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低纬高原湖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 要:农业面源污染是各种导致水体污染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在总体水污染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农业也逐渐成为水体富营养化最主要的污染源,其主要的污染物质是氮、磷营养元素,由于其具有随机性、污染物排放及污染途径的不确定性、污染负荷的时空差异性大等特征,长期以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成为水体污染防治的重点和难点。作者从氮、磷的流失方式、途径、形态和流失特征,影响氮、磷流失的主要因素及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等三个方面,重点综述了低纬高原湖泊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具有重要的科研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在流域尺度上揭示21世纪最初10年松花江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的方向和强度,笔者基于2000年、2005年和2010年3期Landsat ETM卫星遥感数据,对松花江流域土地利用信息进行提取,并通过对比各子流域在不同时间序列上的差异揭示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和时空变化。结果表明:2000—2010年,流域内湿地面积严重萎缩,其中嫩江水系湿地减少的最为明显。建设用地的面积显著增加,且3个子流域的建设用地面积均呈增加的趋势,其中第二松花江增长的速度最快,2010年比2000年增加了11.52%。整个流域的耕地面积稍有增加,但空间差异明显,表现为嫩江子流域耕地面积显著增加,而松花江干流和第二松花江流域耕地面积减少。在流域尺度上,土地利用转化过程中湿地-耕地、耕地-建设用地的转换较为剧烈,林地具有相对较高的保留率。空间上,土地利用转化强度较大的主要是嫩江中下游平原区和松花江干流下游入河口的平原地区,嫩江子流域各地类间的交叉转换频繁,且各1级地类内部的转化也较多,而松花江干流的转化主要在个别地类。  相似文献   

3.
SWAT模型在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研究中应用前景与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阐述目前国内外农业面源污染的严重形势,在研究和学习国内外有关面源污染模型并结合巢湖流域具体的农业污染特点的基础之上,建立了基于GIS基础的SWAT模型,开创了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研究的新阶段,同时为其巢湖流域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种植业的面源污染,按流域尺度的研究可以宏观反映某一地区的面源污染现状。因此,本研究基于江西省的农业面源污染普查数据,比较了不同流域内种植业的氮磷化肥用量和面源污染情况。结果表明:江西省各流域种植业中化肥量呈现出赣江流域>抚河流域和鄱阳湖流域>信江流域>外河流域>饶河流域和修河流域,其中以赣江流域最高,其氮肥和磷肥占全省的比例分别为51.7%和51.2%。面源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呈现出赣江流域较高,其COD、TP、TN、NH3-N分别占全省排放总量的62.3%、56.3%、53.4%和53.4%。COD、TP、TN、NH3-N的排放强度也分别比全省增加了47.5%、26.5%、21.8%和14.8%。因此,赣江流域是江西省种植业的面源污染防治和化肥减施行动的关键的治理流域。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不同流域种植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植业的面源污染,按流域尺度的研究可以宏观反映某一地区的面源污染现状。因此,本研究基于江西省的农业面源污染普查数据,比较了不同流域内种植业的氮磷化肥用量和面源污染情况。结果表明:江西省各流域种植业中化肥量呈现出赣江流域抚河流域和鄱阳湖流域信江流域外河流域饶河流域和修河流域,其中以赣江流域最高,其氮肥和磷肥占全省的比例分别为51.7%和51.2%。面源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呈现出赣江流域较高,其COD、TP、TN、NH_3~-N分别占全省排放总量的62.3%、56.3%、53.4%和53.4%。COD、TP、TN、NH_3~-N的排放强度也分别比全省增加了47.5%、26.5%、21.8%和14.8%。因此,赣江流域是江西省种植业的面源污染防治和化肥减施行动的关键的治理流域。  相似文献   

6.
