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探索不同氮肥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形成及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杂交粳稻‘6优53’为材料,应用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原理,设置5个氮肥用量处理,分析氮素吸收利用指标。结果表明:叶片和茎鞘的氮素积累高峰出现在孕穗期,成熟期稻穗氮素总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叶片和茎鞘的氮素转运量、转运率、转运贡献率、氮生理效率和氮肥表现利用率在施氮量300.00 kg/hm~2时达最大值。氮素收获指数、氮肥效率、氮肥吸收效率、氮肥利用率、氮肥农艺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土壤氮素依存率随施氮量增加均呈下降趋势。氮肥表现利用率与产量极显著正相关,与穗数显著正相关,与每穗颖花数显著负相关;穗数与氮肥吸收效率、氮素收获指数极显著负相关,与氮肥效率、农艺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偏生产力、土壤氮素依存率显著负相关;千粒重与氮素转运量和转运率显著正相关。合理施用氮肥对提高产量、促进氮素吸收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研究水稻基蘖肥和穗肥最佳配比模式,合理施用氮肥,为氮肥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在总施氮量一定的条件下,采用基蘖肥与穗肥不同的5个氮素配比,分析了水稻氮素吸收及利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穗肥施用量的增加,氮素收获指数呈下降趋势;水稻叶片和茎鞘的氮素转运量、氮素转运率、氮素转运贡献率以及水稻氮生理效率、氮肥效率、氮肥吸收效率、氮肥利用率、氮肥表现利用率、氮肥农艺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土壤氮素依存率均表现出先增加随后降低的趋势,均以处理6:4最高。产量与氮素转运贡献率、氮肥效率和氮肥农艺利用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与氮素转运率和氮肥生理利用率达到显著正相关;穗数与氮素收获指数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每穗颖花数与氮素转运率达到显著正相关,与氮肥偏生产力达到显著负相关;千粒重与氮肥生理利用率达到显著负相关,与氮肥偏生产力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因此,氮素基蘖穗肥以6:4的施肥方式为最佳施肥配比,可以达到优化群体、获得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施氮量和底追比例对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石玉  于振文  王东  李延奇  王雪 《作物学报》2006,32(12):1860-1866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高产麦田中施氮量和底施与追施氮肥的比例对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及籽粒产量的影响。共设7个处理,对照为不施氮肥(N0);在施纯氮量为168和240 kg/hm2条件下,各设底肥氮量与追肥氮量比例(底追比例)为1∶1 (N1和N4)、1∶2 (N2和N5)、0∶1(N3和N6)。结果表明,播种至拔节期植株积累的底施氮占植株全生育期积累底施氮总量的78.04%~89.67%;小麦植株对追肥氮的利用率显著高于对底肥氮的利用率,适当增加追施氮肥的比例可提高氮肥利用率,其中N2处理的最高。在相同底追比例下,不同施氮量处理相比较,植株与籽粒中的氮素积累量均无显著差异;施氮量相同,随追施氮肥比例的增加,开花前贮存氮素的转运量和转运效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N2和N5的转运量及转运效率最高;开花后氮素的同化量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则随追施氮比例的增加而提高;籽粒氮素积累量在N2、N3、N5和N6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N1和N4。适量施氮并增加追施氮肥的比例可显著提高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N2、N5和N6均效果较好。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168 kg/hm2及底追比例为1∶2的处理是兼顾产量、品质和效益的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4.
为给秸秆全部还田条件下豫北麦玉两熟高产地区冬小麦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以周麦18和济麦22为试材,于2011-2013年研究了不同施氮处理(小麦全生育期不施氮肥,及底施纯氮120 kg/hm2基础上拔节期分别追施0,60,100,140,180,210 kg/hm2)下麦田土壤和植株氮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了不同追氮量对植株氮素吸收、麦田氮肥利用率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植株氮素吸收积累和籽粒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单峰曲线变化,周麦18和济麦22分别在220,260 kg/hm2和120,180 kg/hm2施氮量下植株氮素吸收积累达到峰值,籽粒产量较高。麦田氮流失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升后降变化趋势。秸秆还田配施适量氮肥能够显著提高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随着施氮量的持续增加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显著降低。综合来看,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兼顾氮肥效率和籽粒产量,豫北麦玉两熟区周麦18适宜的氮肥配施量为220~260 kg/hm2,种植济麦22适宜的氮肥配施量为120~180 kg/hm2。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明高产玉米的氮素吸收和氮效率特性,为贵州省玉米高产合理施用氮肥提供依据。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杂交玉米‘黔兴201’为材料,研究5个不同施氮水平对其氮素吸收及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黔兴201’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为450 kg/hm2时,产量达到最大值。当施氮量在225~450 kg/hm2之间,叶片中氮素积累比例较高,茎中较低,果穗中最高,同时氮肥生理利用率比较高而稳定。氮肥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黔兴201’施氮量在225~450 kg/hm2,其氮肥吸收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及农学利用率较高,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不同时期三系杂交稻主栽品种对氮肥用量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16个不同时期三系杂交籼稻主栽品种(育成时间1976—2006)为材料,通过0kghm-2(CK)、135kghm-2(N1)、255kghm-2(N2)3种氮素水平试验,研究施氮量对其氮素利用、积累和转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早期(1983年前育成)和中期(1983—1993年育成)品种对氮肥反应比近期(1993年后育成)品种敏感。增施135kghm-2(N1)氮肥使早期品种产量大幅提高,而近期育成品种在施氮量255kghm-2(N2)时产量才明显增加。(2)施用氮肥增加水稻植株的氮积累量,增施135kghm-2(N1)氮肥时各品种植株各部分含氮量的增幅相近;增施255kghm-2(N2)氮肥时,早期品种氮同化量的增加主要在开花前,而近期品种主要在花后至成熟期间,施氮量对早期品种茎叶的氮转运率无影响,却显著降低近期品种的氮转运效率。(3)当施氮量由135kghm-2(N1)上升到255kghm-2(N2)时,早期品种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吸收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均下降,而近期品种氮肥的农学利用率、吸收利用率上升,生理利用率基本保持不变。(4)相关分析表明,氮的农学利用率、氮偏生产力、氮肥吸收效率均与杂交稻的生物量和产量极显著正相关。在施氮量为135kghm-2(N1)时,氮肥的农学利用率与生理利用率显著正相关,而在施氮量255kghm-2(N2)时,氮肥的农学利用率与氮肥的吸收效率、生理利用率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氮肥后移对超高产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6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后移对超高产夏玉米产量、氮素吸收积累和氮肥效率的影响,旨在了解超高产夏玉米(≥ 12 000 kg hm-2)的氮素吸收和转运特性,为实现夏玉米超高产合理施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夏玉米施氮显著增产,增产幅度为9.62%~15.95%,氮肥后移比习惯施氮增产2.27%~5.33%。超高产夏玉米吐丝后氮素吸收积累量占总积累量的40.30%~47.78%,保证后期氮素养分充足供应对于夏玉米达到超高产水平至关重要;氮肥后移可促进超高产夏玉米后期的氮素吸收积累,降低夏玉米茎和叶片氮素的转运率,显著增强灌浆期夏玉米穗位叶硝酸还原酶活性,提高灌浆期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蛋白质产量;氮肥后移比习惯施氮的氮肥利用率提高1.88%~9.70%、农学效率提高0.96~2.21 kg kg-1,以“30%苗肥+30%大喇叭口肥+40%吐丝肥”方式施用氮肥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最佳。  相似文献   

