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种子》2020,(5)
对从黄改系人工合成群体中新选的20个玉米自交系进行抗茎腐病和瘤黑粉病鉴定,并对其进行配合力分析以及遗传参数估算。结果表明:自交系H 7,H 9,H 12,H 13,H 19抗瘤黑粉病和茎腐病;H 9在穗长,穗粗,穗行数,百粒重,出籽率和产量上一般配合力较高;郑58×H 10产量特殊配合力较高。  相似文献   

2.
DF8810是吉林省先美达种业有限公司、扶余市优翔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吉林省昊翔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以自交系M15A386为母本、自交系H09B38为父本杂交育成的早熟、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玉米新品种。两年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较对照品种德美亚3号增产6.0%,生产试验中较对照品种德美亚3号增产6.8%;植株株型紧凑,中抗玉米螟,抗玉米大斑病、茎腐病、丝黑穗病。2022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吉审玉20220103。  相似文献   

3.
中国玉米抗病育种的若干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玉米生产中的主要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和矮花叶病。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对上述病害的抗性,主要表现为受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不同玉米材料,抗病性有明显差别。F_1的抗病性,倾向抗病亲本或比亲本的平均病级低。实践证明,采用轮回选择法和利用多细胞质杂交种是行之有效的玉米抗病育种途径。  相似文献   

4.
在P群玉米种质沈137抗病鉴定结果的基础上,系统评价了沈137高抗弯孢叶斑病、灰斑病,兼抗大斑病、小斑病、南方锈病、穗腐病、茎腐病、丝黑穗病和矮花叶病等9种病害的抗病性及其抗病基因丰富而稳定的遗传特性。沈137是国内骨干自交系中抗病种类最多的自交系之一。充分利用沈137这类多抗资源及深入挖掘其应用潜力将成为应对玉米病害突发所带来生产隐患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玉米穗腐病是一种严重危害玉米生产的真菌性病害,而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玉米育种上应用的大多数自交系缺少对穗腐病的抗性。玉米穗腐病抗性位点的挖掘和抗病基因的克隆,对玉米穗腐病的遗传改良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通过转录组测序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方法进行玉米拟轮枝镰孢菌穗腐病抗性位点的挖掘并初步确定候选基因。抗病自交系法A和感病自交系掖81162的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人工接种拟轮枝镰孢菌后7d两个自交系的差异表达基因有10,761个。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5个与穗腐病抗性显著相关的SNP,这些SNP分布在1号和9号染色体上。通过比对B73 RefGen_v3并注释,发现SNP位点附近涉及的基因包括酰基激活酶1过氧化物酶体、蛋白磷酸酶2C 48、镁转运蛋白、受体蛋白激酶CRINKLY4和锌指CCCH域蛋白19。将在转录组测序中获得差异表达基因和全基因组选择中关联到的基因进行比对,发现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中关联到的锌指CCCH域蛋白19同时也是转录组测序中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表明锌指CCCH域蛋白19可能与玉米拟轮枝镰孢菌穗腐病的抗性相关。本研究结果不仅能为抗病基因的克隆和玉米的抗病分子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重要的遗传资源,而且能为玉米和病原菌的相互作用机理的解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2005—2007年辽宁省玉米区试品种抗病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2005-2007年辽宁省玉米区试参试品种对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灰斑病、茎腐病和丝黑穗病的抗病性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对弯孢菌叶斑病和茎腐病表现为中抗以上水平的数量逐年略有下降,对灰斑病和大斑病表现为抗性水平的品种数量逐年提高,对丝黑穗病表现为抗性水平的品种数量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7.
病害是影响玉米生产的重要生物逆境,培育抗病品种是玉米病害防控最为经济、有效和环保的策略。本研究以我国“十三五”期间国家东华北春玉米区域试验(中早熟、中熟和中晚熟3个熟期组)中724份(次)参试品种的病害鉴定数据进行分析,病害包括玉米大斑病、丝黑穗病、禾谷镰孢茎腐病、灰斑病和禾谷镰孢穗腐病。结果表明, 5种病害抗性级别以中抗和感病为主,中早熟、中熟和中晚熟组的这2个级别分别占总数的82.94%、84.12%和72.46%;中晚熟组抗性强于中熟和中早熟,中早熟、中熟和中晚熟组达到中抗(MR)以上的品种分别占总数的50.24%、56.37%和69.33%,其中,达高抗(HR)的分别占4.52%、4.41%和7.84%,达抗(R)的分别占8.73%、10.59%和18.88%;大斑病和灰斑病的抗原较为缺乏,均无高抗品种,中早熟组达到抗(R)以上水平的病害排序从高到低是禾谷镰孢茎腐病、丝黑穗病、禾谷镰孢穗腐病、灰斑病和大斑病,中熟组排序是禾谷镰孢穗腐病、禾谷镰孢茎腐病、丝黑穗病、灰斑病和大斑病,中晚熟组排序是禾谷镰孢穗腐病、禾谷镰孢茎腐病、丝黑穗病、大斑病和灰斑病;年际间鉴定结果受气候环境影响较...  相似文献   

