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依据土壤墒情适量灌溉可增加小麦穗数,实现节水高产,但该灌溉条件下分蘖发生和成穗的生理机制尚不明确。本试验于2019—2020和2020—2021两个小麦生长季,以中穗型品种济麦22和大穗型品种山农23为试验材料,设置全生育期不灌溉、节水灌溉和充分灌溉3个处理,研究了不同穗型小麦分蘖发生和成穗规律。结果表明, 2个品种节水灌溉处理的分蘖节面积和反式玉米素含量、越冬期和返青期主茎最上部展开叶光合参数均高于不灌溉处理,促进了Ⅱ、Ⅲ、IP、Ⅳ和其余蘖发生,济麦22和山农23单株总茎蘖数比不灌溉处理越冬期两年度平均增加1.01个和0.75个,拔节期分别增加0.71个和0.56个。节水灌溉处理下2个品种拔节期各茎蘖最上部展开叶光合参数、干物质重和13C同化物分配量均高于不灌溉处理,促进了分蘖成穗,济麦22和山农23的单株成穗数比不灌溉处理两年度平均增加0.36和0.41个,籽粒产量增加35.00%和44.27%,水分利用效率增加9.23%和8.55%。增加灌水至充分灌溉处理, 2个品种越冬期和拔节期单株总茎蘖数较节水灌溉处理增加,但单株成穗数、公顷穗数和籽粒产量无显著变化,水...  相似文献   

2.
小麦是一种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强的作物,越冬期如遇到严重冻害死苗,只要分蘖节不死,仍为白色或绿色,返青后仍可以长出新的分蘖并成穗,因此,对小麦越冬死苗的麦田不要盲目翻种。在小麦越冬死苗的管理上,需要抓住一个“早”字,体现一个“促”字。  相似文献   

3.
栽培条件对小麦穗数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多年的小区试验、高产攻关与高产示范,对小麦的穗数和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充足氮素供应的条件下,土壤中的磷素含量,若在24mg/kg以上,施用磷肥对促蘖增穗不起作用或虽有一定效果,但产量差异不显著;若在10mg/kg以上,增施磷肥能显著促进分蘖生长、穗数增加和产量提高。小麦于越冬、返青期追肥浇水,能够巩固冬前分蘖,增加春季分蘖,提高分蘖成穗数。但越冬、返青期浇水不宜过早或过晚,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积温,年前达60℃左右为浇越冬水的适宜时间;年后达80℃左右为浇返青水的适时日期。年前施肥较多,年后生长势较强的麦田,返青、起身期应采取控制措施,以免群体过大,造成倒伏,根据麦苗发展趋势于拔节前后进行肥水管理,但一般不应晚于旗叶露尖。  相似文献   

4.
本文具体分析了京双14号稳产600~800斤/亩的原因:抗寒、越冬分蘖存活率高,保证亩穗数较多(30~32万/亩)且稳;冬性一般,穗分化在返青后开始并持续时间不长,形成小穗数中等、勾三小穗较多的穗型,保证其既有较多的穗粒数(30~32粒),又避免不抗寒和晚熟;灌浆快,抗倒(株高85~90厘米),抗病(兼抗条、叶锈和白粉),确保千粒重较高且  相似文献   

5.
根据1962及1963两年,对于冬小麦农大183,在不同播期条件下,分蘖、叶片及穗部等性状的观察资料,分析了主茎、分蘖、叶片及穗部之间的关系;论述了分蘖或在组成小麦群体中的地位;各级分蘖成穗率及其经济性状的比较;叶片的功能期;叶龄与分蘖力的关系;主穗与分蘖穗在穗分化上的差异;穗群分化及叶龄指数和叶龄余数与穗分化的关系。文中还初步提出了根据主茎叶片数目,推算分蘖节数目、分蘖叶片数目及单株分蘖力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6.
<正>1.缺硫症状水稻缺硫时新叶失绿呈淡绿色或黄绿色,叶片变薄,有的叶尖焦枯;分蘖少或不分蘖,植株瘦弱矮小;根系生长不良,移栽后发根少,返青慢;成熟期推迟,结实率低,秕粒增加,产量降低。水稻缺硫症状类似于缺氮症状,即失绿和黄化比较明显;但由于稻株体内硫的移动性不大,缺硫症状首先在中上部叶片出  相似文献   