8.
高产条件下施氮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59,自引:8,他引:59  
赵俊晔  于振文 《作物学报》2006,32(4):484-490
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采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高产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处理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土壤肥力条件下,当施氮量超过150 kg/hm2时,不能显著增加植株氮素积累量,对小麦生育后期植株氮素吸收无显著促进效应。随施氮量增加,氮素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降低,在茎和叶的分配量及比例显著增加。15N示踪试验指出,施氮量由195 kg/hm2增至240 kg/hm2,植株吸收的肥料氮素增加,吸收的土壤氮素减少,植株总的氮素积累量无显著差异;施氮量增加,开花后营养器官中的氮素向籽粒的转移无显著差异,而转移效率及氮素转移对籽粒的贡献率降低。施氮量增加,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下降,氮肥生产效率降低,氮素收获指数亦降低。施氮量为105~240 kg/hm2时,氮肥当季回收率为36.22%~50.54%,其中追肥氮回收率大于基肥氮;施氮量增加,氮肥回收率先增加后降低,195 kg/hm2处理氮肥当季回收率较高。适量施氮,籽粒产量增加,蛋白质含量提高,加工品质改善;过量施氮,籽粒产量降低,加工品质趋于变劣。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率,施氮量为150~195 kg/hm2可供生产中参考。  相似文献   