8.
为改善国内玉米种质遗传基础狭窄、缺少优良抗性种质资源的状况,在500余份外引玉米材料中,鉴定筛选优良的抗病、抗逆基因,通过与国内骨干系杂交或组建抗病、抗逆群体,鉴别筛选含抗病、抗逆基因的材料回交纯合,再通过配合力测定,最终选育出新的优良自交系用于国内杂交种的选育,由此鉴定筛选出高抗锈病的材料25份、高抗大斑病10份、高抗穗腐病2份、高抗小斑病1份、高抗灰斑病2份、特早熟材料5份等,其中有现已标记定位出的不同抗大斑单基因的玉米材料8份,现已标记定位出的不同抗锈病基因的玉米材料25份,经进一步的遗传改良,获得超过35份抗病、抗逆自交系,利用新的抗逆自交系选育出特早熟玉米新品种植9831。  相似文献   

9.
采用摩擦接种的方法对81份材料的玉米矮花叶病抗性进行了鉴定,从中筛选出了20份高抗材料,25份抗病材料。抗性鉴定结合杂种优势群的划分结果表明,大部分的抗病材料来自P群和唐四平头类群,而瑞德群、兰卡斯特类群和自330类群的大部分自交系均高感玉米矮花叶病,不同杂种优势类群间的抗性有极显著的差异,据此将中国主要的五大优势群自交系粗略地划分为三大抗性类型,一是高抗类型,仅包括P群的自交系;二是中抗类群,仅包括唐四平头群的自交系;三是感病类群,包括瑞德、兰卡斯特和自330三大类群的自交系,在此基础上对玉米矮花抗性杂优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从2014—2016年连续3年对43份来自美国、法国、俄罗斯和德国的玉米资源进行了抗大斑病人工接种鉴定, 筛选到高抗玉米大斑病材料7份, 抗病材料1份, 中抗材料6份, 抗性材料占鉴定总材料的比例为32.6%。利用F2群体, 对7份高抗材料进行了大斑病抗性遗传分析, 抗感植株分离比例和适合性测验证明, 自交系A04、F02、F05和R01对大斑病的抗性可能是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抗谱分析表明, 自交系A04、F02、F05和R01携带的抗大斑病基因不同于Ht1Ht2Ht3HtN, 可能是新的抗病基因。该研究结果可为今后我国玉米大斑病抗性种质的引进及改良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优质蛋白早熟玉米单交种陕单17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优质蛋白早熟玉米单交种陕单17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专用玉米研究室,1996年用高赖氨酸自交系Y77QPM为母本,用高赖氨酸自选自交系Y76QPM为父本杂交育成。经过2000—2001年国家玉米区试黄淮海A组试验,2002年国家玉米区试黄淮海夏玉米组生产示范试验,表现出赖氨酸含量0.46%,蛋白质含量11.53%,较普通玉米对照农大108早熟6天,综合抗性好,产量与普通玉米对照接近,可籽粒饲用和粮饲兼用等特点。推荐国家审定,适宜在陕西乃至黄淮海区夏播或春播地区推广种植。陕单17QPM早熟、抗倒、抗病,采用普通玉米骨干杂优模式“黄改系×兰卡斯特群”,采取回交、自交交替转育,其亲本导入亚热带种质,组材新,方法优,它的籽粒品质是本届区试中唯一达到国家普通玉米一等,食用玉米一等,饲用玉米一等,优质蛋白玉米二等的品种,黄淮海夏播区新一代优质蛋白玉米接班品种,该品种已申报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  相似文献   

12.
张启东  赵仁全  程小芳 《种子》2004,23(10):76-78
为了适应贵州省玉米产区寡照多湿、病虫害严重、间套作较普遍的实际情况,选育适应贵州省玉米产区较复杂的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的杂交玉米,我们选育了抗病虫抗倒伏杂交玉米--黔北二号.该品种全生育期122 d,株高238 cm,穗位高98 cm,穗长19.4 cm,穗行数14行,行粒数40粒,百粒重36g,出籽率89%,单穗粒重155.8g.一般产470~650kg/667m2.中抗大斑病、抗小斑病、感丝黑穗病、中抗纹枯病、抗茎腐病、中抗矮花叶病、高抗玉米螟.其中对小斑病、茎腐病和玉米螟的抗性均比对照农大108高一个级别.适宜贵州省贵阳市、遵义市、铜仁地区、黔东南州、黔南州等适宜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3.
早熟玉米新品种陕单21号的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单21号(陕单9704)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玉米研究所1997年以自交系武464和K22杂交育成的早熟玉米新品种。2000—2002年各级产量试验中表现稳产、早熟、高产,抗病性强,适应性好,适宜我省关中中西部地区种植,种植密度一般为每公顷4.5万—5.0万株为宜。2003年3月通过陕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陕单21。  相似文献   