7.
为比较抗寒性不同的冬麦品种对低温胁迫的适应性,在低温驯化及封冻阶段对东农冬麦1号(抗寒)、东农705 (较抗寒)和济麦22 (不抗寒) 3个品种的植株形态和叶、叶鞘、分蘖节的若干生理指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东农冬麦1号在封冻前形成的分蘖数、分蘖叶数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品种;低温胁迫下3个品种各个部位的含水量均降低,东农冬麦1号地上部含水量降低较快,分蘖节含水量降低较慢且保持较高水平,而济麦22地上部含水量降低较慢,分蘖节含水量降低较快。电导率变化表明,东农冬麦1号、东农705品系和济麦22叶片分别在封冻后30、20和0 d死亡。东农冬麦1号叶片、叶鞘的可溶性总糖含量最高,济麦22最低;封冻期东农冬麦1号分蘖节可溶性总糖含量最高,济麦22最低。封冻后20 d东农705品系和济麦22叶片SOD失活,封冻后40 d东农冬麦1号叶片SOD仍有活性,调查期内济麦22各个部位SOD活性显著低于其他两个品种;封冻期东农冬麦1号叶鞘和分蘖节POD活性保持较高水平,东农705品系分蘖节POD活性较高,而叶鞘POD活性迅速降低,济麦22叶鞘和分蘖节POD活性均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8.
杨海威 《种业导刊》2013,(11):24-24
小麦丛矮病病原为北方禾谷花叶病毒,属植物弹状病毒组。染病植株上部叶片有黄绿相间条纹,分蘖增多,植株矮缩,呈丛矮状。初期症状为心叶有黄白色相问断续的虚线条,后发展为不均匀黄绿条纹,分蘖明显增多。冬小麦播后20d即可显症,冬前染病植株大部分不能越冬而死亡,染病较轻植株返青后分蘖继续增多,生长细弱,叶部仍有黄绿相间条纹,病株矮化,一般不能拔节和抽穗。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冬小麦春季合理追肥技术,以追肥时间(返青后10、25和40d)为主区,追肥量(90、120和150kg/hm2)为副区,研究春季追肥对冬小麦群体分蘖动态变化、籽粒灌浆进程、产量及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返青后25d较其他追肥时间显著提高了开花期分蘖数,追氮量为120kg/hm2时最高。返青后25d较其他追肥时间显著提高了籽粒灌浆起始势,籽粒达最大灌浆速率时间提高了1%~20%,提高灌浆过程中快增期和缓增期的灌浆速率,追氮量以120kg/hm2表现最好。返青后25d较其他追肥时间显著提高了成熟期植株干物质量及穗部结实性状,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分别提高8%~11%、7%~12%、3%~5%和8%~30%,且显著提高了氮肥偏生产力,以追氮量120kg/hm2最高。总之,返青后25d追肥可有效调控冬小麦春季分蘖消长,增加有效穗数,促进籽粒灌浆,提高粒重,且追施氮120kg/hm2实现了产量和氮效率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1.崔竹松在密植上的论点是“主蘖并重”。他要求个体多数宜呈“三股叉”状,丛型宜呈“喇叭筒”、“大胡子”状等。实质上,即有计划有目的地控制高产水稻的穗多、穗大等产量性状的形成过程。2.高产田的单株分蘖数的变化,据调查,有80%以上的主茎带有1—3个以上的分蘖穗,其中又以带有两个分蘖穗的较多(平均为1/3左右),表现穗大粒多,个体发育较好。关于每亩总茎数的变化,返青期宜保持15—16万棵,有效分蘖停止期30—32万棵,最高分蘖期控制在50万棵左右,出穗后巩固在38—40万棵左右较好。关于分蘖势方面,返青后10—20天(到有效分蘖停止期)内分蘖数上升最快,有利于促进低节位的分蘖,返青后的20—30天内(到最高分蘖期)分蘖数上升较慢,有利于控制无效分蘖;返青后的30—50天内(到出穗前)分蘖数平缓下降,有利巩固有效分蘖。3.高产田主茎在全田总茎数中所占比率的变化,一般是由高到低再稍为增高的过程,分蘖茎则相反。成熟期比较,从数量上分蘖茎的比率虽可占55—60%左右,但在干重的组成上,基本上主、蘖是各占50%左右。4.高产田的分蘖数变化情况比较适宜时,后期叶面积指数的变化一般为:拔节期3—4,孕穗中期4—5,孕穗末期5—6,出穗齐期5—4,乳熟末期保持3.0左右。5.高产田的分蘖消长变化是否适宜,与肥、密等栽培措施有  相似文献   

