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冬小麦新种质灌浆时间与千粒重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390份冬小麦资源品种(系)的抽穗期、灌浆时间与千粒重的试验分析表明:冀东冬小麦的抽穗期主要在5月1-14日之间,而5月7-12日是抽穗的高峰期.达到总量的80.4%;灌浆时间在35~45d之间.以37~41d的品种最多占品种总数的88.2%.随抽穗的推迟、灌浆时间的缩短千粒重呈显著下降趋势.相关系数分别为r=-0.4365和r=0.8924.  相似文献   

2.
抽穗结实期的温度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试验通过中粳稻在不同抽穗结实期的温度与产量变动情况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水委在穗数和每穗粒数基本确定的情况下,对产量影响最大的为抽穗结实期的日均温。当抽穗期(6天)日均温为25.1℃、灌浆结实期(10天,花后10-20天)日均温24.7℃、抽穗至成熟期日均温23.5-24℃时,结实主张千粒重高,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3.
以江苏沿海滩涂主栽常规粳稻南粳9108和淮稻5号为试材,研究不同盐胁迫处理包括对照(CK,盐浓度0)、中盐(medium-salinitystress,MS,盐浓度0.15%)和高盐(high-salinitystress,HS,盐浓度0.3%)对水稻籽粒灌浆及产量形成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中盐和高盐胁迫均显著降低水稻产量,降幅分别为26.3%和57.7%(两品种平均);盐胁迫处理下,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显著下降。(2)盐胁迫显著降低穗长、每穗强势粒和弱势粒籽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其中强势粒结实率和千粒重的降幅均低于弱势粒。(3)盐胁迫下,水稻植株抽穗期和成熟期干物重以及抽穗期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显著下降,但收获指数明显增加。此外,抽穗后15d和30d盐胁迫处理的叶片净光合速率和SPAD值均显著低于对照。(4)盐胁迫降低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但达最大灌浆速率时间和有效灌浆天数有所增加;盐胁迫提高了强势粒和弱势粒有效灌浆天数,但平均灌浆速率显著下降,其中强势粒灌浆量的降幅低于弱势粒。(5)盐胁迫下,籽粒腺苷二磷酸焦磷酸化酶(AGPase)、淀粉...  相似文献   

4.
我国北部冬麦区小麦品种籽粒灌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曾浙荣  庞家智 《作物学报》1996,22(6):720-728
1992 ̄1994年在北京对华北6省市以及国外近年来育成的一些冬小麦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进行了研究。在每亩40万穗左右,亩产400kg的条件下,决定籽粒产量的最重要性状是千粒重;而决定千粒重的主要因素是平均灌浆速率(AR)。山东品种的千粒量和AR在6省市为最高。采用Logistic方程对籽粒灌浆过程进行拟合并求得有关灌浆参数。开花早的品种灌浆速率(R,Rmax)高,灌浆持续时间(T)较长,千粒重也高  相似文献   

5.
周竹青  朱旭彤 《种子》1997,(5):18-21
利用32P示踪技术研究了湖北省小麦新品种(系)在抽穗期、灌浆期吸收32P的动态及根系活力。结果表明,从各器官比活度看,孕穗——抽穗期内,茎、叶、穗相差不大;抽穗——灌浆期则叶明显高于茎和穗。从各器官总活度看,茎总活度在两个阶段均超过了其它部位。从各器官32P运输速率看,抽穗期为茎>叶>穗;灌浆期则为茎>穗>叶。抽穗期根伤流量与单株总运输率有显著正相关(r=0.6761*)。  相似文献   

6.
夏玉米灌浆与温度,籽粒含水率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试验以三个紧凑型玉米品种为材料,通过分期播种对夏玉米灌浆与温度,籽粒含水率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夏玉米达到安全成熟,其灌浆期需活动积温≥1100-1150℃,有效积温≥500-550℃。灌浆在候平均温度11.7-11.9℃的低温环境下仍能保持一的强度,千粒重日增量达1.6-4.4克。灌浆高峰期的持续时间及灌浆强度在平均温度(14.4-15.8℃)较低时,都有所缩短和减弱。研究表明,夏玉  相似文献   

