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目的】旨在探讨山东省各市农业抗旱能力的强弱、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在分析农业抗旱能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农业抗旱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别用层次分析法(AHP)、熵值法(EM)和主成分分析法(PCA)对山东省农业抗旱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为了避免评价结果的非一致性,建立循环组合优化模型对三种单一评价方法进行组合评价。【结果】将山东省17个市的农业抗旱能力进行了强弱排序,并根据聚类分析结果把17个市分为四类,得出了各类地区农业抗旱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循环组合优化评价方法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针对不同类型的区域提出了相应措施以增强农业抗旱能力,进而为山东抗旱规划和旱灾风险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
农业面源污染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本文目的在于使用相对统一的指标体系来比较不同区市氮肥、磷肥以及禽畜养殖的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方法】利用2000-2006年青岛农业化肥使用、禽畜养殖、耕地面积等统计数据,【结果】建立了使用统计资料评价青岛地区氮磷和禽畜粪便面源污染的指数及其污染等级划分的方法。【结论】研究表明氮肥流失对农田环境的影响:平度、黄岛、崂山和市区处于四级水平(严重威胁),城阳和胶州处于三级水平(构成威胁)。磷肥流失对农田环境的影响:黄岛处于四级水平(严重威胁),胶州处于三级水平(构成威胁)。禽畜养殖对农田环境的影响:莱西、胶州、胶南、崂山处于四级水平(严重威胁),即墨和平度处于三级水平(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业洪涝灾害时空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了弄清中国大陆区域水灾空间分布规律,【方法】基于1998—2017年农作物水灾面积统计数据,采用多年平均、标准差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31个省级行政区农业水灾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结果表明中国水灾在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上均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水灾空间分布上,水灾受灾面积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国东北、华东和华南区域,该区域也是中国的农业主产区,受灾面积较大的省份呈点状分布;在水灾时间分布上,水灾发生呈现出常年总体稳定、个别年份水灾异常严重的特点;最后通过地理区尺度的聚类分析,对全国进行了水灾分区。【结论】基于历史统计数据,获得了中国大陆区域水灾时空变化规律,可以为农业生产者及管理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种子世界》2012,(6):50-50
全国农业国际合作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讲话时指出,加强我国农业国际交流合作,有内在需求、有外在动力、有良好基础,加强农业国际交流合作恰逢其时,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大有可为。要牢牢把握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这一关键,努力拓宽国际视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紧紧围绕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化、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加强农业产业统筹,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荚迷果实红色素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通过***提取荚迷果实红色素并对影响影响 荚迷果实红色素稳定性因素的研究,初步探明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为利用该色素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经过不同处理后的色素在535nm处的吸光值进行测定;【结果】荚迷果实红色素为水溶性色素,在酸性条件下(pH﹤4)、75℃以下相对稳定,对光照不敏感,但在直射光和还原介质下稳定性较差。除Fe3+可引起色素溶液变色并产生沉淀外,其他金属离子对其稳定性均无影响。3种添加剂碳水化合物、苯甲酸钠和没食子酸中,苯甲酸钠对色素稳定性影响较大,其他两种对稳定性无影响且有一定的护色效果;【结论】荚迷果实红色素在直射光和还原介质下稳定性较差,不利贮存。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对中国东北地区生态与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目的】综述了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的影响,以期在区域发展中能利用气候变化的有利方面,降低其不利的影响;【方法】根据近年来发表的相关论文,文章综述了东北地区已经发生的气候变化影响及未来可能受到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过去100年东北地区的温度升高明显且降水普遍减少,干旱化趋势严峻。温度的升高改善了东北的热量资源,部分农业生产从中受益。但由于气候变化,目前特殊的生态系统如湿地,冻土退化或消失。未来的气候变化,会改变农业生产布局,降低主要作物的产量,生态系统结构发生改变,农牧带沙漠化的风险增加;【结论】东北地区必须客观认识气候变化的利弊影响,采取相应的适应和应对措施,促进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7.
