较了不同种源多花黄精浆果、种子的纵径、横径、侧径等形态性状,以及单果重和种子千粒重等性状的差异。多花黄精种实形态性状及其单果鲜重和种子千粒重在不同种源间均存在着极显著差异;多花黄精浆果形态性状两两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种子形态性状两两之间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但绝大多数浆果形态性状与种子形态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多花黄精种实形态性状在种源水平上不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模式;多花黄精种子形态性状在种源水平上的广义遗传力达到强度遗传范围,能比较稳定地遗传。可以考虑利用种子千粒重这一指标作为多花黄精优良种源选择的间接指标。  相似文献   

11.
利用福建省野生与栽培薏苡进行不同机械处理、不同温度、不同芽床、不同药剂下发芽率试验,结果表明薏苡脱壳后可以显著提高发芽率,在25℃下发芽率最高,药剂以HNO3处理最佳,芽床则因不同薏苡而表现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不同产地杉木种子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不同产地杉木种子均含有17种游离氨基酸,这与其它种子所含游离氨基酸种类基本一致。不同产地杉木种子游离氨基酸总量的变异趋势不同于杉木种子形态及发芽率的变异趋势。但其中某些氨基酸的变异趋势与种子发芽率呈负相关,表明杉木种子的发芽率可能与种子所含的某些游离氨基酸有关。不同产地杉木种子游离氨基酸总含量与干湿度指数呈负相关,说明杉木种子游离氨基酸总含量的地理变异亦可能是气候的差异所引起。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以黄秋葵为研究材料,采用大田试验和室内考种方法,研究不同栽培密度对秋葵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密度下,秋葵的株高、茎粗、单株荚果数、荚果粒数、荚果粒重和千粒重等生物学性状之间有差异;秋葵不同栽培密度其产量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通过秋葵在南疆气候条件下的栽培密度试验,得出了适合秋葵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的实践经验,以期为实际生产提供科学种植依据。  相似文献   

14.
研究薏苡品种在不同施磷水平处理下的农艺性状、产量,旨在为确定南方缺磷土壤地区薏苡最适生长所需磷肥量提供依据。在云南省文山地区采取小区试验的方法,随机区组排列;试验共设5个处理,3次重复,其中,以不施磷肥为对照。在不同施磷水平下观察记载其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构成因素,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试验选用‘文薏2号’,在不同施磷条件下,薏苡的生育期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相比,施磷量在180 kg/hm2时,薏苡的株高、茎粗、节间数、叶片数、整齐度等农艺性状最优;薏苡的有效穗粒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也明显增加;从苗期到成熟期植株整齐度总体表现良好,薏苡的田间抗性增强;不同施磷水平处理间的穗粒数、千粒重和有效穗粒数也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磷肥可以促进薏苡生长从而达到增产。本次试验条件下适合薏苡生长的施磷水平是180 kg/hm2。  相似文献   

15.
薏苡在种植过程中极易感染黑穗病,严重制约着薏苡的产量和品质。采用戊唑·福美双悬浮种衣剂将种子包衣是农业生产上常用的防治谷类作物黑穗病的方法。为弄清该种衣剂在薏苡种子包衣上的可行性及最适用量,本研究采用纸培试验和室内土培试验分别研究了不同剂量10.2%戊唑·福美双悬浮种衣剂包衣对薏苡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药种比为1∶80的10.2%的戊唑·福美双包衣不仅可显著提高薏苡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及发芽指数,还能促进薏苡苗期根系的生长和叶片伸长。建议生产上使用该种衣剂的剂量为药种比1∶80。  相似文献   

16.
紫荆群体表型性状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紫荆全分布区的7个天然群体为研究试材,另取2个栽培群体为对照,对当年生枝的叶片、荚果、种子等14个表型性状进行比较分析,讨论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紫荆种内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着极其丰富的变异。群体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32.30%,群体内的变异贡献大于群体间的。紫荆表型性状与生态因子相关分析表明,其种内群体表型变异呈梯度规律性,随着海拔的升高,叶片和种子逐渐变大;随着经纬度的增加,荚果形状从窄条形向宽条形变异,种子形状从近圆形向椭圆形变异。利用主成分分析对8个群体进行了排序、归类(其中P6群体性状值缺失比较多,故未进行排序),分析表明8个群体大致可以划为天然和栽培两类,天然群体又可分为两亚类。天然紫荆与栽培紫荆在表型上已经产生了分化。  相似文献   

