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选择长江流域旱地作物适宜的耕作方式,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品质以及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促进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归纳了国内外关于间作对旱地作物产量、品质、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养分吸收及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情况。间作系统各作物的总产量(或收益)高于其任一单作系统;间作能显著改善作物的品质;间作能够使各作物在时空与水肥利用上具有互补性;间作群体在辐射截获和利用总效率上不低于其任一作物的单作群体;间作系统的土壤水分含量及利用率、土壤养分利用效率高于单作系统;间作的两种作物对养分吸收存在竞争与促进关系,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减少肥料损失率;间作系统能够集约利用光、温、水等自然资源。针对长江流域旱地作物间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4条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枣树茎腐病,主要危害枣树苗木和幼树,故又名枣苗茎腐病、枣苗烂根病。随着新疆大力发展枣树,大量从内地引进枣树苗木,此病在南疆发生日趋严重。1分布与危害枣树茎腐病分布于全国各地,河北、河南、山东、陕西、新疆、浙江等省。该病主要危害枣树苗木和幼树,严重的可造成苗木和幼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枣树害虫综合防治,采用系统调查方法,对太谷地区不同管理模式下枣园的刺吸式口器害虫群落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管理条件下,粗放管理枣园(Ⅰ)刺吸式口器害虫个体数和优势种数均大于精细管理枣园(Ⅱ),枣园寄主植物丰富度直接影响刺吸式口器害虫群落结构组成与时间动态,但2种枣园刺吸式口器害虫生物多样性(均匀度、优势度)各自的季节变化规律均趋于稳定,说明枣园管理方式不会改变刺吸式口器类害虫在夏秋季节的生物的多样性。因此,在枣树刺吸式口器害虫防治工作中,仅依靠生物防治见效甚微。应在害虫猖獗时,适当结合化学防治,以利于控制虫害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枣树腐烂病又称枣树枝枯病,近年来扩大蔓延的趋势已使其上升为枣树的主要病害之一,常常造成新栽幼树大量死亡。枣树受害后,树势衰弱,生长缓慢,结果晚,产量低,暴发的枣园病株率可达70%左右,死亡株率在20%以上,造成枣树大幅度减产托和经济损失,严重挫伤了枣农管理枣树的积极性。发病原因:引发枣树腐烂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弱寄生真菌壳囊孢菌(图1),其多室、不规则形的分生孢子器生于黑色子座内,香蕉形或腊肠形的分生孢子小而无色。一般以菌丝体或子座在感病树皮内越冬。翌年形成的分生孢子,可通过风雨和昆虫等传播,经伤口侵入后,先在枯枝、死节、干桩、坏死伤口等组织上  相似文献   

5.
掌握密植枣园枣树的生长条件和生长特性,通过冬季修剪技术的合理运用,才能达到枣树早丰产、结优质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华北平原粮田替代型复合种植模式生态 经济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 要:通过定位试验,从生态经济角度对不同间作复合种植模式与传统种植模式进行对比分析,以寻求经济高效、生态安全的替代型种植模式,结果表明:(1)间作改善了作物的生长环境,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因而间作复合种植模式间作季节表现出明显的产量优势,间作复合种植模式单作季节产量明显增加。(2)禾豆间作不仅通过直接影响当季作物的产量形成来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还通过对后作作物产量的积极影响来提高后作作物的土地利用率,从而提高复合种植模式整体的土地利用率。研究得出间作复合种植模式土地利用率全年提高了4.0%~7.0%。(3)间作复合种植模式在间作季及全年的农机械、农药、化肥的经济投入量减少,农机械、农药等措施的减少,降低了对农田土壤理化性状等的外来干扰,这对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来说意义重大。(4)间作复合种植模式提高了各季及全年的经济效益和经济产投比。全年经济效益最高可达25067.7元/hm2,比对照提高了18.97%。综合以上结果,从改善农田生态、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与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整体评价,禾豆间作复合种植模式可以作为传统麦玉连作的替代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7.
从对土壤营养成分吸储的角度看,玉米是耗地作物,大豆是养地作物,将玉米与大豆间作种植,恰好发挥了两种作物的互补性,可实现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基于上述分析,阐述了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技术的应用优势及操作要领。  相似文献   

