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利用淮南市1957—2017 年共61 年逐日降水资料,运用趋势分析法、Morlet 小波分析、Mann-Kendall 检验法和滑动t 检验,以期研究淮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周期特征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1)淮南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呈增多趋势;(2)暴雨量占比线性增长显著性高于暴雨日数和暴雨量,未来极端暴雨降水的概率正在增加;(3)淮南夏季降水量存在准2 年的主周期振荡,另外存在9 年、18年、32 年次振荡周期;(4)1967 年、2008 年前后淮南夏季降水呈现部分突变特征,但突变并不显著。Mann-Kendall 检验表明1967 年以来降水呈增多趋势,未来沿淮地区降水增多,强降水极端性增强,将对沿淮地区防洪及农业生产带来挑战。  相似文献   

2.
大同市近50多年降水演变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效珍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7):250-254
摘要:通过分析1955到2009年大同市各年代际的年平均降水量、各季降水、大降水(中量以上)日数、5-9月短时强降水、年最大日降水量的演变规律。结果发现:大同市年降水量趋于减少,平均年降水量20世纪50年代最多,从60年代开始减少,90年代略有增加但不明显。四季降水变化较大,其中夏季降水呈明显减少趋势,秋季降水增加,冬季降水增减幅度最大,80年代以后,平均降水量冬季增幅最大。近55年大雨(雪、)暴雨(雪)总日数呈减少趋势,其中大雨、暴雨日数明显减少,而大雪日数相对增加。短时强降水呈减弱趋势,年日最大降水量呈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研究黑龙江省夏季降水的气候特征,本研究利用黑龙江省62个台站1961—2017年夏季(6—8月)逐日降水资料,分析夏季降水的时空特征,并将降水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及以上等4个级别,讨论各级别降水对夏季总降水的贡献。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夏季年平均降水量(略减少)约336.2 mm,1980s降水量最多;年平均降水日数(显著减少)约为42.3天,1960s降水日数最多;年平均降水强度(显著增加)约为7.98 mm/d,1990s和1980s降水强度最大。各等级降水中仅小雨降水量(降水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降水强度呈显著增加趋势;夏季降水量中有超过1/3是由中雨提供给的,有超过1/2是由小雨和大雨共同提供的;降水事件以小雨为主,降水日数中有近3/4为小雨日数。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地基GPS大气可降水量时空演化特征分析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地处梅雨区域,研究此区域的大气可降水量(PWV)时空分布和演化特征对理解水汽相关过程如降雨、蒸发和对流活动等起到重要的作用。笔者分析了安徽地区两个时间段(2012年6月—2012年9月和2014年6月—2014年9月)逐时GPS/PWV资料,揭示了GPS/PWV平均值和地形高度变化存在正相关。相应的GDAS资料积分得到的GDAS/PWV揭示了本区域上层大气中的PWV变化主要集中在地表到700 hPa区间。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得到安徽地区6—9月份PWV具有季节性周期,13.0035天~准2周振荡等多尺度特征。进一步根据季节变化特征得出7月底是GPS/PWV值的关键转折点。最后给出了GPS/PWV和GDAS/PWV在天气预报分析中的应用研究,PWV资料对降水预报能力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空中水资源等分析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研究淮南1956—2017年暖冬事件变化特征及与当年汛期降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服务当地冬季农业生产、防灾减灾及汛期降水预测等工作,[方法]利用淮南观测站 1956-2017年冬季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淮南冬季气温进行气候统计诊断研究,并依据《GBT_21983-2008_暖冬等级》,分析暖冬气候特征、成因以及与汛期降水量的关系。[结果]结果表明:近62年淮南冬季平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尤其是1996年以后更为显著,1991年发生突变;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都呈现为波动性上升趋势,平均最低气温对冬季变暖贡献最大;暖冬指数呈上升趋势,90年代之前仅出现过一次弱暖冬,90年代以后出现13次暖冬,7次为强暖冬;西太平洋副高偏强偏西、亚洲冬季盛行纬向风和冷空气次数少、势力弱以及El Nino的发生,可能是造成淮南暖冬的主要因素;[结论]研究发现强暖冬或强冷冬的年份里,当年汛期降水量容易偏多,对于汛期降水预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唐山地区空中云水资源特征及开发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解唐山空中云水资源特征,有效开发空中云水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工农业生产,利用唐山11个观测站56年的地面水汽压、降水资料和唐山4个地基GPS 2010年6月—2012年10月的月平均大气可降水量数据,分析唐山地区整层大气可降水量和自然降水效率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唐山地区空中云水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唐山地区平均年大气可降水量为6914.2 mm,自然降水效率为8.9%;唐山地区可降水量基本上从北到南逐渐增加,与降水量和自然降水效率大致相反;年代际变化不明显,年可降水量略有上升,自然降水效率略有下降;月、季分布特征相似,月分布二者都呈单峰型,7月最大,1月最小,可降水量和自然降水效率均为夏季最大,春秋相当,冬季最小。  相似文献   

