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应用RAMP分子标记分析小豆栽培型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42对引物组合,对93份小豆栽培型种质资源的基因组DNA进行了RAMP分析,得到308条扩增谱带,其中297条(96.43%)具有多态性,每对引物组合可扩增出3~17条多态性谱带,平均7.1条,总遗传多样性指数或平均期望杂合度(Ht)达0.693,表明小豆栽培型种质资源内存在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小豆种质间遗传距离变异幅度为0.066~0.494,平均值为0.281,表明来源于不同生态区的小豆栽培型种质间的亲缘关系较近;利用RAMP扩增谱带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可将93份小豆栽培型种质材料中的91份区分开,并划分为5个类群;其RAMP分子标记表现出明显的生育特性和生长习性趋同性,及一定的地域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应用RAPD标记检测小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检测野生型、半野生型及栽培型小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对进一步探讨小豆的起源地、品种分化和传播途径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本研究用RAPD标记方法对来自中国、日本、韩国、不丹、尼泊尔、越南等6国99份小豆种质资源DNA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检测。7个引物共检测到102条带,具有多态性的谱带100条,其中7条带仅存在于单个材料  相似文献   

3.
应用SSR标记对小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丽侠  程须珍  王素华  梁辉  赵丹  徐宁 《作物学报》2009,35(10):1858-1865
利用24对SSR引物对158份栽培小豆及18份野生小豆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栽培小豆的遗传变异水平显著低于野生小豆,其中18对引物在栽培小豆中能检测到多态性,平均等位变异数为3.0个,21对引物在野生小豆中能检测到多态性,平均等位变异数为2.6个。栽培小豆种质间平均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724,野生小豆间为0.605。基于类平均法的聚类分析可以将栽培小豆和野生小豆区分开,这与主坐标分析的结果基本吻合。不同来源的栽培小豆群体间也有一定的遗传分化。SSR分析不仅验证了小豆品种间的遗传背景与其系谱来源相吻合,而且揭示了同名种质天津红小豆之间的遗传差异。本研究为我国小豆种质资源育种及SSR标记在小豆多样性分析、基因标记、品种鉴定等工作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利用24对TRAP引物对16个玉米自交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目的是探讨利用TRAP标记进行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杂种优势群划分的价值及可行性.结果共扩增出475条具多态性的谱带,平均多态性信息量为0.9044,平均多态性比率为84.8%.通过聚类分析将16个自交系分为5个类群,其划分结果与系谱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表明TRAP标记是一种适合于玉米种质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5.
新疆薰衣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应用ISSR标记对19份薰衣草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100条引物中筛选出9条多态性明显的引物,19份材料DNA共扩增出94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40条,多态性比率为42.6%,平均每个引物扩增条带数为10.4条;9条ISSR引物可将所有样品完全分开,当遗传相似阈值为0.69时,可将样品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群13个品种(系)可分为2个亚类,第Ⅱ类群5个品种(系)可分为2个亚类,第Ⅲ类群1个品种(系)。样品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325~0.975(平均0.737)。群体的有效等位基因数、基因多样度、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1.454 0、0.280 5和0.435 4。研究结果表明,19个新疆薰衣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水平处于较高。  相似文献   

6.
采用SRAP分子标记对21份香蕉种质的遗传多态性进行分析。从648对引物中筛选出38对多态性强、条带清晰的引物,共扩增出215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10条,占总带数的97.67%。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DNA带数是5.66条,多态性带数是5.33条。供试香蕉种质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在0.414~0.963之间,平均相似系数为0.725。UPGMA法构建的系统树和主坐标分析(PCA)结果基本一致:21份香蕉材料可划分为3个类群,除尖苞蕉(AA)和粉蕉(ABB)分别归为Ⅱ和Ⅲ两个类群之外,其余17份种质归为第Ⅰ类群,包含14份香芽蕉(AAA)、2份大蕉(ABB)及1份金手指(AAAB)。基因型为AAA和ABB(大蕉)的供试香蕉种质并不被简单地划分成两类,且部分基因型相同的香蕉种质之间也没有表现出紧密的亲缘关系。另外,供试香蕉种质对枯萎病的抗感性与其聚类群之间也没有明确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AFLP分析小豆种(Vigna angularis)内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利用12对AFLP引物,对来自于世界6个国家的146份小豆(Vigna angularis)栽培变种(var. angularis)和野生变种(var. nipponensis)种质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得到580条清晰的显带,其中313(53.93%)条呈多态性,平均每对AFLP引物得到26.08条多态性带;平均遗传距离0.35,变异幅度为0.00~0.87.利用AFLP多态性数据进行的Jaccard''s遗传距  相似文献   

8.
