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使用马铃薯脱毒种薯需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脱毒种薯是在无菌操作条件下,采用茎尖组织培养技术脱除植物体内的病毒及真菌、细菌,结合病毒检测手段获得真正的脱毒苗,然后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无土栽培、设施栽培和病虫害控制等技术体系为生产上繁育的符合质量标准的种薯。我国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马铃薯脱毒技术,1995年后大面积应用到所有产区。目前,我国的马铃薯脱毒技术已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并完善了以微型薯无土栽培规模化生产为核心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全国大面积应用脱毒技术的结果表明,使用脱毒种薯一般比没脱毒的增产30%~50%,比严重退化的则成倍增产。为了充分有效地发挥马铃薯脱毒种薯的增产潜力,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在应用马铃薯脱毒种薯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甘薯脱毒薯(苗)生产技术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小丁 《作物杂志》1998,14(5):32-33
植物脱毒技术在甘薯上的应用取得了效果,各地近几年的试验表明,较耐病毒的品种脱毒后比对照增产20%~30%,而不耐病毒的品种脱毒后增产幅度更大,有的甚至成倍增加。由于甘薯脱毒薯是近几年新推广的技术,目前脱毒薯尚无质量标准和较完善的脱毒种薯(苗)生产程序……  相似文献   

3.
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饲料作物.然而由于受到病毒的感染,造成了生产上多年使用的品种发生了大幅度的退化减产,品质下降.我国现在已发现的主要的病毒有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甘薯潜隐病毒(SPLV)和甘薯褪绿斑病毒(SPCFV),病株症状表现为皱缩花叶型,并为高温隐症现象.调查表明,大多数甘薯田块植株的病毒感染率达到60%~70%,有的甚至达到90%,感病的品种减产幅度达30%~50%,甘薯病毒病已成为提高甘薯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制约因素.在目前植物病毒病仍无特效药防治的情况下,通过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脱毒苗是防治甘薯病毒病的有效途径.为了使甘薯脱毒技术在生产中得以更为广泛的普及,现对甘薯脱毒薯的整个生产技术体系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4.
超低温处理是以植物组织培养以及超低温保存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的脱毒技术。为研究其在甘蔗脱毒中的应用前景,笔者对超低温技术在常见作物中脱毒方法及效率进行了分析,对超低温的原理、方法以及脱毒效果做了总结,对甘蔗现有的脱毒技术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超低温技术为甘蔗脱毒工作中所提供的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草石蚕(Stachys sieboldii Miq.)是我国的特产蔬菜之一.病毒侵染是引起草石蚕种性退化的主要原因.经血清学和电镜鉴定,北京地区的草石蚕至少受到三种病毒感染,即苜蓿花叶病毒(AMV)、烟草花叶病毒(TMV)和另一种不知名的长线条形病毒.为了恢复草石蚕原有的种性,采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技术成功地获得了脱病毒植株.用试管苗茎段扦插法离体快速繁殖优良脱毒母株,理论上年繁殖率可达5,000万倍以上.离体贮存试验表明,可将脱毒母株在23±2℃的培养室内离体保存8—9个月.1985年小面积试种结果:脱毒系每公顷产31.15吨,块茎单重4.16克,分别比罹毒母系增加1.7倍和1.2倍.块茎营养分析表明,脱毒系粗蛋白含量达21.62%,较罹病毒系高39.57%,氨基酸总含量平均增加30%以上.本文最后还讨论了草石蚕组培脱毒技术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6.