7.
不同栽培措施下冬小麦灌浆模拟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1994年在河北省衡水市邓庄中加合作试验站 ,结合田间试验对不同管理措施下冬小麦的灌浆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粒重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灌浆时间和灌浆强度 ,小麦子粒的灌浆过程可用Logistic函数描述。小麦生长前期的水分胁迫有利于加快其发育过程 ,促使早抽穗灌浆。灌浆期较好的水分状况可延缓小麦的灌浆进程 ,但较大灌浆速率持续的时间较长 ,千粒重的潜力值较大。小麦的群体密度是影响收获千粒重的主要因素之一 ,随着穗密度的增大 ,灌浆速率和千粒重逐渐降低。随着施N量的增加 ,小麦的千粒重降低 ,这主要与施N的增穗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贵州高原夏秋麦籽粒灌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赵致  李家修 《作物学报》1998,24(1):110-117
本文据1992-1995年试验结果,以Logistic方程拟合贵州高原不同夏秋麦品种的籽粒灌浆过程并计算出有关籽粒灌浆参数,发现不同夏秋小麦品种灌浆特性有所不同。通径分析灌浆参数与千粒重的表明,籽粒平均灌浆速度和最大灌浆速度是影响夏秋麦千粒重的两个主要因素。且两因素间有极显著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缓增期和渐增期日数以及快增灌浆速率对千粒重作用显著;缓增期日数与渐增期日数间有极显著负相关,快增期灌浆  相似文献   

9.
利用logistic曲线方程对冀西北地区3个裸燕麦(莜麦)品种,4个不同播期的灌浆进程进行了拟合,对获得的曲线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裸燕麦灌浆进程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K值的大小与产量的高低没有直线相关性。(2)中等生育期品种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受播期的影响最大,长生育期品种受影响最小。(3)随着播期的延后,短生育期品种和中等生育期品种表现为先增产后减产,而长生育期品种的产量则持续降低。(4)最大灌浆速率出现在灌浆中期,中期的千粒重增加量最高,约占总灌浆干物质积累量的58%;前期次之,后期最低。(5)该地区各品种裸燕麦均为最大灌浆速率出现在8月中旬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高温对一季晚稻结实率与产量的影响及其防御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寻找湖南省主推一季晚稻品种最佳播种期,避开水稻幼穗分化的减数分裂期与抽穗期的高温热害,通过分期播种,研究不同时期的气温对一季晚稻品种幼穗分化的减数分裂、抽穗灌浆结实及产量的影响,同时调查了湖南省大面积生产的高温热害。研究与调查结果表明:在湘中地区,生育期相对较长的一季晚稻品种最佳播种期是5月20日左右,生育期相对较短的一季晚稻品种最佳播种期是5月30日左右,最安全的幼穗分化的减数分裂期是8月13日后,最安全的抽穗灌浆期则是8月下旬。  相似文献   

