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专用优质小麦品种选育、鉴定和审定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我国优质小麦育种、品种筛选鉴定和品种审定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根据国内外品质研究结果对今后的专用优质小麦育种、品种筛选和审定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六五”以来处育成的20多个小麦品种的分析认为:育成品种虽然在产量、株叶型、抗病1、抗逆性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还存在着基础研究滞后,育种手段落后,缺乏突破性育种材料,推广品种品质较差等问题。同时,对我省小麦育种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自开展小麦育种研究以来,共育成推广了18个小麦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667万hm2以上,并且在产量潜力、抗病性、抗倒性和品质育种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育种方法上也有很大改进,但还存在着基础研究滞后、种质资源匮乏等一些问题,据此本文对今后小麦育种研究方向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普通小麦是中国主要口粮作物之一,小麦籽粒中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是决定小麦加工品质、面团流变学特性及面团微结构的重要因素。普通小麦中HMW-GS基因的等位变异、组合、相对表达量显著影响面粉的最终用途。采用功能标记鉴定小麦HMW-GS已成为小麦种质资源筛选、加工品质改良、加速优质小麦育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综述了普通小麦HMW-GS基因功能标记开发、运用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不足,期望加速HMW-GS功能标记开发,加强其在优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刘景松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2):190-190
“七五”至“十五”期间(1986~2005年)黑龙江省共审定推广了90个小麦新品种,其中中熟和晚熟品种占到64.4%。单产由1986年的1808kg/hm2提高到2005年的3167 kg/hm2,单产提高1.75倍。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千粒重增加;品质也有不同程度的改进,主要表现在沉降值提高上。在小麦育种上采用了新技术,并取得了很好的育种效果。育种品种数量虽多,但突破性品种较少。根据存在问题,提出了4条研发建议。  相似文献   

6.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综述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使用分子标记技术对抗白粉病基因进行定位,并进行标记辅助育种是防治该病的十分经济、有效的措施。到目前为止,小麦基因组中已定名抗白粉病基因33个,其中22个基因位点的28个抗白粉病基因找到了与之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其中一些已经应用到标记辅助育种中。此文对小麦抗白粉病基因染色体定位、来源及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高产一直是小麦育种的基本目标,近几年来国内各育种单位又相继提出了优质问题。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是小麦营养品质的重要内容,国外从五十年代起就已发现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有随产量水平提高而下降的趋势。因此,高产与优质能否统一,已成为小麦育种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国外从七十年代起就有许多学者研究产量性状与品质的关系,因材料不同,所得结论差异甚大。小麦种质资源的产量与品质性状的关系无疑将对  相似文献   

8.
周口市农业科学院大豆科研团队始建于1965年,主要从事大豆遗传育种、栽培技术研究和新品种的示范推广等工作。50多年来,经过几代大豆科研人的刻苦钻研、探索和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为国内大豆育种研究的优势单位。从遗传育种方法的探索、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选育及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等方面,结合振兴大豆产业政策、科研生产需求和自身优势,找出存在问题及不足,并提出今后大豆育种研究方向和侧重点,以期为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在大豆新品种选育及大豆产业发展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烟台小麦高产创建问题及技术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小麦高产技术水平,本研究基于烟台市两年高产创建实践,分析了小麦高产创建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从品种选用、提高播种质量、肥水运用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了给研究和选育节水高产小麦品种提供参考,本研究通过对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基于‘洛夫林10号’种质育成石麦系列节水高产小麦品种方法、系谱和代表性品种的优良特性进行分析。详细解析了我院多年节水育种实践提出的"前水后旱、同一世代水旱复合选择"节水高产育种方法,以及在此方法基础上以‘洛夫林10号’种质为原初材料培育出19个石麦系列节水高产小麦品种。依据‘石4185’和‘石家庄8号’代表性品种不同灌水制度下多年产量结果,指出冀中南节水灌溉下小麦丰产依赖于穗数和水分利用效率。随着育种年代的推进,2008年后育成石麦系列品种白粉病和锈病发病率明显增加,指出今后河北育种工作中注重节水高产的同时加强抗病基因的引入。  相似文献   

