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农户杂粮生产关系到整个杂粮产业的粮食来源,目前农户是杂粮生产的主体,因此农户种植杂粮与否,将会影响社会杂粮的供给问题。为了分析当前农户种植杂粮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以河北省337份杂粮种植户的调研数据为基础,利用SPSS统计软件,采用logistic模型回归分析方法,对农户杂粮种植意愿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愿意种植杂粮的农户占81.9%;农户年龄因素达到0.01极显著水平,农户文化程度和杂粮产量两个因素达到0.05显著水平,种子费和是否有订单两个因素达到0.10显著水平。最后提出继续增加科研水平,开展品种、技术、机械等方面的研发和推广;鼓励年轻、有文化的技术人员从事杂粮农业生产;加强技术培训工作;完善经营主体的补贴制度和企业农户订单制度等。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福建省植保机械购置补贴政策总体实施情况,结合福建省的问卷调查数据,利用Logit模型对农户参与植保机械购置补贴政策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有69.4%的农户表示愿意参与植保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农户的种植面积对植保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意愿有显著影响并呈负相关,文化程度、种植经验、家庭农业纯收入都对参与补贴政策的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丁香酚对日本沼虾麻醉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了丁香酚对日本沼虾的麻醉效果。在不同浓度(100,200,300,400和500mg/L)和不同温度(17,22和27℃)条件下,观察日本沼虾的麻醉状态和苏醒状态,然后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P<0.05):日本沼虾进入麻醉状态所需的时间(麻醉时间)随丁香酚浓度的升高而缩短,随麻醉温度的升高而缩短;苏醒所需时间(苏醒时间)随丁香酚浓度的升高而加长,随麻醉温度的升高和而缩短;苏醒后第14d统计,各实验组存活率均为100%。多重比较结果表明(P<0.05):对于麻醉效果的影响,不同的麻醉浓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的麻醉温度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对于恢复效果的影响,麻醉浓度100mg/L和200mg/L之间的差异不显著,浓度400mg/L和500mg/L之间差异也不显著,麻醉温度17℃和22℃之间差异不显著,其他两两相互比较,差异均显著。研究表明,丁香酚对日本沼虾的麻醉效果良好,是一种合适的麻醉剂。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谷子产业在山东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鲁中丘陵区,谷子依靠其耐旱、耐贫瘠、水分利用率高等品种特性被广泛种植,其种植面积占据了全省谷子种植面积的10%以上,将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迎来更广大的发展空间。本研究从鲁中丘陵区谷子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瓶颈入手,提出了加大精准扶贫力度、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加强科技研发、深挖谷子文化的对策,以期为鲁中丘陵区谷子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全面推进谷子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谷子是一种耐旱、耐瘠,适应性较强的粮食作物,不仅营养价值高,还具有抗衰老作用和抗癌作用;此外,谷子还是大牲畜的好饲料,谷糠及秕谷对鸡的生长发育也十分有利。谷子作为辽宁省建平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每年都在50万亩左右,种植谷子已成为当地农户的脱贫致富项目,掌握其高产栽培要点可为丰产打下牢固基础。一、轮作倒茬谷子适应性较强,对土壤要求不是十分严格,一般耕地都能种植;但谷子性喜高燥,后期怕涝,  相似文献   

6.
