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针对广西南丹县城周围正在退化的生态系统,利用高精度的地形数据和生态环境调查资料,在GIS技术的支持下,选取对土地利用影响较大的高程、坡度、坡向、植被覆盖度、水域、土地覆盖类型6个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对研究区内的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单因子分析与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各生态敏感性区面积比分别为极度敏感区(14.73%)、高度敏感区(53.90%)、中度敏感区(24.36%)、低度敏感区(2.87%)、不敏感区(4.14%),前三者占总面积的92.99%,这表明研究区内容易出现植被退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2.
黄前流域土壤侵蚀特征及其与环境影响因子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黄前流域为研究对象,以减少水土流失为目的,运用3S软件和水土保持相关理论,通过对2008年ALOS影像解译,研究黄前流域内土地利用、坡度、高程和植被盖度因子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域内土壤侵蚀强度类型以轻度侵蚀和中度侵蚀为主;侵蚀主要发生在坡度为5°~35°、高程200~800 m、植被盖度45%~75%的林地和园地。水土流失区域主要发生在人类活动剧烈的园地,说明人类活动对流域的土壤侵蚀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2008年4月至2010年7月,在呼玛县三卡乡老道店村为中心(51°16′08.3″N,126°42′14.4″E,海拔201m)的半径为10km的范围内采用系统抽样法(system sampling)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multivariable statistic analysis)对胎生蜥(Lacerta vivipara)的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胎生蜥对植被类型、食物丰富度、坡向、落叶层厚度、天敌干扰、坡度、植被盖度、人为干扰、土壤质地及坡位等10项生境因子具有选择性。在大兴安岭东麓胎生蜥繁殖期的最适生活环境是土质疏松、林间落叶层较厚、处于中、下坡位且面积较大并坡度平缓的蒙古栎--黑桦混交林。  相似文献   

4.
基于NOAA AVHRR数据的京津冀地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利用京津冀地区83个站点近29年(1982—2010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研究京津冀地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采用气候倾向率、相关分析、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等方法,分别从月、季和年多个时间尺度以及空间变化尺度,详细分析了京津冀地区植被覆盖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1)近29年京津冀地区植被覆盖整体呈微弱的增加趋势,年际波动较大;春季植被覆盖上升趋势最为明显,其次是秋季和冬季,夏季植被变化率与年变化相关性最强;4—6月为植被主要生长期,7月植被覆盖增长率最高,8月、10月和11月为弱的减少趋势。(2)整个研究区植被覆盖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其中河北南部、北京东北部的燕山附近区域植被覆盖最好(NDVI均值>0.4),低值区主要位于张家口北部,其中张家口的康保站年平均NDVI值为0.15,为研究区最低;EOF分析表明,整个研究区植被增加明显的区域为河北中南部,时间系数表明京津冀地区植被覆盖1982—1999年为增长期,2000—2002年有所减少,2003—2010年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
微地形对大西沟野杏幼苗生境的气候和土壤温湿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 要:探究新疆霍城县大西沟野果林内的微地形对野杏幼苗生境的气候和土壤温湿度等环境因子的影响。在封育的野果林内设置样地,观测地形和野杏幼苗生长季的气温、光照、空气湿度和土壤温湿度,分析各环境因子和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坡向与气温、光照强度和土壤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东南坡>南坡>东北坡,坡向与空气湿度、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2)坡位与气温、光照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不同坡位的环境因子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3)坡度与气温、光照强度以及土壤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缓中坡>陡坡>中坡>缓坡,缓坡与其他坡度均呈显著差异(P<0.05);坡度与空气湿度以及土壤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4)坡形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对气候因子和土壤温度都无显著影响。地形变化对野杏幼苗生境的气候和土壤温湿度有显著影响,东南坡、上坡位、缓中坡以及凸坡形和相应的气候与土壤温湿度,是适宜野杏幼苗生存的生境条件。  相似文献   

6.
