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南方丘陵区土地整理的误区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剖析当前南方丘陵区土地整理普遍存在单纯追求增加耕地数量、固定的整理模式和高品位规划设计、后续效益与市场经济脱节,缺少产业支撑的误区。结合南方丘陵区土地整理的效益目标,提出土地整理应针对南方丘陵区特有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根据其特殊的交通、地质、地形地貌和耕作制度,从提高耕地质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项目后续效益入手,因地制宜进行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2.
旱作农业“降水在天,用水在人”。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可实现农作物的高产高效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西河镇地处海拔370米左右的低山丘陵区,境内无1亩水浇地,全是山旱地。耕作制度除个别土层太薄的地块为一年一作外,多数地块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粮食产  相似文献   

3.
绵阳市丘陵区主要耕作制度初步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绵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所辖7县1区,常年耕地面积534万亩,其中丘陵区耕地面积占10%左右,是本市主要粮经产区。因此,本文以丘陵区为对象,从生态学的角度,结合经济效益分析,试图通过对8种主要耕作制度的分析与评价,设想从改革耕作制度着手,使本市的农作物生产具有更加理想的生产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耕作制度也发生了变革。各地科研单位、生产部门经过试验研究,在总结旱地一年一熟、二熟制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科研成果,发展到现在的旱地分带间套轮作三熟。这种耕作制度,不但增加复种指数,而且改变了通风条件,增强边际优势,提高光能利用率。因而经济效益好,生态效益高,稳产高产,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5.
旱地大豆品种资源依其来源不同划分为3种类型:一、晋西黄土丘陵区旱地品种(以下简称西山旱地品种);二、晋东土石山丘陵区旱地品种(以下简称东山旱地品种);三、平川旱地品1种(包括我所及省内外科研单位育成的旱地品种)。为探讨不同类型旱地品种资源的生态型特点,选取西山基点品种资源试验的50份旱地品种材料分别代表上述3种品种类型,对其农艺生态性状进行对比分析。抗旱性 1982年于结荚、鼓粒期遇到严重干旱时观察上述3类旱地大豆品种的抗旱性。该年严重干旱,0—30公分土层土壤含水量为10.3%。不同类型旱地大豆品种在西山种植表现出不同  相似文献   

6.
在湘潭举行的南方耕作制度学术讨论会上,经川、滇、鄂、浙四省代表协商,决定于1983年4—5月组织此次联合考察。考察的目的是弄清南方早地耕作制度改革现状、总结成功经验、针对共同存在的问题组织协作攻关,为促进南方丘陵、山区旱地耕作制度改革出现新局面作出贡献。中国耕作学研究会对我们组织这次考察给予支持和鼓励。名誉理事长沈学年教授对考察工作还提示了宝贵意见。在考察过程中,得到了  相似文献   

7.
低山丘陵区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典型低山丘陵区--黄山市为研究对象,在分析耕地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针对低山丘陵区耕地后备资源有限的情况,建议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必须要打破传统的保护模式,建立以提高耕地质量为主、数量增加为辅的动态平衡机制,并提出灵活的占补平衡措施。  相似文献   

8.
经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批准,成立南方旱地学组,于1983年11月29日在湖北省襄樊市召开成立大会,选举了领导小组。1984年1月20—23日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一届二次领导小组会议。学组挂靠在云南农科院。选举刁操铨(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副理事长,湖南农学院)、黄浩如(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农科院)、王楚云(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农科院)为顾问。唐嗣爵(云南农科院粮作所)为组长,熊  相似文献   

9.
江西旱地耕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西旱地在增加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建国56年来,江西旱地耕作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显著成就。系统总结和概括江西旱地耕作制度取得的成就,考察和研究其发展演变的历程,对于新世纪进一步挖掘江西旱地农业生产潜力、建立多熟高效旱地耕作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红壤旱地几种复种方式的周年生产力及生态经济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合理优化的耕作制度,充分挖掘红壤旱地作物生产潜力。作者于2003年11月-2004年10月在江西农业大学红壤旱地上进行了几种复种方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蚕豆-玉米/甘薯"的生产力、光能利用率和光合生产力及能量转化效率最高,其次是"蚕豆-大豆/甘薯",而"蚕豆-西瓜-玉米"和"蚕豆-西瓜-绿豆"两种复种方式的效益则相对较差。(2)经主成分分析,"蚕豆-玉米/甘薯"综合效益最佳,"蚕豆-大豆/甘薯"次之,二者能兼顾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保证增产和农民增收,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是比较适宜在旱地上推广应用的耕作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为鉴选出适宜西南丘陵区旱地两熟全程机械化种植的优良玉米品种,对近年来品种筛选试验中表现较突出的6个玉米品种,开展了全程机械化鉴选试验。结果显示,蠡玉16全生育期适中、产量高、播种质量好、出苗整齐、成穗率高、收获时籽粒含水率低、机收损失率低,较适宜丘陵区旱地两熟全程机械化种植。此外,正红505、国豪玉7号的综合表现也较好,可进一步研究利用。  相似文献   

