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池州市生态农业建设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胡文海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0):334-334
池州市是中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也是“生态安徽”建设试点市,生态农业建设在该市生态经济建设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文章从气候资源、土地资源、自然灾害、农村经济结构、生态农业建设基础等方面对池州生态农业建设条件进行了分析,比较深入地探讨了立体生态农业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粮(鱼、果、茶、菜、药等)”生态农业模式、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模式、观光生态农业开发模式、庭院生态农业模式等五种池州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最后提出了池州市生态农业的发展措施,即:(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2)广辟财源,增加投入;(3)因地制宜,科学规划;(4)依靠科技,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业清洁生产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农业清洁生产是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其目的是通过生产和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改善管理和监控体系,减少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污染,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介绍了农业清洁生产的概念及背景意义、农业清洁生产的目标,以美国、欧盟国家和日本为例介绍了国外农业清洁生产的发展现状,从种植业和畜牧业两方面阐述了中国农业清洁生产的发展现状,提出中国农业清洁生产存在的问题:(1)法律法规不完善,政策制定缺乏充分认知和参与;(2)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3)清洁生产技术规范不统一、推广机制不完善。最后提出中国农业清洁生产的对策:(1)加大对农业清洁生产的宣传,树立社会公众的清洁生产意识;(2)加强对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3)大力促进农业企业的清洁生产,从更深层解决污染防治问题;(4)加强畜牧业清洁生产工作,调整产业结构;(5)增强农产品安全意识,加大对高品质农产品生产的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关中农户型“猪-沼-粮”循环模式的能流特征、调控途径、效益状况,以及是否适合在关中区域推广问题,应用能流理论与系统分析法,对该循环系统进行能量投入和产出、能流去向、能流循环指数以及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关中农户型“猪-沼-粮”循环模式是一个以生猪养殖业为主,秸秆还田种植业和沼气工程为辅的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模式。该系统以有机能投入为主,农作物光能利用率为1.19%,能流循环指数0.92,具有较高的自我稳定性和自我维持能力,机械化程度较高,农户每年增加7149.78元的经济收入,同时兼具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但种植子系统复种指数低,沼气工程的科技投入低,致使整个模式的产投比不高。该循环模式适合在关中地区大力推广,同时应采取因地制宜的系统结构调整和优化原则,坚持完善农业技术指导部门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北京密云库区生态经济模式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实现“保护水源”和“发展经济”是密云库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探寻库区可行的生态经济模式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根据北京的发展规划、密云的过去的发展经历、目前实际情况以及发展目标,把适宜密云库区的生态经济模式构想为“一圈四带三循环”模式,即实现水库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圈层;建立生态保育带、观光旅游带、特色产业带、加工增值带;构建带内外的物质、能量和经济循环模式,使库区内外达到合理的能量等级。并就模式运行的关键技术(绿色技术与蓝色技术)与战略对策(政府管理与生态补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下游地区循环农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进一步开展循环农业的相关研究及制定相关政策,实现长江中下游地区循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系统阐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该地区循环农业具有历史悠久性、结构复杂性、模式多样性、技术先进性、功能高效性、发展可持续性等显著特征。并指出当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存在着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劳力缺乏、意识淡薄、机制缺失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循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推进循环农业应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1)提高认识;(2)制定规划;(3)完善制度;(4)增加投入;(5)培养人才;(6)扩大规模;(7)延长链条;(8)加强研发。  相似文献   

6.
“猪-沼-果(菜)”生态农业综合利用模式作用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吉县地处吕梁山南端,是国家农业部确定的全国第二批无公害农产品(苹果)生产示范基地县之一。近年来,该县在发展沼气的基础上,根据本县苹果主导产业及日光温室蔬菜不断增多,对优质肥料需求量增大的情况,提出以沼气为纽带,大力发展“猪-沼-果(菜)”生态农业综合利用模式。两年来,该县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先后投资55万元,共建了550个“猪-沼-果(菜)”综合利用模式的沼气池,培育了一批“猪-沼-果(菜)”生态农业综合利用模式的示范户。实践证明,这种生态农业综合利用模式可在以下4个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湖南省邵阳县岩口铺镇油麻井村,有个段伟成。他创立的“酒-猪-沼-粮”种养加模式效益很好,已成为当地生态循环农业的典范。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无污染、无残留的生态果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需求量逐年增加。如何"打生态牌,走生态路,产有机果品,赚生态钱"成为果农当前亟须解决的生产技术问题。笔者根据当地生态果品、绿色果品生产的实践经验,对潍坊市果园生态种养主要模式做一介绍。一、"畜禽-沼-果"生态果园该模式属于"三沼"综合利用模式。潍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日照时间、畜禽粪便和秸秆等原料丰富,  相似文献   