11.
刘福在 《作物学报》1986,12(4):279-284
糜子幼穗分化经历六个时期:0、茎叶原基分化期,Ⅰ、第一苞原期,Ⅱ、枝梗系统分化期,Ⅲ、小穗、小花原基分化期,Ⅳ、雌雄蕊原基分化期,Ⅴ、花粉粒分化形成期。其中,我们重点对Ⅴ期作了观察。糜子幼穗分化的进程因品种熟性与播期差别很大。多元相关分析表明:分化进程在0~Ⅳ各期受日平均温度与品种熟性影响,在Ⅴ期受日平均温度与出现≥30℃高温日数影响。花序顶部小穗比基部小穗提早分化一个时期,分化速度也要快一些。内部穗分化与植株外部形态的关系表现为:Ⅰ~Ⅴ期的叶龄、出现叶及Ⅰ~Ⅳ期的叶龄余数与植株主茎总叶数成线性关系。伸长节在各期也因主茎总叶数而异。不论植株总叶数多少,Ⅴ期,最后一叶出现,叶龄余数相近(1.5);开花期叶片全部展开,穗颈节伸长。叶龄指数贯彻穗分化始终,不受植株总叶数影响,是推断穗分化进程较准确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甘蓝型优质油菜各生育阶段生长一致性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晓华  王华 《耕作与栽培》2001,(6):26-27,39
对植株长势、各生育阶段性状整齐度与产量的相关分析表明:越冬期总叶数与越冬前各性状相关增均达显著或极显著,越冬期绿叶数与越冬前总叶数达极显著相关,最在叶长与总叶数,绿叶数相关达显著水平。越冬前及越冬期植株性状整齐度对产量的影响也很大,其中特别是总叶数、绿叶数、最大叶长;直播油菜各性状整齐度与产量无显著相关,因此,高产品种的选育从与产量显著相关性状入手,结合株型性状选择;高产栽培中必须从苗期做起,以较多总叶数,绿叶数及较大的根茎粗和叶片长度、较高的性状整齐度来获得高产,适当提早始花期及终花期。  相似文献   

13.
春季麦田管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宇 《种业导刊》2009,(4):27-28
1因苗制宜 1.1一类苗麦田 一类苗麦田返青期总茎数一般为70万株/667m^2,麦苗青绿,叶色正常,根系和分蘖生长良好,属于壮苗麦田。这类麦田应控促结合,提高分蘖成穗率,促穗大粒多。3月中、下旬,小麦拔节中后期追肥浇水,控制无效分蘖过多滋生,构建合理群体结构,增加开花后干物质积累,提高植株生育后期根系活力和光合效率,延缓植株衰老,实现增粒增重。  相似文献   

14.
陇东地区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冬小麦产量主要是由每穗籽粒数、每穗籽粒重、单株成穗数和不孕小穗率构成。同时分析了产量构成各要素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表明:每穗籽粒数主要由拔节至孕穗期的积温所决定,而降水、日照等因子此期均能满足其生长需求,对其影响较小;穗籽粒重的高低主要由灌浆速度、乳熟期叶面积指数及乳熟至成熟期的日平均气温所决定;单株成穗数的多少与越冬至返青期的降水量和越冬开始期测定的分蘖数、大蘖数成较高的正相关,而与三叶期测定的总株数成负相关;不孕小穗率只与开花至乳熟期的日照时数成较高的负相关,而与其它各因子相关性较小  相似文献   

15.
南京地区丰产小麦的叶色在返青、拔节、孕穗阶段显现“青、黄、青”节奏变化。返青阶段叶片正常显“青”,植株体内有适当高的氮素水平,有利于小穗、小花发育,成长大穗;拔节阶段正常显“黄”,叶、鞘、茎生长协调,有利于茎节发育及壮秆形成;孕穗阶段叶色转“青”,有利物质运转,籽粒灌浆顺利,不实小穗减少,增粒、增重。在壮苗基础上重施腊肥,合理掌握春期追肥,控制叶片正常显青、落黄,有利形成壮秆、大穗,增粒增重、稳定高产。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我国北部冬麦区因播期推迟造成越冬前小麦苗情较弱的实际问题,于2019—2021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试验基地进行晚播试验,设3个播期:10月5日适期播种(S0)、10月15日适当晚播(S1)、10月25日过晚播(S2),以S0为对照,对晚播S1、S2采取覆膜和补施氮肥的调控措施,研究覆膜和补施氮肥对晚播小麦冬前群体质量、个体性状以及茎蘖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晚播不利于小麦冬前群体和个体质量的形成,以及茎蘖的生长。晚播覆膜增温可提高冬前群体总茎数,与不覆膜处理相比,适当晚播和过晚播覆膜处理提高了小麦冬前群体生长率和相对生长率,群体总茎数平均分别提高42.9%、148.4%;植株冬前叶龄增加,个体分蘖数平均分别增加1.6个和2.0个;覆膜增温延长主茎上第1分蘖至第3分蘖营养生长进程,提高苗期茎叶、分蘖节、根部可溶性糖含量以及叶片中生长素与玉米素核苷的比值(IAA/ZR),增加冬前群体总茎数。对各处理进行晚播苗情评价可得出,适期播种条件下均有利于2个不同分蘖力品种冬前群体综合质量的提高,其中,多穗型品种中麦8号在晚播覆膜条件下其晚播苗情较好,大穗型品种航麦501则在适当晚播无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7.
张达余  陈洁 《耕作与栽培》2010,(4):50-50,52
水稻的每一片叶都具有各自的生理特性和相应的特殊功能,叶片的出生与发根、分蘖、拔节、长穗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利用叶龄可推断出生育进程,观察叶色、叶相,结合群体茎蘖数,可以准确地判断与预测水稻生育状况,进而可更有针对性地采取肥水促控,塑造出理想的高质量水稻群体。  相似文献   