12.
太行山丘陵区旱地棉花综合措施优化组合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棉花播期、密度、行距和果枝数的复因子试验以及氮、磷、钾肥的单、复因子试验,确定了太行山丘陵区旱地棉花在干旱气候年型的播期和主要群体结构指标的优化组合,明确了该区旱地棉花氮、磷、钾肥的增产效应及最佳配比,提出了适合该区旱地棉花高产、稳产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3.
一、旱地种植在重庆市的地位重庆市农业气候资源优越。年均温17~19℃。≥10℃积温为6000~6800℃.年总降水量1100~1300毫米,日照1243小时,占可照时数的28%,处于国内寡日照的地区之一。劳力充足,人均耕地少。1986年底止有耕地1076万亩,农业人均有地为1.01亩,全市人均0.77亩。在总耕地中旱地385万亩,占总耕地的35.8%,历来重视旱地种植.1986年旱地产粮达228.5万吨,亩平593公斤,而产量却占总产的41.5%,产值达(粮食、经作及间套蔬菜)10.2亿元,占总产值的50%以上. 重庆市旱地种植制度是逐渐发展的,到80年代初基本上普及了麦/玉/薯三熟制。最近几年发展普及粮经间套中厢分带轮作制。到1986年面积达65万亩,占适种面积的40%。  相似文献   

14.
旱地花生高产栽培技术李俊庆,齐敏忠,朱红霞(山东省临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76012)旱地花生是指在半干旱和半湿润易旱地区,在没有灌溉条件的耕地上种植的花生。我国旱地花生面积较大,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可占花生播种面积的70%以上。旱地花生产量高低基本取...  相似文献   

15.
县域耕地地力评价中土壤养分空间插值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耕地地力评价是耕地质量建设重要手段,与之相关的土壤养分插值技术关系到耕地地力评价精度与可用性。以历城区为研究对象,将历城区划分为历城平原区和丘陵区,分析其采样点养分分布情况、评价指标中涉及的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锌、有效硼的空间变异情况。分别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IDW)和普通克里格插值法(OK)对历城全区、平原区和丘陵区的土壤养分进行插值,通过交叉验证、叠加对比分析等方法比较不同情况下不同插值方法的精度,并对比分析基于不同插值方法的耕地地力评价结果。结果显示,IDW和OK 2种方法都具有较高精度,其中IDW插值方法较适宜于丘陵区,而OK插值方法则适宜于平原区;对于有多种参评元素参与的县域耕地地力评价,采用2种方法的评价结果相差不大。基于实用性与精确性结合原则,IDW方法是县域耕地地力评价养分空间内插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6.
玉米育苗移栽技术,早已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东等很多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在四川气温回升迟的山区,半山区和夏伏旱频繁的丘陵区推广玉米移栽技术以来,在趋利避害夺取玉米丰产稳产,巩固和丰富旱三熟耕作制等方面,收到过很好的效果。近年来我省耕地缩减,人口增加,从旱粮高产稳产出发,通过育苗移栽技术措施,以充分利用光热资源,精耕细作,扩大复种来达到增产粮食这个要求,就显得更为迫切了。玉米育苗移栽这类易为群众掌握,具有实效的技术措施,对早地发展多熟制,解决生育期不足的矛盾有重要作用,应紧密配合耕作制度的  相似文献   

17.
(一) 近几年来,我省各级农业部门,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抓了旱地耕作制度的改革,在总结群众传统经验的基础上,改一年一熟或一年两熟为一年多熟,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旱粮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遵义等地推行的分带轮作间套三熟制和毕节等地的绿肥免耕法,为挖掘旱地增产潜力,充分  相似文献   

18.
晋西旱地冬小麦模式化栽培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旱地冬小麦亩产200公斤以上的主要栽培因素的最佳组合和定量化栽培技术调控方案,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1987~1988年采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法,进行了组装试验,对产量与因素的定量关系及其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计设方法试验在山西省汾阳县旱垣丘陵区张乡村基点进行。土质为轻壤,平旱地,播  相似文献   

19.
河南传统农业作物起源与耕作制度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传统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河南传统农业作物种植历史悠久,其耕作制度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征,以多熟种植和间、混、套作为主要方式。从野生植物驯化为粮食作物到农作物育种;从传统农具的发明创造到精耕细作这种北方旱地典型耕作制度的建立和演变,河南传统农业长盛不衰,许多方面都处于当时全国乃至世界领先地位。河南传统农业作物起源以及耕作制度的演变过程,为当今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和农业资源环境高效利用,为新时期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20.
一为了更好地交流旱地高产、高效多熟种植的经验,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南方旱地学组开发组,在浙江省农业厅、金华市及有关县(市)的大力支持下,于1991年7月12日至15日,对浙江省金华市的义乌市杭踌乡、东阳市虎鹿镇和磐安县的万苍乡、岭口乡进行旱地高产、高效现场考察。参加这次考察的有云南、贵州、广东、湖南、湖北、福建、上海、浙江等8个省、市的农技推广、农业陀校、农业科研部门的专家、教授和业务骨干,以及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浙江省农学会的负责人,共计34人。浙江省农业厅厅长赵小道在领导抗灾的百忙中,特地赶到义乌看望了考察的代表,并发麦了洋溢热情的讲话。浙江省金华市农业局长倪世康自始至终陪同考察。浙江省农业厅农作物管理局,义乌市、东阳市和磬安县农业局的工作人员还作了详尽的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