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3 毫秒
1.
采用线路调查与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青格达湖自然保护区不同功能区内的外来入侵植物进行野外实地调查。结果表明,实验区、缓冲区和核心区都有外来入侵植物的分布。在实验区样方内共调查了24种植物,其中外来入侵植物6种,占调查植物总数的25%;在缓冲区样方内共调查了30种植物,其中外来入侵植物6种,占植物总数的20%;在核心区样方内共调查了23种植物,其中外来入侵植物1种,占植物总数的4.35%。  相似文献   

2.
外来入侵植物与地下生态系统相互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摘要:生物入侵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经济问题,是人类当前面临的巨大挑战。作为入侵生物中一个重要组分的外来入侵植物,其入侵不仅改变了入侵地地上植物群落的多样性,而且对入侵地的地下生态系统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国内外的生态学家对于外来植物的入侵虽已提出多个机制假说,但真正机理还未明确。近年来兴起的外来入侵植物与入侵地土壤生态过程相互影响的研究为外来植物入侵机理的揭示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从两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对外来入侵植物与入侵地地下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研究结果:(1)入侵植物与入侵地土壤微生物的相互影响:外来入侵植物可通过破坏土著植物与土壤微生物间的共生关系、分泌化感物质影响入侵地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逃避原产地土传天敌、改变入侵地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间接改变土壤养分循环等途径实现入侵;(2)入侵植物与入侵地土壤养分的相互影响:主要是入侵植物与入侵地土壤氮、磷、钾等几种大量元素及其他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外来入侵植物入侵机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外来植物入侵的预防、控制与生境恢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粤东地区入侵植物的克隆性与入侵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慧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5):199-206
为了研究粤东地区外来种的入侵机制,通过野外调查与文献查阅,对粤东地区入侵植物的入侵性与克隆性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粤东地区入侵植物种类丰富,隶属38科约127种,其中70.08%的植物原产美洲,尤其是南美洲(51.18%);各入侵性(强、中、弱)包含的入侵植物种数依次为22、42、63种;具有克隆性的入侵植物共约55种,占全部入侵植物的43.31%;在强、中、弱3种入侵性中,具有克隆性的种数分别为10、15、30,所占比例分别为45.45%、35.71%、47.62%。粤东地区入侵植物的克隆性与入侵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具有克隆性的植物能快速的增大植株和累积生物量而成为入侵群落中的单优种群,因此克隆性是部分外来植物成功入侵粤东地区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水葫芦和紫茎泽兰的启示——话说外来植物入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1998年出版的《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指出:"目前中国已知的外来有害植物近60种。"报告还列出了58种"中国已知外来有害植物",其中包括水葫芦、紫茎泽兰、飞机草、普通豚草等一些被媒体屡次报道的外来入侵植物。前不久,笔者在贵州、广东等地又目睹了紫茎泽兰、薇甘菊(一种新出现的外来入侵者)等外来植物的猖撅入侵,对外来有害生物对本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产生了深刻认识。但静下心来细细想想,又有一些异样的感觉。是敌人,还是朋友在我们的周围,植物"入侵者"的身影时常可见。据专家统计,世界各地的杂  相似文献   

5.
外来入侵植物飞机草的生物学特性及控制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菊科Compositae泽兰属Eupatorium植物,原产于南美,现广泛扩散到美洲、非洲和亚洲等地,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外来入侵杂草,严重威胁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1934年,飞机草在云南和海南尖峰山被首次发现,现正在我国南部地区迅速扩散。本文对飞机草的生物学特性、入侵机制、造成的危害、开发利用以及控制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并指出今后需要加强研究的内容领域:(1)飞机草入侵的本底调查与扩散预测;(2)飞机草的入侵过程、机制与影响因素;(3)飞机草的入侵效应与风险评估;(4)飞机草的科学管理与控制。  相似文献   

6.
<正>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资助号:30871650,31100302,31200286)、中国科学院和科技部等的大力支持下,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入侵生物学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与美国莱斯大学和美国农业部等的国际同行合作,在外来入侵植物与昆虫相互作用及入侵机理等方面取得系列进展。最近的相关结果分别发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2013)和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2013)上。在前期关于我国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在不同生境下抵  相似文献   

