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广亲和(WC)是水稻(OryzasativaL.)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遗传工具。本研究对我国南方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亚种间两系杂交稻亲本培矮64S的WC基因S-5n进行分子标记定位。从培矮64S//T8/秋光三交F1中选出由263个高育和低育极端类型组成的标记群体,选用来源于CornellSSR连锁图的20个标记和根据GenBank数据库公布的序列合成的9个SSR标记,通过BSA(分离群体分析)法对标记群体进行分析,该S-5位点精确定位于第6染色体上,距SSR标记GXR6和RM276的距离只有0.2cM。培矮64S的S-5n对育性贡献可使小穗结实率从平均43.5%提高到77.5%,贡献率达34.0%,表明它是一个很强的控制广亲和特性的主效基因。本研究所获得的这些紧密连锁标记对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广亲和水稻品种和基因克隆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水稻特异亲和基因S-e的分子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具有强大的优势,但亚种间杂种的不育性限制了这一优势的利用。开展杂种不育基因的定位工作,对于进一步了解杂种不育性的遗传基础,克服亚种间杂种的不育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用粳型品种台中65的近等基因系E47-1和籼型品种广陆矮4号为材料,利用74个SSR标记对杂种F2群体进行偏态分离标记的筛选,同时根据F2和F3群体花粉育性和具有偏态分离的SSR标记之间的连锁关系,对特异亲和基因(F1花粉不育基因)S-e座位进行了分子定位,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利用116个均匀分布在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SSR标记对籼粳两亲本进行多态性筛选。结果有101个SSR标记在亲本间具有多态性,15个SSR标记在亲本间无多态性,SSR标记在亲本间的多态率高达87.07%。2、选用74个亲本间具有多态性的SSR标记对E47-1/广陆矮4号组合F2群体的偏态分离进行了初步的筛选和分析。发现有6个染色体区段的9个SSR标记在F2群体中存在偏态分离,它们分别位于第3、第6、第7、第10、第11和第12染色体上,卡方值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6个染色体区段中有2个严重偏态分离区段,分别位于第6和第12染色体。3、通过对F2群体的花粉育性和偏态分离区段的SSR标记基因型的相关关系分析,表明位于第12染色体上的SSR标记RMl9附近存在一个F1花粉不育基因。继而在该标记附近设计位置特异性微卫星标记PSM401、PSMl80、PSMl82,利用F3作图群体,将特异亲和基因S-e座位定位在分子标记PSM401、PSMl80和PSMl82、RMl9之间,该基因与各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3cM、1.3cM、3.7cM和4.3cM。4、选取在S-a、s-b、S-c、S-d、S-e五个座位均纯合、花粉表现为部分不育的F2单株,发展了另一R群体,表明该群体存在另一特异亲和基因座s-f。本研究利用SSR标记,对特异亲和基因S-e进行了分子定位。S-e座位的分子定位,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特异亲和性的学术观点,并为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水稻的粳型亲籼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白叶枯病是世界上影响水稻产量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本研究利用携有目前已知的、抗谱最广和抗性最强的显性基因Xa23的水稻材料CBB23作为基因供体,以感白叶枯病的杂交水稻的3个骨干亲本培矮64S、明恢86和C418作为受体,采用杂交和复交,在分离群体中利用与Xa23紧密连锁的SSR标记RM206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通过分子标记检测、田间抗性鉴定和农艺性状选择,BC3F3株系中获得Xa23基因纯合且农艺性状稳定的培矮64S、明恢86和C418。获得的恢复系或不育系及配制的杂交组合在田间对我国7个以及菲律宾P1和P6白叶枯病生理小种都具有抗性。  相似文献   

4.
叶少平  张启军  李杰勤  赵兵  李平 《作物学报》2005,31(12):1620-1627
用水稻测序品种培矮64s和Nipponbare为亲本构建的含137个SSRs标记的连锁遗传图谱和(培矮64s/Nipponbare)F2群体的180个单株,对水稻的单株有效穗数、穗粒数、穗实粒数、结实率、穗着粒密度、千粒重等6个产量构成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分析。共检测到6个性状的22个QTLs,分布在第1、2、4、5、6、9、10、11、12等9条染色体的14个区域,表型贡献率5.0%-19.3%;相关性较强的性状之间具有较多共同或紧密连锁的QTLs;集中分布的QTLs之间既有同向连锁.对不同水稻群体定位的同源QTL进行了比较,对QTL在染色体上的集中分布,以及用QTL定位结果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相结合预测基因的英勇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叶少平  张启军  李杰勤  赵兵  李平 《作物学报》2005,31(12):1620-1627
用水稻测序品种培矮64s和Nipponbare为亲本构建的含137个SSRs标记的连锁遗传图谱和(培矮64s/Nipponbare)F2群体的180个单株,对水稻的单株有效穗数、穗粒数、穗实粒数、结实率、穗着粒密度、千粒重等6个产量构成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分析.共检测到6个性状的22个QTLs,分布在第1、2、4、5、6、9、10、11、12等9条染色体的14个区域,表型贡献率5.0%~19.3%;相关性较强的性状之间具有较多共同或紧密连锁的QTLs;集中分布的QTLs之间既有同向连锁,也有反向连锁.对不同水稻群体定位的同源QTL进行了比较,对QTL在染色体上的集中分布,以及用QTL定位结果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相结合预测基因的功能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玉米F2群体分子标记偏分离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帆  万雪琴  潘光堂 《作物学报》2006,32(9):1391-1396
以优良玉米(Zea mays L.)自交系抗感杂交组合(R15×掖478)的F2群体为材料,构建了239个分子标记(包括151个SSR标记和88个AFLP标记)的玉米分子连锁图,覆盖全基因组3 463.5 cM,相邻标记间的平均间距为14.5 cM。在239个标记中,16个SSR标记和9个AFLP标记表现偏分离(P<0.05)。在4条不同的染色体上发现5个偏分离的  相似文献   