8.
枣树是多花树种,其特点是花期长,开花多,花量大,落花落果严重,自然坐果少.枣园花期管理,对结果枣园来说,是一个关键时期.据调查:枣树落花数占总花数的97%~99%,而自然座果率仅有0.6%~1.2%,老龄枣园更差.在花期内一旦遇上不良气候条件,如干热风、沙尘暴或较长时间的浮尘天气等,再加上管理粗放,这些都会造成枣树落花落果严重,形成大幅度减产.所以,抓好花期管理对减少落花落果,提高枣树座果率极为关键.  相似文献   

9.
枣园秋末冬初的管理直接关系到枣树能否安全越冬、第二年能否正常开花坐果。因此,枣园秋季及越冬前管理十分重要,且任务艰巨。  相似文献   

10.
以种植面积较大的花生品种豫花11号为主体作物,进行了花生与玉米间作试验,结果表明5行花生间作1行玉米时,其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不同海拔高度的幼龄茶园中花生,大豆,马铃薯3种间作作物对茶苗生长及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影响,采用大区对比试验方法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海拔550 m,740 m和860 m左右的一年生茶园间作花生对茶苗的生长促进作用最明显,其次为马铃薯;经济效益以间作马铃薯的最好,间作花生次之。因此,在3种不同海拔地区,茶园可选择马铃薯或花生与茶树的间作种植,促进茶树生长的同时增加茶农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12.
南疆枣树 ̄棉花间作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及代谢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田试验和实验室测定,研究南疆枣树-棉花间作对土壤微生物性状的影响。在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巴格托拉克乡采集枣树 ̄棉花间作、纯枣林及单作棉田土样,测定比较细菌、放线菌和真菌三大类群微生物及氮素生理群菌群数量、微生物代谢熵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土壤微生物数量分布有明显差异。枣树 ̄棉花间作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和微生物总数总体呈现出显著低于单作棉田,降低幅度最大的位点在西侧冠下区(W80);较纯枣林增加,增加幅度最大的是东侧冠下区(E80)。枣树-棉花间作系统比单作棉田土壤氨化细菌、硝化细菌数量有较大提高,反硝化细菌数量明显下降,氨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相比纯枣林均为增加。间作系统内在枣树行的东、西两侧冠下区与近冠区及L1(0~20 cm)、L2(20~40 cm)及L3(40~60 cm)各层次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都呈现出较大差异,具有明显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空间变异性。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代谢熵(q CO2)依次为纯枣林枣树 ̄棉花间作单作棉花。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Shannon多样性、均匀度指数与微生物数量具有相似的变化特性。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含量及p H与微生物多样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代谢熵则呈极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证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代谢熵对间作种植模式响应灵敏,反映出枣树和棉花间作系统地下部分存在明显的竞争作用,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群落。  相似文献   

13.
不同作物与玉米间套作对玉米产量和生物量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设置蒜苗、甘蓝、豌豆、大豆、胡麻、小麦与玉米间套作,研究不同作物与玉米间作对玉米产量及生物量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大豆/玉米间作模式外,其他模式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表现出明显的间作产量优势,不同作物与玉米的共生期越短,其模式的LER越大;相对于单作玉米,与蒜苗、甘蓝、豌豆间作的玉米穗粒数和百粒重均显著提高;与大豆间作的玉米百粒重虽显著提高,但穗粒数提高不显著,与胡麻和小麦间作的玉米各产量构成因素均有提高,但不显著.玉米的生物量累积符合logistic增长模型,相比单作玉米,与蒜苗、甘蓝间作的玉米在播后66~ 86d后生物量累积高于单作,与大豆间作,共生期玉米生物积累量始终低于单作;与豌豆、小麦、胡麻间作,间作玉米的生物积累量转折点分别为玉米播后106、86、75d.  相似文献   