黄修梅  惠霖  袁春爱  杨进 《种子》2015,(3):50-54
超低温疗法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的脱除植物病毒的方法。该方法不受茎尖大小的限制,具有操作简便、脱毒效率高、实验周期短等优点。本文就超低温疗法脱毒原理、技术优势、方法种类和操作程序应用在马铃薯种薯上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建立广谱性马铃薯超低温脱毒体系奠定基础,为确保使用合格种薯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葡萄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但是在长期的无性繁殖过程中,受到各种葡萄病毒的危害,果实的品质与产量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葡萄脱毒都是基于组织培养,并且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葡萄,可以保持与其母本一致的优良特性,且繁殖系数较高,繁殖周期短,从而成为葡萄繁殖的一条重要途径。本研究从外植体、增殖培养、脱毒处理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总结了近年来在葡萄脱毒与快繁中取得的进展,并对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甘薯属无性繁殖作物,在大田生长期间很容易被病毒侵染。一旦感染上病毒,病毒就会在薯苗或薯块内不断增殖积累,并代代相传,致使甘薯产量下降,品质变差。据报道,能够侵染甘薯的病毒有10余种,而在我国普遍发生的有3种,即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MV)、甘薯潜稳病毒(SPLV)和甘薯褪绿斑病毒(SPCFV)。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未育出高抗病毒病的实用甘薯品种,也无防治甘薯病毒病的高效农药。因此,利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脱毒甘薯已成为防治甘薯病毒病,提高甘薯产量和品质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河南省甘薯常年种植面积在70万hm^2左右,目前脱毒甘薯的种植面积已达20余万hm^2,增产幅度达22.3%-93.6%。随着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脱毒种薯(苗)的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在脱毒甘薯的推广过程中,由于不同级别种薯(苗)的增产效果不同,各地的名称也不统一,有的称茎尖苗、原种、生产种,有的称R0代苗、R1代苗……这就给种薯的生产和利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制定和统一各级种薯(苗)的名称和质量标准,规范种薯(苗)生产程序,实现脱毒种薯(苗)生产的标准化,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我们根据几年来在脱毒甘薯试验、示范、推广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结合农作物四级种子生产程序及其应用模式和脱毒甘薯种薯分级标极种子生产程序及其应用模式和脱毒甘薯种薯分级标准,总结出了脱毒甘薯的四级种薯生产程序,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9.
脱毒甘薯的利用及防止种薯再侵染技术邢继英,杨永嘉(江苏省徐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21121)病毒病是甘薯的重要病害,目前生产上应用的栽培品种普遍感染病毒,是造成甘薯产量低、质量差的重要原因。甘薯病毒病种类较多(目前世界上已报道的近20种),传毒方式复杂……  相似文献   

10.
秦薯5 号是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以秦薯4 号、栗子香、香黄、秦薯3 号等优质、高产、高干材料作亲本,杂交选育的甘薯新品种,2006 年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陕鉴薯2006002 号),目前已成为陕西甘薯生产主推品种。近年来,随着甘薯病毒种类、传播介体以及种薯种苗繁育模式的变化,传统繁育供种体系已无法满足甘薯生产的需要,为应对陕西产区秦薯5 号脱毒种苗供需失衡的突出问题,有效预防和控制甘薯双生病毒病、SPVD 病毒病等危害,针对甘薯病毒病的传播途径和种薯种苗繁育供应体系存在的问题,采用提纯选优与甘薯脱毒技术,建立秦薯5 号脱毒种苗繁育体系和秦薯5 号脱毒原原种苗、原种苗两链繁育网,快速推动了秦薯5 号脱毒种苗产业化开发与应用。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茎尖培养的技术手段来探索蝴蝶兰病毒的脱除问题,为建立工厂化无毒苗培养体系提供技术支撑。长期的工厂化生产,使蝴蝶兰经常感染各种病毒,导致叶片产生枯斑、褪绿、坏死等现象,使花朵畸形变色。其中建兰花叶病毒(CymMV)和齿兰环斑病毒(ORSV)是最常见的2种病毒。实验取已检测出含有CymMV和ORSV病毒的蝴蝶兰植株花梗,进行诱导丛生芽的培养,对丛生芽进行继代增殖形成组培苗用于脱毒处理。切取组培苗的茎尖顶端分生组织进行培养,茎尖长度在1~6 mm之间,随着茎尖长度的增加,成活率上升,脱毒率明显降低。取2~3 mm组培苗茎尖,经0、10、20、30、40 mg/L的三氮唑核苷浸泡15 min处理和在含有相应浓度的三氮唑核苷培养基中培养30天后,继代培养形成再生植株。实验采用ELISA法对脱毒前的蝴蝶兰植株以及脱毒后的再生植株进行2种病毒检测,通过显色反应判断是否含有病毒病原。实验结果表明,蝴蝶兰脱毒苗的成活率随着三氮唑核苷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当其浓度达到40 mg/L时,茎尖顶端分生组织出现严重的透明和褐变现象,未获得再生植株。而试管再生苗的脱毒率则随着三氮唑核苷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在添加30 mg/L的三氮唑核苷进行化学抑制病毒的处理后,可以比单纯使用茎尖培养的方式脱毒率提高22.3%。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陕西省甘薯病毒病害发生范围及严重程度等,以陕西省西安、咸阳、渭南、榆林、商洛、安康和宝鸡等7市采集到的98个疑似甘薯病毒病害样品,用多重RT-PCR检测方法对甘薯病毒病害(Sweet potato virus disease, SPVD)进行快速检测。结果显示,样品病毒总检出率为52.04%,38个样品检测到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占38.78%;25个样品检测到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占25.52%;检测到病毒的51个样品中,有38个样品为单一病毒侵染,13个样品为两种病毒复合侵染,即SPVD检出率为13.27%;除咸阳市没有检出SPFMV-CH2株系外,其余6个地市均检测到SPCSV及SPFMV-CH和CH2株系。46个育种材料中,2个材料检测到SPCSV,检出率为4.35%。说明SPVD已在陕西省普遍发生,且发病情况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3.