11.
高产冬小麦群体光合能力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1,自引:12,他引:79  
董树亭 《作物学报》1991,17(6):461-469
研究了高产麦田群体光合速率变化及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群体光合速率在整个生育期内的变化呈单峰型曲线,开花前后达最大值。大播量、大群体前期群体光合上升快,高峰期进入早,后期下降迅速;小播量,小群体则有利于后期群体光合能力的提高和保持。群体光合速率受单茎的发育状况、叶面积指数及光能截获率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2.
小麦灌浆期上三叶叶绿素含量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探讨灌浆期小麦上三叶叶绿素含量与产量和品质性状之间的关系,以49个基因型为参试材料,对上三叶叶绿素含量、穗粒数、千粒重、穗粒重、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基因型间、上三叶间、不同灌浆期间叶绿素含量均存在较大差异,基因型间穗粒数、千粒重、穗粒重、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也存在较大差异;上三叶叶绿素含量与穗粒数、千粒重、穗粒重、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5月10日倒三叶、5月15日倒二叶和倒三叶、5月19日倒二叶和倒三叶与穗粒数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5月19日旗叶和倒二叶和5月24日上三叶(旗叶、倒二叶和倒三叶)与千粒重均达显著或极显著相关,5月10日倒三叶、5月15日倒二叶和倒三叶、5月19日上三叶(旗叶、倒二叶和倒三叶)和5月24日旗叶和倒二叶与穗粒重相关性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除5月10日旗叶外其他叶绿素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灌浆期上三叶叶绿素含量对产量和品质性状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同一穗上弱势粒占强势粒千粒重的百分比表示籽粒相对充实度。2003-2004年在大田条件下,通过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了籽粒灌浆、充实度和相对充实度的动态,探讨了籽粒相对充实度化学调控及其与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灌浆速率在灌浆初期(花后5~12 d),强势粒平均比弱势粒高256%;而在灌浆盛期(花后12~19 d)及后期(19~32 d),弱势粒平均分别比强势粒高16.67%、154.55%。PR1处理可明显促进弱势粒的起始灌浆速率,及早启动弱势粒的灌浆。籽粒相对充实度在花后5~12 d迅速降低,花后12~19 d迅速上升,花后19~32 d缓慢上升,呈先降后升的偏“V”型动态曲线。PR1处理在花后19 d籽粒相对充实度明显高于对照和其他处理。灌浆中、后期(花后19~32 d)的籽粒相对充实度基本上与平均千粒重、经济系数、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强势粒和弱势粒的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垩白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弱势粒的糙米率呈显著正相关,花后19 d的相对充实度与弱势粒的精米率、整精米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温度变化对豫南粳稻播始历期(从播种到始穗所需要的天数)和灌浆成熟期的影响,以生产上引进应用的5个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11-2012年进行分期播种试验,探索了播期及基于播期的温度变化对参试品种生育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播始历期温度随着播种期推迟而升高,接近水稻生物学最适温度,灌浆成熟期温度随播期推迟显著降低。随着播种期推迟,播始历期缩短,灌浆成熟期延长。利用改进的水稻发育温度效应的非线性模型进行播始历期模拟,参试品种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温性,感温性宁粳3号>9优418>南粳44>郑稻18>隆优1875。9优418、南粳44、宁粳3号和隆优1875灌浆成熟期长短与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呈极显著负相关,郑稻18与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与温差呈显著正相关。隆优1875灌浆成熟期对低温敏感,21℃以下灌浆成熟期显著延长,郑稻18灌浆速度快,对低温钝感。综合考虑,播始历期和灌浆成熟期受气温影响,为安全起见,将隆优1875播种期安排在5月10日前,郑稻18播种期安排在5月下旬,而宁粳3号、南粳44和9优418,播种期安排在5月15日前后。  相似文献   

15.
冬小麦不同茎蘖生产力对立体匀播技术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明确小麦立体匀播技术对茎蘖生产力的影响,完善小麦立体匀播技术提高小麦生产力的理论,以多穗型品种藁优2018为试验材料,采用立体匀播和常规条播2种播种方式,探讨了立体匀播对茎蘖叶片光合速率、子粒灌浆特性、生物产量、子粒产量和收获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相比,立体匀播处理的主茎千粒重与之相等;第一子蘖(1蘖)旗叶灌浆期的净光合速率(Pn)提高了0.3%,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缓慢增长期、指数增长期、增长滞缓期分别延长了0.12、0.12、0.11、0.12d,千粒重和单穗粒重分别增加了0.5和0.03g;第二子蘖(2蘖)Pn提高了8.0%,并且随着灌浆期推进其下降幅度减缓,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千粒重分别提高了2.0%、1.8%、2.3g,成熟期单株生物产量、单穗粒重和收获指数分别增加了0.3g、0.11g和0.02。综合以上结果得出,立体匀播处理在保持主茎粒重不降低的同时,提高了1蘖Pn,延长了灌浆持续期,进而提高了粒重;提高了2蘖的Pn和子粒灌浆速率,进而提高了粒重;并且缩小了1蘖、2蘖与主茎粒重之间的差异,提高了茎蘖群体的整齐度,进而提高了单株和群体生产力。  相似文献   