9.
浙北平原创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选择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分析了浙北平原创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几种典型模式:如“生猪-沼气-沼液、有机肥-蔬菜、林果”循环农业模式;稻草、谷壳、河泥-种植蘑菇-蘑菇渣泥废弃物-种植大棚芦笋(或西瓜、蔬菜、黄桃等)”循环农业模式;“水稻-桑枝条培养黑木耳-废弃菌棒还田(或桑果园)”循环农业模式等,最后就加快发展新型农业循环经济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生态农业的模式、布局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山东省发展生态农业的现状条件、生态农业空间布局和发展模式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概括了山东省发展生态农业具有的市场优势、自然环境优势、政策优势和技术优势等有利条件,以及市场需求不明确、不具备农业规模化生产条件、农业劳动力数量不足和质量偏低、缺乏承担生态农业隐性成本的主体、农业环境污染严重等不利条件。分析了在山东半岛及沿海生态农业区、鲁西平原生态农业区等山东省6个生态农业区形成的林粮立体生态农业、蔬沼种养殖立体生态农业、种养渔立体生态农业、种养结合生态农业和观光生态农业等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主要农业生产过程特征和空间布局特点。提出了通过强化农业地理标志产品的申报和保护、加强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加强名优特色农产品品种的选育和引进、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等推进山东省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四川烟田水肥一体化发展途径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在四川烟田上更好地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检索和分析了中国知网(CNKI)和科学网(Web of Science)文献库中关于“水肥一体化”的研究文献。研究发现:(1)水肥一体化相关研究报道年增量明显,特别是在国内的年增量达50%,并得到了自然和社会等学科的广泛关注,但涉及到烟田的相关研究很少。(2)水肥一体化硬件技术目前比较成熟可靠,但低成本以及适用于山区环境、缺水缺电地块和中国家庭承包制的技术还明显缺乏。(3)水肥一体化的实施在不同区域和不同作物上产生了明显的经济和生态效应,但适用于不同区域或不同作物特点的水肥一体化相关的调控参数和水溶性肥料的研究还明显不足。针对这些认识和四川烟田的特点,作者提出了四川烟田水肥一体化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生产实践3个方面的具体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安徽种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安徽种业发展的现状如市场空间广阔、企业经营良好、科研实力较强、生产基地稳定、基础设施较好、人才优势显著。指出目前还存在市场集中度不够、科研创新活力不足、品牌化程度偏低、人才队伍不稳定、行业管理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安徽种业发展的对策:在发扬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应该面向市场,积极地推行品牌战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扶持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并购重组,引导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加强研发,改善科研管理体制,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重视人才培训开发;强化行业管理力度,完善行业服务体系。只有实现种业的战略性市场调整,才能促进安徽种业快速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试论茶叶的清洁生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述了清洁生产与茶叶清洁生产的概念;分析了茶叶的污染来源及茶叶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提出了实现茶叶清洁生产的主要措施与途径:加强管理,建立茶叶清洁生产知识和技术培训体系;优化茶园生态环境;科学合理施用肥料;茶园病虫害实行综合治理,积极采用生物防治措施,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减少茶叶加工中的污染;与无公害茶叶生产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南方葡萄新品种酿酒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选育的6个南方葡萄新品种(编号)成熟浆果为材料,分析检测了果实性状和酿酒样品理化性,并进行酿造试验和鉴评。“V-32”采用干白葡萄酒生产工艺进行酿造试验,其他品种采用传统的红葡萄酒生产工艺进行酿造试验。结果表明:“南宝石”和“南珍珠”可溶性固形物和总酸含量相对较高,分别为:17.0%、12.74g/l和19.0%、10.3g/l;“V-64”出汁率最高,达73.3%;“V-63”总糖、还原糖和单宁含量相对较低。酿酒样品感观鉴评认为:“V-32”适宜酿造干白葡萄酒;“V-64”、“南宝石”和“南珍珠”适宜酿造甜型山葡萄酒,其中“南宝石”可以酿制上等干型山葡萄酒,品种推广潜力很大;“V-59”为优良鲜食品种;“V-63”不适宜酿造葡萄酒加工。  相似文献   