应用ISSR分子标记绘制红麻种质资源DNA指纹图谱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6份红麻种质资源为材料, 对UBC807~UBC80等80个ISSR引物进行筛选, 筛选出多态性好的ISSR引物20个。利用这20个ISSR引物扩增来自国内外84份红麻种质资源, 共获得230条谱带, 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11.5条谱带, 其中多态性谱带185条, 多态性条带比率为80.43%, 表明供试的红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以供试84份红麻种质资源的ISSR扩增谱带为基础, 建立了供试材料扩增条带指纹数据库的Excel文件。根据指纹图谱唯一性原则, 采用自行开发的DNA指纹数据分析软件, 再从20个多态性好的ISSR引物中遴选出UBC 813、UBC 825、UBC 836、UBC 888和UBC 889引物, 绘制出82个红麻种质资源的DNA指纹图谱, 为红麻种质资源分子身份证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西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AFLP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AFLP指纹图谱分析技术对57个西瓜材料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18对AFLP引物共产生709条DNA带,平均每个引物组合扩增出39.4条带,其中440条为多态性带,占总带数的61.4%;根据DNA谱带计算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其变化范围在0.24~0.99之间,平均相似系数为0.70,说明西瓜品种间遗传基础狭窄.用NTSY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57个西瓜品种被划分为2个类群.其中类群1包括1个野生西瓜,类群2均为栽培种.在类群2中引进的资源聚在一起,杂交种和双亲或其一聚在一起.此外,本研究表明,AFLP指纹分析技术具有很高的分辨率,能够揭示西瓜品种间的差异,是鉴定西瓜品种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0.
利用AFLP指纹图谱分析技术对57个西瓜材料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18对AFLP引物共产生709条DNA带,平均每个引物组合扩增出39.4条带,其中440条为多态性带,占总带数的61.4%;根据DNA谱带计算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其变化范围在0.24-0.99之间,平均相似系数为0.70,说明西瓜品种间遗传基础狭窄。用NTSY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57个西瓜品种被划分为2个类群。其中类群1包括1个野生西瓜,类群2均为栽培种。在类群2中引进的资源聚在一起,杂交种和双亲或其一聚在一起。此外,本研究表明,AFLP指纹分析技术具有很高的分辨率,能够揭示西瓜品种间的差异,是鉴定西瓜品种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1.
利用SSR标记分析野生小豆及其近缘野生植物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8对SSR引物对96份野生小豆资源、小豆近缘野生植物及栽培小豆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255个等位变异,平均每对SSR引物9.10个,多态信息含量的变异范围从0.374到0.865,平均为0.722。野生小豆材料和近缘植物Vigna minima遗传变异丰富。来自不同地域的野生小豆材料具有大量特异等位变异,基于非加权成组配对算术平均法的聚类分析可将不同地理来源的野生小豆单独分群,且与主坐标分析的结果相一致。4份栽培小豆材料与日本野生小豆遗传距离较近,表明目前国内小豆育种中较多使用了含有日本血缘的小豆材料,以及国内野生小豆资源的搜集和利用工作落后于日本。本研究对国内野生小豆资源的搜集和保存具有指导意义,并可以为这些资源的评价、利用和优异基因的发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分子标记具种属间通用性可提高其利用效率,并降低标记开发成本。本研究基于Roche 454超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普通菜豆基因组测序结果,共开发了560个普通菜豆基因组SSR标记。利用2份普通菜豆品种对标记进行初步筛选,有421个标记能够有效扩增。用新开发的标记分析16份豇豆和16份小豆的通用性。结果显示,185个普通菜豆基因组SSR标记在豇豆中能有效扩增,通用性比率为43.9%;161个SSR标记在小豆中能有效扩增,通用性比率为38.2%;在豇豆和小豆中都能获得有效扩增条带的标记共138个;并且普通菜豆基因序列SSR标记在豇豆和小豆中的通用性比率高于基因间序列SSR标记。通用性标记的多态性分析表明,豇豆和小豆的多态性比率分别为34.0%和24.8%;且豇豆和小豆中基因间标记的多态性都比基因内标记的多态性高。上述通用性标记为豇豆属作物的多样性评价、连锁图谱的构建及基因定位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13.
