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陇中半干旱区应用少免耕技术,可以提高作物出苗率,促进根系发育,提高叶面积系数,增加干物质积累量,提高产量,干时年份效果更为显著。就不同耕法而言,免耕优于少耕,少耕以二耕一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玉米免耕(少耕)栽培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免耕(少耕)栽培是在适宜播种(移栽)条件下,耕作土壤不进行任何的翻耕、犁耙,通过采取有效的化学除草处理后,直接在前茬地开穴(或开沟)施肥、播种(移栽)玉米,在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适当进行中耕、施肥、培土的一种玉米种植方式。为探索免耕(少耕)栽培技术在六枝特区的应用效果,2007年进行了试验,以便今后大面积推广玉米免耕(少耕)技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玉米免耕(少耕)栽培是在适宜播种(或移栽)条件下,耕作土壤不进行任何的翻耕、犁耙,通过采取有效的化学除草处理后,直接在前作茬地开穴(或开沟)施肥,播种(移栽)玉米。在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适当进行中耕、施肥、培土的一种玉米种植方式。玉米免耕(少耕)栽培是旱地耕作技术的一项重大改革。为探索玉米免耕(少耕)栽培技术,提高玉米产量和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4.
我国少耕与免耕技术推广应用情况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45,自引:5,他引:45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少耕与免耕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少耕与免耕在提高度作物产量等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通过抓耕作改制等项目的实施,对少耕、免耕技术提高了认识。这里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就我国少耕和免耕情况以及增产机理、功能作用与发展前景等,谈点情况与意见,同大家一起探讨研究,进一步推动少耕与免耕事业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5.
玉米免耕(少耕)栽培技术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4种玉米栽培方式比较试验,探讨了玉米免耕(少耕)栽培的技术效果。结果表明免耕移栽覆盖秸秆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促使农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其中,农作物免耕栽培技术是农业技术的一项创新。该技术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采取不耕或少耕的方法为基础,确保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分析了目前免耕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不同耕作方法对抛秧稻的群体结构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1997-1998两年以Ⅱ优128、丰澳占、粤香占和粳籼占为试验材料,对免耕、少耕和常耕3种耕作方法进行了抛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3种耕作方法的产量及构成产量的穗粒性状差异均不显著:免耕抛秧表现出稳生稳长,生长中前期的群体较小.茎蘖数较少、叶面积指数小、干物质积累较少、群体吸氮量、吸磷量、吸钾量也较低,随着生育的进展,缩小了与少耕、常耕抛秧的差距,中后期3种处理的群体趋于接近,而且免耕抛秧中后期的群体营养含量较高;常耕抛秧表现出早生快发,茎蘖增长快,苗峰高,叶面积大、干物质积累多,但无效蘖多,影响群体的通风透光性能;少耕抛秧的群体结构基本介于免耕和常耕之间;免耕有利于改善土层的通气性和提高粘质土各层养分含量,少耕有利于改善中壤土表土层和粘盾上下层的通气性及提高中壤土表层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8.
稻板茬(免耕)直播三麦的效应初步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况与效应所谓免耕法(No—tillage)系指前茬收获前后,除直接套播或移栽下茬作物,并把残茬切成小段,均匀覆盖在地面上外,不再进行任何土壤耕作措施。西方国家在五十、六十年代,就大力示范推广少耕、免耕法,以代替传统耕翻后播种的耕作法,取得了显著的妙果。我国早在秦、宋时代,就有“地久耕则  相似文献   

9.
不同免耕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不同免耕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龙岩市农技站在双季稻区进行了连续3年的不同免耕栽培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半年免耕早、晚稻产量与习惯有耕相比无显著差异,且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及养分状况影响不明显,节本增收效果好,可作为水稻免耕的主要方式推广;全年免耕晚稻产量与习惯有耕相比产量减少,土壤容重增加;全年免耕、半年免耕与习惯有耕的土壤pH、有机质及主要养分含量无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东北松辽平原中部黑土地区保护性耕作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保护性耕作中,站秆覆盖,免耕播种,化学除草免中耕,集中表层施化肥,4个环节技术要点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11.