半干旱区沟垄集雨种植谷子的肥料效应及其增产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沟垄集雨种植施肥水平对谷子生长的影响及其对产量的贡献, 为完善集雨种植技术理论体系及半干旱区谷子的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在宁南旱农区进行了2个年型的二因素大田试验, 研究了沟垄半覆膜集雨(R)和传统裸地平作(T) 2种种植模式下4个施肥水平(高量N 270 kg hm -2 + P2O5 180 kg hm -2, H; 中量N 180 kg hm -2 + P2O5120 kg hm -2, M; 低量N 90 kg hm -2 + P2O5 60 kg hm -2, L; 不施肥对照, CK)对谷子株高、叶面积、光合指标、干物质积累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并分析了集雨模式下的增产贡献来源。结果表明: (1)集雨模式有效促进了边行谷子光合生理和生长, 在各施肥水平下谷子株高、顶三叶叶面积、Pn (净光合速率)、Tr (蒸腾速率)和生物量较平作模式分别提高7.1%~23.5%、1.7%~22.7%、10.4%~20.3%、8.0%~55.9%和9.8%~30.0%; 中行各指标较平作模式均下降不显著。(2)集雨种植模式显著提高了谷子的水肥利用效率, 配施氮磷肥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加, 在丰水年高肥处理显著高于中、低肥处理, 欠水年中肥处理最高且显著高于高肥处理, 与低肥处理差异不显著; 肥料利用效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下降, 在丰水年低肥处理的肥料利用率显著大于高肥和中肥处理, 欠水年各施肥水平间差异显著。(3)施肥对谷子的增产贡献大于种植模式。施肥对产量的贡献率在丰水年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 高、中、低施肥处理间差异显著, 达27.8%~49.3%, 欠水年各施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19.2%~23.7%); 种植模式贡献率在2年中各施肥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综合考虑, 集雨模式在丰水年施高肥、欠水年施中肥可实现谷子高产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的重庆农业气候资源空间分布精细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重庆地区地形复杂,气候资源立体多样性明显的特点,本文将经纬度、海拔、坡度、坡向、地形遮蔽度等地理因子引入到气候空间模拟中,采用多因子日照时数模拟和小网格法建立重庆光照、热量和降水等农业气候资源的数学推算模型,在ArcGIS平台支持下,对模型进行了空间精细推算和可视化表达,并将其与常规的回归法与克里格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多因子日照模拟法由于充分考虑了坡度、坡向、日照遮蔽度等下垫面因子对日照的影响,在日照时数模拟方面能够获得较好效果;而年均温、 10℃积温采用Spline残差插值的小网格方法效果更好;年均降水量则以采用IDW残差插值的小网格方法为佳。在此基础上,对重庆地区农业光、热、水资源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成果可以为充分利用区域气候资源,合理布局农、林、牧产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数据依据和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8.
旱地谷子绿豆分带等宽栽培增产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清泉  王芳  王成 《作物杂志》2007,23(2):71-72
谷子、绿豆分带等宽种植能充分发挥谷豆的自身优势,显著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能力,促进谷子体内生理过程顺利进行,从而达到增产高效的目的。研究表明,分带等宽种植比当地传统的单作种植方法平均增产20.6%,提高经济效益23.9%。谷子、绿豆分带等宽种植,条带宽度为3.9m,种植比例6∶6,选用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加以综合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区域要素变动与约束背景下生计资本与生计活动的差异,厘定影响农户生计活动的关键驱动,以元江干热河谷新平县为例,采用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和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揭示河谷区与半山区农户生计资本、生计活动的区域差异,通过冗余分析和方差分解阐释生计资本对生计活动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1)农户生计资本构成的差异主要由4项与土地流转相关的指标贡献,即人均旱地面积、人均水田面积、政府补贴、土地流转收入(单个差异贡献率>10%,累计贡献率=56.85%)。(2)两地农户在从事种植、就地务工和外出务工3种生计活动上有较大不同。河谷区农户以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半山区农户以就地务工为主。