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春小麦茎秆强度与产量性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对不同类型春小麦品种的茎秆强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春小麦品种间茎秆强度有明显的差异,在不同的发育时期不同类型的品种茎基部的抗折能力有明显的不同,在小麦的开花期,乳熟期,蜡熟期和成熟期,分别对小麦茎秆的强度进行测试,抗旱类型小麦品种的茎秆强度为最强。小麦茎秆的强度与产量有明显的关系,随着小麦茎秆强度的增强,其产量也随之增加,小麦的茎秆强度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986。小麦的茎秆强度强,表明小麦的抗倒伏能力强,适合于密植,为小麦的群体协调发育及创造高产提供有利条件,同时给春小麦超高产、优质栽培及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给春小麦高产,优质栽培及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对不同生态类型春小麦品种的茎秆的抗折能力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类型春小麦品种间茎秆的抗折能力有明显的差异,在不同的发育时期不同类型的品种茎基部的抗折能力有明显的不同,在小麦的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抗折能力的大小顺序为:耐湿类型>抗旱类型>肥水类型,耐湿类型小麦品种的抗折能力为最强。小麦抗折能力与产量有明显的关系,试验的研究表明,随着小麦抗折能力的增强,其产量也随之增加,小麦的茎秆强度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991。小麦的茎秆能力强,表明小麦的抗倒伏能力强适合于密植,为小麦群体的协调发育及超高产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春小麦初生根系与生长发育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初生根系对春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对14个春小麦不同品种(系)的初生根进行切除处理测定.结果表明,春小麦不同品种(系)的初生根数目和干重是不一样的,这种差别不仅在幼苗就有表现,而且与以后的性状发育及产量构成密切相关.因此,可以通过室内初生根系的测定来鉴定小麦的丰产性能.  相似文献   

4.
川中丘区不同玉米品种春、夏播茎秆抗倒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川中丘区玉米的茎秆特性与抗倒能力及其产量的差异,鉴选抗倒伏与耐夏播能力强的品种,以四川省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的10个玉米品种为材料,设置春、夏播2个播期,比较研究了吐丝后7 d茎秆的形态特征、基部节间的机械强度与倒伏发生情况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夏播较春播更易发生倒伏;不同品种的茎秆特征、基部节间的机械强度以及籽粒的产量均存在明显差异,而且受播期的影响较大。夏播与春播相比,植株的株高和穗位变高,基部节间变长变细,压碎强度和折断强度下降,抗倒伏能力减弱,产量也降低,但这种变化的幅度在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成单30是一个较好的夏播品种,抗倒能力强,产量也较高;而正红505耐夏播能力相对较弱,但春播抗倒伏能力较强,可作为春播品种进行大面积种植。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抗倒小麦品种周麦22的茎秆生长特性,为抗倒小麦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以生育期基本一致的4个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小麦品种节间生长特性、茎秆机械强度和倒伏指数的差异。结果表明:4个小麦品种的株高、穗下节间长无明显差异。但周麦22基部第二节间长相对较短,节间壁较厚,节间粗度小,同时,周麦22基部第二节间鲜物质密度和干物质密度最大,均与洛麦21、新麦18差异达显著水平。对茎秆机械强度和倒伏指数分析表明,周麦22茎秆机械强度最高,倒伏指数最低,与其他3个品种差异显著。对其茎秆生长特性与倒伏指数相关性分析表明,基部第二节间干重和干物质密度对周麦22号抗倒性影响最大,基部第二节间干重和干物质密度增大可以增强周麦22的抗倒能力。  相似文献   

6.
不同类型春小麦芽期抗旱资源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聚乙二醇(PEG-6000)渗溶液对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农家品种、推广品种、小麦族稀有种、及朝鲜抗旱品种进行干旱胁迫,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春小麦抗性极强的品种其相对发芽率存在差异,推广品种、农家品种和稀有种小麦的相对发芽率接近100%,而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的相对发芽率略低,在选用的国外抗旱品种中没有抗旱性极强和抗旱性强的品种;5种类型春小麦中推广品种和稀有种小麦相对发芽率高,具有丰富的极强抗旱性小麦资源。  相似文献   

7.
水稻抗倒性与茎秆形态性状和化学成分含量间相关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选用抗倒性不同的4个粳稻品种分析水稻抗倒性与茎秆形态性状和化学成分含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抗倒能力强的品种的物理强度和抗倒伏指数大于抗倒能力弱的品种,不同抗倒类型品种间基部1、2节间长度、短轴直径、大维管束数目和物理强度比其它特性有更大的差异;灌浆过程中茎秆的物理强度和抗倒伏指数与节间长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基部茎粗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硅、钾和可溶性糖含量呈正相关。抗倒能力强的品种茎秆硅钾糖含量较高,缩短节间长度,增加茎粗以及提高茎鞘中的钾、硅及可溶性糖总量尤其是灌浆后期茎秆的钾、硅总量等将有利于提高水稻茎秆的物理强度和抗倒伏指数,进而有利于提高水稻的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8.
不同类型高产小麦氮素积累及施氮对策探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赵广才  张保明 《作物学报》1998,24(6):894-898
本文通过对3个不同类型的高产小麦品种的植株定期取样分析测定,讨论了高产小麦全生育期中植株茎秆和叶片氮素含量,积累强度及积累进程的差异及变化,进而探讨了超高产小麦的合理施氮对策。  相似文献   

