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5 毫秒
1.
近读《中国花卉盆景》(2005.6期)刊载“刘传刚盆景艺术展受宠椰城”的报导,一种不是意外的惊喜老是“扑闪扑闪”地在心口上跃动。刘传刚“下海”12年来举办了12次个人盆景展览,“全面展示了由他开创的海南博兰盆景为特色的树木盆景、树石盆景等系列作品”,为我国盆景事业的普及与发展确实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他的“盆景生涯”一路坎坷、艰辛。他的获奖作品博兰盆  相似文献   

2.
去年,盆景艺术家潘仲连先生提出了研究盆景的优美与壮美问题,这对我们深入认识盆景艺术本质、开拓我们视野很有意义。关于“优美与壮美”的提出,这已超越了以往多年来对盆景艺术分为“海派”、“岭南”等多种派别的区域性认识,为我们从盆景本身的特性上认识一盆一景的艺术风格开启了思路。  相似文献   

3.
提起76岁高龄的朱宝祥,南北各派的园林艺人都知道,他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创作了近万件独具魅力的“通派”盆景精品,成为中国五大“盆景艺术大师”之一。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他的身后,有一位勤劳聪慧的女人,数十年如一日,默默地支撑着他的家庭和事业。她,就是朱宝祥的妻子朱舜英。这对同姓伉俪的结合,有着一段曲折的经历。早在清朝末年,南通有一位颇有名气的盆景艺人,名叫朱汇泉。由于膝下无子女,从育婴堂抱回一个4岁女婴,取名朱舜英。舜英从小聪颖机敏,8岁起便随父学艺,耳濡目染,很快掌握了通派盆景的各种盘扎技艺。也许是朱老先生认为女儿大了终究留不住,又不愿让通派盆景  相似文献   

4.
苏州市花木盆景公司去年向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市“远东盆栽中心”出口了一批具有苏派盆景艺术特色的大、中型盆景7箱29件。苏州市花木盆景公司为了做好这宗盆景出口生意,在盆景品种、  相似文献   

5.
1994年9月,中国盆景艺术大师朱宝祥先生与世长辞了。缅怀一代宗师,盆景界人士无不悲痛。在他80年的风雨历程中,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他那谦和与朴实的音容笑貌和近万盆雍容严谨的通派盆景精品,还有鲜为人知的由他创始的水旱丛林式盆景——“岭盆”。朱宝祥12岁开始学艺,他的恩师就是晚清末年大名鼎鼎的朱汇泉。后来,朱宝样与师傅的养女朱舜  相似文献   

6.
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的沧浪亭,不久前举办了朱子安盆景艺术作品展览。在古色古香、三面有窗、典雅精致的“明道堂”、“清香馆”展出了朱老的一百五十多件盆景佳作。这是从他亲手栽培的数千盆盆景中挑选出来的艺术精品;也是他六十多年从事盆景艺术的真实写照。中外游客和广大盆景爱好者在观赏朱子安盆景作品后,无不称颂朱老的盆景“瑰丽多姿,秀美典雅”。朱子安今年八十四岁,精神矍铄,身体硬朗。他出身于盆景世家,自幼侍花养草,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和实践,使他在盆景栽培上有着较高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风格。他在技法上,坚持以剪为主,以  相似文献   

7.
技道两进     
赵庆泉先生的这两幅盆景是我特意从书上剪辑下来的。看那简洁的构图、典雅的色彩、俊逸的风格,端然是一首精致的宋词小令。这与他一贯擅长的表现恬淡自然山野风光的水旱盆景,似有所不同。水旱盆景是赵先生的“绝活”。然而一直以来我颇有兴趣地更注意他零星发表的其他一些作品。因为它常让我想起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初始解牛,“所见无非全牛”;  相似文献   

8.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消息:1992年1月7日承德县农民张宗宝,将自己精心制作的一盆侧柏盆景赠送给邓颖超大姐,以表达他对周恩来总理的怀念崇敬之情。这盆造型精美的侧柏盆景枝繁叶茂,苍翠挺拔,盆的正面写着三行字。上行:“献给老一辈革命家邓颖超同志”;中行:“敬爱的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下行落款:“河北省承德县三沟镇北杖子村农民党员张宗宝。”张宗宝的这片心意得到了承德县领导的支持,并为他安排了专车,直接将盆景送到了北京中南海西花厅。  相似文献   

9.
“盆景是一种艺术化的自然物,成功的作品,必定能给人更多的美的享受。”三句话不离本行,石启业——这位新近当选为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理事的新闻人物,显然,对他所从事的这项事业充满了信心。“你作为新疆盆景艺术的开拓者、能否谈谈新疆盆景事业目前存在哪些问题?”我开门见山,首先“发难”。他略为思索片刻道:“盆景艺术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而在新疆时间很短:石河子是79年以后开始的,在全疆算是早的。那一年全国兴办首次盆景展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一景二盆三几架”不仅是人们品评盆景的序列,同时也成了盆景品评的范围。然而,所谓盆景,顾名思义就是盆中之景。“一景二盆”自然在盆景二字之内。那么几架,是否也应列在盆景品评的范围之内呢? 毫不否认,几架对于提高盆景的观赏价值关系很大。“精隽之盆栽,如不配合几座,则如同一个人衣冠齐整,而不穿鞋”(《盆景艺术  相似文献   