农业信息资源上数据挖掘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研究目的】通过应用数据挖掘技术解决农业信息领域“信息爆炸,但知识贫乏的问题”,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方法】学习分析农业信息以及数据挖掘技术的特点。【结果】提出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农业具体领域的建议并架构农业数据挖掘系统,根据数据挖掘的流程及其相关技术,设计出具有3层机构的农业数据挖掘系统,并突出阐述每层的功能,其次介绍农业挖掘工具集的特点。【结论】以农业科学数据网数据库为背景,致力于在现有海量数据存储和强大计算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来进一步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8.
吕娜 《中国农学通报》2022,38(15):156-164
为推动北京地区绿色农业高效发展,了解广大农户的绿色农业生产意愿并寻求可靠提升路径意义重大。本研究借鉴技术接受模型的分析框架,将意愿的影响因素设计为农户感知和政策因素两大类,利用北京市10个区350个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系统分析了农户感知与政策因素对农户绿色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效果及其相互关系。感知有用性和政策响应对农户参与绿色农业生产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通过感知有用性的中介作用对意愿产生影响;政策执行力通过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和政策响应的中介作用对意愿产生影响。并对各因素的综合影响力进行了比较。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提升北京农户绿色农业生产意愿的路径建议: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农户对发展绿色农业有用性和易用性的认知;科学合理设计有效政策,力求提升政策响应效果;强化政策执行落实,发挥政策应有效力。  相似文献   

9.
物化投入对阿克苏地区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新疆阿克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产棉基地,探究人为可控的物化投入对提高棉花产量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方法】以阿克苏市和库车县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两地1988-2009年的棉花产量和物化投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阿克苏地区的棉花单产和物化投入(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单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单位面积农村用电量)均呈逐年增加趋势,但近年物化投入的边际棉花产量开始下降;该地区综合物化投入指数每增加1%,棉花单产增加约5.4~5.5 kg/hm2;【结论】现应科学合理地分配物化投入量,适当调整投入比例,以促进阿克苏地区的棉花产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提高玉米秸的饲用价值;【方法】对玉米秸进行了不同的氨化处理并饲喂育成牛;【结果】玉米秸经盐水复合氨化处理,其粗蛋白含量、采食量和日增重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24.25%、22.26%和56.25%,每kg增重饲料成本降低15.63%。【结论】建议大力推广使用盐水复合氨化玉米秸秆,以促进养牛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倩  刘义诚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26):201-204
农业保险是防范农业风险、开展灾害补偿、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中国农业保险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国家对农业保险的制度安排日益明确;农业保险市场的规模逐渐扩大、市场参与度不断提高;农业保险险种标的逐步丰富、发展模式日趋成熟。农业保险作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在服务农业现代化方面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保险业提出更高职责要求,财政促进金融支农政策实施为农业保险提供更大发展空间。做好新形势下的农业保险工作,需要提高对农业保险重要性的认识,适应新形势转变农业保险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快农业保险产品品种和商业模式创新,切实提高对农业保险市场的规范和监管能力。  相似文献   

12.
循环农业是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村建设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北京山区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生态经济的背景与取向,在山区探索循环农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农业资源的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北京山区已经在发展循环农业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笔者通过总结山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和对发展实践的实证分析,提出应把加强舆论宣传,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建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三方面作为促进北京循环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3.
