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有效提高粮食产量,通过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选择了以粮食作物耕地面积、播种面积、粮食单产、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劳动力、农村用电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受旱灾面积9项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播种面积始终是影响遂宁市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化肥施用和粮食单产是影响粮食产量减少的最主要因素;耕地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是影响粮食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农村用电量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力在下降;农业劳动力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始终很小。最后通过分析各影响因子,提出可供参考的关于提高粮食产量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探明江苏省粮食产量波动的影响因素,加快推进粮食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江苏省粮食生产特征,将1999—2015年江苏省粮食生产划分为两个时段,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两个时段中10个影响因素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粮食播种面积是影响江苏省粮食产量的首要因素;有效灌溉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经历了由弱到强的变化;农业支出占比地位重要但拉动作用有所减弱;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对粮食增产作用很大,有较大提高利用率空间;宏观层面上,科技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上升,其次政策、自然因素。稳定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积极发展粮食绿色生产,持续加大财政支农投入,是增加江苏省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近20年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现状和影响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因素,探索黑龙江省粮食持续增长的方法,使用有关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近20年的相关数据,运用STATA软件对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取得相应结果。研究表明,黑龙江省粮食生产产量与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呈正相关,与化肥施用量呈负相关。最后,提出增加黑龙江省粮食产量需要合理施用化肥,保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重视农业科技的运用及对新型农业人才培育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刘晓敏  石喆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12):171-174
为了达到山东省粮食稳产和增产的目标,通过1991—2010年的统计数据,利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了山东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有效灌溉面积对山东省粮食产量影响最强,粮食单产、粮食播种面积、农业化肥折纯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农药使用量、农村用电量对山东省粮食产量也依次有重要影响。根据结果提出提高有效灌溉面积,稳定和提高粮食单产和粮食播种面积等建议来保证山东省粮食的稳产和增产。  相似文献   

5.
东北地区在中国粮食安全中的战略地位决定了研究区域粮食增产因素及途径的必要性。选取东北商品粮基地德惠市作为研究区,在系统分析近30年来粮食播种面积、种粮劳动力、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等主要影响因素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应用C-D生产函数定量测度上述选定4项因素对粮食产量变化的作用关系及作用强度。结果表明,在4项主要影响粮食产量变化的因素中,化肥施用量与机械总动力对粮食产量变化的影响程度最显著,这两项指标每增长1%,粮食产量分别增长0.4944%和0.3113%。最后,依据计算结果,从化肥用量用法、农业机械总动力、水土保护及政策方面提出了促进德惠市粮食增产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房丽萍  孟军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7):156-160
施肥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施用化肥对中国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是投入其他生产要素所不能替代的,掌握化肥的增产效应从指导农业生产及确定科学有效的施肥方案方面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分析了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选取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和农业从业人员为中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采用主成分回归C-D生产函数模型,计算了化肥投入对粮食增产的弹性及贡献率。结果表明:化肥施用与粮食产量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1978—2010年间化肥投入对粮食产量增长的弹性值为0.18,贡献率达20.79%,化肥对粮食增产的弹性和贡献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比略有下降,单位质量化肥投入带来的实际粮食产量增加量有所减少,但化肥投入仍是影响粮食产量增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将1999—2017年陕西省粮食产量划分为2个阶段,对2个时段的粮食产量10个影响因素进行动态分析,利用SAS统计软件实现灰色关联分析的数据处理,为提升陕西省粮食产能、增强粮食安全保障的主要途径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影响陕西省粮食产量的第一重要因素是粮食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村就业人数对粮食产量的影响逐渐增强;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势在必行,有较大提升空间。宏观层面上,自然因素仍是影响粮食产量的第一因素,科技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上升,最后是政策因素。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药化肥精准施用减量增效,推广粮食绿色生产方式,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粮食产量波动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揭示河南省粮食生产变化特征,探析河南省粮食产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利用小波诊断技术对1978—2012年河南粮食产量变化的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的粮食产量波动存在5、10、20年左右的特征时间尺度,并以10年和20年左右的特征时间尺度为主。综合3种尺度下的时间特征,河南粮食生产周期逐渐增大,粮食产量变化渐趋稳定。河南粮食生产目前正处于相对丰产期,但随后就会进入新的粮食减产期。所选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均是正向的,他们的增加均会促进粮食产量的提高,但不同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大小不同,按影响程度次序为,粮食播种面积>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乡村农业人员数量>化肥施用折纯量>农用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  相似文献   

