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5个新育成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开花及异交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5个新育成的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为材料,对其开花习性及异交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Y27S的单穗和单株开花历期最短,118S和对照N5088S相近,B30S、116S、117S相对较长。Y27S、116S、118S、117S单穗日开花动态与恢复系41678接近,B30S落后于41678,对照N5088S早于41678。Y27S、B30S和对照N5088S与恢复系41678的花时分布动态较接近;116S虽花时分散,但开花较早,午前花率较高;117S花时集中但开花较晚,118S花时分散且高峰偏迟。张颖时间以116S和118S最长,117S最短。柱头外露率以118S最高,116S最低;118S、B30S和117S柱头外露率都在60%以上。Y27S柱头活力保持时间最长,对照N5088S柱头活力下降最慢。参试不育系包颈率都较高,而闭颖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2.
以4个淡绿叶粳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和正常叶色粳型不育系浙农大11S(ZAU11S)及籼型不育系培矮64S(PA64S)共6个不育系为材料,在杭州自然条件下观察了上述6个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开花习性。结果表明:(1)淡绿叶色不育系同对照正常叶色不育系的叶色差异显著,易于肉眼分离;(2)淡绿叶色不育系的开花天数、开花率、柱头外露率都低于正常叶色不育系,日开花率、颖花张开时间和张开角度易受环境条件影响,表现较大差异;(3)除TS1外,其他三个淡绿叶色不育系在不育期和可育期的开花高峰都位于午前9:00或10:00,表现较强的早花特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北方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实用价值及两系杂交粳稻的制种产量,以6个不育系为研究对象,对其开花习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不育系间开花习性差异明显,其中G 067 S单穗和单株开花期最短,LY 056 S的单穗和单株开花期最长;G 09 S、G 153 S、G 067 S、LY 056 S、LY 201 S花期和花...  相似文献   

4.
2个新育成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885 S、886 S均由贵州省水稻研究所选育而成,于2011年经过贵州省技术鉴定.885 S、886 S开花习性良好,花时集中,开花高峰较为明显,柱头外露率高,包颈粒率较少,对赤霉素较为敏感.在贵阳生态条件下,885 S具有连续23 d的不育期,同时达到花粉败育度≥95%和套袋自交不结实率≥99.5%,886 S具有连续21 d的不育期,同时达到花粉败育度≥95%和套袋自交不结实率≥99.5%,不育下限临界温度≤23.5℃.  相似文献   

5.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GD-5S和GD-9S育性特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两个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GD5S和GD9S的周年播始天数的变化动态、育性转换规律、光温临界值和开花习性等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 :(1 )GD5S和GD9S为典型的早熟核不育系;从他们播始天数变化看,它们的穗分化感温性较强,感光性弱。 (2 )GD5S在广州自然条件下的稳定不育期长达146天,比培矮64S长21天,而GD9S为122天,比培矮64S少3天。 (3)GD9S经人工气候鉴定结果为 :雄性不育临界光温指标为13.5~14.5h/24℃左右,比较适合在日照较长的稻区制种应用。(4)GD5S和GD9S均具有较好的开花习性和较高异交结实特性……  相似文献   

6.
温敏核不育水稻柱头外露率的群体改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武小金 《作物学报》1998,24(1):68-73
用温敏核不育水稻N8S作工具,选用长江流域早籼品种怀早4号、香2B和早优1号做材料,在兼顾综合性状的基础上,对温敏核不育水稻柱头外露率进行群体改良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群体改良方法对水稻柱头外露率的改良效果不同。二次随机多交的改良效果最好;一次随机多交后混合选择的效果次之;单纯混合选择的效果最差。柱头外露率、包颈率和闭颖率3个异交习性都较理想的单株的频率以2次随机多交群体最高;1次随机多交后的混合选  相似文献   

7.
东北新三系杂交粳稻BT型不育系开花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东北最新育成的三系粳稻不育系和保持系为材料,研究了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开花习性.结果表明,8个不育系的开花习性可以分为2类,A1、A2和A3可以分为一组,即始花时间早,终花时间也较早,花期集中,开花持续时间只有3h.其他5个不育系分为另一组,始花时间较晚,终花时间也晚,开花时间长,开花高峰晚,基本都集中在12∶30~13∶00时,午前花率很低,平均在20.6%,最高为24%.不育系的异交结实率和柱头外露率、开颖时间成极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74.和0.839.  相似文献   