少耕比普耕整地质量好,平坦度高,可为水稻生育创造良好的耕层,能做到“上糊下松,有水有气”的农艺要求。在水稻生育期,免耕区土壤紧实度由硬变软,土壤容重由重变轻,其它与此相反。当土壤旱测紧实度11公斤/厘米。或水测容重1.3克/厘米。以上时,影响稻根伸长。实行旱少耕、免耕一年和二年与普耕相比,提高耕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增加渗透水量,改善耕层土壤物理性质,促使水稻生育。但在冲积型水稻土、草甸型水稻土上,当连续免耕、旱少耕三年时,因渗透性过强,而不利水稻高产。  相似文献   

12.
2004年晚季在大田条件下,对免耕抛秧、常耕抛秧、稻草还田免耕抛秧和稻草还田常耕抛秧的立苗速度与立苗期的根系生长及其产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免耕抛秧比常耕抛秧增产7.64%.稻草还田免耕抛秧与稻草还田常耕抛秧产量差异不大,但分别比常耕抛秧高10.72%和8.22%。免耕抛栽秧苗前期立苗速度较慢,后期立苗速度较快,总的立苗时间较常耕抛栽秧苗多1d。免耕使立苗期根系及分枝数量、根系的总长度和根毛区长度及根系氧化能力下降。但是.稻草还田增加了立苗期根系及分枝数量和根系长度,提高了根系氧化能力,因而对抛栽水稻立苗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其促进作用在免耕条件下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通过田间试验探讨了4种旱育秧方式对水稻出苗时间、出苗率、成秧率、整齐度和秧苗素质的影响,同时还探讨了苗床免少耕 旱育保姆抛秧型、塑盘旱育两种育秧方式在本田免耕和翻耕条件下对抛秧立苗、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苗床免少耕条件下,旱育保姆能明显提高水稻出苗率、成秧率和整齐度,提高秧苗素质和延长秧龄弹性,并可用旱育保姆旱育秧型替代抛秧型培育无盘抛秧;本田翻耕比免耕更易于抛秧立苗,但立苗时间基本无差异,用旱育保姆抛秧型培育的秧苗立苗速度显著快于塑盘旱育秧;无论是本田免耕还是翻耕,无盘旱育抛秧均比塑盘旱育抛秧增产,增产幅度为3.29%~4.95%;水稻苗床本田全程免少耕无盘旱育抛栽产量最高,技术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4.
不同育秧方式的秧苗素质及免耕抛栽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比较了4种育秧方式的秧苗素质以及免耕抛栽效果。结果表明,无盘旱育有利于提高出苗率和成秧率,提高秧苗素质,延长秧龄弹性,从省工省力和节本增效出发,采用无盘旱育替代塑盘旱育是今后水稻抛秧育秧方式发展的主要趋势;4种育秧方式产量水平均较高,但苗床免少耕+旱育保姆秧苗素质好,根系带土量大,发根力强,抛栽后易于物理立苗和生理立苗,本田早生快发,既省工节本,又增产增效,是在试验条件下效果最好的一种育秧方式;苗床免少耕+旱育保姆+纱窗垫底秧苗起秧方便、植伤轻、发根力强,但根系带土少,免耕抛栽后部分秧苗立苗困难,对产量有一定影响,有待探索完善。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免耕对水稻根际pH和养分含量的影响,以金优253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测定水稻在免耕、常耕、分根栽培3种条件下其根际和非根际的pH和养分含量。结果表明,水稻根际pH小于非根际土壤,免耕水稻或免耕侧水稻根际和非根际pH的差值总是大于常耕水稻或常耕侧水稻根际。根际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壤,其速效钾含量却低于非根际土壤。免耕水稻或免耕侧水稻根际的碱解氮含量比常耕水稻或常耕侧水稻的低,而其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比常耕水稻或常耕侧水稻的高。但是,根际与非根际的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差值均表现为免耕水稻或免耕侧水稻小于常耕水稻或常耕侧水稻。综合分析结果,免耕水稻根系活动强于常耕水稻。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研究了油/(麦)大豆-玉米一年三熟免耕技术原理,结果表明免耕结合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可以缓冲降水对地面的冲击,保持耕层表土良好孙隙状况,有利于接纳降水,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有利土壤持水量增加,且雨季土壤沥水快,田内不渍水。同时有提高和降低表土温度的双重效应,还能抑制杂草。名耕不翻动土层,有机质分解缓层,有机质分解缓慢,土壤保湿,供肥能力高。秸秆覆盖还田,比翻压还田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秸秆直接还田的产量效益及土壤有机质年际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表明,小麦、玉米两熟田年亩产750公斤条件下,在耕、耙时亩施2000~2500公斤土杂肥,农田土壤有机员基本维持平衡,在此基础上秋季将全田玉米秸秆切碎还田,农田土壤有机质输入大于输出。