7.
中国养殖业中的外来物种入侵现象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考察与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对调查了中国养殖业中外来物种入侵现象进行了调查。初步查明了中国养殖业中外来入侵物种种类共计27科40种,其中外来入侵水生植物、陆生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分别为5种、10种、3种、22种;来源于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和中国不同生态环境的分别有22种、3种、6种、3种、6种;中国养殖业中的外来物种入侵途径以不当的有目的的引入为主;外来物种入侵已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人民健康和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针对中国养殖业中造成外来物种入侵的原因,需要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以促进中国养殖业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外来入侵物种已成为影响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因素。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功能,预防和控制外来物种入侵,环境保护部与中国科学院经认真调查、分析和研究,提出《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三批)》,并予发布。据悉,本次发布的第三批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共包括18种生物,其中植物10种,分别是反枝苋、钻形紫菀、三叶鬼针草、小蓬草、苏门白酒草、一年蓬、假臭草、刺苍耳、圆叶牵牛、长刺蒺  相似文献   

9.
正研究入侵植物与植食性昆虫和土壤微生物互作的纬度梯度格局对揭示和预测外来生物入侵过程和态势极为重要。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入侵植物学学科组以我国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本土植物莲子草及引入的生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生物入侵生态学创新研究组冯玉龙研究员等近期发现,氮分配的进化不仅能导致外来入侵植物光合能力和光合氮利用效率提高,还能导致光合能量利用效率提高和叶片建成成本偿还时间缩短,即在入侵地外来植物进化出快速偿还型能量利用策略。这对认识降低资源向防御的分配如何促进外来植物的成功入侵具有重要意义,丰富和发展了氮分配的进化假设。  相似文献   

11.
西安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通过调查和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初步确定西安地区“中国重要外来有害植物”有68种,隶属于20科,其中菊科的种类最多,有14种,其次是禾本科和豆科,各有10种。从来源看,有30种来源于美洲,其他种来源于欧洲、亚洲、非洲等地区。其中对于本地区有入侵行为的46种外来植物大部分为草本,基本上属于田间杂草,还包括1种被列为我国的检疫杂草,即毒麦。调查分析了西安地区外来植物的分布、生境和危害程度,对本地入侵植物的主要特点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生物入侵风险分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外来物种入侵对我国生态环境带来非常严重的危害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入侵物种在目标地区的风险评估是采取合理检疫措施和实施科学防治计划的前提,而入侵物种在目标地区的适生性分析又是入侵物种科学风险评估的基础。生态位模型(ecological niche models,ENMs)为外来入侵物种的风险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定量化分析工具,已经广泛应用于物种适生区的预测,但如何评价不同模型之间的预测效果成了当今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常用的四种生态位模型:MAXENT和GARP是利用物种的已知分布数据和环境数据产生以生态位为基础的物种生态需求,然后研究生物多样性和物种的潜在分布;CLIMEX是通过物种在已知地理分布区域的气候参数来预测物种的潜在地理分布,CLIMEX运行结果的EI值是一个相对值,反映了物种在各地分布的相对丰度,并能以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GIS即可以单独构建对目标物种的适生区预测,也可以与其他模型相结合,主要用到了他的两个功能:插值和叠加。本文通过对以上四种生态位模型的介绍,为研究者在如何选择模型上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掌握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珙桐群落的现状,采用样方法对湖南省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珙桐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4000 m2的样地内共有维管束植物73科132属160种,植物区系组成以北温带分布最多,达37属,占25.87%。其次是东亚热带,共23属,占16.08%。珙桐群落区系的温带成分所占比例大于热带成分,其种类组成具有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征。群落垂直结构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层间植物。乔木层及灌木层不发达,草本层较发达。群落根据Raunkiaer生活型谱划分以高位芽植物占优势(42.8%),与其他亚热带常绿落叶林生活型谱各项比率相近似。种群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均表现出相同的趋势,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而均匀度指数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珙桐种群种类组成具有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征,群落处于中期稳定生长期与衰退期之间,未达到一个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4.
广东石门台自然保护区竹类种质资源及其区系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英德市北部,为珠江三角洲与粤北山区的过渡地带,是以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与中亚热带典型季风常绿阔叶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该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竹类植物生长。通过实地调查,共采集竹类标本88个,经鉴定共有竹亚科植物10属38种(含变型和栽培变种),其中以簕竹属的种类最多,有12种,其次是刚竹属,有8种(含变型和栽培变种),另外青篱竹属的林仔竹为广东地理新分布。该保护区竹类植物区系特征表现为:种类组成丰富,类群结构多样,地理成分复杂,并且具有明显的过渡性。  相似文献   