2000—2014年改则县植被变化及草原保护政策实施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评价改则县草原保护政策实施效果,在3S技术支持下,利用2000—2014年MODIS-NDVI资料,结合研究区气象数据、禁牧数据对改则县植被覆盖时空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改则县植被覆盖总体较差,多年平均结果植被指数主要分布在0~0.2之间,最大合成结果植被指数主要在0.1~0.3之间,空间分布表现为南部植被覆盖优于北部。(2)改则县夏季植被覆盖最好,春季植被覆盖最差,北部为昆仑山脉植被覆盖季节变化不大。(3)2000—2014年间改则县植被覆盖总体呈稳定状态,呈稳定状态的区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45.46%,呈改善趋势的区域占全县总面积的11.28%,呈退化趋势的区域占全县总的面积的8.69%,改善区域大于退化区域。(4)2008—2014年间改则县降水量及气温变化不利于植被改善,草原保护政策对该县植被改善起到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博斯腾湖流域植被覆盖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植被覆盖变化对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区域生态水文响应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利用博斯腾湖流域2001—2013年16天合成MODIS NDVI影像及30 m分辨率ASTER DEM数据,对博斯腾湖流域植被NDVI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博斯腾湖流域植被生长季开始于4月下旬,结束于10月下旬。2001—2013年植被生长季内流域植被NDVI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且891~1500 m、3501~4000和4001~4808 m范围呈增加趋势,1501~3500 m范围植被NDVI呈减少趋势。(2)博斯腾湖流域2001—2013年植被NDVI以减少趋势为主,占流域面积的61.80%,呈增加趋势的区域占流域面积36.60%。增加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东南部焉耆盆地、博斯腾湖的东南侧与西北侧,以及流域西北部的中部部分区域,其他为减少趋势分布区域。增加区域分布在891~2000和3501~4808 m范围,其他高程范围呈减少趋势。(3)博斯腾湖流域植被覆盖变化受到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但高海拔区域植被覆盖变化主要与气候变化有关,而低海拔区域植被覆盖变化受人类活动影响居多。  相似文献   

8.
以呼伦贝尔市、兴安盟扎赉特旗作为研究区,基于MODIS NDVI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反演得到研究区2001—2016年植被覆盖度数据,研究其草原退化整体变化趋势及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极低覆盖和低覆盖植被面积不断增长扩大,年均增长分别率为12.29%和3.13%;中覆盖从面积由增长转为面积减小,年均增长率为-4.63%;高覆盖和极高覆盖植被面积一直在减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99%和-4.8%;坡度≤5°的地区退化率较高。气象、海拔和坡向因子宏观上决定植被的分类和密集程度,但由于研究区人地关系复杂,草原退化主要以人口密度和牲畜密度较为集中的地区为主。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不同植被下草本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lNSPAN)、除趋势对应分析(DCA)、丰富度指数(Pa)、多样性指数(H'、DS)和均匀度指数(JP)方法,对安太堡露天煤矿区排土场复垦地不同植被下草本植物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排序及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1)TWlNSPAN等级分类将其63 个样方划分为11 个草本植物群丛,分别位于该矿区复垦地不同植被类型下;(2)DCA第一轴反映了植被恢复年限的梯度变化,沿第一轴从左到右,11 个草本植物群丛的恢复年限逐渐缩短;DCA第二轴反映了排土场复垦地地形的梯度变化,沿第二轴从下到上,地形从平台→东北坡,11 个草本植物群丛的物种多样性降低;(3)随着植被恢复年限的增长,11 个草本植物群丛物种多样性从高到低的变化为:平台>东北坡,乔木林下>灌丛林下>草地。研究表明,植被恢复年限、植物种类和地形是影响安太堡露天煤矿区复垦地不同植被下11个草本植物群丛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0—2009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结合气候、植被、地形和土壤4个自然因子,利用趋势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延安地区NPP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2000—2009年研究区NPP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2)延安地区NPP的空间分布呈“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3)降水、植被类型、高程和气温为延安地区NPP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驱动因子,任意2种自然因子交互作用的贡献率均高于单因子。研究区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和气候波动变化是导致NPP年际增加的主要原因,NPP空间分异受多种自然因子的交互影响。开展NPP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可为区域生态系统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林业用地分布与地形地貌因子的相关性,为山区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基础信息,笔者运用ArcGIS 9.3软件对高分辨率航片、卫片、1:10000地形图进行配准叠加,依据不同影相色彩代表不同的植被景观类型,对卫片进行林地小班目测判读圈划与实地调查核实相结合方法来获取林地小班因子数据,研究林业用地与地形地貌因子相关性。结果表明,在低高程、小坡度人类活动影响较强的地区,各种类型林业用地均有分布,林业用地分布受高程、坡度影响不太明显;向高高程、大坡度地区过度,人类活动影响程度减弱,林业用地类型随之逐渐减少,特别是在高程大于1200 m、坡度大于35°地区,灌木林地成为主要的林业用地类型;林业用地分布在西南—东北和东—西坡向差异明显,其他坡向差异相对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为了深入研究地形对暴雨的影响,提高暴雨预报的精准度,本研究利用NCEP资料和WRF模式对“7.21”特大暴雨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分析。结果显示:“7.21”特大暴雨是在有利的环境场以及这一地区特殊地形作用下发生;强降水中心主要出现在山谷、山区与平原交界区域,与地形的影响密切相关。地形的影响主要表现热力和动力2个方面:风顺山谷而吹,形成明显的高温、高湿的水汽输送,同时形成辐合、上升运动;山区和平原交界地带温度梯度大,加上迎风坡作用,有利于对流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分析城市生态敏感性因子及其分布特征,在进行城市环境管理,制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政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喀什市为研究对象,选取坡度、高程、植被覆盖指数(NDVI)、土地利用类型及水体等5个生态敏感性因子,ArcGIS空间分析与单因子分析法相结合,对喀什市生态因子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高敏感区和中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植被覆盖率较高、地势和坡度低、绿化面积较大的区域,而低敏感区和不敏感区分布于地势和坡度较高的丘陵、荒地、未利用地等区域,其中因子敏感区面积最大的是水体因子,最小的为坡度因子,面积占75.46%和0.33%;从生态因子敏感性程度来看,坡度大的区域敏感性程度低,坡度小的区域则敏感性程度高,地势高的区域敏感性程度低,地势低的区域敏感性程度高;从生态因子敏感区特征来看,高度敏感区的自我恢复能力差,敏感性总体程度高;中度生态敏感区生态功能较弱、生态系统不太稳定;低度生态敏感区和不敏感区的生态系统较稳定,敏感性程度低,能承受外界因素的破坏和干扰能力强。  相似文献   