9.
克字号春小麦新品种选育的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勇 《小麦研究》2001,22(3):18-19
黑龙江省农科院小麦所建所以来,培育出一大批克字号春小麦新品种。如抗旱、丰产、优质的克旱13、克丰6号等。历年播种面积占全省小麦播种面积的85%左右,这些品种为黑龙江省提供了五次大面积的品种更换,使得全省小麦单产和总大幅度提高。本文分析了在克山生态条件下,培育出适宜不同生态区种植的春小麦新品种的原因。在此生态条件下,对小麦的主要病害、抗逆性等性状能进行有效选择,并能培育出适应强的高产品种,因此克山是培育高产春小麦品种的良好基地。  相似文献   

10.
孟兆华 《小麦研究》1998,19(4):23-24
黑龙江省是我国主要春小麦产区之一,常年播种面积在133万公顷左右。黑龙江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依据不同生态条件的要求,在半个世纪的小麦生态育种实践中,选育出53个不同生态类型的高产,优质,多抗春小麦新品种,使黑龙江省小麦进行了6次大面积品种更换,并形成了独特的“克字号”小麦品种群。“克字号”小麦品种群的形成,不仅为东北春麦区的生产做出了卓越贡献,而且也为春小麦育种提供了丰富的动态基因库。  相似文献   

11.
利用光周期主要基因STS分子标记技术,对126份中国黑龙江省春小麦品种和265份引自俄罗斯的春小麦品种(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黑龙江省和俄罗斯春小麦品种光周期基因型分布比率明显不同。在黑龙江省春小麦中,有53份春小麦品种携带有Ppd-Dla基因(光钝型),分布比率为42%,73份品种携带玲d-Dlb基因(光敏型),分布比率为58%。在俄罗斯春小麦中,13份品种携带Ppd-Dla基因,分布比率为5%,252份材料携带Ppd-Dlb基因,分布比率为95%。根据此结果,综合田间性状表现,合理选择两国小麦品种(系)资源作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创造变异类型,可有效拓展黑龙江省小麦育种材料的遗传基拙。  相似文献   