8.
阜康市城市土地供给侧政策绩效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剖析阜康市城市土地供给侧结构方面存在的难题,从城市土地供给侧政策的结构效益、经济效益和公平效益三视角,运用主成分分析模型构建阜康市城市土地供给侧政策综合绩效评价体系。结果表明2009—2013 年阜康市城市土地供给侧政策绩效虽呈波动状态,但评分总体较好,土地供给侧政策实施效果整体良好。在供给结构调整方面,阜康市城市土地供给结构还需进一步调整,工矿仓储用地占用比重较大,商服和住宅用地比重较小;在经济效益方面,保持着较高的土地供给率和土地市场公开出让率,但土地投资强度较低;在公平效益方面,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面积、经适房比重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大,但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最后,为阜康市土地供给侧结构调整优化提出优化供地结构、注重存量土地内部挖潜、转变低效供地利用、以“三规合一”为导向等建议,以实现未来城市土地供给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东北最新育成的三系粳稻不育系为材料,研究了海南南繁生态条件下不育系的开花习性,与在吉林生态条件下的开花习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育系播种到始花的历期明显缩短,播始历期缩短17~34d,平均缩短了24.7d。不育系开花习性最明显的变化是开花时间延后,不论是始花时间、终花时间还是开花高峰在海南都比在吉林晚了1~2h,午前花率明显减少,平均减少47.4%,最高减少了81.1%。  相似文献   

10.
宋克堡  宋泽观 《种子》2006,25(8):91-91
具有隐性标记基因的黄化标8S,是2003年冬在海南三亚安农810S繁殖田发现的特异突变株。该材料从秧苗到收获的全生育阶段整个植株的全部叶片呈黄绿色。利用这一性状在亲本和杂种F1之间的不同表现,在秧苗期能正确区分真假杂种。对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防杂保纯、除杂去劣和苗期纯度鉴定等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133份小麦亲本材料氮磷利用效率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小麦亲本材料子粒、叶片和茎秆的氮、磷含量,采用聚类分析,将133份小麦亲本材料分成了氮高效、吸收氮能力差和氮低效3类,和磷高效、费磷和磷低效3类,同时还筛选出了7个氮素利用效率和磷素利用效率均较高的亲本。方差分析表明,氮素和磷素利用效率不同的3类亲本,各器官的类间变异均大于类内变异,经F测验,氮素利用效率不同的3类亲本的子粒、叶片和茎秆的含氮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而磷素利用效率不同的3类亲本的子粒和叶片的含磷量存在极显著或显著差异,茎秆含磷量类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起身肥对水稻分蘖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宁粳2号为材料, 通过塑盘穴播育秧,带土、带肥移栽,研究了起身肥对水稻分蘖的发生、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栽后17 d,基蘖肥水平相同条件下,起身肥处理 (N-100%) 群体茎蘖数比非起身肥处理 (CK) 高3´105 hm-2。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N-100%处理中,>3叶龄分蘖比率显著高于CK。与CK相比,N-100%处理多施5.55 kg N hm-2,而分蘖成穗率、有效穗数、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和产量均显著提高。N-75%处理 (施起身肥,基蘖肥施量为常规的75%) 中,总施肥量比CK低32.4 kg N hm-2,而氮素积累量和氮肥利用率均高于CK。N-50%处理 (施起身肥,基蘖肥施量为常规的50%) 基蘖肥水平过低,影响分蘖的发生与生长,与CK相比,氮肥利用率和产量都显著降低。因此,适量的起身肥可以促进分蘖的早生快发,提高水稻的分蘖成穗率,减少基蘖氮肥的施用量,促进水稻对氮肥的吸收和利用,提高氮素积累量和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选择效果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利用“Dasanbyeo/IR66746-26-3-2”和“TR22183/IR66167-27-5-6”两个杂交组合探讨了在施氮和未施氮条件下杂交早期世代对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选择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杂交早期世代对产量的直接选择效果在未施氮条件下明显高于施氮条件下,并通过产量选择对氮素利用效率进行间接选择无论在施氮区还是未施氮区均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4.
氮素基、蘖肥用量对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47,自引:9,他引:47  
以粳稻品种武香粳9号和籼稻品种H97-322为材料,在基础地力和穗肥施氮相同的条件下,研究了氮素基、蘖肥不同施用水平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处理水稻相对吸氮速率随生育进程而降低,其降低速度随氮素基、蘖肥占总施氮量比重增大而加快。增施氮素基、蘖肥,增加了拔节前吸氮量,但抑制了拔节后吸氮,尤其  相似文献   