18.
在空中核爆炸的情况下,光辐射是损毁水稻的主要因素,光辐射可使三叶期、分蘖期水稻的叶片烧损、株高降低,其损毁程度随着距爆心距离的加大而减弱,叶片受到烧损仍然存活的植株,爆后可迅速恢复生长,叶片数、株高在较短时间内即可达对照水平,分蘖能力也不受影响。收获时大部分受损水稻的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平均单株分蘖数、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外源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对低温下寒地冬小麦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选用东农冬麦1号为材料,在冬小麦幼苗长至三叶期时喷施1×10-4mol/L SA,以喷施等量蒸馏水作为对照,在越冬期自然降温条件下,分别于5℃、0℃、-10℃、-25℃时对分蘖节和茎取样,测定其丙二醛(MDA)含量,并用透射电镜观察其细胞的超微结构,统计返青率及分蘖节数。结果表明,外源SA减轻了低温对冬小麦膜系统造成的损害。对照组细胞仅在-25℃时出现了轻微的质壁分离;在-25℃各细胞器呈现轻微空泡化,线粒体外膜及核膜不清晰,但细胞核没有受到破坏。喷施SA后细胞核受损程度降低,核膜边缘清晰,线粒体结构完整清晰,内嵴数也略有增多,分蘖节的线粒体数目增多,仅在-25℃时核膜和线粒体的外膜不清晰,受到了轻微的破坏,但比对照组受损轻;前质体及淀粉粒数目增加(0℃以上);分蘖节中的液泡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SA处理提高了返青率,并在返青后增加了分蘖节数。这说明SA处理可增强低温下细胞结构的稳定性,从而提高寒地冬小麦的低温适应性,从细胞学角度证实了外施适宜浓度的SA可增强寒地冬小麦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20.
杂交籼稻机械化种植的分蘖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不同播期杂交籼稻机械化种植的分蘖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以F优498为材料, 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 研究了早播与迟播2个处理下机直播、机插、手插3种种植方式的杂交籼稻分蘖发生与成穗特点及各分蘖穗的穗部性状。结果表明: (1) 一次分蘖群对产量贡献大且稳定, 均在58.67%~63.82%之间; 主茎对产量贡献率以机直播最高, 手插最低; 机插和手插二次分蘖群占产量比例均显著高于机直播。(2) 不同种植方式分蘖发生与成穗规律不同, 机直播与机插分蘖发生均属一次高峰型, 手插属二次高峰型。机直播分蘖发生早而快, 一次分蘖群发生在主茎第1~第8叶位, 其中第1~第4叶位分蘖成穗率较高, 二次分蘖成穗以第1、第2叶位为主。机插分蘖发生晚、起点低, 但比较集中, 一次分蘖群以3/0~8/0发生为主, 3/0~6/0分蘖成穗率较高, 二次分蘖群成穗以第3~第5叶位为主。手插秧田与本田均发生分蘖, 分蘖发生叶位数多, 持续时间长, 一次分蘖群发生在主茎第1、第2、第4~第8叶位, 其中第1、第2、第4、第5和第6叶位成穗率较高, 二次分蘖群发生与成穗主要在第1、第2叶位。分蘖成穗叶位数和产量均随播期延迟而减少。(3) 3种种植方式的主茎及中低叶位一次分蘖枝梗数和每穗粒数多, 粒大, 单穗重高; 高叶位一次分蘖和二次分蘖枝梗数和穗粒均较少, 稻穗小。机直播优势叶位为第1~第4叶位, 机插为第3~第6叶位, 手插为第1、第2、第4、第5和第6叶位, 对产量贡献率分别达70.51%、73.83%和76.81%。优势叶位分蘖发生与成穗率高, 稻穗大, 对产量贡献率高, 应优化农艺措施挖掘其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