12.
施氮量对黑土条件下春小麦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黑土条件下不同基因型春小麦品种实现优质高效的施氮量,[方法]于2016—2017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温室选用2个中筋春小麦品种‘农麦4号’‘( NM4’)和‘农麦5号’‘( NM5’),2个强筋春小麦品种‘津强7号’‘( JQ7’)和‘津强8号’‘( JQ8’)为材料,采用盆栽方式,研究了3种施氮量0 kg/hm2 (N0)、120 kg/hm2 (N120)、240 kg/hm2 (N240)与品种互作对黑土春小麦籽粒蛋白质及氨基酸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施氮量和品种对春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氨基酸产量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 或P<0.01),且施氮量×品种互作效应显著(P<0.05)。黑土条件下,如果仅从施氮量角度考虑,应采用N 120 kg/hm2的处理实现春小麦优质高效;如果仅从品种角度考虑,要获得较多的蛋白质产量和氨基酸产量,应选用强筋春小麦品种‘津强8 号’;如果从施氮量和品种互作的角度分析,强筋春小麦品种‘津强7 号’×施氮量N 240 kg/hm2,中筋春小麦品种‘农麦5’号×施氮量N 240 kg/hm2能够实现黑土地小麦优质高效。【结论】该研究为黑土区改善春小麦品质的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15份春小麦新品种为研究对象,设置2个播期,即2015年11月3日和2016年3月21日,对不同春小麦新品种在晚播和春播条件下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在同一播期内,不同春小麦品种抽穗期表现出明显差异,收获期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品种间产量比较发现,除宁春45号外,其余材料在春播条件下较晚播表现出减产现象,其中,新春6号、新春11号和新春17号在春播条件下较晚播减产超过了5%,新春37号和新春38号春播时较晚播麦增产10%以上;通过相关分析揭示了在不同播期内小区产量表现出T1 T2的具体原因;从作用力分析可以得出,除茎秆产量外,播期对其他性状的影响最小,主穗粒数和收获指数主要受品种类型的影响;株高、单株穗数、单株粒重、收获指数及小区产量主要受品种类型和播期的共同作用影响较大。因此,选择主穗粒数和收获指数高的品种在临冬播种形成包蛋麦,可以解决北疆地区棉粮轮作的种植模式中粮食产量低的问题,提高新疆地区小麦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14.
重穗型水稻植株抗倒伏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54,自引:4,他引:54  
以18个不同穗重型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重穗型水稻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及其与茎秆的物理性状、机械组织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重穗型品种单穗重大、产量高与其株高的适当增加密切相关。重穗型品种由于单穗重和株高的增加,弯曲力矩加大,但抗折力也明显提高,故而其茎秆抗倒伏能力并未降低。重穗型品种茎秆抗折力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滴灌春小麦蜡熟期抗倒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滴灌条件下以19份春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考察与抗倒性相关的8个农艺性状,并以品种倒伏指数、品种倒伏系数、倒伏指数、倒伏系数及茎秆抗倒指数等5个指标分别对供试材料的抗倒性进行鉴定。以基于5个鉴定指标的抗倒性度量值为评价依据,根据各指标度量值的隶属函数值的变异系数分配各指标的权重,利用加权隶属函数法对供试品种的抗倒性进行综合评价,运用聚类分析法对供试品种的抗倒性进行分类。结果表明,供试材料间抗倒性及相关农艺性状差异显著,供试材料在5个鉴定指标上的抗倒性差异明显。通过加权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得到不同品种抗倒性综合评价值(D值),并将19个小麦品种划分为5种抗倒类型,其中强抗型品种1个,高抗型和普抗型品种各4个,风险型品种6个,易倒型品种3个。简单相关及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茎秆抗倒伏指数与D值呈极限值正相关,茎秆抗倒伏指数可作为小麦蜡熟期抗倒性快速鉴定的参考指标。加权隶属函数法对滴灌条件下小麦品种抗倒伏性综合评价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寒地春小麦晚播技术,可以躲过春季干旱对小麦造成的严重影响。为了探讨寒地春小麦晚播最佳播期和最合理密度,选择当地主栽小麦品种,确定3个播期、3个密度,进行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春小麦晚播时间和不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7.
高必军  李平 《种子》2003,(4):42-44
结合阿坝州实际,试用灰色系统理论中关联度分析法,对14个早熟冬小麦和春小麦品种的单位面积产量、株高等10个性状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品种选择上,两类小麦品种都需要具有千粒重高、分蘖力强的特性,春小麦侧重于穗子较长、冬小麦侧重于有效穗较高;在栽培管理上,两类小麦都需要创造必要的基本苗数,春小麦要早施追肥、促根增蘖,冬小麦要适施追肥、巧施孕穗肥,保证群体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8.
分析常规库存条件下,贮藏春小麦种子发芽能力变化特点,为春小麦种子长时间贮藏提供实践依据。试验用15份春小麦材料,连续测定了2009—2017年间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并对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随贮藏年限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小麦种子在常规库存条件下,发芽势和发芽率随贮藏年限的增加逐年降低,发芽势的年降速率快于发芽率的年降速率;小麦品种间发芽势和发芽率随贮藏年限的变化存在差异性;同一小麦品种,会受到品种和收获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在不同环境下种植与收获,发芽势和发芽率随贮藏年限的变化会有不同。由此认为在检测库存小麦种子发芽力时,应按照不同贮藏年限、不同品种、同一品种不同来源等,对种子分批逐个检测,不能随意替代。  相似文献   

19.
为分析不同播期全膜覆土春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因素的变化,采用全膜覆土穴播方式,以春小麦品种‘定西40’为试材进行分期播种试验,对春小麦的发育期出现时间、生物量、产量因素等进行观测。结果表明,播期对春小麦的发育期有着明显的调节作用,随着播期的推迟,全生育期明显缩短,晚播春小麦全生育期较早播春小麦缩短5天左右;播期推迟,春小麦营养生长时间缩短,生殖生长时间延长,晚播春小麦单株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的出现时间较早播春小麦出现时间提前3天左右,最大增长速率增大;晚播春小麦小穗数显著高于早播春小麦;全生育期晚播春小麦土壤重量含水率高于早播春小麦。表明,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适当推迟小麦播种更利于小麦增产。  相似文献   

20.
小麦品种抗倒性评价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以抗倒性不同的15个高产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通过进一步的力学分析,提出了“品种倒伏指数”的新概念。经实际应用于品种抗倒性的评价,证明“品种倒伏指数”综合考虑了植株的重心、重和茎秆机械强度等因素的影响,能客观、准确地评价品种的抗倒性。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茎秆机械强度与品种抗倒性关系最为密切。根据不同品种的抗倒性差异,应用系统聚类法首次将品种划分为高抗型、普抗型、中间型和易倒型四种抗倒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