9.
研究西南地区玉米主要2种套作模式下氮素吸收利用差异及氮肥调控效应,为氮素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在四川2个玉米主产区,通过连续4年的大田试验,对比研究了玉/豆和玉/薯模式下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差异和不同供氮水平对玉米氮素吸收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玉/豆模式下玉米收获期植株中的氮素积累2个试验点平均较玉/薯模式增加7.11%,氮收获指数增加2.00%左右,氮素吸收效率增加7.83%,成熟期籽粒中氮素的分配比例增加1.76%,而叶、茎鞘中氮素的分配比例分别减少5.85%和2.75%。分带轮作后,由于不同前茬对土壤养分影响不同,再加上套作优势,玉/豆模式下玉米在生长前期就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到收获期植株氮素积累2个试验点平均较玉/薯增加11.85%,氮素吸收效率增加11.84%。在玉米氮素积累关键时期,玉/豆模式在低氮处理下玉米植株氮素的积累量显著高于玉/薯模式相同施氮处理,而在高氮处理下2种模式间差异不大或者表现相反,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农艺效率和氮肥利用率也有相似的结果;玉/豆模式在180 kg hm–2施氮量下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吸收利用率和籽粒中氮素的分配量,玉/薯模式下玉米氮素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利用效率,在180~270 kg hm–2施氮量处理下较高;花后氮素同化量玉/豆模式显著高于玉/薯;2种模式均以施纯氮180~270 kg hm–2处理有利于氮素转运和花后氮素同化量积累。  相似文献   

10.
不同肥力和土壤质地条件下麦田氮肥利用率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介晓磊  韩燕来 《作物学报》1998,24(6):884-888
在不同肥力和质地的土壤上,采用田间小区及水泥池栽培试验进行了麦田氮肥利用率的研究。结果表明,高肥力麦田小麦对土壤氮素的依存率很高,氮肥的利用率较低,在设计施氮量范围内,仅为19.0%-7.4%;在中高肥力麦田,小麦对土壤氮素的依存率低,氮肥的利用率较高,达58.8%-36.9%,在供氮水平相近的不同质地土壤中,小麦对对氮肥的依存率是以重壤〈中壤〈轻壤;氮肥利用率在氮肥用量低时相差不大,随着施氮量的  相似文献   

11.
水稻专用缓释复合配方肥增产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为了筛选出适合当地的缓释肥配方和施用技术,减少肥料用量,增加经济效益,应用测土配方及平衡施肥原理,制成水稻专用缓释复混肥(N:P2O5:K2O=24:8:10),研究不同施用量对水稻茎蘖动态、产量及氮素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缓释肥处理因其养分释放的平衡性和长效性,水稻分蘖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等均明显提高,与常规肥料比较,T1(等氮处理)水稻增产7.06%,T2(等价处理)水稻增产0.66%,T2在减少20%的氮肥用量情况下,仍可微幅提高水稻产量,氮素利用率提高8.16个百分点,环境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探寻箭环蝶的主要营养成分,为箭环蝶的食用开发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运用营养分析方法。【结果】分析表明箭环蝶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箭环蝶的蛋白质含量丰富为73.0%,脂肪含量为3.94%;总氨基酸含量较高为622.5mg/g干重,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比例较大,占总氨基酸含量的39.5%,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须氨基酸含量比值为0.65,各种必需氨基酸含量均衡,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苏氨酸含量为35.1mg/g蛋白质;另外,箭环蝶还具有矿质元素种类多且含量丰富的特点。【结论】箭环蝶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昆虫和具有开发优良昆虫活性蛋白食品潜力的优质蝶种。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不同品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提供参考。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播种方式为匀播(A1)和常规条播(A2),小麦品种为衡观35(B1)、邯6172(B2)、轮选103(B3)和石麦25(B4)。结果表明,2种播种方式对植株性状影响差异显著,条播的株高和穗粒数均显著高于匀播,匀播的产量、穗数和千粒重均显著高于条播,其中匀播处理的产量比条播提高4.42%。播种方式对小麦的容重、面筋指数、出粉率和14%吸水率有显著影响,匀播处理的小麦出粉率比条播高2.02个百分点。条播处理下石麦25的产量最高,衡观35的磨粉品质较好;匀播处理下衡观35、邯6172和轮选103的产量均较高,邯6172的粉质指标较好。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用体视镜和扫描电镜相结合的方法,对4种溪黄草药材基原植物种子状果实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比较。线纹香茶菜、纤花香茶菜及长叶香茶菜种子状果实的形状特征相似,呈卵型,大小为0.88~1.17 mm×0.54~0.77 mm,大小顺序依次为线纹香茶菜>纤花香茶菜>长叶香茶菜;表面具有网状纹饰,但网壁隆起高度不同,高度依次为线纹香茶菜>纤花香茶菜>长叶香茶菜;遇水后出现粘液质,其中线纹香茶菜与纤花香茶菜的果实均具有较多粘液质,长叶香茶菜只有少数果实具有粘液质,且量多少不一。溪黄草种子状果实形态特征与上述3种植物明显不同,呈阔卵圆型,大小为1.24~1.60 mm×0.89~1.33 mm;种子状果实表面的网状纹饰粗糙且多皱缩,具有散在的腺点和白色非腺毛,多分布于顶端,由1~3个细胞组成;遇水后无粘液质出现。结果表明,上述4种植物种子状果实在形状、大小、表面纹理及粘液质有无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种子状果实形态特征的差异可为4种植物提供一定的分类依据。  相似文献   