7.
近52年新疆吉木乃县气温、降水变化特征及未来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了解吉木乃县自1961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特征,依据吉木乃气象台站月平均气温、降水资料,运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变换分析1961—2012年吉木乃县气温、降水变化特征,并结合区域气候模式PRECIS输出的气候情景数据,预估SRESAlB情景下2021-2050年吉木乃县气温、降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近52年吉木乃县年平均气温与年降水量分别以0.4%/10a、10mm/10a的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988、1986年分别为两者的升高突变年,且20年和18年是两者变化的主要周期;(2)就四季气温增幅而言,秋季〉春季〉夏季〉冬季,其中冬季气温升高不明显;就四季降水量变化而言,仅有冬季降水量增加明显;(3)PRECIS能够模拟出1971-2000年吉木乃县气温、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气温模拟值以冷偏差为主,降水模拟值以正偏差为主;(4)SRESAlB情景下,2021—2050年吉木乃县年均温、年降水量预计分别以0.75℃/10a、5.6%/10a的速率升高和减少。较气候基准时段,未来30年年均温预计升高2.8℃,年降水量预计减少9.5%。  相似文献   

8.
青海省汛期极端强降水特征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青海省极端强降水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变化及影响,利用青海省1961—2014年汛期(5—9月)40个台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汛期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变化趋势及非均匀性分布特征,并对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可能影响进行探讨,以期为抗汛减灾提供决策参考。结果表明:近54年青海省汛期极端强降水对汛期降水量的贡献呈增长趋势,极端强降水发生的频次增加、强度加重;7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全省极端强降水的多发期,在东部农业区中东部及青南地区东部等极端强降水多发地,应重点关注洪水、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9.
江淮流域3次致涝大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掌握2011年梅汛期江淮流域强降水频发特征,揭示大暴雨天气发生发展机理,为今后暴雨预报提供有益参考。利用常规探测资料、中尺度加密站资料、雷达资料和数值模式产品资料对比分析了6月25日、7月5日和7月12日发生的3次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6月25日、7月12日强降水发生受西风带冷空气南下与低空倒槽发生相互作用,倒槽东侧的偏南气流提供充足的水汽,前者为弱冷空气与强热带风暴“米雷”外围云系结合的降水,属稳定性降水,后者为对流性降水;7月5日强降水发生于副高边缘,主要由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层结以及低空西南急流提供的充足的水汽供应所致。多普勒天气雷达基本反射率图可以较好地追踪强降水回波,在开展大暴雨天气联防和短时临近预警中凸现作用。  相似文献   

