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每天与地球环境朝夕相处,保护生态环境、绿化植被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林木业的发展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优化。因此,近年来涌现出了很多关于林木育种技术的研究,而林木育种技术又多种多样。基于此,探讨了林木育种技术应用的不足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林木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木生长周期长,采用常规育种技术进行新品种选育所需时间长、见效慢,同时还存在基因源缺乏和杂交不亲和等制约因素。基因工程是生物技术的核心,为林木遗传改良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因此依靠现代基因工程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可极大地缩短林木育种周期,加速育种进程,创造新种质,选育新品种,对营造优质人工林,缓解木材供需矛盾,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一些新的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如体胚转基因系统和超声波辅助根癌农杆菌介导法,以及很多有用目的基因的克隆促使林木基因工程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本文就应用于林木基因工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及林木木质素改良、缩短林木育种周期和促进开花、林木生长性状改良和植物修复(林木抗环境污染)等基因工程方面所取得的进展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3.
就我国林木种苗质量管理现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以期能够优化林木种苗的质量管理,为我国林木种苗的质量提供更好的保障,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我国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林木种类也是丰富多彩,这些繁多的林木资源使我国的生态环境更加优异,与此同时,森林中的病虫害种类也随之增多。现在我国对于森林病虫害已展开了有效的防治,但在防治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作出探讨研究,并提出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有效策略,以保护林业资源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保护和林业建设发展速度加快,绿化苗木培育工作也被提上日程并成为国家重视、人民关注的重点工作。但是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绿化苗木培育技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研究新型的林木育种方式,并将其应用到绿化苗木培育工作中,已经成为促进林业发展的主要工作之一。阐述了我国林业生产中运用林木育苗技术的现状,通过研究新型林木育种技术手段,提出其在绿化苗木培育工作中的应用方式,为相关林业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解决民生问题,提高民生质量。近年来,这一艰巨任务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环境问题却日益突出。在这一背景下,绿化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而苗木培育是绿化工程的核心所在。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在林木育种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而育种方法关系着苗木的生长发育。基于此,需要对国内外林木育种方法的应用及现状进行研究,找到提高苗木培育成功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林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林木能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和净化空气,改善地区的生态环境。国家开始加大对林业的建设,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林业建设的过程中,育苗技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能推动林业的发展。为此,应提高幼苗育种技术,不断创新造林方法,为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森林覆盖率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赖于林业种植。因此,对林业的生产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林木种苗管理以及种苗生产技术往往限制了林木生产工作的正常进行和进一步发展。对现阶段我国林业种苗管理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解决措施作了进一步介绍,以期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林业种苗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林业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绿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林业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而提高林木种苗生产质量对健康持续地发展林业具有重要意义。对林木种苗生产技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高林木种苗生产质量的有效措施,希望日后可以提高林木种苗生产质量,进而提高我国的林业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0.
论林木种子处理技术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萍 《种子科技》2017,(1):51-52
林木种植对于提高植被覆盖率、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由此对推动林业生产、提高林业生产质量提出了要求。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林木种子常出现休眠现象,且在贮藏工作上也容易产生疏漏,从而对林业生产工作的正常开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使得对林木种子处理技术的研究成为必然要求。分析了林木种子休眠的成因与类别、对林木种子进行安全贮藏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等,并对当前林木种子处理技术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作了具体介绍。  相似文献   

11.
浅析林业生产中苗木质量存在问题及提高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覆盖率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依赖于林业种植,因此,对林业的生产和发展具有更高的要求。然而,实际林木生产过程中苗木质量的问题往往限制了林木生产工作的正常进行和进一步发展。近年来,在对林业种植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已经针对苗木质量对林业种植造成的影响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进行了大量研究。针对如何在林业生产过程中提高苗木质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对我省林木种质资源管理及保护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尹晓阳 《种子》2007,26(4):61-63
林木种质资源又称森林植物遗传资源,是指林木种和种以下分类单位及各个具有不同遗传基础的个体或群体的总称。包括林木天然的基因资源载体与为挖掘新品种、新类型所收集的育种原始材料基因资源载体。林木种质资源管理与保护是《种子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国家林业局《全国林木种苗发展“十一五”及中长期规划》中的主要工作。本文就“十一五”期间我省开展林木种质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的有关问题作些粗浅思考。  相似文献   

13.
林木育种属于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绿化苗木培育中,对林木育种方法的合理有效应用,可促使绿化苗木培育整体水平有效提高,以此为生态经济建设奠定重要基础。基于此,对林木育种方法在绿化苗木培育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林木品种审(认)定工作的回顾及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希群  夏志成  洪石  邱本旺 《种子》2004,23(2):77-80
林木品种审定是林木良种推广工作的核心,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80年代,不论是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还是林业生产部门都把林木良种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同时林木育种也被列入国家和林业局(部)以及各省科技攻关项目,林木育种工作得到长足进展,一方面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林木良种选育工作已见成效,选育了一批林木良种;另一方面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开始生产林木良种.这些林木良种的选育与生产为这一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同时科学生产要求对林木种子进行规范的管理,由此推动了林木品种审(认)定工作的开展.本文对1987年以来湖北省林木品种审(认)定工作进行了回顾,同时对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钟辉  郝佳 《中国种业》2023,(5):14-17
在植物育种领域我国已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知识产权制度,随着植物育种技术的发展,业界对提高品种相关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针对植物品种相关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的现状,通过研究植物新品种权和专利权的客体,发现二者保护客体脱节,造成了两种育种相关技术知识产权之间未能有效衔接,存在保护真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植物品种相关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种子》2018,(9)
正王孜昌,男,1957年生,中国林学会十一届遗传育种分会理事,贵州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贵州遗传学会林木育种委员会秘书长,贵州民族大学兼职教授,《贵州林业科技》编委,法国IRIT研究所研究员,贵州大学林学院、南京林业大学硕士生导师,全国马尾松种子园协作组技术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林木遗传育种、种质资源研究和森林培育等。完成的科研项目:杉木、马尾松、秃杉种源、林分、家系研究;泡桐有性杂交与无性选育研究;国外松的引种与驯化研究;主要用材林丰产技术研究;针叶用材树种多世  相似文献   

17.
现如今,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在生态林业建设中推广林业技术显得十分重要。将林业技术推广作为生态林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保证林木高质高效生长的同时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简要介绍了林业技术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合理的措施以加强林业技术的推广,加快我国生态林业的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8.
《分子植物育种》已成为林业科学领域的一份重要期刊,每年刊登林木遗传育种、生物技术及分子生物学类的大量研究报告和研究综述,《分子植物育种》2006年影响因子0.918,在林业综合类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名列前茅。  相似文献   

19.
保障粮食安全育种途径与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志兴  李春寿 《种子》2004,23(7):61-62
干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及生态环境日益严重,是全球密切关注的影响粮食安全的大问题.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高作物抗灾能力、提出了抗病育种,抗旱育种及生物技术育种等作物育种途径及创新研究.  相似文献   

20.
我国普通、药用、疣粒三种野生稻资源具有的多种多样可开发利用的优良特性,是水稻育种极其珍贵的种质。目前我国野生稻资源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野生稻处于濒危状态,原地自然保护野生稻资源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