秋季翻耕秸秆还田(耕+玉)0~25cm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提高,25~40cm基本维持平衡;作物产量比耕高,随秸秆还田年限加长,增产幅度逐渐提高。秋季以耙代耕实行耙秸还田(耙+玉),有“少耕”与“培肥”相结合的特点,第一、二年比耕与耕+玉产量高,具有“争时、节能、培肥,增产”的作用,但随耙秸还田年限加长,以15cm为界土壤养分上下层分异加剧,0~15cm有机质含量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但15~25cm有机质含量较耕与耕+玉偏低,且15~20cm处逐渐形成一肥力低、紧实度大、孔隙性差的耙底层,影响作物产量,至第四年与耕平产,但比耕+玉减产。益的耙秸还田与深松或翻耕秸秆相结合是提高秸秆还田效好途径。近年来,有关作物秸秆直接还田培肥地力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但多是限于与传统耕法相结合,即翻耕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的研究。至于少耕加施作物秸秆还田使“少耕”与“培肥”相结合,提高秸秆直接还田效益的研究甚少。本研究自1979年秋开始,先后进行了两个周期(1979年秋至1985年秋为第一周期,1984年秋开始第二周期研究,现仍在进行)提高秸秆直接还田效益的研究。本文仅将秸秆不同还田方式产量效益及土壤有机质年际动态变化做一小结。由于两个周期的试验结论一致,文中以第二周期结果为主。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免耕轮作对内蒙古地区农田贮水特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5—2011年,在内蒙古清水河县进行了免耕留高茬覆盖(NHS)、免耕留低茬覆盖(NLS)、免耕留高茬(NH)、免耕留低茬(NL)和常规耕作(T)5种耕作方式与3种轮作模式(燕麦-大豆-玉米、大豆-玉米-燕麦和玉米-燕麦-大豆)对土壤贮水特性和作物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免耕轮作处理中以免耕留茬覆盖结合燕麦-大豆-玉米轮作模式对土壤贮水量的提高程度最大,增幅为常规耕作的35.66%~41.63%。不同免耕轮作模式均能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且作物产量高低与降雨量的变化趋势一致。第一个轮作周期后NHS、NLS、NH和NL分别较T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增加43.77%、31.45%、26.74%和13.91%,作物产量增加29.68%、27.69%、18.05%和15.66%。第二个轮作周期内由于干旱比较严重,免耕方式结合燕麦-大豆-玉米模式效果较轮作第一个周期有所下降,但NHS、NLS、NH和NL仍分别较T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增加29.83%、20.51%、6.18%和3.15%,作物产量增加17.52%、13.60%、4.33%和1.95%。因此,在土壤水分基本来源于自然降水的内蒙古旱作区,免耕轮作能够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增加作物产量,尤其以免耕秸秆覆盖结合燕麦-大豆-玉米模式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为探讨在冀中南山前平原小麦-玉米两熟区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可行性,于2003—2004年度,在藁城廉州镇,就免耕、深松耕、旋耕3种不同的耕作方式对冬小麦作物产量和田间土壤水分变化状况的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对不同耕作方式下,小麦生育期田间苗情和成熟期产量性状调查结合定期的土壤水分测定分析,探明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和深松耕的耕作方式,有利于改善土体结构,增加土壤蓄水保墒性能,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节水、节本、增产增效明显,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0.
不同耕法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赵秉强  李凤超 《作物学报》1997,23(5):587-596
在小麦、玉米两熟田上,秋季麦前实行1 ̄2年的耙茬少耕,具有促根生长和提高深层土壤根系活性的作用,使小麦增产。耙茬少耕配合秸秆还田,促根增产的效果尤为明显。但连续少耕3 ̄4年后,因耙层底部(15 ̄20cm)形成耙底层影响根系正常下扎和活性,小麦花后根系衰老快,使小麦减产,耙秸还田的增产效果亦逐渐丧失。短期1 ̄2年的耙茬少耕及耙秸还田与翻耕或深松结合为轮耕,促根增产,能充分发挥耙茬少耕高效、争时、节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