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嗜银细胞在300日龄中国黄羽鹌鹑消化道中的形态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消化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研究300日龄中国黄羽鹌鹑(Coturnix aponica)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和形态。取消化道各段,应用Grimelius银染法处理,观察嗜银细胞的分布、形态,并统计消化道各段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对雌雄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黄羽鹌鹑的口腔、食管、嗉囊、肌胃和泄殖腔未发现嗜银细胞,在消化道其他部位均有嗜银细胞,其分布曲线大体呈现波浪形,2个高峰分别出现在腺胃和结直肠,空肠的分布密度最低。嗜银细胞主要分布在腺胃腺叶内细胞、肠黏膜上皮细胞、肠固有层和肠腺泡上皮细胞之间。其形态多样,包括锥形、梭形、圆形、椭圆形等等,其中锥形嗜银细胞的突起伸向肠腔,梭形嗜银细胞两端均有突起,分别指向固有层和肠腔。说明黄羽鹌鹑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可能与其种属有关,结合黄羽鹌鹑消化道嗜银细胞分布与形态可以推测其有内分泌、外分泌和旁分泌3种功能。  相似文献   

2.
使用石蜡切片技术对1-35日龄星斑川鲽的仔稚鱼消化系统进行组织学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星斑川鲽消化系统的发育主要分成三个阶段:从初孵到3日龄是卵黄阶段,其消化道为一细长的管道;从3日龄到5日龄是后卵黄阶段(混合营养阶段),卵黄被逐渐吸收,是卵黄阶段转向外源性营养阶段的过渡,消化道明显分化成口咽腔、食道、胃、前中肠、后肠和肛门,仔鱼消化系统具备了摄食和消化外源性食物的能力。此后,随着鱼体的生长,粘膜层的褶皱增加,消化道上皮细胞进一步分化,消化系统从功能和结构上逐步完善。16日龄,胃腺出现,标志着稚鱼期的开始,表明星斑川鲽是一种发育较快的鱼类。  相似文献   

3.
应用ABC(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黑龙江林蛙(Rana amurensis)消化道内的5-HT免疫活性细胞(5-Hydroxytryptamine immunoreactive cell,5-HT cell)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的定位研究和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5-HT细胞在黑龙江林蛙消化道的各个部位均有分布,其中以胃幽门部分布密度为最高,胃贲门部次之,空肠部最低。5-HT细胞的形态多样,有圆形、椭圆形、锥体形和梭形等,细胞分布于上皮细胞之间、上皮基部和腺泡上皮细胞之间。5-HT细胞形态与其内、外分泌功能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4.
胎生蜥蜴消化道生长抑素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研究胎生蜥蜴消化道内生长抑素的分泌对动物整体营养及代谢水平的影响,应用免疫酶标技术 (ABC)法和胃肠激素抗血清,对胎生蜥蜴(Lacerta vivipara)消化道生长抑素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和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生长抑素(SS)细胞分布广泛,除食管和直肠未检测到,整个消化道中均有分布,胃体和幽门分布密度最高,回肠最少,总体来说在胎生蜥消化道中SS细胞的分布密度胃部较高而小肠部较低。SS细胞以圆形和锥体形为主,还有梭形和椭圆形,它们分布于消化道粘膜、消化上皮细胞基部和腺泡上皮之间。根据其内分泌细胞的结构形态可以认为胎生蜥蜴消化道内的内分泌细胞兼具内分泌与外分泌2种功能。胎生蜥蜴消化道SS细胞的分布型与其他内分泌细胞抑制协调相关与其取食方式、食物成分及生活环境相关。  相似文献   

5.
极北鲵与东北小鲵消化道嗜银细胞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摘 要:应用Grimelius法对极北鲵(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东北小鲵(Hynobius leechii )两种动物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及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嗜银细胞在两种动物消化道各部分均有分布,但分布密度高峰不同:极北鲵消化道嗜银细胞在直肠部分布密度最高,胃体处最低;而东北小鲵在胃幽门部分布密度最高,在食管处最低。其形态和分布位置相似,嗜银细胞形态有圆形、椭圆形、锥体形和梭形等,分布于腺泡上皮细胞之间、上皮细胞之间和上皮细胞基部,也有少量位于固有膜内。嗜银细胞分布型的形成与动物的食性、生活环境以及消化道各部位生理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黑龙江草蜥(Takydromus amurensis)消化道内生长抑素(SS)、胃泌素(Gas)、胰高血糖素(Glu)、胰多肽(PP)和P-物质(SP)5种内分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的定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结果表明:在黑龙江草蜥消化道中,SS细胞除食管部外,其余各部位均有所分布,其分布密度胃部高于肠部。GAS细胞仅见于胃幽门部、十二指肠和空肠。Glu细胞分布于胃体、幽门和小肠,且幽门密度明显高于其他2处,PP细胞在胃体、幽门和十二指肠有分布,其中以十二指肠处的分布密度最高,SP细胞只在胃部检测到。内分泌细胞形态多样,多呈圆形、锥体形、梭形。黑龙江草蜥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密度分布与其消化道各部位的功能有关,它们的形态与其内、外分泌功能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7.
摘 要 本文应用Grimelius银染法对黄雀(Carduelis spinus)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食管和嗉囊中未发现嗜银细胞,消化道其它部位均有嗜银细胞,其分布密度大体呈波浪型,有两个分布高峰分别是腺胃和回肠,十二指肠分布密度最低。嗜银细胞主要分布于粘膜上皮之间和腺泡上皮之间,也有少量位于上皮细胞基部。嗜银细胞形态多样呈椭圆形、锥体形、梭形等,其中锥体形嗜银细胞突起伸向肠腔 ,梭形嗜银细胞两端均有突起,分别指向肠腔和固有膜。本文还结合黄雀消化道嗜银细胞分布型的形成与各部位消化功能有关的特点进行了讨论,认为黄雀消化道内嗜银细胞具有内、外分泌两种功能  相似文献   