15.
为建立天然油松健康评价体系,解决天然油松林的经营与养护问题。本研究试验在北京市延庆区松山自然保护区天然油松林内开展,在试验区内随机选取50 株天然油松样本,对油松营养指标(油松一年生松针全N、全P、全K 含量、油松2年生松针全N、全P、全K 含量)进行一一评价,并建立油松健康评价体系。结果如下:以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天然油松林内天然油松为研究对象,通过专家评价法对营养指标进行健康程度评价,建立了油松营养指标健康评价体系,将油松健康状况分为3个等级,即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其结果是,所调查油松样本中健康油松占80%,亚健康油松占14%,不健康油松占6%.  相似文献   

16.
松山自然保护区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的水分循环变化规律,利用松山气象观测站1971—2011年共41年的降水量、温度、日照时数和蒸发量等观测资料,对松山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月、季节、年的变化特征,以及各气象因子与蒸发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松山自然保护区的蒸发主要集中在4—6月,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41年的蒸发量、降水量分别以约27 mm/10 a、5mm/10 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各月、各季节及各年的蒸发量均明显大于降水量;从月、季节的分布来看,蒸发量与日照时数、温度均为极显著正相关,两因素对蒸发量的影响次序均为:温度>日照时数;从年的分布来看,蒸发量受日照时数和温度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茂兰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石山木莲的资源现状及保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石山木莲(Manglietia calcarea X.H.Song)是贵州特有珍稀濒危植物。为了解茂兰保护区石山木莲资源现状,采用样线调查法,对茂兰保护区石山木莲资源分布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茂兰保护区石山木莲资源分布狭窄、数量稀少,仅发现8个分布点共计10株,已处于濒危状态。主要分布在保护区洞多、洞常、瑶寨、卡记海拔650~820 m之间的山坳、山腰、洼地、槽谷的次生林中、闲置地边、黔竹林内及密林下。根据石山木莲在茂兰保护区的地理分布特点和资源现状,分析其濒危原因,探讨实现其有效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在湖南省常宁市天龙山自然保护区研究竹阔混交林阔叶树周围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及其与楠竹生长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竹阔混交林中阔叶树周围全竹、新竹平均胸径及新竹数存在带内差异和树种间差异,楠竹生长随距离阔叶树基干距离增加而增加;(2)阔叶树周围不同环形带内土壤养分含量分别存在明显差异,且这种差异与其周围楠竹生长分布趋势一致;(3)不同阔叶树周围相同环形带内土壤养分存在显著差异,除了有机P外其它养分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4)新竹平均胸径与阔叶树周围各土壤养分因子相关性可达到显著水平,新竹平均胸径与全N、全P呈显著正相关,而与速效K和C/N呈显著负相关,与各土壤参数交互因子相关不显著。这些结论对同类地区的楠竹栽培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详细了解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长季NDVI时空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使用MODIS传感器的生长季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计算2000—2020年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功能区生长季NDVI变化趋势和稳定性,结合中国第一代大气和陆面再分析产品(CRA/LAND)研究NDVI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保护区多年植被生长季NDVI均值为0.02~0.55,平均值为0.138,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的空间分布特征。(2)保护区86.39%的面积区域植被生长季(6—9月)NDVI呈缓慢上升趋势,并且大部分区域达到显著水平(P<0.05),剩余13.61%的面积区域植被生长季NDVI处于下降趋势,其中只有极少部分区域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总体植被状况随时间变化呈变好趋势。(3)2000年以来保护区的生长季NDVI稳定性较差,NDVI≤0.1的大部分区域处于较低稳定度,较低稳定度和中等稳定度面积之和占整个研究区域面积的86.66%。(4)保护区在植被生长季气候趋向于“暖湿化”;气温与降水量对保护区生长季NDVI都有重要的正向影响。研究结论能为气候变化背景下该区域植被生态保护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