7.
以前有人报道分蘖矮稻是由三个复合基因即d3、d4和d5控制的。本研究用分蘖矮稻H-52与标记基因品系No.201及H-61杂交,在其F2群体中分蘖矮稻的分离符合15:1的比例。另外,将H-52和H-61间的杂交F1作为母本与H-52回交,在其BC1F1回交群体中正常型和分蘖矮稻型的分离符合1:1的比例;将H-52和H-61间的杂交F1作为父本与H-52回交时,在其BC1F1回交群体中分蘖矮稻型的分离减少了。  相似文献   

8.
水稻显性早熟基因Ehd的SSR标记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籼稻品种广陆矮4和粳稻品种台中65为亲本构建高世代回交分离群体,选用分布于水稻全基因组的145个SSR标记对亲本及抽穗期早熟基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4个标记在亲本间具有多态性,多态率78.6%;在BC3F1群体中,检测到10个标记的基因型来源于供体亲本广陆矮4号;在BC3F2定位群体中,早熟植株数与晚熟植株数的分离比例为3:1,早熟植株平均比晚熟植株提早抽穗21 d;通过SSR标记与抽穗期共分离分析将显性早熟基因Ehd界定在分子标记RM271和RM258之间;Ehd与标记RM184和RM271紧密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2.6 cM和2.1 cM,此结果为该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长穗颈温敏核不育水稻双低培eS遗传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双低培eS是由双低S通过辐射诱变选育出的长穗颈温敏核不育水稻,其穗颈伸出长度比双低S增长17 cm。用双低培eS与9311杂交,F1表现为正常半矮秆,但比培矮64S/9311(两优培九)穗颈伸出长度增加2.7 cm,且不包颈。从F2群体中分离出的正常半矮秆与长穗颈高秆比例经χ2测验符合3∶1分离规律,说明该突变的长穗颈性状为一对隐性基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海陆渐渗系13-1与陆地棉辽棉12构建的F2群体为材料,利用4 500对中具有多态性的84对SSR引物进行群体间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p0.05显著水平上,共有19个分子标记表现偏分离,占总标记数的25.3%,其中有8个标记偏向父本辽棉12,占偏分离标记总数的42.1%;10个标记偏向母本13-1,占偏分离标记总数的52.63%;1个标记偏向杂合体,占偏分离标记总数的5.27%。这些标记在图谱上有两种分布形式,分别为成簇分布和孤立分布。在7条不同的染色体上均发现偏分离标记,其中在1染色体上发现1个热点区域。本研究分析了产生偏分离的原因,并讨论偏分离标记对QTL定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水稻分蘖相关性状的QTL定位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147个SSR标记,对水稻测序品种日本晴(Nipponbare以下简称Nipp) ×广陆矮4号(部分测序,以下简称GLA)的F2群体进行基因检测,构建了全长为1736.6cM、覆盖水稻基因组12条染色体的连锁图,采用QTLCart1.7 统计软件对水稻分蘖相关性状如分蘖数、穗数、有效分蘖数、分蘖率等4个性状的基因座位进行定位分析,检测到5个主效果基因和17个微效基因,同时结合基因组研究的最新成果,对7个与标记间遗传距离为0(QTL POS=0)的QTLs进行生物信息学的分析,尝试用QTL定位预测基因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在于为以后控制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品种改良提供基础理论。利用‘新世纪梨’ב崇化大梨’杂交得到的210 株F1代实生苗为作图群体,对分离群体进行了ISSR、SRAP、SSR 标记的多态性检测,共得到154 条多态性条带,其中偏离孟德尔遗传比例的含21.4%(P<0.01)。应用JoinMap 4.0 软件对154 个多态性条带进行遗传连锁分析,构建了一张包括9 个SSR标记,79个SRAP标记,8个ISSR标记,合计96个标记分属于14个连锁群的遗传图谱,图谱总长度为1530 cM,平均图距为16.1 cM,最大的连锁群含有64个标记,最小遗传距离小于0.1 cM。  相似文献   