11.
对不同年份育成的21个小麦品种(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通过分析遗传距离和染色体区段/位点,明确其亲缘关系远近和遗传差异。分析可知,获得的2029个SNP基因位点在B基因组拥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其次是A和D基因组;在7个同源群中,第3和第6同源群呈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而第1和第4同源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低;21条染色体中,3A、1B、6B染色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而1A、6A的遗传多样性偏低。对21份供试材料依据审定(育成)年份分析其群体的平均遗传距离,不同年份品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先增大后减小,遗传多样性逐渐降低;21份供试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69~0.99之间,大致可聚为4个类群,同一年份的品种一般聚在一起,与其系谱关系吻合。构建并分析供试材料的基因型图谱发现,00s、10s和现在育成的小麦品种(系)共有SNP和共有染色体区段分别主要在A、D和B基因组,对应已发表性状同不同年份育种目标吻合。同时发现21份供试材料均含有25个共同SNP位点,分布在1A、5A、6A、7A、2B、3B、6B、1D、2D、3D和7D染色体上,且每条染色体上分布的SNP位点数目均不相同,通过对应已发表性状进一步证实在品种(系)组配与选育过程中注重产量、株高、分蘖数、抽穗期、灌浆速率和抗病等性状的选择。以上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小麦新品种组配和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小麦叶锈病发生有加重趋势,培育抗病品种是减轻小麦叶锈病危害的环保有效途径。用12个小麦品种及35个含已知抗叶锈病基因的载体品系在苗期接种19个不同毒性的叶锈菌生理小种,通过基因推导和系谱分析发掘待测品种中的抗叶锈病基因,并通过分子标记检测进一步验证;在田间接种强毒性混合生理小种,进行成株期病情严重度与普遍率调查,筛选慢锈性品种。结果表明,在石新828、百农3217、济南2号、泰山1号、石特14、晋麦2148、烟农15、小偃6号、温麦6号共9个品种中检测到Lr1Lr26Lr34Lr37Lr46共5个抗叶锈病基因,其中部分品种中发现多个抗性基因。成株期筛选出百农3217、平阳27、济南2号、泰山1号、石特14、晋麦2148、碧蚂4号、烟农15、小偃6号、温麦6号共10个慢叶锈性品种,其中碧蚂4号和小偃6号等品种是我国小麦育种的骨干亲本,探究这些品种中的抗病基因对培育小麦抗叶锈病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H. De Haan 《Euphytica》1957,6(2):149-160
Summary In 1886L. Broekema (Wageningen)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wheat breeding in the Netherlands. He succeeded in breeding Wilhelmina wheat (1901) and later Juliana, among other varieties.About the same timeJ. H. Mansholt (Westpolder) andDr. O. Pitsch (Wageningen) started their wheat breeding programmes.It should be stated that these pioneers practised line selection in hybrid populations from the very beginning.Among the other wheat breeders mention should be made ofDr. R. J. Mansholt (Westpolder) who, among other varieties, developed Wilobo and Lovink winter wheat and Van Hoek and Mansholt Witte spring wheat. The Breeding Station C.B. (Hoofddorp) bred the variety Staring,M. Rademakers (Bant, N.E. Polder) Mado, the Seed Company Wiersum (Groningen) Titan, Demeter and Tavero.It appears from the varietal ranges (Figs. 6 and 7) that at present foreign varieties are widely grown. However, wheat breeding in the Netherlands has not fallen asleep; at some breeding establishments large-scale breeding programmes are under way.  相似文献   

14.
目前小麦育种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种质资源匮乏,改变这种现状最基本、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应用理化诱变剂进行诱变育种,即人工诱导产生突变经多代筛选和鉴定,培育高产、优质及综合性状优良的小麦新种质。EMS是一种良好的化学诱变剂,目前已成为在作物诱变育种中应用最广泛、应用效果最好的一种化学变剂。本研究利用不同浓度EMS对小麦品种新春11号籽粒进行诱变处理,确定EMS适宜诱变剂量,并探讨EMS对小麦产量性状和农艺性状的诱变效应。  相似文献   

15.
Pm21具有强抗白粉病特性,位于簇毛麦6V染色体短臂(6VS)上。染色体分析和白粉病抗性检测表明,Pm21在受体小麦内是稳定遗传的。筛选与Pm21相连锁分子标记,在小麦抗白粉病辅助选择育种上有重要意义。利用RAPD和AFLP分子标记方法,对簇毛麦6V染色体和含有6V的小麦-簇毛麦代换系、6VS的易位系6AL/6VS、6DL/6VS进行分子标记筛选,以分析位于6VS上的分子标记及其与Pm21的关系。RAPD检测表明,OPK08910特异片段存在于含簇毛麦6V染色体的代换系(6A/6V)、易位系(6AL/6VS,6DL/6VS)和簇毛麦中。AFLP检测显示,PstⅠ+AGG / MseⅠ+CAC、PstⅠ+ACC / MseⅠ+CCT和PstⅠ+ AAG / MseⅠ+CGC 共3对引物分别可以在6A/6V、6AL/6VS、6DL/6VS和VV中扩增出264 bp、218 bp和232 bp特异带,并与抗白粉病基因Pm21共分离,因此,上述来源于6VS上的4个新的分子标记,可作为源自簇毛麦Pm21基因的选择标记,用于小麦抗病育种。  相似文献   