15.
许宁  赵霞  王蕊  张慧  李春喜  张昭 《中国农学通报》2022,38(33):158-164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所以系统分析国内外粮食生产科技现状及发展趋势非常重要。从世界粮食生产科技特征及发展趋势、世界典型农业发达国家粮食生产科技的成功经验、新时期中国粮食生产科技发展趋势和重大科技任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粮食生产管理及研究领域相关科研人员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梅丽 《作物杂志》2022,38(6):14-5
藜麦营养全面,植株转色后花色艳丽,观赏期长达40d左右,且耐旱、耐寒,是一种集多功能为一体的新兴保健食粮。北京市自2015年引种藜麦,在适宜种植区、适宜品种筛选、营养品质检测、抗逆稳产栽培技术探索、菜品开发和技术示范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北京藜麦适应性栽培研究表明,藜麦在海拔≥300m、年均气温≤12.5℃、年均积温≤4802.0℃·d、年均光照强度≥2268.7lx的区域可正常成熟;“陇藜1号”、“陇藜3号”、“红藜1号”和“红藜2号”4个品种表现优良;藜麦米富含蛋白质,特别是“红藜1号”和“红藜2号”蛋白含量高达19.6%~20.0%;围绕栽培、农机、植保三大关键环节集成的藜麦抗逆稳产栽培技术体系在京郊示范应用面积为453.33hm2,应用率达100%;与一茬籽粒玉米相比,藜麦增收3.77万元/hm2。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生产效率低和没有享受政策性农业保险等因素制约了藜麦在北京的持续健康发展。今后,应从加大政策和财政支持、提高藜麦机械化生产水平及建立健全相关标准制度等方面着手,做大做强北京藜麦产业,让藜麦的“小生产”能够在“大市场”中找到“微需求”,卖出好价钱。  相似文献   

17.
李仪祉是中国由古代科学技术进入近代科学技术治河的开路人。在中国近代水利事业发展史上,他不仅大量引进、传播西方先进水利科学技术,也努力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治水理论。他肯定了中国传统堤防的作用,提出“学术筑堤”;注重堤防的治导作用,将河道整治工程作为筑堤防洪的外延;强调植物固堤护滩要避其松土之短,扬其助淤之长;他还希望全面改进传统堤防的施工管理和基础科学研究,建设防洪、治导、灌溉、交通一体化的堤防。  相似文献   

18.
全面客观评价生态资源承载能力,进而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以甘肃省迭部县为例,首先,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生态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确定各指标权重,评估生态环境承载力现状;其次,在生态功能区层面对迭部县水源涵养功能及生物多样性功能进行评价;最后,对生态承载力状况进行成因解析。研究结果表明:(1)迭部县整体生态承载力得分为0.239,处于“较强”承载力状态,构成整体生态承载力的生态弹性力、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和人类社会影响力得分分别为0.222、0.062和0.063。(2)2016年,迭部县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为111.76 mm,水源涵养功能处于“高”状态,其中,水源涵养功能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以草地和针阔混交林为主的区域。(3)自然栖息地面积占迭部县总面积的83.67%,其自然栖息质量指数(Natural Habitant Quality Index,NHQI)处于“高”状态。(4)从自然和经济2个因素进行分析,发现迭部县生态环境条件较好,但林草地面积已呈现出逐渐减少状态,因此需要通过合理科学的开发引导,发展文化旅游事业,推动迭部县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回顾了液态地膜的发展历程,简述了国内五代液态地膜各自的生产材料,总结了液态地膜的应用对象、应用范围以及应用效果,充分表明了液态地膜可适用于大多数作物,适用地域之广,并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土壤温度、水分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和“白色污染”,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推动了国内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同时也指出了液态地膜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仍需科技工作者对液态地膜的喷施环境、喷施浓度、持久性和完整性等继续研究,不断升级换代,获得更佳效果。最后提出了废弃资源再生液态地膜的发展设想,液态地膜覆盖集成技术的研发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