14.
玉米几种病害抗病性与单株粒重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13-2014年对36个玉米自交系的农艺性状及几种病害抗病性进行调查,通过简单相关分析及灰色关联度分析对病害杭性与产量的相关性及密切程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单株粒重与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等性状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大斑病杭性及弯抱叶斑病抗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在所研究的几种病害中,大斑病杭性与单株拉重的关系最为密切,关联度为0.854,在玉米品种选育过程中可以优先考虑大斑病杭性。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玉米制种已发展为甘肃河西、沿黄灌区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新沈单10号是沈阳市农科院以K12为母本、137为父本育成的高产、优质、抗病玉米新杂交种.现将新沈单10号的覆膜高产制种技术要点总结如下:1亲本特征特性母本K12幼苗茎绿色,长势弱,顶土能力差;株高240cm,穗位高135cm,株型紧凑,叶片上冲,全株18片叶,穗位叶片数10~11片;雄穗分枝5~7个,花丝红色,雌雄协调;果穗圆筒型,穗轴红色,穗长14.5cm,穗行数14~16行,行粒数30粒左右;籽粒桔红色,硬粒型,千粒重350g;生育期125~130天,高抗倒伏,中抗玉米大小斑病和黑粉病,感红叶病和穗腐病.  相似文献   

16.
玉米种质资源抗腐霉茎腐病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腐霉茎腐病(Pythium stalk rot)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2013—2016年, 对1213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了抗肿囊腐霉(Pythium inflatum)茎腐病的鉴定与评价。在1213份玉米种质中, 鉴定出高抗肿囊腐霉茎腐病的材料207份, 占鉴定总数的17.1%, 主要来自中国的内蒙古、河北、山西及美国等地。抗性材料159份, 占鉴定材料数的13.1%, 主要由源自中国的内蒙古、云南、山西和美国等地的种质构成。由此可见, 玉米种质中存在较为丰富的抗腐霉茎腐病资源, 且抗性水平与地理来源有关。自交系和农家种中对肿囊腐霉茎腐病表现高抗的种质分别占鉴定种质总数的18.7%和10.6%, 表明自交系中高抗肿囊腐霉茎腐病资源较农家种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17.
穗腐病是我国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穗腐病的安全有效措施。抗性资源是开展抗病育种的物质基础。本研究优化和完善了玉米种质抗镰孢穗腐病精准鉴定的方法,比较分析了花丝通道注射接种和果穗注射(创伤)接种鉴定的穗腐病抗性,发现2种方法鉴定出的抗性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相关系数r≥0.90)。2018—2020年,在北京昌平和四川西昌,利用花丝通道注射接种法,对690份代表性玉米种质进行了抗拟轮枝镰孢穗腐病的精准鉴定与评价,筛选出H446、YCF、辽2309、吉资1055、Y1723、XF8-3、铁97085等35份具有稳定抗性的种质,占比为5.07%。6个环境下玉米对拟轮枝镰孢穗腐病抗性的相关系数为0~0.48,同一年度(2018、2019和2020年)2个鉴定点穗腐病抗性值之间的r值分别为0.03、0.20和0.15,3个年度间穗腐病综合抗性的相关系数为0.20、0.30和0.35,表明在不同环境下玉米对拟轮枝镰孢穗腐病的抗性反应存在较大差异。在辽宁沈阳和四川西昌共6个环境下,对690份种质进行了抗禾谷镰孢穗腐病精准鉴定, 6个环境下玉米种质抗性的相关...  相似文献   

18.
玉米茎腐病与品种抗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振华 《种子》1997,(4):41-44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玉米茎腐病的危害,玉米茎腐病的症状特点及玉米茎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分布,讨论了玉米品种对茎腐病的抗性,抗性遗传及影响抗性的环境因素,提出了玉米抗茎腐病的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从病原菌种类及危害症状、病情发生规律、抗病性鉴定方法、抗性机制与抗性遗传规律、防治措施等方面综述了玉米穗粒腐病的研究进展,结合生物学发展现状,提出生物技术在玉米抗穗粒腐病育种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20.
多抗优质玉米自交系‘早48’的选育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玉米育种和生产上种质遗传基础狭窄,缺乏抗病优质自交系的问题,以国内自交系‘掖478’与含有热带血缘的外引杂交种后代选系‘P249’杂交、回交及多代自交,培育出具有温-热带种质的多抗优质自交系‘早48’。该自交系抗茎腐病、矮花叶病、小斑病、大斑病、穗腐病等多种病害;籽粒粗蛋白、粗淀粉含量高,品质优良;株型紧凑,秆矮抗倒,配合力高,适应性广。利用‘早48’自交系组配育成的‘强盛31’、‘晋单44’、‘忻玉110’、‘咏丰1号’、‘晋阳2号’、‘晋单70’等6个杂交种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这些新品种已在中国东华北早熟区、黄淮海夏播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