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引言由于高海拔地区的生态特殊性,在选育与之相适应的籼型杂交稻组合时,不能照搬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选育模式。本文通过对18个杂交稻F_1;8个数量性状进行通径分析研究,以期从构成产量的众多因素中,找出起决定作用的主要因素,从而为制定高海拔地区的籼型杂交稻育种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由江苏省农科院粮作所选育的超级稻“两优培九”在创新育种方面取得突破,成为我国第一个将两系法与亚种间杂交合为一体的杂交稻,表现出超高产潜力,标志着我国杂交水稻育种进入超高产时代。传统的杂交稻选育都是基于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且是籼稻与籼稻、粳稻与粳稻之间的杂交,因此制种程序复杂,杂种优势还不十分强大。“两优培九”是我国第一个将两系法与亚种间杂交合为一体的杂交稻,这  相似文献   

3.
《作物育种信息》2005,(8):18-19
两系法杂交稻育种和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是当前水稻遗传育种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环境敏感核不育系的育性光温反应型分类、光敏核不育性的遗传、亚种间杂交稻超高产株型模式及超级杂交稻育种的亲本选配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分析了环境敏感核不育系在两系法杂交稻育种中的稳定性,确定了选育强杂种优势和理想株型相结合的亚种间杂交稻的亲本组配方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的进展与策略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介绍了中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的目标,技术路线和育种理论,综述了中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的概况,以及在亲本选育,品种选育和分子育种技术等方面取得的进展,阐述了通过加强水稻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扩大亲本遗传差异,提高水稻生物学产量,改善水稻生理机能等技术策略,选育出综合性状优良的超级杂交稻新组合,进一步提高中国超级杂交稻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5.
笔者于1973年育成了V20不育系,推广面积虽大,但米质较差,改良稻米品质就成为了笔者多年的育种目标。1984年利用优质稻资源MR365和其后利用其衍生系作亲本开展了香稻不育系及其香型杂交稻的选育。用香稻不育系与非香的恢复系配组的方式育成香型杂交稻。它具有不同于普通常规香稻品种,其植株是非香的,而植株上结籽粒仅有一小部分具有香味。这种类型的香稻稻米恰好符合人们的饮食习惯。迄今为止,香稻不育系更替了4代,并配制出了一大批香型杂交稻组合,这些组合的米质和产量都有了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6.
e杂交稻     
所谓e杂交稻是利用水稻eui(elongated uppermostinternode,最上节间伸长)种质或基因培育的不包穗的不育系和最上节间伸长的恢复系配成的杂交水稻组合。福建农林大学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杨仁崔教授率先育成了e超级稻长穗颈不育系福esl(原名培矮64esl),并选育出e超级杂交稻”e福丰优11”(原名e两优培九),2004年通过江西省新品种审定,标志着我国e杂交稻进入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7.
两系法杂交稻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晓建  李仁端 《种子》1999,(1):28-30
本文扼要概述了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转换,育性遗传,再生复育和核不育系的选育方法,以及水稻广亲和性的概含,测定方法,遗传行为和广亲和系的选育方法。在此基础上,从核不育系选育,广亲和系选育,组合选配等三个方面,评述了两系法杂交稻育种进展,客观地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目前,生产上使用的杂交稻组合,高产且早熟的鲜见。要进一步发展高海拔山区和双季稻作区的水稻生产,提高稻田复种指数;必须采用早熟高产组合。因此,有必要开展早熟杂交稻超高产育种。  相似文献   

9.
两系法杂交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理论及育种实践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评述,认为:选育纯光敏型和广亲和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是当前两系杂交稻雄性不育系研究工作的重点;以生物技术为辅助手段朔造水稻理想株型,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是超级杂交稻育成的关键;应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与常规方法相合是加速育种进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粮食安全和稻米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水稻生产和大米消费市场的需求,广西农科院水稻所及时调整育种目标,整合育种资源,选育优质高抗的杂交稻新品种。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先后育成了秋优1025、秋优998、百优838等一批优质高产组合,促使广西杂交稻优质化育种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为进一步提高杂交稻产量和质量,研究人员以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自育的优质常规品种八桂香与闻香占进行有性杂交,  相似文献   

11.
《种子》1984,(4)
我国籼型杂交水稻,自“三系”配套以来到1982年,全国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达3.3亿亩,在我国水稻生产上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接着科技人员又开始研究培育产量接近或超过杂交稻,而无需制种的新品种。江西上饶地区水稻良种场于1975年起,应用杂交稻汕优2号自交分离,系统选育,于1978年第五代获得汕二39,  相似文献   