17.
60Co-r射线在小麦育种上性状改良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60Co-r射线辐照小麦干种子诱导性状变异,异变个体中出现性状不遗传的有双穗和超矮秆变异等性状,可遗传的变异有熟期、粒色、多性状变异体.通过对多性状变异系进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变异系较原照射材料带型差异明显,有丢失有增加,说明辐射效应的真实存在.根据性状诱变的规律,阐述了辐射育种在选择方法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种子》2021,(7)
以薏苡CDT和Y 159种子为材料,采用不同剂量的~(60)Co-γ及不同浓度的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ylsulfone, EMS)分别对种子进行诱变处理,分析~(60)Co-γ辐照和EMS对薏苡种子萌发和幼苗突变率、株高的影响,旨在筛选~(60)Co-γ辐照和EMS诱变薏苡种子的最适剂量(浓度)。结果表明,~(60)Co-γ辐照剂量和EMS浓度对薏苡种子发芽率和幼苗突变率、株高有显著影响,表现为随着~(60)Co-γ辐照剂量和EMS浓度的增加,种子萌发时间延迟、发芽率降低和幼苗变短,而幼苗突变率逐渐增加;~(60)Co-γ辐照处理下,薏苡CDT和Y 159的半致死剂量分别为406.305 Gy和284.795 Gy, EMS处理下薏苡Y 159的半致死剂量为2.453%。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我国境内各地区采集的构树种子进行表型性性状观测,分析其地理变异,旨在揭示不同种源构树种子地理变异规律及其气候生态学基础,为构树种源类群划分和造林用种调拨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21个省(区)42个地点构树种子性状进行了观测,通过方差分析、多项式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揭示其地理变异趋势。[结果]构树各种源间种子形态差异较大。种子长、厚、千粒重这3个性状差异由遗传控制较强,种子长、厚、千粒重的地理变异受采种点经度、纬度变异的双重控制,呈连续的渐变群地理变异模式。种子长、厚、千粒重均呈西南-东北梯度变异趋势,其中种子长、厚受经度的影响大于受纬度的影响,种子的长、厚、千粒重与采种点海拔均呈正相关,其中千粒重受海拔的影响最大。聚类分析结果可将42个构树种源划分为4类,其中类群Ⅰ由山东青岛种源单独组成,其特点是种子体积质量均为最大,种子外观呈细长型;类群Ⅱ由东北部地区的种源所构成,其种子特点是体积、质量相对较大,外观相对圆润;类群Ⅲ由中部地区的种源所构成,其种子特点是体积、质量相对适中,外观圆润;类群Ⅳ由南部、西南部地区的种源所构成,其种子特点是体积、质量较小,外观最为圆润饱满。聚类结果呈现明显的地域性。  相似文献   

20.
《种子》2019,(8)
以17个优树自由授粉家系种子和子代一年生苗为试验材料,分析了种子性状和幼苗生长差异,并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以探讨薄壳山核桃不同家系种子性状、变异规律及与子代苗期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薄壳山核桃家系间种子性状、幼苗生长存在丰富的变异,种子性状变异系数为1.63%~11.85%,幼苗生长的变异系数为4.91%~17.26%,种壳厚、发芽率、茎干重和叶干重因变异程度高,可作为育种和优良单株选择重要性状指标;百粒重与种长、种宽呈极显著正相关,长/宽与种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种宽呈负相关但不显著,说明其长/宽主要取决于种长。种子的种宽变化很小,种长变化较大,地径与种长呈显著负相关,说明种子过长对植株增粗生长有阻碍作用;通过主成分综合评价,初步筛选出家系1、8、4、3、7、12号和9号表现较优的子代,为薄壳山核桃优良植株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