10.
1960—2005年皖东南降水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以皖东南7个气象站1960—2005年降水资料为基础,系统分析了近46年来皖东南地区的降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皖东南地区年降水量自20世纪60年代起呈减少趋势,70年代以来年降水量有增加趋势,但增加趋势不是很明显,各季节仅秋季降水量呈减小趋势,并通过显著性检验。1960—2005年降水日数和春冬季变化趋势不明显,夏季降水日数呈缓慢增长趋势,秋季降水日数呈现下降的趋势。极端强降水总量在1981年之后呈上升趋势,1963—1965年和1968年极端强降水总量呈减少趋势并达到显著性水平。极端强降水频率和极端强降水强度在1960—2005年间,未发生明显趋势变化。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不同高度冷空气与登陆台风结合,暴雨事件的机理和降水特征差异。以1323号“菲特”和1601号“尼伯特”登陆台风,分别引起江苏东南部2013年10月7—8日和2016年7月11日异常暴雨事件为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0·7—8”暴雨期间,低层冷空气侵入“菲特”残留低压,与“丹娜丝”北侧东风急流结合,大气层结由对流不稳定转为条件性对称不稳定,低层斜压锋生、辐合加强,高层强辐散,倾斜对流发展,造成分布均匀持续时间长的层、积混合型强降水,暴雨中心与低层MPV2异常区和锋生区对应;“7·11”暴雨则是“尼伯特”残留低压倒槽顶部附近低层诱生出中尺度低压并发展,冷空气从中层侵入,强对流不稳定层结建立,对流有效位能释放形成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造成分布不均、持续时间短、短时雨强大的对流性强降水,暴雨中心位于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及温度脊附近。“10·7—8”暴雨过程,台风北侧的东风急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7·11”暴雨过程的水汽,则主要来源于本地和中尺度低压右侧的偏东风输送。不同高度冷空气侵入登陆台风系统,造成大气层结稳定度和上升运动的形成机制不同,其降水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在预报业务中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2.
应用6—9 月太原7 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80—2015 年小时降水和月平均气温、2008—2015 年太原63个区域站小时降水、以及ECMWF ERA-interim 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等,采用气候趋势系数、M-K检验、合成分析及显著性t 检验等方法,分析太原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探讨城市热岛强度变化及环流异常对太原短时强降水的影响。研究表明:近36 年来太原汛期年均短时强降水日数为3.3 天,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6—9 月短时强降水呈现快速增加、迅速减少的特征,且以20~30 mm/h雨强为主;≥40 mm/h的强降水主要出现在7 月上旬末到8 月上旬;一日中短时强降水在16—17 时最活跃。太原城区短时强降水明显多于北部山区,主要表现在7 月。2008—2015 年区域站观测发现短时强降水呈现6—7 月迅速扩展到全市、8 月向东部收缩、9 月迅速减少并分散出现在东部的特征。近36 年来太原汛期城市热岛强度显著增强、太原城市化主要向南扩张可能是城区南部短时强降水明显增多的影响因素。短时强降水偏多年7 月,500 hPa 上西西伯利亚为高脊区,贝加尔湖为槽区,华北大部位势高度偏低,冷空气偏强,且西太平洋副高比偏少年明显偏西,从而使太原对流有效位能明显偏大,造成太原短时强降水偏多发生;偏少年则相反。该研究可为短时强降水预报和研究、城市防灾减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暴雨特征,改进暴雨天气预报模型和可预报因子,提高暴雨预报准确率。利用micaps、高低空风场、T639L60物理量资料,对2010年8月4—5日发生在渤海西岸的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高低空急流、垂直速度、相对湿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西风槽和中低层切变线以及地面气旋是造成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高空冷空气和低空暖湿空气在渤海西岸地区交汇触发了此次天气过程;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为空气上升运动提供了有力的动力条件,中低层的西南风急流和近地面层持续的偏东风为降水区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此次暴雨出现在副高588 dagpm等值线与584 dagpm等值线之间中低层存在切变线的位置和200 h Pa高空急流入口处的右侧、850 h Pa低空急流的左侧所对应区域;高低空急流增强、上干下湿的对流不稳定层结发展、空气上升运动增强、高层有干冷空气侵入、低层有较强暖湿空气输送预示将出现强降水天气;高低空急流减弱消失、低层暖湿空气输送减弱消失及干冷空气侵入低层预示强降水将减弱停止。  相似文献   