16.
小麦小穗不同粒位粒重形成的生理特性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小麦小穗上不同粒位籽粒粒重形成的生理机制,明确限制小穗上位弱势粒充实的主要原因,本试验选用大穗型小麦品种泰农18(TN18)和多穗型小麦品种山农20(SN20)为材料,调查检测了灌浆过程中小穗上不同粒位籽粒内源激素、可溶性糖、全氮含量的动态变化以及籽粒与籽粒柄连接处横面的组织结构与不同粒位籽粒粒重的关系。花后籽粒灌浆过程中灌浆速率与籽粒内GA和IAA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小穗基部籽粒中较高的GA和IAA含量可使蔗糖向淀粉转化开始早,籽粒分化快,灌浆速率高,是小穗基部籽粒粒重高的生理机制;扫描电镜图显示小麦籽粒灌浆初期小穗基部籽粒柄维管束横面面积明显大于上位籽粒,微观空隙小且排列较整齐,有利于同化物和生理活性物质的运输,是小穗基部籽粒粒重增长快、灌浆速率高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2015 年土培条件下,以‘日本晴’和‘L81’为供试材料,在抽穗后20、10 天进行人工模拟倒伏处理,研究结实阶段不同时期倒伏对水稻籽粒产量、产量构成以及物质生产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抽穗后20、10 天人工倒伏处理使‘日本晴’籽粒产量平均下降8% (P>0.1)、20% (P<0.1),使‘L81’平均分别下降21% (P<0.01)、29% (P<0.01)。人工倒伏处理对供试品种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颖花数均无影响,但使结实能力明显下降:抽穗后20、10 天倒伏处理使‘日本晴’饱粒率分别下降8%、16%,使‘L81’分别下降16%、21%,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水稻饱粒重、所有籽粒平均粒重表现出相似的趋势,但降幅均小于饱粒率。品种与抽穗后20 天或10 天倒伏处理对水稻结实能力特别是饱粒率有交互作用。两期人工倒伏处理使地上部总干重和各器官干重均显著或极显著下降,最大降幅达31%。与此不同,人工倒伏对两品种特别是‘L81’物质分配的影响因处理时期而异:抽穗后10 天倒伏处理使生物量在生殖器官中的分配比例减少,而抽穗后20 天倒伏处理表现出相反的趋势。本试验结果表明:结实期倒伏对水稻最终产量的影响因供试品种和倒伏发生时期而异,倒伏引起的产量损失主要与结实能力特别是饱粒率下降有关,后者可能又与灌浆结实期光合生产能力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8.
在小麦生育前期施用氮肥不过量和苗株稳健生长的情况下,通过孕穗期重施氮肥,观察研究结实灌浆过程中植株各部位干物质积累的变化,得知中后期施用氮肥可增强叶片素质,提高后期光合效率、延长灌浆时间、千粒重明显增加.同时,茎、叶鞘也相应得到充实,使小麦后期的抗倒、抗“干热风”能力增强,并且从籽粒灌浆速度变化和千粒重增重过程看出,中后期追施氮肥即使过量,也没有出现贪青现象.  相似文献   

19.
Drought and heat are among the main abiotic stresses causing severe damage to the cereal productivity when occur at reproductive stages. In this study, ten wheat cultivars were screened for combined heat and drought tolerance imposed at booting, heading, anthesis and post‐anthesis stages, and role of the foliage applied plant extracts was evaluated in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ially responding wheat cultivars under terminal heat and drought stresses. During both years, wheat crop was raised under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70% water holding capacity (WHC) till leaf boot stage. The plant extracts (3% each) of sorghum, brassica, sunflower and moringa were foliage applied at booting, anthesis and post‐anthesis stage; and after one week of application of these plant extracts, combined heat and drought was imposed at each respective stage. Heat and drought stresses were imposed at each respective stage by placing pots in glass canopies with temperature of 4 ± 2°C above than the ambient temperature in combination with drought stress (35% WHC) until maturity. Combination of drought and heat stresses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performance of tested wheat cultivars; however, stress at the booting and heading stages was more damaging than the anthesis and post‐anthesis stages. Cultivars Mairaj‐2008 and Chakwal‐50 remained green with extended duration for grain filling, resulting in the maintenance of number of grains per spike and 100‐grain weight under stress conditions and thus had better grain yield and water‐use efficiency. However, in cultivars Fsd‐2008, and Shafaq‐2006, the combined imposition of drought and heat accelerated the grain filling rate with decrease in grain filling duration, grain weight and grain yield. Foliar application of all the plant extracts improved the wheat performance under terminal heat and drought stress; however, brassica extract was the most effective. This improvement in grain yield, water‐use efficiency and transpiration efficiency due to foliage applied plant extracts, under terminal heat and drought stress, was owing to better stay‐green character and accumulation of more soluble phenolics, which imparted stress tolerance as indicated by relatively stable grain weight and grain number. In crux, growing of stay‐green wheat cultivars with better grain filling and foliage application of plant extracts may help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bread wheat under combined heat and drought stres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