16.
我国部分主推小麦品种组织培养再生能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小麦细胞工程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存在强烈的基因型特异性, 从目前推广的优良小麦品种中筛选不同外植体再生能力强的基因型, 对于提高小麦生物技术育种效率和加速育成品种的生产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全国大面积推广的24个优良小麦品种和抗白粉病优良品系CB037为材料, 连续2年进行花药培养、幼胚培养和成熟胚培养, 统计愈伤组织诱导率、愈伤组织分化率和植株再生率, 分析、评价这些小麦品种(系) 3种外植体的组织培养再生性能。结果表明, 25个小麦品种(系)花药、幼胚、成熟胚的植株再生率分别为0~41.75%、2.25%~531.92%和3.24%~84.34%, 基因型差异显著; 组织培养再生能力以幼胚最强(119.79%), 成熟胚其次(36.23%), 花药最弱(4.91%)。CB037的3种外植体组织培养再生效率均最高, 轮选987、扬麦16、内麦836、科农199、新春6号、郑麦366、郑麦9023、新冬20、烟农19和川麦42幼胚培养植株再生能力表现较强, 新春6号、京冬8号、石麦4185、科农199和轮选987成熟胚培养植株再生率较高, 石麦4185和邯6172花药培养绿苗诱导率较高。小麦组织培养效率与基因型和外植体类型密切相关, 不同品种同一外植体再生能力差异显著, 同一品种不同外植体再生能力也存在显著差异, 并且3种外植体的组织培养再生能力不存在相关性。本研究筛选到不同外植体再生能力较好的优良小麦基因型, 可进一步用于小麦转基因育种和单倍体育种。  相似文献   

17.
针对20世纪80年代中期川、渝麦区育种方向及审定品种与生产实践需要之间的矛盾,从生产发展、市场经济和人民需要出发,分析了当时审定小麦品种较多而推广应用较少的现象,总结了小穗小粒红皮种推广速度慢,农民不愿种植,大穗大粒白皮种推广速度快的原因。提出了“选育商品型高产优质抗病大穗大粒耐穗发芽白皮小麦新品种”的育种新方向。经过二十几年的努力,培育出了‘绵阳25’、‘绵阳26’、‘绵阳27’、‘绵阳28’、‘绵阳31号’、‘西科麦1号’、‘西科麦6号’等白皮小麦新品种,这些品种成为了四川省小麦第6次大更换的当家品种。为四川省和中国的小麦育种、小麦生产及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通过以上品种的推广种植,表明白皮小麦品种在产量、品质、抗病性等方面不亚于红皮小麦品种,而在商品价值、推广速度方面明显优于红皮种。由此认为,突破传统红皮小麦品种容易选育审定的束缚,将市场经济、人们需求、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选育商品型高产、优质、抗病、大穗大粒耐穗发芽小麦新品种将是西南麦区小麦育种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8.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genetic diversity within old and modern common spring wheat (Triticum aestivumL.) varieties cultivated in Siberia and to find out whether old Siberian varieties could be a potential source for genetic diversity in modern wheat breeding in Siberia. A set of 54 varieties was analysed using 22 wheat microsatellite markers (WMS), determining 23 loci located on 19 different chromosomes. In total, 151 alleles were detected with an average of 6.6, ranging from three to 11 alleles per locus. The average genetic diversity value (polymorphic information content) was 0.70. WMS located in the B genome produced more alleles per locus (7.6) compared with WMS located in the A (6.0) and D (6.0) genomes. Genetic similarity values between varieties ranged from 0.19 to 0.96 and were used to produce a dendrogram. With a few exceptions the varieties studied were clustered in two nearly equal groups consisting of predominantly old (released before 1960) and modern (released in 1960‐90s) varieties, respectively. Genetic diversity values within these two groups were similar with 0.60 and 0.58, respectively. The numbers of group‐specific alleles were 34 and 29, respectively. A significant variation in frequencies of 79 shared alleles was observed.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using genomic microsatellite sequences demonstrated that breeding has not resulted in a decrease in the genetic diversity in Siberian spring wheat. However, significant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changes in allelic frequencies of different loci were detected. It may be suggested, that old Siberian common spring wheat varieties are a potential basis for genetic diversity in modern wheat breeding in Siberia.  相似文献   

19.
农艺性状优良冬小麦ph1b系的创造及标记辅助选择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利用改进的桥梁亲本法, 即以阿勃5B缺体为桥梁亲本, 分别与受体冬小麦推广品种(农大95、 京411和京冬8号)和中国春ph1b突变体杂交, 两个组合F1(即5BPh1和5Bph1b单体)再杂交, 后代选择5Bph1b单体与受体亲本5BPh1单体杂交, 仅3个世代就获得了3个冬小麦ph1b中间育种系, 在杂交转育过程中, 我们用先前获得的3个SCAR标记对5  相似文献   

20.
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和检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与面包品质密切相关。为了从目前经常使用的一些HMW-GS检测方法中选择满足试验要求的最佳方法,笔者总结了HMW-GS组成,以及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三种方法检测小麦HMW-GS组成的应用和研究进展,讨论了3种方法检测小麦HMW-GS组成的优缺点,指出常规育种材料或栽培小麦品种优先选择SDS-PAGE和PCR方法检测小麦中的HMW-GS,这两种方法适合对材料中亚基组成进行检测;而含有远缘遗传物质的小麦或近缘种属结合双向电泳或RP-HPLC方法检测HMW-GS,这两种方法适合发现新的亚基类型或对分子量接近的亚基进行检测。最后展望了SDS-PAGE和PCR方法在小麦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