山区人类生产和生活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聚落生态位内,以山区聚落生态位为研究单元,可有效揭示山区微观尺度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过程和人地作用机制。利用遥感资料和GIS技术,研究1999—2009年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聚落生态位内部土地利用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10年间聚落生态位内耕地显著减少,而草地和林地明显增加;(2)聚落生态位内土地利用在海拔2001~2900 m、坡度15°~35°分布最为集中,在坡向上呈现南坡高于北坡,东坡高于西坡的特征;(3)聚落生态位内高山区土地利用结构趋于有序,而低山区-高半山区土地利用结构趋于无序。岷江上游聚落生态位内部土地利用正处于快速调整阶段,耕地呈现出明显的非农化特征(耕地→草地、耕地→生态林、耕地→经果林),这种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聚落人口空心化、生态保育政策和比较利益共同驱动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的农业面源污染风险评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满足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实际需要,建立一种农业面源污染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以农业面源污染风险影响因素分析为基础,建立面向农业面源污染风险评估的GIS空间分析模型,在GIS支持下,实现模型所需数据的提取及分析运算,获得多尺度农业面源污染风险程度分布图,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提供工作目标区。以杭埠河流域为样区进行模型应用,获得了较精确的计算结果;农业面源污染风险评估方法对监测地区基础数据要求不高,是一种可行的污染监测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农业面源污染的特性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85,自引:4,他引:81  
随着点源污染得到逐步的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概述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特征、污染途径、污染比重和污染概况,以滇池和太湖为例,介绍农业面源污染成功的调查、监测和防治方法,对巢湖农业面源污染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长株潭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的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把握长株潭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演变的特征,为其空间格局优化提供依据,使农村居民点的分布格局更加合理。利用1996—2007年长株潭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并运用动态度和相对变化率分析长株潭农村居民点的时空演变过程、特点和规律。结果表明,长株潭农村居民点总体上呈现逐年减少态势,且区域差异明显,农村居民点发展存在一系列问题。提出长株潭农村居民点需要从政府加强引导、科学规划、加强管理力度等3个方面进行调整优化,使空间格局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0.
2000-2014年抚仙湖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以抚仙湖流域为研究区域,根据2000—2014 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及2000、2014 年2 期影像资料,运用GIS 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法从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方向及景观格局4个方面系统分析研究区15年来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除水域外,其余各类土地面积均发生了较大变化,未利用土地不断减少,耕地先减少后增加,其余5 种地类逐年增加。各乡镇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在0.75%~7.64%之间,总体呈现流域北部大于流域南部,湖滨区大于山区的特征。(2)研究区土地利用转换类型有23 种,面积共18834.33 hm2,占流域总面积的12.15%。土地利用变化集中于未利用土地、耕地、林地、城镇村庄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五者之间的相互转换,主要位于青龙镇和龙街镇。(3)研究区景观破碎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呈上升趋势,优势度指数呈下降趋势,土地各利用类型面积更趋于平均化和多样化。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形成影响强烈,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是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农业非点源污染是导致流域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选择了辽河源区域作为研究目标,重点研究辽河流域的小型水系,使用所处位置的土地状况以及日降雨量数据,基于长期水文影响评价模型L-THIA,以GIS空间分析技术为平台,对研究区的总氮、硝态氮、总磷、COD和可溶磷5种非点源污染物的污染输出负荷进行估算,并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总氮、硝态氮和总磷3种污染物的单位网格污染物输出负荷的空间分布较为一致,可溶磷和COD污染输出负荷分布各有特点。区内的农用地域污染一般都是农田抑或是村里闲置的土地。经研究发现,越是干旱的区域会使得调查数据分布影响越大,对总氮、硝态氮和总磷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82.57%、80.02%和92.92%,村镇用地对可溶磷的污染负荷分布影响最大,而水田对COD污染输出负荷作用明显。