12.
杨菊芬  唐平徕  覃明 《种子》2007,26(6):91-92
一个三系不育系是否具有经济价值和育种价值,除了育性好,符合育种目标外,再就是其异交习性好、繁殖制种产量高,但最基本的就是该不育系的经济性状具有较好的一般配合力和一些特殊的配合力。要选育出突破现有三系组合在产量、米质、抗性等方面的组合,必须选育出配合力好的三系不育系是现在育种工作者的共同认识。  相似文献   

13.
1优质、丰产、高抗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国稻一号 中国水稻研究所用新质源优质不育系中9A和应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新选育的优质、多抗恢复系R8006组配的一个米质优、丰产性好、抗病性强、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三系杂交稻新组合,于2004年6月10日通过国家审定[审定号:国审稻2004032],在湖北省、河南省由富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独家生产经营.  相似文献   

14.
在对具有雄性不育强恢复基因的新恢复材料进行测配、筛选中,不仅显示出通过种间、亚种间杂交选育新恢复材料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尤其是发现并筛选出诸如“R418”“R426”等一批极具高产、早熟潜力,更适于组配适合高海拔低气温生态条件的早中熟杂交稻组合的重点恢复材料。  相似文献   

15.
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始于1964年袁隆平发现雄性不育株。1970年李必湖在海南崖县南红农场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野生稻,为我国水稻雄性不育系的选育打开了突破口。1973年我国成功实现籼稻杂交水稻三系配套,1976年籼型杂交稻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进行水稻杂种优势商品化利用的国家。至1999年我国杂交稻累计种植2.5亿hm2,增产粮食3.7亿t,杂交水稻为我国粮食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1 育种现状近年来我国在三系法和两系法杂交稻育种研究上均取得了较大进展,目前仍保持世界领先水平。1.1 三系新质源发掘和不育系选育野败型不育系育性稳定,可恢性好……  相似文献   

16.
随着杂交稻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杂交稻种子需要量也相应增多,要使杂交稻种子生产量与需种量平衡发展,除了在三系育种中选育出花器性状与开花习性好,便于繁殖制种的新三系,在种子生产中不断提高繁殖制种产量外,在不育系及杂交稻种子的贮藏过程中,如何保存好种子活力,在繁殖制种及杂交稻生  相似文献   

17.
早熟硬粒型玉米自交系H21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恩训  史新海 《作物学报》1995,21(3):289-293
1978年以来,作者坚持了以超黄早4为主要目标的早熟粒型玉米自交系选育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为H21。用H21取代烟单14号,鲁玉2号,掖单4号等组合的黄早4亲本,均比原组合表现优越,取代西玉3号中的“502”亲本,F1产量也有所提高,H21选育成功的关键,一是选用中国和美国玉米品种资源来组配优缺点互补的基本材料;二是紧扣育种目标,加大选择压力,采用骨干系测交,迅速育成了超标的新杂交种。  相似文献   

18.
经多点试验指出,二系杂交稻组合“衡两优一号”在海拔1000-1400m,年均温13.9-14.7℃的温凉地区表现出比该区域现有推广三系组合“汕优64”增产11.69%-19.19%,每公顷产量7770-10935kg,生育期和对照相当或缩短,抗性强,适于类似区域推广。  相似文献   

19.
“两系”杂交稻的研究与应用是目前世界水稻育种的重大课题。为了跟踪这项高新技术,天津市农林局和天津市农科院于1991年12月24~25日联合召开了京津地区“两系”杂交稻研讨会。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湖北省种子管理站和浠水县农科所以及京津两地的专家、技术人员20余人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交流了研究成果,讨论了应用前景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会议认为:光敏核不  相似文献   

20.
华南抗稻瘿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洲稻瘿蚊(Orseolia oryzae Wood-Mason)是华南的主要水稻害虫.选育抗虫品种是最有效的生态控制方法.本文综述1998-2006年抗性育种的进展.用AFLP方法对从中国广东省7个地点采集的4个生物型的DAN指纹进行分析;在对用RAPD和SSR技术分别对抗中国4个稻瘿蚊生物型的基因Gm6精细定位基础上,用与Gm6紧密连锁的STS和SSR标记开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创造了一批抗稻瘿蚊的新种质,包括育成了6个栽培稻和6个二系杂交稻和1个三系杂交稻并在农户试种,在中国广东成功地建立了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抗稻瘿蚊品种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