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榕的种类繁多,现有在广大培育者之手的榕桩绝大多数是红榕与白榕,其生态情况无大差异。它们的叶片都偏大(平均面积约12.3平方厘米),枝条的节距都偏长(平均长度约2.41厘米)。这就是榕桩盆栽存在的两个缺陷。为弥补上述缺陷,虽有人采用剪枝、打叶、控水、控肥的办法,以缩小叶片面积,但收效甚微。笔者经多年观察,反复试验,认为采用高枝嫁接可以弥补这两个缺陷。这就是用普通榕桩作砧木。选用印度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盆嫁接得较为成功的曲干立式榕树盆景。树干及侧枝是闽南榕树;所有芽叶是印度榕。印度榕叶小、厚、密,根部较少暴露在土面,以观赏叶和层次为主。而闽南榕树则是根部(尤其是块根和根蔓)可以大部甚至全部露出土面,树干能长气根下垂,叶较前者略大、薄、稀。两树同属桑科常绿大乔木。这一盆景,取印度榕与闽南榕二者之长融于一株,无疑是“远姻优生”。从盆面到树冠底部嫁接处,高仅36厘  相似文献   

3.
榕树以盘根错节、绿荫如盖而著称。它易生长,萌发力强,耐旱,耐修剪,是制作盆景的好材料。但是大多数榕树桩景过大,不宜于案头摆设。笔者利用榕树枝采用速成法制作了一些较为雅致的微型盆景。现将点滴体会介绍如下。于春夏两季,在榕树上选择遒劲古朴的小枝,带踵削下,保持切面平整,切勿使皮层与木质部分开。  相似文献   

4.
榕树的根系发达,树相富于变化,极耐修剪。利用普通榕树的干茎为砧木,用叶片更富观赏效果的印度榕、台湾榕、花叶榕等枝条为接穗,实施换顶嫁接,称之为榕树的整体换冠。印度榕的叶片长椭圆形,稍小而肥厚,浓绿色;而台湾榕的叶片为椭圆形,光泽油亮,较为耐阴;花叶榕更是其中的姣姣者,其叶片黄绿白相间,观赏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5.
一、榕树桩材的由来我非常酷爱盆景艺术,工作之余,节似休闲,都在学习栽培和创作盆景。1992年我出差到广州,在河山盆景有限公司发现一盆大榕树桩景,盆长1.2米,树高也有1米多,虽然根盘不好,很少枝托,但树干左倾较为柔顺,很有动势,特别是左边一枝可做成大飘枝,整体来说是可塑之材,对我很有吸引力。在这一年里我几次去广州,都要去看一次,真想买下。但价格很高,可望而不可及。1993年春,在亲朋的支持下,我终于买回了这盆榕桩。当时我的亲人、同事都觉得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6.
榕树是我国南方树桩盆景的重要树材之一。榕桩的美,不仅在枝、干、叶,而很重要的一方面还在于它的根系。而植物的根、茎、叶,它们互相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既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所谓根深叶茂就是这个道理。盆栽榕树在有限的范围内,不可能形成深根。大自然中,长在泥地的榕树,根是深了,但多数不能使根  相似文献   

7.
榕属植物在中国有120种,福建省约有25种原生种。素有榕城之称的福州市,各种榕树中以白棕为主(Ficus micvocarpa),并为培养盆栽的主要对象。从盆栽角度来看,虽然性能优异,多因叶片大、节间长而影响观赏效果。现在多采用摘叶、控水肥、喷药以及将小叶品种嫁接在白榕上等方法来呈现小叶景象。但从长期生长来看都不理想,常出现叶子逐渐变大或生长不健康等  相似文献   

8.
为了验证昆明市2013年12月所遭受的“10年1遇”的极端低温天气对该市种植的榕属植物的影响,笔者对市内最常见的3种榕属植物小叶榕、垂叶榕和高山榕所遭受的冻害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将每种处理的冻害程度换算为冻害指数并进行统计分析,并对这3种榕树的冻害恢复进行了2年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微环境对榕树的冻害具有显著影响,附近有遮挡的榕树更不容易被冻伤,同时,市郊的榕树比市中心的榕树更容易遭受低温冻害,而榕树的直径对冻伤程度并无显著影响。经过2年的恢复,几乎所有的榕树都能够逐渐恢复健康。结果说明,榕树在昆明市虽可能会遭受低温冻害,但经过后期的护理和恢复,基本都不会死亡,但在郊区,特别是郊区空旷地带,冻害较为严重,需谨慎选择榕树作为行道树。  相似文献   

9.
漫谈细叶榕     
适用于制作榕树盆景的白榕,称谓为小叶榕、细叶榕。实际上盆景爱好者都认为是大叶榕,而把某些叶子特小品种,称为细叶榕,而真正称得上细叶榕的品种极少,而“冒牌”的却很多。问题的提出和寻求《中国花卉盆景》于1994年12期转载了海外一篇精辟文章《浅谈杂木盆景》,作者写道:“在同一树种中,品种优劣,差距很大,例如榕树,目前榕树盆栽几乎全部实生苗,若要保持优秀品种原有特长,则必须以插枝培养,选择叶小、面平、富有光泽、叶与叶之间间隔小,并发育良好的品种。”这说明榕树在海外也不能满足盆景素材的要求,应寻找叶小、节短,发育良好的品种。为此人们进行了长期的不懈的努力。印度榕应用,最早见于耐翁先生1981年所著《盆栽技艺》。先生认为,“印度榕,叶小节密,但枝条肥笨、僵直,缺乏古树的老而瘦的气味,因叶特小,曾  相似文献   