14.
县域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探索——以江西省余干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农业产业化已经成为中国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整体推进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手段。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体系日趋完善的同时,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土地持续利用、农村环境改善、农产品加工废物、循环产业链延长等)也逐步凸现出来,对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本研究以余干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例,通过对余干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生态足迹的分析,发现余干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了余干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农业产业化与生态农业相结合、农业产业化与旅游观光业相结合),以期为县域农业产业化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中亚地区植被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气候如何影响植被在中亚地区的生长模式尚不清楚。基于2000—2017年中亚地区遥感植被指数,结合气象、地形和中亚人口数据,研究了近18年中亚地区植被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确定了植被变化与不同因子的相关性并大致预测植被未来长势。结果表明,2000—2017年中亚地区整体植被呈降低趋势,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南部且植被沿山脉分布,西坡比东坡植被长势旺盛。2010年整体植被由退化趋势转变成改善趋势。降水和温度对植被生长均有促进作用,但植被对降水的响应比温度的更敏感。未来中亚地区植被整体上呈现改善的趋势。此外,不同地理分区,人类活动对植被也有一定程度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县域农业现代化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对国内县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评价进行文献综述,构建可以评价中国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一套指标体系,运用数学模型方法,对国内62个县进行量化测算,得出各地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综合评分,并对其进行评价分析,全国县域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不高,而且各县发展不平衡,差距很大。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县一般也是经济发展较好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的县一般也是经济发展较落后地区,但是农业大县不一定是农业强县。最后提出加快中国各类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江西省境内中华秋沙鸭越冬生境选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讨中华秋沙鸭越冬的生境选择策略。2009-2011年12月中旬利用样方法、因子测定法和卡方检验等方法对江西省境内中华秋沙鸭越冬的生境选择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中华秋沙鸭越冬嬉戏、觅食和栖息的生境选择具有普遍性并具有以下特征:越冬地海拔较低,年平均气温为16.5℃;越冬地依山傍水且均沿河流分布,多集中在河流的中下游水势相对平缓地带;越冬生境选择通过植被、水环境和人为干扰因子来实现;对低海拔(50~60 m,78.6%)、低坡度(<0.36,98.6%)、低噪音(<40 dB,89.2%)、村镇(6~12 km,71.9%)、公路中等距离(1~2 km,79.4%)、近林缘(<50 m,85.4%)的区域选择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忻州市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杨勇  周学文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0):237-243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的区域差异,合理开发利用区域气候资源,更好地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利用忻州市15个站点1963-2012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忻州市的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趋势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河曲、五台、五寨年平均降水量回归系数为负,表现为下降趋势;忻府区、繁峙年平均降水量回归系数为正,表现为上升趋势。(2)忻州市年平均气温突变基本都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并且气温都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9.
灾区农民心理对农业重建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建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0):351-353
摘要: 作者根据一年来在地震灾区的农业重建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工作体会,以及对广大村民认真的分类调查研究,归纳出当前农村尤其是灾区农民的社会心理状态对农业重建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的影响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这对于今后在广大农村,特别是在灾区从事农业重建及农技推广工作的社会机构和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