14.
影响山西夏季降水的水汽输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山西省58个代表站近50年的夏季降水资料和NCAR/NCEP逐月再分析资料,分析影响山西夏季降水的水汽输送特征,应用SVD方法等探讨影响山西夏季降水异常的水汽源地和水汽输送关键区。结果表明:山西夏季降水与热带西太平洋—南海的东风气流,热带印度洋越赤道气流以及南海—华南的水汽输送带有关,同时也受到中纬度西风带中水汽输送影响。夏季水汽输送与山西夏季降水具有显著的遥相关关系,山西夏季降水异常的水汽异常来源包括副高南侧的热带西太平洋—南海的偏东风水汽输送异常,和印度洋—阿拉伯海地区越赤道气流的偏西风水汽输送异常,山西夏季降水的水汽输送"关键区"位于云贵高原中部到四川盆地东部的矩形区域。由整层水汽输送通量标准化处理建立的水汽输送源指数和水汽输送指数,可以表征水汽输送异常对于山西夏季降水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以为山西汛期降水异常分析和汛期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寿光市地表温度的演变规律和变化特征,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和累积距平等现代气候学诊断统计方法,对寿光市1961—2017年0 cm地温的变化趋势及其与气温、日照、降水量和水汽压等气象要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寿光市年、季平均地温及平均最高地温、平均最低地温均呈升高趋势,最低地温的增温幅度最明显,达0.54℃/10 a;年平均地气温差呈极显著递减趋势,平均每10年递减0.16℃;通过分析发现寿光地温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经历了一场由冷到暖的突变。地温的季节性增幅差异较大,冬、春季地温的升高和最低地温的显著增温是引起寿光地温升高的原因之一,降水量和日照的减少,水汽压的降低是导致当地地温变化的重要气象因素。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06—2015 年逐年6—8 月吉林省52 个气象台站逐时降水资料,运用常规气象统计方法,采用逐时降水量、逐时降水频次、逐时降水强度和不同持续时间降水4 个指标对吉林省降水日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夏季降水总量及日数的空间分布与纬度和海拔有关,表现为自南向北递减趋势,降水强度空间分布随海拔升高降水强度减小。吉林省小时降水量、降水频次及降水强度呈双峰型分布,峰值区分别为17:00—19:00、4:00—6:00、17:00—19:00;吉林省夏季持续1~3 h 降水量较大,其次是长持续性降水,持续时间为4~6 h 降水量最小。持续时间为1~3 h 降水量峰值出现在17:00,长持续性降水峰值出现在20:00,持续时间为4~6 h降水量峰值在1:00。  相似文献   

17.
为分析定西市日照的变化特征,利用1961—2020年定西市安定区日照、降水、相对湿度、云量和水汽压等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和通径分析等方法,对定西市安定区1961—2020年日照时数的年代际、年际、季、月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影响区域日照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结果表明:1961—2020年,定西市年日照时数呈现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00年代日照显著偏少(P<0.05),日照总体呈现波动减少趋势,线性倾向率为-10.7 h/10 a (P>0.05),年日照时数最大值出现在1963年,为2790.2 h,最小值出现在1988年,为2159.7 h,极差810.5 h,年日照在1967年和1993年出现了突变;日照时数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季日照增多,线性倾向率为5.1 h/10 a,夏季、秋季和冬季一致减少,其中夏季减少幅度最大(-8.9 h/10 a);月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存在差异,6月日照显著下降(P<0.05),其他月份增加或下降趋势不明显(P>0.05),降水、相对湿度、云量和水汽压与日照显著负相...  相似文献   

18.
基于衢州地区5个气象站1973—2013年逐月气象要素,采用线性趋势倾向估计、相关分析、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蒸发量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衢州地区中东部年及四季蒸发量呈显著上升趋势,特别是近10年蒸发增多趋势明显,西部年及夏、冬季蒸发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年蒸发下降速率小于中东部上升速率。衢州地区夏季蒸发最大,冬季最小,蒸发量月际变化呈单峰型,最大月为7月,衢州地区中东部年及四季蒸发量均发生突变,而西部只在年、春、夏、冬季发生突变。年蒸发量与相对湿度、水汽压、降水量呈负相关,与平均最高气温、温度日较差呈正相关。相对湿度、水汽压减少,气温上升,温度日较差增大是衢州地区中东部蒸发量上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