根据不同污染物输出负荷并结合土地利用现状,采用GIS空间叠加和融合技术,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非点源污染控制区,分区结果能够为非点源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掌握梁滩河流域氮磷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基于空间和气象数据构建流域SWAT氮磷负荷模型,并利用监测数据对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借助投影寻踪法综合评价各子流域的主要非点源污染来源。结果表明:模型在研究区具有较好适用性,流域氮磷排放主要集中在丰水期(5—9月)且占全年的76%,氮磷负荷主要来自于农药化肥且以总氮排放为主。从空间上看,流域中部地区以地表径流污染为主,而西部地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且污染负荷与泥沙排放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为了查明岩溶农业区不同土地利用下磷素在垂直和平面上的分布情况,分析岩溶农业区土壤中磷素的迁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集了凯掌水库周边草地、河滨带、水田及旱地等典型土地利用下的9个土壤剖面共计56个样品,分别测定各个土壤剖面的含水率、pH、有机质、交换性酸、全磷、有效磷、各无机磷形态等。结果表明:研究区全磷、有效磷含量分别在420.73~1669.53 mg/kg和2.50~64.14 mg/kg之间,土壤磷活化系数在0.34%~5.96%之间。农业用地表层土壤有效磷含量均超过15 mg/kg,需减少磷肥的施用以避免浪费,同时坝后农业区旱地表层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64.14 mg/kg)中的磷存在向下淋溶进入地下水的风险。水田、旱地剖面土壤无机磷形态以Fe-P、Al-P为主,草地、河滨带剖面无机磷形态以Fe-P和O-P为主。土壤pH与有效磷、Fe-P和Al-P呈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机质与全磷、有效磷、Al-P、Fe-P显著正相关。本研究阐明了岩溶农业区磷素及其形态的空间分布规律,可为磷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提供依据。研究区农业用地土壤磷素含量普遍高于非农业用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磷素分布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河套平原典型县域耕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研究河套平原地区土壤养分状况,探究县域尺度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与分布特征,以杭锦后旗县域耕地为对象,采用实地调查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该区耕层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养分含量状况,分析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及其变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层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平均含量依次为13.90 g/kg、0.93 g/kg、16.25 mg/kg和170.79 mg/kg,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处于缺乏状态,速效磷含量中等,而速效钾的含量较为丰富。从空间变异及相关性看,各土壤养分的变异程度都为中等变异,有机质和速效钾为中等相关性,全氮和有效磷均为弱相关性。从空间分布格局看,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分布规律相近,呈现西北部高、东南部和东北部低的特点;土壤速效钾整体分布较为均衡;速效磷空间差异明显,呈东高西低格局。针对该地区土壤养分含量及分布规律,在进行养分管理过程中,应以控氮、稳磷、稳钾、全区规划与重点应对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有机肥为主、有机与无机相结合的施肥策略。对县域尺度耕地土壤养分状况的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明晰了区域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关系,为河套平原耕地土壤养分管理、地力培育以及合理施肥运筹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揭示山西省森林土壤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评价森林土壤肥力提供参考,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技术支撑,并为区域林业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依据。基于山西省297块样地的土壤采样检测数据,包括森林土壤碱解氮、全氮、有机质、速效磷、全钾、pH、含水量7个因子,利用GIS进行趋势分析、半变异函数模型选取,利用克里金插值法揭示森林土壤因子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全氮、碱解氮、pH的最优模型为高斯函数模型;速效磷、全钾的最优模型为指数函数模型;有机质、含水量的最优模型分别为三角函数模型和球面函数模型。利用克里金插值法绘制了各森林土壤因子的空间分布图,揭示了山西省森林土壤因子的分布特征。山西省森林土壤因子均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碱解氮、全氮、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的多集中在省境主体山脉沿线的中高山地区;全钾含量整体表现较为丰富;含水量表现出明显的东南多西北少的差异;速效磷作为一种瞬时变量,在空间分布上比较杂乱;pH的空间变异显示,山西省整体森林土壤呈弱碱性,朔州市部分地区森林土壤表现为强碱性,可作为盐碱地研究典型区域。  相似文献   

16.