13.
玉米分子遗传框架图谱构建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以48-2×5003的166个F2单株为作图群体,利用135个RFLP探针和131对SSR引物对亲本48-2、5003之间的多态性进行了检测,筛选出109个RFLP多态性探针和81对SSR多态性引物用于F2群体分析,利用上述109个RFLP标记和81个SSR标记,构建了具190个RFLP、SSR标记199个标记位点的玉米分子遗传图谱,覆盖整个基因组2984.1 cM,标记间平均间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菜心SSR标记数量不足、已开发的位点多态性差等问题,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四九-19’和‘3T6’两份菜心材料进行基因组Survey测序,规模化开发多态性SSR标记。两个菜心材料分别获得55 649 657个和59 300 433个Clean reads,分开拼接组装得到430 483个和499 876个Contig。在两个材料的Contig中搜索到共有的SSR位点为30 696个,其中以二和三核苷酸重复基序最为丰富,占总SSR位点的67%。分析比较发现,3 652个(12%) SSR位点在两份测序材料间具有潜在多态性,随机挑选50个SSR位点进行PCR扩增验证,48对(96%)引物在4份菜心材料中扩增出清晰的条带,其中31对(62%)引物在两份测序样品间具有多态性,19对(38%)引物在另两份菜心材料间具有多态性。结果表明,利用基因组Survey测序能开发SSR标记和开发具有多态性的SSR标记,本研究开发的多态SSR标记将进一步为菜心分子标记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利用植物转录因子PTFD数据库1 116条陆地棉转录因子DNA序列设计的1 455对SSR引物,筛选陆地棉品种/品系渝棉1号、中棉所35、7235和T586,获得66对多态性引物。它们涉及到27个转录因子家族的64个转录因子,其中渝棉1号与中棉所35间23对多态性引物,渝棉1号与T586间30对多态性引物,渝棉1号与7235间33对多态性引物。以多态性引物检测对应重组近交系群体,共获得93个位点。其中,(渝棉1号×中棉所35)群体23个位点,(渝棉1号×T586)群体32个位点,(渝棉1号×7235)群体38个位点。利用转录因子SSR位点与实验室已定位的SSR位点进行遗传连锁分析,将84个位点定位于23条染色体上,其中32个位点分布于A染色体组,52个位点分布于D染色体组。  相似文献   

16.
黄麻是世界上重要的天然韧皮部纤维作物之一。然而, SSR标记的缺乏限制了黄麻的遗传改良。本研究从圆果种黄麻测序品种CVL-1的基因组、基因、CDS和cDNA中挖掘SSR信息,利用SSR Primer软件查找SSR位点,并分析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基于基因组序列共开发了153,242个基因组SSR,平均密度为467.20个SSRMb~(–1);基于cDNA序列开发了10,747个SSR,平均密度为260.85 SSR Mb~(–1)。大部分重复基元为二至四核苷酸,占76.91%,其中cDNA序列SSR中三核苷酸重复基元数量较多而基因组SSR中二核苷酸重复基元数量较多。对于不同类型的SSR重复基元,随着重复单元数量的增加,其基因组和cDNA的SSR分布频率呈现逐步降低特征。黄麻全基因组SSR标记鉴定,不仅可以丰富黄麻分子标记的数量,而且为剖析黄麻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Genetic study on important traits of tea is difficult because of its self-incompatibility in nature. Moreover, development of a new variety usually needs more than 20 years, since it takes many years from seedling to matured plants for trait investigation. Genetic map is an essential tool for genetic study and breeding. In this study, we have developed an integrated genetic map of tea (Camellia sinensis) using a segregating F1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a cross between two commercial cultivars (‘TTES 19’ and ‘TTES 8’). A total of 574 polymorphic markers (including SSR, CAPS, STS, AFLP, ISSR and RAPD), 69 markers with highly significant levels of segregation distortion (P < 0.001) (12.0 %) were excluded from further analyses. Of the 505 mapped markers, there were 265 paternal markers (52.5 %), 163 maternal markers (32.3 %), 65 doubly heterozygous dominant markers (12.9 %), and 12 co-dominant markers (2.4 %). The co-dominant markers and doubly heterozygous dominant markers were used as bridge loci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he paternal and maternal maps. The integrated map comprised 367 linked markers, including 36 SSR, 3 CAPS, 1 STS, 250 AFLP, 13 ISSR and 64 RAPD that were assigned to 18 linkage groups. The linkage groups represented a total map length of 4482.9 cM with a map density of 12.2 cM. This genetic map has the highest genetic coverage so far, which could be applied to comparative mapping, QTL mapping and 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