15.
唐山红小豆地方品种资源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71份唐山红小豆地方品种资源为研究对像,对资源各数量性状的平均表现、遗传变异、遗传力及预期遗传进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唐山红小豆地方品种资源生育期类型单一、株型高大、产量性状较好,子粒大小中等;主茎分枝、单株荚数、单株生产力、小区产量、生育前期、百粒重、单荚粒数具有中等以上的遗传变异系数和遗传进度,对其选择有一定的效果;在选择效果明显的性状中,生育期、百粒重、主茎分枝遗传力较高,可在早代选择;小区产量遗传力中等,可在遗传基础相对稳定的较高世代选择;而株高、单株荚数、单荚粒数、单株生产力的遗传力较低,应在遗传基础纯合稳定的高世代选择。  相似文献   

16.
5种野生蔬菜叶片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以沙芥、斧翅沙芥、沙葱、苦菜和甜苣5种野生蔬菜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及常规分析法测定了其主要贮藏物质、维生素、氨基酸组分及蛋白质含量,以期探明该5种野生蔬菜的营养成分.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5种野生蔬菜叶片中,斧翅沙芥的脂肪含量、淀粉、可溶性糖和粗纤维的含量最高,野生蔬菜叶片的Vc含量均在226.64~268.48 mg/100g,VB2的含量在1.03~3.23 mg/100g,VB5的含量在33.6~82.2 mS/100g,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在7.24~22.29 mg/100g;5种野生蔬菜的叶片均含有17种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为219.22~745.16 ms/g,其中含有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人体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28%~35%.沙芥、沙葱、苦菜和甜苣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赖氨酸,而斧翅沙芥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亮氨酸.  相似文献   

17.
益生菌可以改善人体肠道菌群、提升肠道健康水平,但经过胃酸和胆汁的作用后,进入肠道活性降低,无法发挥其作用。通过不同壁材制备的微胶囊对益生菌进行包埋,可对益生菌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综述不同的包埋壁材形成的单层、双层和三层结构的特点,总结不同包埋结构的优缺点,并从包埋原料、设备和工艺3个方面对未来益生菌的微胶囊包埋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辣椒碱的提取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辣椒碱(Capsaicin)是一种极度辛辣的香草酰氨类生物碱,是从辣椒中提炼出来的一种高附加值产品;介绍并比较了近年来国内外提取辣椒碱的不同方法,以及辣椒碱在食品、医药、生化农药和国防等领域内的用途,并提出进一步应用研究辣椒碱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黄山市城区行道树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道树是城市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行道树结构特征的研究,有助于城市规划和建设,为正确评价城市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提供依据。本文通过对黄山市城区15条主干道路行道树的抽样调查,发现有乔木树种24种,灌木树种37种,分析行道树的组成、直径和冠幅结构及行道树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黄山市城区行道树组成优势种明显,直径在6~14cm的行道树占55.7%,街道之间行道树冠幅差异明显,新安北路的冠幅最大,为11.31m,天都大道冠幅最小,为2.4m,滨江中路树种多样性最大,H指数为2.6850,黄山东路树种多样性指数最小,H值为0.7498。  相似文献   

20.
梨不同树形的结构特征、产量分布及果实品质差异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摘要:研究了湖北省梨产区3种主要树形的个体结构、群体特征、产量分布及果实品质差异。结果表明:单层开心形、双层开心形、小冠疏层形的叶面积指数、树冠覆盖率、叶果比、田间产量均不相同;田间产量主要分布在1.0~2.0m冠层内;同一树形树冠内果实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实硬度等指标从树冠下部到上部逐渐增大,可滴定酸含量则逐渐减少;单层开心形的果品质量优于其他2种树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