胡萝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RAPD技术对34份胡萝卜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以探明各材料间的亲缘关系、遗传多样性及其分类,为进一步利用和创新品种提供参考信息。结果表明,20条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39个DNA片段,其中99条带表现出多态性,占总带数的76.74%,对其进行数据化处理后聚类,34份胡萝卜材料可划分为5个类群。材料的归组与根形、根长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湖南省饭豆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促进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本研究利用RAPD和ISSR标记分析了源于湖南省各地36份古老饭豆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并采用UPGMA方法进行了遗传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2个RAPD引物和4个ISSR引物在供试材料中共扩增产生81条带型清晰的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产生5.06个条带;其中59个为多态性条带,占总扩增条带的72.84%,具有多态性引物的PIC值在0.397~0.968之间;通过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表明供试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605~0.877之间,供试材料被分为4大类,且聚类结果表现明显的地域特征。本研究结果可为本省饭豆种质资源保护和育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地理来源分组和利用表型数据构建中国小豆核心种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徐宁  程须珍  王素华  王丽侠  赵丹 《作物学报》2008,34(8):1366-1373
中国国家种质库里保存着4 877份小豆(Vigna angularis)种质资源,但仅有部分资源在小豆的改良中被利用。构建小豆核心种质, 不但能简化管理, 而且可以提高遗传资源在小豆改良中的利用效率。根据我国小豆的地理来源进行分组, 在分组的基础上利用表型数据, 以类平均法聚类构建了中国现有小豆核心种质, 共435份资源, 占资源总量的8.92%, 涵盖98.3%的表型变异类型, 控制不同性状表型相关的相互适应的遗传复杂性在核心种质中也得到了适当的保持。不同性状的均值t测验、方差F测验、表型频率分布、χ2测验等分析表明, 所构建的小豆核心种质可以作为整体资源的代表性样本, 在小豆种质资源的充分利用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T.R. Sharma  S. Jana 《Euphytica》2002,127(3):327-333
The diversity among 52 landraces and cultivars of tartary buckwheat (Fagopyrum tataricum Gaertn.) and one accession of its wild ancestor, F. tataricum ssp. potanini Batalin, from diverse geographic origins was examined using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APD-PCR) markers. Eighteen primers produced a total of 240 fragments, of which 153 (63.75%) were monomorphic and 87 (36.25%) polymorphic bands. UPGMA-based pairwise Jaccard’s coefficient of similarity was used to deduc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53 genetically diverse accessions. The similarity between cultivated tartary buckwheat accessions ranged from 0.61 to 1.00. Four distinct clusters were formed which corresponded well with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the tartary buckwheat. Nepalese accessions showed maximum diversity followed by Chinese accessions. Tartary buckwheat accessions from the Himalayan region of northwestern India revealed a narrow gene pool. The wild buckwheat accession did not group with any of the three cultivated tartary buckwheat groups, and formed its own single-entry group. Genetic similarity (0.59) of Chinese buckwheat accessions with the wild ancestor reaffirmed that cultivated tartary buckwheat originated in the Yunnan province of northwestern China. Consistent with some earlier reports, our study demonstrated the usefulness of the RAPD technique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plant genetic resources and assessment of diversity between species.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7.
我国小豆种质资源形态多样性鉴定与分类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对224份小豆种质资源的形态多样性进行了研究鉴定, 结果表明, 我国小豆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 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035, 高于国外材料(0.827)20.1%. 通过多变量的主成分分析, 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一共代表了小豆形态多样性的56%. 基于形态性状, 把224份小豆种质聚类并划分为三大组群, 第一组群, 生育期较长, 植株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