为更全面系统了解兰花保鲜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情况,以英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WOS)和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兰花保鲜研究文献为数据源,采用CiteSpace计量工具,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和知识图谱可视化技术对1989—2021年国内外各科研院所发表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统计和数据分析。分析表明,世界范围内兰花保鲜研究论文发文量总体呈现缓慢上升趋势;研究领域中影响力最大的依次是中国、泰国和美国;研究的兰花种类主要集中于石斛兰、蝴蝶兰和文心兰;其中中国学者重点研究蝴蝶兰和文心兰,泰国研究团队主要研究石斛兰;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衰老生理方面,其中内源激素乙烯是兰花衰老生理研究的重点,而如何抑制乙烯是兰花保鲜研究中生理实验的热点。根据统计数据综合分析推断,兰花衰老的分子机制、利用分子技术延长花朵寿命将成为兰花保鲜前沿研究重点与新兴趋势。  相似文献   

14.
齿兰环斑病毒CP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产物抗血清制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研究在于探讨侵染兰花的重要病毒之一齿兰环斑病毒(Odontoglossum ringspot virus,ORSV)的检测技术。从福建省漳州市采集感染齿兰环斑病毒的建兰病样,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扩增并克隆得到该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该基因开放阅读框长477 bp,编码158 aa约合18.0 kDa的蛋白质,随后将目的基因插入pET-29a(+)中构建相应的原核表达载体进行诱导表达,目的蛋白经纯化后免疫家兔获得了特异性抗血清。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抗血清与诱导表达的ORSV外壳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检测结果表明,抗血清可检测病叶的最低稀释度达1:25600(v/v),最佳工作浓度为1:12800(v/v),病汁液灵敏度为0.195 mg/mL(w/v),而与TMV等11种同源或异源病毒均无明显的血清学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15.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 SMV)病是大豆主要的病害之一,给我国大豆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大豆抗病育种是目前防治大豆花叶病毒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发掘抗病基因是抗病育种的基础。本文在前期对大豆抗SMV株系SC3基因精细定位的基础上,克隆了2个具有TIR-NBS-LRR典型抗病结构域的基因(GmR47和GmR51)。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 GmR47和GmR51基因均在抗感品种中存在氨基酸位点的突变,而且突变位点都位于保守结构域内,这2个基因编码的蛋白质预测为烟草花叶病毒(TMV)抗性N蛋白;物种间同源比对结果显示, GmR47和GmR51基因与野生大豆亲缘较近。qRT-PCR结果表明, GmR47和GmR51能够响应SMV的侵染增加表达量,且在抗病品种中的表达量高于感病品种。2个基因存在IN1、IN2和IN3不同的剪接体,所有的剪接体都能够响应病毒的诱导增加表达量,且在抗病品种中的表达量高于感病品种, IN1和IN2的表达量随时间的变化较为明显, IN3的表达量则相对稳定,说明这些剪接体可能参与大豆对SMV的抗病过程。本研究为后续基因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A new resident virus propagation model with graded infection rate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properties of two important stages undergoing by resident virus, which are the latent phase, in which resident virus cannot infect other hosts because it has not yet been loaded into memory and the active phase, in which resident virus resides in memory and infects any suitable program that is executed on the computer. Two computer compartments with different infection rate are established. Furthermore, the dynamic behaviors of this model are investigated by stability theory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It is found that the dynamical properties of this model are determined by basic reproductive rate. Specifically, virus-free equilibrium is globally asymptotically stable if basic reproductive rate is less than or equal to one , whereas the local asymptotical stability of the viral equilibrium is guaranteed if basic reproductive rate is bigger than one, followed by a conjecture on its global stability. Then the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basic reproductive rate to the system parameters is investigated and a collection of policies is advised to control the spread of computer virus over the Internet.  相似文献   

17.