北京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及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农业产业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市场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北京农业发展对全国具有垂范作用,研究北京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特点,意义重大。分析表明,目前北京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各种类型的产业化组织蓬勃发展,经营效益显著提高,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农民合作组织覆盖面进一步拓宽。今后,要继续强化北京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国"以工补农"政策的地区适用性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和能力。但并不意味着全国各个地区都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统一的"以工补农"模式和政策在全国各个地区也不一定都适用。运用钱纳里和赛尔昆等设计的标准模型,分析了2005年中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结果表明:仍有皖、豫、湘、桂、琼、黔、滇、藏、甘九省区与全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总体判断不符;而京、津、沪、苏、浙五省市则明显超越全国平均水平,已基本进入大规模反哺期。需要针对区域的工业化进程分类研究其工农关系和"以工补农"政策措施。因此,判断中国区域工业化进程发展阶段,研究"以工补农"政策的地区适用性和对策,将为中国"以工补农"政策的科学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湖南省省农业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以农业竞争力为研究目的,选取1980-2011年湖南省农业发展的相关数据,采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及变形的动态空间偏离-份额分析法,分别参照全国农业发展水平及湖南省周边五省农业发展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农业整体发展呈良好态势,农业发展对全国农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对于全国水平来说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优势。相对于周边区域来说,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发展各有不同,其中种植业和林业具有明显的空间竞争优势,但牧业和渔业却呈现空间竞争劣势。  相似文献   

16.
荷兰城镇化进程中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及其对上海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如何确保农产品最低保有量生产能力,建立安全供给保障底线是大都市郊区发展农业面临的重要课题。荷兰农业发展的国情与上海市的市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荷兰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通过以下主要4种方式来促进农业发展:(1)实施城镇发展的分散化政策和均衡发展战略;(2)加强土地整理力度,增加农业生产补贴,发展利于土地集约利用的畜牧业和园艺业;(3)依据独特的地理位置,发展外向型农业;(4)积极调整农业组织结构,利用农业科技,推动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经营等。对上海农业发展的启示是:(1)依据比较优势原则,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2)面向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农业;(3)要合理规划城镇发展规模。  相似文献   

17.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显著标志之一,首都农业发展到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新阶段,需要建立能促进其快速发展的农业标准体系。应围绕首都农业产业融合化、特色化、多功能性、国际化的特点,建立具有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的标准化体系,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基于农业发展不确定性的经济生态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建立农业发展长效机制以解决农业发展的不确定性问题。笔者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经济学理论总结工农业发展的周期性规律特点和工农业协调发展的规律,基于农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分析,探讨工农业协调发展以减少农业发展不确定性的可行性,并提出减少农业不确定性的制度安排及多层次政策体系。结果表明,对农业发展产生不确定性的冲击主要有自然条件及自然灾害、经济周期、知识经济时代下农业运用现代知识技术的短缺等3大冲击。降低这3大冲击,不仅是农业发展本身的需要,也是建立生态经济系统的需要。农村土地经营权拍卖机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加强农村财政转移支付、创新农村金融与保险体系等措施可以降低农业发展不确定性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路与对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是北京市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目标的必然选择。北京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保障首都市场供应、带动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农业综合效益为目标;政府通过出台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信贷优惠、公共服务及市场服务等支持政策扶持,引导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一方面,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在郊区集聚,以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另一方面,促进食品加工等重点行业的加快发展,以获最大化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黄曦 《中国农学通报》2022,38(24):57-62
中国人多耕地少,人地背反增减,我们必须利用生产对象和生产要素的特性,全方位开发利用空间生态位和巧妙利用时间生态位,科学组合农业生产,以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条件、生产对象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潜在生产力,提高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效益,弥补土地、资金短缺,缓解劳动力富余等带来的困扰。通过长时间的典型调查,充分根据农业生产对象的可选择性,空间布局的离散性,生产时段的可控性,市场需求的区域性和波动性,生产对象和生产要素的相互依存性和可替代性等特点,紧密结合生物学、生态学、社会经济学,运用聚类分析,系统比较,提出生态农业创新发展的不同优化模式。通过合理开发农业空龄经济生态位和科学配置生产要素的全方位、全过程动态精巧耦合,将空龄生态位开发从平面拓展为立体,农业结构从时间断面调整推展为全过程优化,促使物能转换的小循环助推系统大循环,从而有效增强物能转换的功放效应,提高了系统生产力。空龄生态位开发与生产要素配置的优化耦合,突破了静止的、孤立的空间开发和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落后方法,是中国生态农业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促进中国生态农业持续、高质、高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