(3)生计资本对生计活动构成的解释率为57.3%,对生计活动影响的重要程度排序为自然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当前农户生计活动的发展有赖于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农户生计活动的支撑与转换作用仍未突显。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小麦生产用种主要依靠农民自由串换和自留,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麦新品种的推广速度和小麦产量、品质的提高。2005年,国家实施了小麦良种补贴政策,对优势区域内使用小麦良种的农户进行补贴,实施几年来,补贴效果十分明显,小麦种植面积、单产、品质大幅度提高,为确保粮食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达到了“一补多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春谷种植密度与产量的数量关系及其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科学预测谷子的适宜种植密度,探索谷子种植密度与籽粒产量的数学预测模型。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和非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主要的密度与作物产量的经验模型进行模拟和比较。结果表明,春谷种植密度对籽粒产量具有重要影响。谷子籽粒产量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二次曲线模型是模拟谷子密度与产量关系的最优模型。春播‘冀谷19’与‘冀谷31’的方程式分别为yj19=2725.528+86.885x-0.701x2与yj31=1289.529+131.318x-1.023x2,理论最适密度分别为61.97万株/hm2与64.18万株/hm2。由此得出,本研究确定的数学预测模型,将为春谷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谷子生产的要素变化与机械化水平分析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猛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10):153-158
为明确中国谷子生产发展的要素变化以及生产机械化水平的现状,促进中国谷子生产效益提升,从跟踪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信息点和调查中国谷子生产情况2 个方面,统计信息平台和谷子生产的数据,采用Excel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中国谷子生产的要素变化和机械化水平。结果显示物质投入呈现缓慢增加的趋势,人工投入降低,且降幅较大,谷子生产总投入逐渐降低;机械类型多样且机械化水平逐渐提高。最后提出谷子生产向有机、功能农业和轻简高效生产技术集成模式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农户种植张杂谷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依据对张杂谷种植农户的调查资料,运用两项logistic模型,对采用张杂谷技术意愿影响因素作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文化程度、张杂谷增长效果、产量、劳动力占家庭人口数、用工数对农户是否继续采用张杂谷有显著性正向影响,年龄和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对农户是否继续采用张杂谷有显著性负向影响。张杂谷应该重点向文化程度水平高,以种植业为主要收入,劳动力比较多的家庭倾斜。提出对种植张杂谷进行补贴,加大张杂谷科研力度,对农民进行种植张杂谷培训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探讨种植方式对不同地区张杂谷10号抗倒伏性和产量的影响,为谷子抗倒伏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20年在山西省定襄县、太谷区和泽州县进行,以张杂谷10号为试验材料,设置覆膜穴播(MX)、膜侧条播(MT)、裸地穴播(LX)和裸地条播(LT)4种种植方式,分析种植方式对不同地区张杂谷10号茎秆第1和第2节间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张杂谷10号的株高和重心高度表现为覆膜处理高于裸地处理。在定襄和太谷试验地,MX处理的第1、第2节间倒伏指数和节间长度最高,MT处理的第1、第2节间机械强度、节间充实度、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不同种植方式下,张杂谷10号产量表现出相同的趋势,即MX>MT>LX>LT,但MX与MT处理差异不显著。在泽州试验地,覆膜处理的倒伏指数显著高于裸地处理;LT处理的节间机械强度、节间干密度和节间充实度高于其他处理;裸地处理的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显著高于覆膜处理;裸地处理的产量高于覆膜处理,且LX与LT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种植方式对不同地区张杂谷10号植株倒伏相关指标及产量形成有较大影响,在定襄县和太谷区适合张杂谷10号高产抗倒伏的种植方式是膜侧条播,在泽州县的最佳种植方式是裸地条播。  相似文献   

15.