准确掌握黑土区典型区域耕地土壤生态环境质量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对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以松嫩高平原黑土区的典型区域——黑龙江省巴彦县为研究区,运用通用流失方程(USLE)、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及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从土壤侵蚀和土壤重金属污染2个方面评价研究区2009年耕地土壤生态环境质量,分析其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土壤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特征为一等地所占比重最高,依次向二、三、四、五等地递减,质量较差的耕地土壤主要受重金属污染的影响;耕地土壤生态环境质量等级的高低主要与土壤类型、坡度坡长及Cd、Hg 2种重金属元素污染存在密切的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18个乡镇耕地土壤生态环境质量等级差别较大,万发镇、富江乡和德祥乡的耕地土壤生态环境质量最好,巴彦镇和兴隆镇的部分耕地因受到Hg元素的污染,红光乡的部分耕地因受到Cd元素的污染,导致其耕地土壤生态环境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17.
研究水稻梯田氮、磷、钾速效成分迁移与分布规律,为实现精准配方施肥提供依据。选择白石村10个有水稻梯田分布的村民小组,每个村民小组为一个采样区,按照水流路径,每个采样区梯田分成6层,每层采用“S”形布点法采集5个土样,分别测定土壤的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并建立与梯田层次间的函数关系式,研究其横向迁移分布情况与规律。结果表明:白石村土壤主要养分平均含量:碱解氮103.3±13.67 mg/kg、速效磷42.84±5.42 mg/kg、速效钾95.25±13.91 mg/kg,营养等级为中上;碱解氮、速效钾从上层梯田向下层梯田迁移,并有显著的指数回归趋势,平均相关系数分别为0.9719和0.9885,低洼地氮素含量偏高;速效磷纵向迁移不明显,但其含量与碱解氮含量呈负相关,拟合度为72.72%。白石村水稻梯田碱解氮、速效钾含量随着水流由上层向下层迁移,并具有明显的指数回归趋势;速效磷随水流迁移不明显,分布相对稳定,有富集倾向。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福建省土地利用格局沿地形梯度时空演变特征及规律,以2000、2010、2018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为数据源,通过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和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分析研究区景观图谱的地形梯度变化特征,探讨土地利用格局的地形梯度效应及其成因。结果表明:2000—2018年,福建省的主要景观类型为林地、耕地和草地,其中林地和草地主要分布于高等级地形位,耕地主要集中于低等级地形位;研究期间,耕地面积以年均89 km2不断缩减,主要转向建设用地,建设用地面积以年均145 km2不断增加;景观变化图谱以稳定型为主,占比约94%,对应的分布指数随着地形位梯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其他图谱类型与其相反;景观多样性和景观异质性等景观属性在时间尺度上逐年上升,在空间尺度上随地形梯度增加呈下降趋势。该研究为城市化过程中的景观格局空间优化布局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山东省高密市为研究区域,研究该区内耕地土壤肥力状况,摸清土壤肥力状况空间分布,通过对表层土壤进行网格化采样和分析测试,取得了土壤p 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8项肥力指标,基于模糊数学隶属度函数模型确定各指标隶属值,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各指标权重,结合隶属值和权重,计算土壤肥力综合指数,并进行插值绘图。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以碱性为主,样本数占比37.77%,其次为中性,样本数占比29.52%。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以较缺乏为主,全氮、全钾以中等为主,全磷、有效磷以丰富为主。有机质和全氮的隶属值显著低于其他指标,是耕地土壤肥力的主要限制因子。全氮的权重值最大,对土壤肥力的贡献最大,碱解氮的权重值最小,对土壤肥力的贡献也最小。研究区耕地土壤肥力综合指数空间分布以中等为主。  相似文献   

20.
Some reasonable and suitable methods for factor calculation of the equation were chosen based on the American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Jialing River basin in P.R.China,and related research results.The soil erosion and loss in each hydrological unit of the basin were estimated using GIS.Employing the non-point source adsorbed nutrition load model,the loads of adsorbed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pollution were calculated and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sediment transportation module in the Jialing River Basin in recent years is 161.94 t/(km2a),and the loads of adsorbed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pollution are 29 620.8 t/a and 1 391.96 t/a,respectively,at the watershed outlet(Beibei hydrologic station).Adsorbed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pollution are serious in the Bailong River and Xihanshui basins.The descending order of land type with adsorbed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ss modulus is as follows: wild land,bush,turf,field,city and fore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