14.
1园地选择 枣树适应性强,对环境条件要求不太严格,但新建枣园的园地选择,应尽量满足枣树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明枣麦间作系统中冬小麦灌浆期的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及冬小麦产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以‘灰枣’与‘新冬20号’冬小麦间作的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在4 种株行距模式下间作的冬小麦灌浆期时的冠层光特性及其产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随着距枣树的距离增加,冬小麦灌浆期的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及其产量不断增加,且西侧增加幅度大于东侧,整体呈现出“中间高,两侧低”、“西侧高,东侧低”的趋势;单位面积内,不同株行距的间作系统中冬小麦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差异显著;相对于单作,3 m×4 m的间作系统中遮阴率及减产率最低。研究发现,株行距是影响冬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的主要因素,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直接决定了冬小麦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进而决定了冬小麦的产量。实际生产中,可采用3 m×4 m的模式间作生产,并适当增加东部枣树株距,即可有效改善间作系统内光照条件,提高冬小麦的产量。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枣树在朝阳地区蓬勃发展起来,成为朝阳地区的优势效益产业。但是枣树落花落果非常严重,下面我们就枣园立地条件和管理水平、花期气候条件等方面分析了枣树落花落果的原因,并提出提高坐果率的措施。枣树花量虽然很大,但落花落果严重,自然坐果率仅为1%左右。1枣树落花落果的原因1.1枣树本身的特性枣树的花芽是当年分化、当年形成,花量大,使得  相似文献   

17.
枣树开花座果期主要害虫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枣树花期害虫的危害,使枣树减产严重,以致在个别年份和枣园因虫害减产几近绝收。本文对枣树花期主要害虫绿盲蝽、枣瘿蚊、烟蓟马、枣叶壁虱、枣花心虫、枣粘虫、枣尺蠖的发生规律和生物学特性以及综合防治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以期对枣树病虫害防治提供技术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明枣麦间作系统中冬小麦灌浆期的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及冬小麦产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以‘灰枣’与‘新冬20号’冬小麦间作的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在4种株行距模式下间作的冬小麦灌浆期时的冠层光特性及其产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随着距枣树的距离增加,冬小麦灌浆期的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及其产量不断增加,且西侧增加幅度大于东侧,整体呈现出"中间高,两侧低"、"西侧高,东侧低"的趋势;单位面积内,不同株行距的间作系统中冬小麦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差异显著;相对于单作,3 m×4 m的间作系统中遮阴率及减产率最低。研究发现,株行距是影响冬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的主要因素,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直接决定了冬小麦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进而决定了冬小麦的产量。实际生产中,可采用3 m×4 m的模式间作生产,并适当增加东部枣树株距,即可有效改善间作系统内光照条件,提高冬小麦的产量。  相似文献   

19.
北枣南种速生高产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传统枣树栽培方式在北方五省(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是育苗、起苗、定植、定干和整形等,导致因起苗伤根太多而使栽植成活率低、长树慢,影响枣树速生、多结、高产特性的发挥。而海南省采用就地播种育苗,并采用丛状留株建园及改用拉倒篱壁整枝的新模式,既可实现666.7m2栽555株枣树的高密度,又可充分发挥枣树的速生和高产特性。海南省枣树建园当年即可大量挂果,甚至连续挂果,第1年株产枣果2.6kg,666.7m2枣园产枣果1443kg,第2年株产枣果4.8kg,666.7m2枣园产枣量2664kg。  相似文献   

20.
王广钦  樊巍 《华北农学报》1989,4(2):108-114
根据二十多年来的调查研究,着重论述条农间作在改变生态环境、提高作物产量、增强物质能量循环以及生物效应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作用,为条农间作的合理配置、类型划分提出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