喷施多效唑对谷子农艺性状及抗倒伏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倒伏是谷子“高产、优质、高效”综合生产目标的限制因素之一。为了研究喷施多效唑对谷子抗倒伏力的影响,本试验以‘晋谷21号’和‘张杂谷5号’为研究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苗期叶面喷施150、300、600、1200 mg/L多效唑,清水作对照,收获期分别测定谷子茎秆机械强度和产量。结果表明请将涂成黄色的内容改成用实验数据支撑的实验结果:随施药浓度的增加,谷子株高逐渐降低,伸长节间数和节间长度逐渐减少,节间增粗增厚,抗倒伏能力逐渐增强。与对照组相比,300 mg/L多效唑处理‘晋谷21号’和‘张杂谷5号’株高分别降低14.12%和22.10%,节间数分别减少1.2和0.8,其中N3节间节长分别减小1.70cm和2.20cm,茎粗分别增大0.61mm和0.44mm,茎壁厚度分别增大0.64mm和0.29mm,抗倒伏能力分别增强24.79%和47.55%,产量分别增加1.12 kg/hm2和1.27 kg/hm2。苗期叶面喷施300 mg/L多效唑有利于形成基部节间短而粗,茎壁厚度大,茎秆充实程度好,抗倒伏能力强的株型,进而提高其产量。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不同形态硒及用量对谷子生长和抗性的影响,选用0.0、0.1、0.5、1.0、10.0mmol/L亚硒酸钠和纳米硒,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不同形态硒浓度对谷子株高、茎粗、根系、硒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形态硒随着浓度的升高,株高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亚硒酸钠对茎粗的影响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趋势,纳米硒对茎粗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亚硒酸钠对根长和根冠比的影响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低浓度纳米硒对根长影响不显著,高浓度纳米硒对根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纳米硒对谷子根冠比抑制作用明显。2种形态硒均可提高谷子的硒含量;2种形态硒及其不同浓度对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蛋白质含量均有显著影响,对过氧化物酶活性影响不显著。结合Circos-弦图、谷子株高、茎粗、根系、硒含量和酶活性等试验结果,得出喷施0.1mmol/L的纳米硒溶液对谷子生长、硒含量及酶活性提高效果显著,适宜在谷子种植中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影响谷子杂交种产量的主要因子,对短穗型、中偏短穗型、中偏长穗型和长穗型4类不同谷子杂交种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4种类型谷子杂交种的穗长与其产量差异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出谷率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单株穗重与单株粒重、经济系数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有效分蘖数与单株穗重、单株粒重和经济系数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穗码密度与单株草重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穗长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谷子杂交种产量与穗粗、出谷率和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Increasing demand for livestock products is driving development of livestock systems worldwide. That requires improved and new forage production options. The Loess Plateau region in central-northern China is an important area for livestock production, as it supports11% and 19% of the country’s cattle and sheep, respectively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4). The rain-fed semi-arid environment of the Loess Plateau means that maximizing the water-use-efficiency (WUE) of forage production is vital to guarantee enough fodder supply the livestock demand. A three-year field experiment in north-west Loess Plateau compared forage production, water use and water-use-efficiency as well as crude protein (CP) content of forage maize, Sudan grass, foxtail millet and Japanese millet sown at three sowing dates according to the opening rain during 2011–2013. On average, forage maize produced the highest biomass (12.1 t ha−1) and had the highest WUE (43.4 kg DM ha−1 mm−1). This was followed by Sudan grass (7.8 t ha−1; 26.5 kg DM ha−1 mm−1), Japanese millet (6.7 t ha−1; 26.2 kg DM ha−1 mm−1) and foxtail millet (6.7 t ha−1; 24.6 kg DM ha−1 mm−1). Optimizing sowing dat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maximizing forage production and WUE of all tested forages. Compared to the earliest sowing date, a delay of two weeks reduced forage production by 17% in maize, 35% in foxtail millet, and 16% in Japanese millet. A delay of four to six weeks reduced biomass yield by 58% in maize, 57% in foxtail millet, and 56% in Japanese millet. Late sowing also greatly reduced WUE of forage maize and foxtail millet by 33% and 42%, respectively, when compared to early sowing. The middle sowing date maximized forage production and WUE of Sudan grass in two of the three growing seasons, which was 20% and 38% higher than the early and late sowing, respectively. Late sowing in all forages reduced crop water use by 42–57 mm compared to the early sowing. Among four test crops, CP of Sudan grass (7.9%) and forage maize (7.7%) was higher than foxtail millet (6.8%) and Japanese millet (6.7%). Compared with early sowing, CPf in late sowing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Sudan grass and decreased in Japanese millet, in contrast, no evident sowing date effect was found in forage maize and foxtail millet. This study showed that all four warm-season annual grasses had high forage production potential, forage maize was the most reliable and efficient option. Forage maize and the millets could easily be integrated into existing cropping systems and provide opportunities as both grain and forage-producing crop to provide added flexibility for farm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