15.
植物根系是活跃的物质代谢和吸收器官,对植株生物量积累、养分和水分高效吸收利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水稻根系形态、解剖、生理特征与氮吸收利用效率的关系以及不同氮效率品种根系特征的差异,并综述了促进根系生长和提高氮吸收利用效率的栽培调控措施,展望了未来水稻根系的研究方向,为水稻氮肥减施、氮高效栽培管理技术优化和氮高效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施氮对不同基因型玉米籽粒发育和氮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生产中氮肥过度施用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选择适宜的玉米氮高效品种至关重要。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对不同基因型玉米籽粒发育及氮效率的差异进行了比较,采用田间试验,对屯玉99(TY)、潞玉19(LY)、先玉335(XY)3个玉米品种在4个施氮水平N0、N1、N2、N3(0,80,160,240 kg/hm2)条件下的籽粒发育和氮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玉米的籽粒干质量与氮含量差异在N3水平下最大,依次表现为N3N2N0N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双高效型先玉335和高氮高效型屯玉99籽粒发育速率加快,籽粒干质量和籽粒氮含量在各生长时期都有明显增加,增施氮肥可以有效提高其氮肥利用率,促进氮在玉米植物体内的转移;低氮高效型潞玉19在低氮(N0、N1)水平下保持较高的产量,但随施氮量的增加,其籽粒干质量和氮含量无明显变化,产量甚至有所降低,导致氮利用效率降低。双高效型先玉335在低氮和高氮条件下都有较好的产量,是适合广泛种植的玉米品种;低氮高效型潞玉19适合在贫瘠土壤和施氮条件不良的条件下种植。  相似文献   

17.
选择近年来在河南推广的8个小麦品种,在低氮和高氮2个水平下研究了不同小麦品种氮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品种的产量都有所提高,提高的幅度与品种对氮的敏感性有关.在2个氮水平下,8个小麦品种氮效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中,郑麦004号、太空6号、郑麦9023、周麦16号和豫麦50号在2个氮水平下的氮效率都较高.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氮水平下,氮效率主要由氮吸收效率决定,在高氮水平下则由氮吸收效率和氮利用效率共同决定.  相似文献   

18.
施氮量对高产早稻氮素利用特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曾勇军  石庆华  潘晓华  韩涛 《作物学报》2008,34(8):1409-1416
以高产早稻组合陆两优996(两系)和金优463(三系)为材料, 通过不同的氮肥施用量对其氮素吸收特征、群体结构及产量形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 施氮有利于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及茎、叶、穗中的氮素含量, 提高叶面积指数, 促进齐穗期以前特别是分蘖盛期至齐穗期的干物质生产和氮素积累。施氮量增加, 分配到茎和叶中氮素的量及比例增加, 干物质生产效率和稻谷生产效率下降。(2) 每穗粒数和有效穗数是影响双季早稻产量的最主要因素, 适量施氮可以提高临界茎重以上的茎蘖比例, 增加每穗粒数。过量施氮会抑制水稻的前期分蘖, 降低临界茎重以上的茎蘖比例, 使每穗粒数降低, 同时影响后期特别是乳熟期以后的物质生产和氮素吸收。本试验条件下, 穗型较大、株型紧凑的组合陆两优996, 施氮量以225 kg hm-2为宜; 而分蘖力较强、穗型较小、株型较松散的组合金优463, 施氮量以180 kg hm-2为宜。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不同施氮量下饲用燕麦在晋北地区光合特性及氮素光合利用效率的差异,以4个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饲用燕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其生物产量、光合特性及氮素光合利用效率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4个参试品种的干草产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递增趋势,均在施氮量180kg/hm2时最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品种净光合速率和氮素光合利用效率呈持续增加的趋势。综合各项指标可知,晋北地区蒙燕1号、甜燕麦、KONA和坝燕7号4个燕麦品种生产时,田间施氮量可控制在180kg/hm2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寒地水稻氮肥利用率,采用盆栽试验,比较了施肥方式、施氮量及二者互作对寒地水稻产量、品质、干物质生产、净光合速率(Pn)和氮肥利用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侧深施肥(S2)和点深施肥(S3)分蘖期和灌浆期地上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和根部性状多优于全层施肥(S1),齐穗期功能叶相对叶绿素含量和灌浆期Pn低于S1处理。S2处理直链淀粉含量极显著低于S1处理;S3处理糙米率、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于S1处理,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值极显著高于S1处理。S2处理氮肥生理利用率高于S1处理37.63%,S3处理氮肥吸收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分别高于S1处理20.14%、67.57%和13.08%。与常规施氮处理相比,减氮15%处理的千粒重、分蘖期和灌浆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分蘖期叶面积、分蘖期和灌浆期功能叶Pn均显著降低。本试验条件下,点深施肥方式配合减氮15%为兼顾产量、品质和肥料利用率的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