东方百合快繁培养基优化与脱毒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 要:【研究目的】为实现百合种球的国产化,繁育大量的优质种球,笔者以东方百合的西伯利亚和索邦品种为材料,研究东方百合茎尖诱导、继代增殖和生根的最佳培养基,并比较不同的组织培养方法的脱毒效果。【方法】设置不同的激素浓度梯度筛选东方百合茎尖诱导、继代增殖和生根的最佳培养基,并比较新鲜百合球茎尖培养、冷藏处理百合球的茎尖培养、鳞片培养、鳞片扦插苗茎尖培养和试管苗茎尖培养等5种组织培养方法的脱毒效果。【结果】试验结果表明,百合茎尖诱导的适宜培养基为MS + 2.0mg/L 6-BA + 0.1mg/L NAA,芽形成的适宜培养基为MS + 1.0mg/L 6-BA + 0.5 mg/L NAA,苗形成的适宜培养基为MS + 1.0mg/L 6-BA + 0.08mg/L NAA,生根的适宜培养基为1/2MS + 0.4mg/L NAA + 4%AC (Active Charcoal)。病毒检测表明试管苗茎尖培养的脱毒效果最好,但成活率较低;冷藏处理百合球的茎尖培养的脱毒效果也较好且成活率较高。【结论】筛选的东方百合各阶段的培养基配方能满足东方百合快速扩繁的技术要求,茎尖培养在东方百合依然是较好的脱毒方法。  相似文献   

18.
香菇菌株的脱毒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香菇具独特香味且有多种保健功能,是我国栽培的主要食用真菌之一。但近些年我国大陆部分产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香菇病毒病,使香菇的产量和质量受到明显影响,重者绝收,损失严重。通过试验发现病毒在香菇中是普遍存在的。本文选取3株带毒香菇菌株,采用菌丝尖端挑取法(挑取长度小于0.2mm的菌丝尖端)进行脱毒。结果显示:通过菌丝尖端挑取法,获得一株无毒菌株(不含dsRNA条带),和一些未完全脱毒菌株(含1条11kb的dsRNA)。对脱毒不彻底菌株、脱毒彻底菌株以及带毒菌株分别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漆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测定,发现在pH值8时,脱毒菌株的生长速度比带毒菌株快,脱毒菌株的漆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明显大于带毒菌株,而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则没有显著区别。通过栽培实验,发现:三个菌株的子实体产量没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9.
为了快速进行甘薯病毒田间检测和脱毒苗诊断,该研究建立了一个能够同时检测SPCSV、SPLV和SPFMV这3种病毒的多重RT-PCR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公示的甘薯病毒基因序列来设计3种甘薯病毒的引物,分别对模板浓度、退火温度、Mg2+浓度和循环次数进行优化,同时对模板浓度进行10倍梯度稀释,检测多重RT-PCR灵敏度。结果显示,模板浓度为19 ng/μL、退火温度为52℃、Mg2+浓度为0 mmol/L、循环次数为40次时,可以同时扩增出大小为276 bp、570 bp、425 bp三种病毒的基因片段,多重RT-PCR检测灵敏度为10-4,单一RT-PCR检测灵敏度为10-3,多重RT-PCR检测灵敏度是单一RT-PCR的10倍。该研究使用优化的多重RT-PCR检测技术可获得稳定、灵敏、准确、高效地和同时地检测田间复合侵染的3种甘薯病毒。  相似文献   

20.
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s,PDIs)是定位于真核生物内质网中的一类蛋白,具有催化蛋白质二硫键氧化还原反应与协助蛋白质发生构型变化、类似分子伴侣的功能,参与生长发育、生物或非生物胁迫应答等方面的调控。真核生物中PDI基因家族的分子鉴定已有报道,但是对大麦PDI基因家族的鉴定分析鲜有报道。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鉴定了10个大麦PDI-Like基因(HvPDILs),并分析了相应编码蛋白的结构特征。与其他物种PDILs的系统发育分析发现,10个大麦PDILs分处在8个不同的系统分支,与小麦PDILs高度同源。对公共数据库中的组织和时空表达数据分析发现, HvPDILs基因均表达,且具组织和时空表达特异性。对接种大麦温性花叶病毒(BaMMV)之后的叶片样品进行基因表达水平分析,发现其中5个HvPDILs基因出现显著的表达差异,说明其参与病毒感染过程,但参与方式及作用机制还有待后续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