8.
应用生物化学方法研究了由茵陈、龙胆、甘草、大黄及栀子组成的中药保肝解毒汤对铜中毒欧鳗消化道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健康欧鳗胃、肠的蛋白酶活性分别是肝的22.69倍和56.00倍,肝淀粉酶活性则分别是胃的1.90倍和肠的2.56倍;(2)铜中毒可致胃、肠、肝的蛋白酶活性分别上升了173.27%、658.26%、1014.29%,淀粉酶活性分别上升了236.44%、1656.89%、485.21%;(3)保肝解毒汤对铜中毒欧鳗各消化器官中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显著降低作用。表明中药保肝解毒汤对铜中毒欧鳗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具有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9.
枕纹锦蛇消化道2种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枕纹锦蛇(Elaphe dione)消化道生长抑素(SS)、胃泌素(GAS)2种内分泌细胞的形态和分布规律。应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来进行研究,结果显示:SS细胞在消化道各部位均有分布,其中以胃贲门部、胃体和胃幽门部分布密度最高,十二指肠其次,食管、回肠和直肠分布密度最低;GAS细胞只分布于胃幽门部、十二指肠及空肠,且各部位的分布密度差异不显著。上述内分泌细胞的分布特点可能与消化道各部位的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0.
家鸽消化道5-羟色胺细胞的形态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 要:采用ABC(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家鸽(Columba livia domesticus )消化道内5-羟色胺(5-HT)免疫阳性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及形态。结果显示,除食管外,5-羟色胺细胞从胃到直肠各段均有分布。细胞分布密度呈波浪式,其中直肠部分布密度最高(5.20±1.94),回肠部次之(3.75±1.29),胃部最低(1.7±0.80)。5-HT阳性细胞广泛分布于消化道上皮细胞之间、上皮基部、腺泡上皮细胞之间。形态多样,呈圆形、锥体形、梭形等。根据形态我们认为家鸽消化道5-HT细胞具有内、外分泌两种作用途径。  相似文献   

11.
摘要: 应用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 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家鸽(columbae livia domesticus)消化道生长抑素细胞的分布密度和形态学特点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 生长抑素(somatostatin , 简称SS)细胞主要分布于胃体及其以下部位, 其中胃体部的分布密度最高,小肠各段的分布密度较低,且小肠各部位间差异不显著。而在食管和嗉囊中均未发现ss细胞 。SS细胞的形态多样,主要有圆形﹑椭圆形和锥体形等。主要分布在上皮细胞基部、上皮细胞之间和腺泡上皮细胞之间。通过形态学观察认为:家鸽消化道生长抑素细胞的分布与其消化道各部位的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中介蝮蛇(Gloydius intermedius)消化道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细胞的形态和分布规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结果表明,5-HT细胞在其整个消化道中均有分布。其中以胃幽门部分布密度最高,直肠部分布密度最低。在整个消化道中,均可见到呈圆形或椭圆形的闭合型5-HT细胞;开放型5-HT细胞呈蝌蚪形、锥体形,集中分布于食管、贲门、幽门和小肠各段。表明5-HT细胞分布的特点可能与中介蝮蛇的食性、生活环境或消化道各部位的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丽斑麻蜥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丽斑麻蜥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及形态。采用Grimelius银染法,结果表明:在丽斑麻蜥的消化道中嗜银细胞分布广泛,见于其全长。从其分布密度曲线可以看出,胃体和胃贲门部是嗜银细胞分布密度的最高峰,胃幽门部分布密度最低。嗜银细胞形态多样,主要有锥体形、长梭形、蝌蚪形、圆形以及椭圆形。广泛分布于上皮细胞基部、上皮细胞之间、腺泡上皮细胞之间。根据其形态,认为丽斑麻蜥消化道内嗜银细胞具有内、外分泌2种功能,同时丽斑麻蜥消化道内嗜银细胞分布型的形成可能与其食性及消化道各部位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4.
胎生蜥蜴消化道4种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索胎生蜥蜴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形态与分布规律。应用胃泌素(Gas)、胰高血糖素(Glu)、胰多肽(PP)和P-物质(SP) 4种特异性抗血清,对胎生蜥蜴(Lacerta vivipara)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和形态学观察。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avidin-biotin compex method)以揭示其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分布规律及特点。结果表明:Gas细胞分布在贲门、幽门和小肠,其中以十二指肠处分布密度最高,贲门次之。Glu细胞主要分布在幽门和小肠前段,小肠后段偶见,并且幽门处的分布密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在幽门、十二指肠和回肠都检测到了PP细胞,并且在十二指肠分布最多。仅在幽门部检测到了少量的SP细胞。4种内分泌细胞以圆形和锥体形为主,它们广泛分布于上皮细胞之间、腺泡上皮细胞之间及上皮细胞基部。上述内分泌细胞的分布特点可能与其食性、食物组成和生活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