10.
这盆薯榕盆景(见图1)的桩头,于1992年初夏,从福州市区拆迁处的高墙上所得,当时毛重约20多斤。因为它在土墙里生长,所以左右宽,前后窄,薯体丰实,形态多姿,自然造型就很美,十分难得,但局部相貌也有不足之处。本文谈谈我是如何精心培育为薯榕"整容"的。嫁接小榕,遮挡伤疤薯榕盆景根盘处的伤疤(见图2),本人利用一株大小相宜,形态相近,长有薯块的小榕树来靠接,用它遮住伤口,达到了"美容"目的。做法是:找到满意的小薯榕树后,把薯块2、3厘米以上的主干和薯块以下的  相似文献   

11.
榕树气根作为附属器官,其吸收空气中的水份及氮素,为补充榕体的水份蒸腾散失及榕树生长对养份的需求起着辅助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在阴湿环境中生长的榕树,其冠幅大,水份蒸腾散失量也大,而此时仅靠根部吸取水肥已供不应求。为保持生理上的供需平衡,榕树则需抽发气根。因此,在垂丝榕盆景制作中,常先对榕树进行促成培养,以扩大冠幅,使其枝繁叶茂,造就易于促  相似文献   

12.
制作榕树桩景,不论是桩头榕或薯榕,只要茎杆苍老、造型美、有自然的古树姿态,就是优美的盆景。不要过于追求动物形象,要“好象”不要“真象”如果忽略了大自然的古树姿态,就失去了盆景艺术的意义。榕树盆景的特点,就在于能从枝上长出空、气根,沿枝干蜿蜒下垂,久之,根茎枝干交错,悬根露爪盘结盆面,古态盎然。现就以下三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经验。一、空气根培养法当你的一盆榕树盆景培养到枝叶茂盛时,只要在需要空气根的枝干上,用铁线圈  相似文献   

13.
问:榕树与什么树种嫁接最易成活? 汕头顾忠辉答:要使嫁接易于成活,首先要求接穗和砧木之间有较强的“亲和力”。植物学的常识告诉我们,同种嫁接,亲和力最强,同属异种间例如榕树与无花果之间的嫁接亲和力就比同种嫁接差些,同科异属嫁接,以及不同科植物之间的“远缘嫁接”亲和力小,故难度就较大。所以,榕树一般可与榕属植物嫁接,但最容易接活的是同品种的榕树之间的嫁接,即小叶榕与小叶榕嫁接。  相似文献   

14.
榕树盆景的奇特美,已被人们认同(见李志远、思翔文《中国花卉盆景》2000年4期、2002年7期)。树根在附石盆景中有“改”石,固石、代座的作用,亦有艺友介绍(见谭芉或文《中国花卉盆景》1995年5期),榕根的张力,也应引起我们关注。我多年培育榕桩,发现榕根钻出盆底排水洞后,增粗较快,有的  相似文献   

15.
榕树礼赞     
你见过榕树吗? 见过呀,在南方就有很多很多。 可不是吗,属于桑科的榕属植物,在全球温暖地带约有930多种。其中榕树是我国主要的园林观赏树种之一。它,可谓是常绿乔木中的“大哥大”。株高可达数十米,树冠可覆盖几亩地,树龄可达千年而不萎。它能抗旱耐涝,防风抗污,繁  相似文献   

16.
素有“中国榕树盆景之乡”的福建省漳浦县,近几年榕树产业快速发展,2003年全县榕树种植面积达19000多亩,产值1.7亿元,产品销往韩国、日本、荷兰、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等地,该县世达榕树盆景中心生产的最具区域特色的人参榕(块根榕,因其根部像人参,所以人们形象地称之为人参榕)盆景在国外尤其受欢迎,被国外消费者亲切地称为“中国根”。 “龙头”引路 漳浦县人工栽培榕树的历史已有20多年,但由于缺乏引导,产业并未形成规模,生产者多为当地农户,生产面积也很小,一般  相似文献   

17.
<正>为明确榕管蓟马危害与寄主叶片结构及营养物质的关系,福建省农业科技人员通过田间测定榕管蓟马对6种盆栽榕树的危害,室内检测它们的叶片切面结构和蛋白质及氨基酸等主要营养物质含量,探讨了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榕管蓟马对6种盆栽榕树的危害存在差异,分4个层次,第1层次的垂叶榕属高感品种,第2层次的花叶垂叶榕属易感品种,第3层次的榕树属低抗品种,第4层  相似文献   

18.
榕树盆景注重气根培养。气根沿枝干蜿蜒下垂,根基枝干交错,悬根露爪,盘结盆面,气势苍劲。据我经验,培养榕桩气根有三法。一、铁丝绑扎法当桩景培养到枝叶茂盛时,在需要生长气根的部位,用铁丝圈绑一周,再用钳子把铁丝扎紧,使树液不再畅通,在树盆泥面上放一碗水,使水蒸气上升。经过一段时间,把铁丝解除,  相似文献   

19.
榕有乌榕、赤榕、瓜子榕、金门榕、绿岛榕等,品种繁多,除赤榕外一般都是常绿乔木,叶革质、平滑、全缘、有长柄、椭圆形、色深绿。隐花、果无柄、腋出双生、球形、熟时为红褐色,枝干常能长出气根,生长于气温较高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不耐低温,下雪地区,很难成活。所以寒温带地区,如无温室设备,盆景最好不种榕树。  相似文献   

20.
海西的土地上 榕石盆景立世 如果说大自然的榕石景观是睿智的老人,那么盆盎之中的榕树附石盆景必是热血青年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