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稻-鸭共生模式效益的研究及综合评价(二)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对云南高原冷浸田稻-鸭共生模式水稻生产效益进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稻-鸭共生模式的水稻经济效益明显高于传统稻作方式的水稻生产效益,以稻-肉鸭共生模式效益为最好。  相似文献   

2.
云南稻-鸭共生模式效益的研究及综合评价(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不同放鸭只数的试验,研究了在中高产田单位面积放鸭的数量与产量构成因素和病虫草害发生的关系,分析了产量构成,病虫草害发生的情况,为稻-鸭共生模式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云南稻一鸭共生模式效益的研究及综合评价(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不同放鸭只数的试验,研究了在中高产田单位面积放鸭的数量与产量构成因素和病虫草害发生的关系,分析了产量构成,病虫草害发生的情况,为稻一鸭共生模式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鸭在稻田间的运动规律,揭示不同鸭品种在田间的行为学差异以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选取稻鸭共作试验田9块(766 m2/块),按225只/hm2分别放入役用鸭(绿头野鸭♂?金定鸭♀)、金定鸭、白改鸭等3个鸭品种,通过视频监控系统,采用连续观察法记录鸭在每天的5:00—20:00时间段内在田间的游动、休息、采食等行为的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连续观察5天。经观察发现,鸭田间活动高峰一般是在早上5:00—7:00,8:00—11:00以及15:00—18:00等时间段,役用鸭和金定鸭每天的活动时间分别为324.50 min(36.06%),315.75 min(35.08%),极显著高于白改鸭264.50 min (29.39%) (P<0.01)。采用役用鸭、金定鸭、白改鸭进行稻鸭共作后,水稻产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2.75%,20.14%和10.89%。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与鸭游动时间相关性分析发现,结实率、理论产量与游动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959,P<0.01;r=0.858,P<0.01),千粒重、实际产量与游动时间呈显著正相关(r=0.627,P<0.05;r=0.767,P<0.05)。研究结果表明:役用鸭对水稻的增产效果最好,且发现游动时间可作为影响稻鸭共作水稻产量的重要评价指标。该研究结果为稻鸭共作鸭品种的筛选以及稻鸭共作系统水稻产量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5.
应用^15N对“豌豆-稻-稻”不同施氮量的各季和全所氮素利用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N2处理的产量及利润最高,氮素利用率也接近利用率最高的N1处理。因此,“豌豆-稻-稻”每公顷年施的氮素利用率(34.87%)〉早稻的氮素利用率(33.02%)〉豌豆的氮素利用率(14.44%)。  相似文献   

6.
杨燕翼  梁权 《耕作与栽培》2012,(3):55-55,57
通过对比试验研究稻鸭共生对水稻田病虫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稻鸭共生田比对照组田间的稻飞虱密度平均减少860头,水稻增产3.76%,比对照组增收167元/667m2。  相似文献   

7.
科技动态     
袁隆平超级稻田推行"稻鸭共生"针对目前稻田不中耕、不除草、不施化肥农药现象和超级杂交水稻各生育期特点,以及水稻病虫害发生规律,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基地从日本引进生态农业示范推广项目"稻鸭共生"。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连年规模化稻鸭共养对稻田土壤性状、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设置连续10年(2010—2019年)大田规模化稻鸭共养和常规水稻高产栽培的2组处理,调查研究了稻田土壤养分含量、水稻产量结构、稻米品质、重金属含量以及农药残留等指标,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水稻种植相比,多年稻鸭共养后土壤容重降低5.65%,0~10 cm耕层土壤中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8.71%、14.29%、9.68%和8.34%,提升了稻田土壤肥力;稻鸭共养的水稻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分别提高了11.3%、2.9%和3.2%,有利于形成大穗,但有效穗减少使水稻产量降低16.4%;稻鸭田稻米的糙米率和精米率分别提高了4.8%和3.6%,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显著下降,蛋白质含量提高7.5%,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与常规田差异不显著,总体来说稻米品质得到了改善;稻鸭田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及稻米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农药残留均符合绿色标准。因此,连年稻鸭共养能够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提升稻米品质,但有效穗的减少使水稻产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9.
连云港市稻鸭共作高效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稻鸭共作技术在江苏省连云港市的推广应用情况,详细阐述了稻鸭共作的生育特点以及对水稻生育动态、产量及病虫草害等方面的影响。并对稻鸭共作的优势进行评价,提出了稻鸭共作的配套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0.
稻鸭共作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静  高亮  朱毅 《作物杂志》2020,36(3):1-6
稻鸭共作是亚洲地区广泛推广应用的水稻种植模式,具有降低综合温室效应、生物性抑制病虫草害、提高土壤质量、改善水体环境、稳定水稻产量和提高稻米品质等作用,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是发展循环农业、保证食品安全的有效种植模式。本文追溯了稻鸭共作的发展历史,梳理了近年来稻鸭共作模式下的生态环境效应和效益研究,概述了稻鸭共作的种植新模式,并提出了今后稻鸭共作模式下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