9.
山西省粮食产量及粮食作物结构变化趋势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建平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2):516-516
根据山西省50多年来粮食生产的相关调查与统计资料,运用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山西省粮食产量和作物结构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49年以来山西省粮食总产与单产在波动中呈增长趋势;粮食作物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粮食总产的提高主要归功于粮食单产的增加,其中玉米单产的增加对粮食平均单产的提高作用最大,其次是小麦。并提出如下建议:依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增加粮食单产;稳定小麦播种面积,满足人们对小麦口粮消费的需求;玉米作为粮食和饲料兼用的高产高效作物,今后的种植面积应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粮食生产的时空变化和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提升山西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基于山西省1978—2011年相关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分析了山西省近34年来粮食生产动态变化特征及各县(市)粮食生产空间差异,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了山西省粮食生产的影响因子。研究表明:(1)1978—2011年,山西省粮食呈明显波浪式增长,粮食总产量分别与粮食单产、人均粮食占有量动态变化基本吻合。(2)山西省各县(市)粮食生产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并得出自然条件较好的平原和盆地地区人均粮食占有量高,传统农业区粮食年均增长率快。(3)影响粮食生产的4个主要成分分别为:社会经济因素、农业科技水平、农业经济效益、自然灾害,并指出粮食单产、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化肥施用量、农村用电量、财政农业支出是影响粮食产量变化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1.
基于灰色理论的湖南粮食生产发展因素影响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了解“十二五”期间湖南省粮食生产能力发展态势,促进湖南省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采用灰色理论,建立了湖南省粮食生产发展因素影响力评价模型,对湖南省粮食生产发展主要因素影响的影响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3-2010年间,湖南省粮食生产发展的7个主要因素对粮食总产量的关联度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化肥施用量、播种面积、农机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农业用电量、农业劳动力、成灾面积;在现有发展基础上,“十二五”期间,湖南省粮食生产将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因此,应结合湖南实际,综合考虑各因素作用,确保湖南省粮食生产主要发展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相似文献   

12.
为扩大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内部就业,利用2014年度全国及各省统计年鉴数据,构建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即农业机械总动力的提高,使农业成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就业行业;产业结构变动,即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的减少,有利于发挥农副产品生产的就业吸纳能力。为了解决农业劳动力不足的发展困境,政府应加大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加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13.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辽宁省粮食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客观、定量地表明了粮食生产和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辽宁省粮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关联序依次为:粮食单产、播种面积、化肥折纯量、有效灌溉面积、农机总动力、农村用电量和受灾面积。针对结果,提出了相应促进辽宁省粮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中游地区粮食生产的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中游地区(湖南、江西和湖北)是我国粮食生产主产区之一,该区的粮食安全与否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本文首先从绝对和相对的角度分析了该区粮食生产的现状。结果表明:近10年来,一方面,区内的粮食生产总量一直在以增加种植面积而获得了稳步增长,其增长难以持续。同时区内的种植结构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主粮(水稻)的种植面积增幅要远大于杂粮小麦和薯类的增幅,尤其是大于豆类的增长幅度。另一方面,从全国范围来看,长江中游地区的主粮(水稻)的生产占全国比重呈下降趋势,而杂粮生产占全国比重反而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其次,深层剖析了该区粮食生产发展所面临的困境,认为主要有农民(户)种粮积极性不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耕地质量退化严重、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科技整体水平较低和粮食生产的结构性弊端初现等六大方面问题。最后,针对该区域所面临的困境依次提出了粮食生产发展的战略对策,为确保该区粮食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