11.
我们常说,盆景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活的雕塑。对于盆景的诗情画意的论述的文章已经发表得很多了。然而,对活的雕塑的“雕塑语言”却很少有人去深入研究,有关这方面的文章自然亦极少见到。正因为如此,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也就冒了出来。比如把本来具有很高审美意义的树干自然透空和疤、节、瘤、穴等说成是什么“病态”而加以否定。因而挖掘和普及盆景的雕塑语言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相似文献   

12.
多年以前,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贺淦荪教授说过:“刘传刚是块搞盆景的料。”其时,刘传附拜在教授门下不久,他便以一盆枫树组合《雪压冬林》,夺得海峡两岸盆景大奖赛金奖,一时名声大噪。此后,他更是连连获奖,以至同好戏称他是“捞奖专业户”。1993年3月,为了寻求盆景事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他毅然走出他从  相似文献   

13.
吕坚是江苏南通市花木公司的盆景师傅,今年34岁。他的微型盆景《无声胜有声》,获1985年全国盆景评比一等奖。吕坚勇于改革,敢于创新。他在微型山水盆景的制作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他制作的120盆微型盆景,已于7月15日运往意大利,  相似文献   

14.
1984年8月14日,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一位中国人引起了人们的兴趣,来访者络绎不绝。他,就是农民出身的扬派盆景艺人王益三。王益三是江苏省扬州市盆景协会会员,原在江苏省江都县曹王林园场工作。别看他才到不惑之年,从事扳扎盆景的艺术生活却已有26年了。他扳扎的扬派盆景造型别致,意境深远。有的犹如漓江山水;有的好象溍蛟探壑;有的形若龙凤展翅;有的胜似闲云飞舞。喜看这些艺术珍品,不能不使人从内心钦佩王益三的高超技艺。前年五月,在江苏省盆景艺术展览会上,王益三制作的“闲云无意任西东”、“古枝新萼孕红霞”、“我欲乘风飞去”等独具匠心、妙趣横生的盆景,博得观众的一致好评。一位美国朋友参观展览后伸出大拇指称赞说:“杰作!杰作!”并把他的盆景作品一  相似文献   

15.
“水梅”(Wrightia Raligiosa)系夹竹桃科倒吊笔属植物。“水梅”盆景树干苍老,盘根错节,枝繁叶茂,生长旺盛。开花时串串白花,花香扑鼻,是新加坡及东南亚一带主要的树桩盆景材料,深受人们喜爱。这次展出的水梅盆景是新加坡盆景协会的创始人、原新加坡盆景协会会长莫泽熙先生于2002年赠送给上海植物园的,全部是他亲自培育了40多年的盆景精品,具有观赏和研究价值。“水梅”是热带植物,上  相似文献   

16.
久仰胡乐国先生的大名,早想登门拜访,因为他不仅是当代“浙派盆景”的代表人物之一,更是我国盆景艺术界的一位著名的“中国盆景艺术大师”。两年前我在一次会议上偶遇胡乐国先生,由于时间匆忙未能深入交谈。最近我在温州采访了他,总算如愿以偿。  相似文献   

17.
通派盆景与扬派盆景部属苏北派盆景,然而各有特色。通派以南通,如皋为代表,称“东”路;扬派以扬川、泰州为代表称“西路”。通派盆景历史悠久,可上溯到一千多年以前。南通市文峰塔下一株盆景落地的古罗汉松和现存如皋的宋代古桧柏树桩盆景,都是最好的历史见证。通派盆最以“二弯半”为其传统造型。方法是主干先攀成“二弯半”,每弯保留三个主枝,每枝扎成馒头型片干,形态也从古代“鞠躬式”演变成今天的“狮式”。因此,通派盆景又称“狮式盆景”。通  相似文献   

18.
赵庆泉     
赵庆泉,1949年2月生于江苏扬州。从小受父亲酷爱花卉盆景的影响,他对盆景艺术造诣颇深。除此之外,他对音乐、美术、文学、园艺亦十分喜爱,在工艺厂担任盆景配件设计员时,曾设计新颖配件60余品种,产品行销国内许多城市并出口西德等国。1974年拜著名盆景艺术家徐晓白为师。此后,一直得到徐教授的指导,艺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他创作的山水盆景“长城”、“延安颂”等于1977年春节在扬州瘦西湖展出一举成功,并被港商以高价购走。1978年调入扬州红园专门从事盆景创作。从此他  相似文献   

19.
我十分偏爱文人树盆景,正因如此,我对所有关于文人树的文章都格外予以关注,并认真拜读有关文人树的文章很多,但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苏本一先生的《赋于新时代文人树以新的生命》(以下简称“赋文”见《中国花卉盆景》2001.8) 他在“赋文”中对文人树的历史、现状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分别作了精辟的论述我在闲来无事之时常读这篇文章,并经常循“赋文”的文脉,深入到文人树的腹地源头进行观光采风探奇览胜。每次归来,必有所得;现将管窥锥指,串缀一起,作记如下。 1.“赋文”说“文人树的艺术风格,源于文人画”现在,我们就循着这条文脉探下去看看这一说法有什么根据以及产生文人树的历史背景。中国盆景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当我们冷静地思考之后,就发现了盆景背后的辛酸与无奈,盆景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理论体系,它至今无法独  相似文献   

20.
1998年10月在北京出席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会期间,陈庆惠先生受“厦门盆景花卉协会”委托,赠与我《厦门盆景》一书。捧着这本书不能不让我想起厦门盆景界的元老——为弘扬我国盆景艺术贡献了毕生精力的耐翁先生。耐翁是当代中国盆景界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之一。他潜心研究盆景凡70年,对盆景艺术有着执着的追求、独到的见解和突出的贡献。早在10多年前,我就拜读过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