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5 毫秒
1.
作者根据赤峰的自然环境条件、农业生产要素条件、农业生产优势条件,对如何调整该地区农业种植结构发展优质农业产品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调整农业结构和发展优质农产品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前言为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复合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和社会资源,研究农业生产、食物和农村能源结构的合理调查,探讨种植业内部结构和合理布局对农业生产结构的综合影响,实现农田高产、稳产、高效率和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1982年起,我们在湖南长沙县谷塘乡高岸村开展了种植业合理结构和生态经济效益研究,现就研究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黄曦 《中国农学通报》2022,38(24):57-62
中国人多耕地少,人地背反增减,我们必须利用生产对象和生产要素的特性,全方位开发利用空间生态位和巧妙利用时间生态位,科学组合农业生产,以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条件、生产对象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潜在生产力,提高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效益,弥补土地、资金短缺,缓解劳动力富余等带来的困扰。通过长时间的典型调查,充分根据农业生产对象的可选择性,空间布局的离散性,生产时段的可控性,市场需求的区域性和波动性,生产对象和生产要素的相互依存性和可替代性等特点,紧密结合生物学、生态学、社会经济学,运用聚类分析,系统比较,提出生态农业创新发展的不同优化模式。通过合理开发农业空龄经济生态位和科学配置生产要素的全方位、全过程动态精巧耦合,将空龄生态位开发从平面拓展为立体,农业结构从时间断面调整推展为全过程优化,促使物能转换的小循环助推系统大循环,从而有效增强物能转换的功放效应,提高了系统生产力。空龄生态位开发与生产要素配置的优化耦合,突破了静止的、孤立的空间开发和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落后方法,是中国生态农业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促进中国生态农业持续、高质、高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延庆县为典型研究区域,针对京郊山地旱作区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农业生产水平低,高效种植养殖开始起步的现状,以及区域内存在的生态环境脆弱,生产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加工发展不足和产业化要素配置不完整等主要问题,提出该地区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的方向是:充分利用当地生态资源优势,通过创建绿色安全农产品品牌,建设一批蔬菜、果品、养殖基地,大力发展绿色种植业、养殖业。具体对策主要是重视资源合理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特色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按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要求配置其要素组合,同时启动主导产业工程和可持续能力建设工程两类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5.
杜新海 《种子科技》2006,24(4):24-25
为了加快农业生产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产业种植结构,优化品种种植,各地都在进行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种植业结构调整既要进行外部调整,又要进行内部调整。外部调整就是在一定的生态区内,根据当地的自然、生产条件,合理安排各种作物及其品种的种植面积和比例;内部调整就是在某种作物内调优品种,使品种优化种植,发挥品种的最佳效益。外部调整是以当地自然、生产条件和市场要求为前提进行的,其目的是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对各种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需要;内部调整是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生产条件进行的,其目的是丰富和完善人们对各种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日益多样、特殊的需求。外部调整可使某种作物在一个地区形成主要作物,或发展成主导产业;内部调整在面积扩大、规模形成、技术可行、效益显著、市场前景好的情况下,很快发展成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在一个地区,一般产业和主导产业是动态的,是可以转化的。  相似文献   

6.
蔡菊芬 《种子科技》2020,(2):122-123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根据市场的需求,改变农业各产业的生产份额及生产结构,进而达到与市场供需协调的目的。对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以期促进我国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7.
建设生态农业是甘肃高寒阴湿区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农业是通过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培育资源,优化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所产生的良好效益效益在于可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快农业综合开发的步伐,改善生态环境,增强经济实力,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稳定脱贫致富的目标。就甘肃省高寒阴湿区来讲,目前仅出现了一些生态户(村)典型,但还达不到标准化要求。本文就该地区的资源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将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相结合,种植  相似文献   

8.
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角度,提出西部农业构成西部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区域特点,提出分两个类型地区分别采取不同对策的意见,对西部农业开发的目标、主要方向和依靠科技进步振兴西部农业的具体领域作了探讨,提出了按国际标准解决农民脱贫的观点,特别强调加强生态建设和水土资源的开发保护,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打稳粮食生产基础,发展高效益农业,对生态脆弱带进行生态产业开发,走地续发展之路等领域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张延琴 《种子世界》2021,(12):0174-0176
随着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开始实现机械化生产,在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提升了当地的农业经济水平,保证了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为了更好地发挥农业机械化的作用,高效完成农村地区建设目标,应有机结合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农业,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实现粮食的高质量生产。  相似文献   

10.
“保护水源”并“发展经济”是北京密云水源保护区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探寻保护区适宜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层次性、时序性的分析方法。对北京密云水源保护区的生态经济模式从点到面、由深到表进行了深入分析,明确了保护区生态经济模式的层次结构与时序安排,首先采用不同的生态经济技术措施对影响其生态环境的因素进行根本性的解决;之后调整大的农业种养结构。使第一层次的各种技术措施实施于第一产业的物质、能量输出之中;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休闲产业,予生态环境保护于高层次产业输出之中;同时配合改造保护区村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将环境治理、环境美化、产业发展有效融为一体。由此总结出北京密云水源保护区适宜的生态经济模式分别是“以水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治理与生态恢复模式”、“以保护区资源利用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农业技术传播模式”、“以保护区生态休闲为主要内涵的产业经济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11.
秸秆还田对土壤改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2  
申源源  陈宏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9):291-294
农作物秸秆中含有大量的碳、氮、磷等多种营养元素,同时富含纤维素、半纤维素和一定数量的木质素、蛋白质和糖等有机物质,是一种可以资源化利用的固体废弃物。秸秆还田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及保水、肥、气、热的能力,使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养分结构趋于合理;秸秆还田能够节约化肥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确保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生态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浙北平原创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选择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分析了浙北平原创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几种典型模式:如“生猪-沼气-沼液、有机肥-蔬菜、林果”循环农业模式;稻草、谷壳、河泥-种植蘑菇-蘑菇渣泥废弃物-种植大棚芦笋(或西瓜、蔬菜、黄桃等)”循环农业模式;“水稻-桑枝条培养黑木耳-废弃菌棒还田(或桑果园)”循环农业模式等,最后就加快发展新型农业循环经济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循环农业综合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在农业领域的实践,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文章根据循环经济的“3R”原则,构建了北京市循环农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计量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北京市循环农业发展进程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北京市循环农业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14.
李瑞霞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5):383-386
通过分析在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用水占水资源消耗的三分之二的的背景下,农业增产压力越来越大、可利用水资源越来越少的情况,指出提高水资源生产效率、以有限的水资源生产更多的农产品、实行“节水”农业势在必行。笔者从农业用水的管理技术、工程节水、农艺节水和生物节水及劣质水、循环水与雨水利用等方面总结了国内外传统节水技术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结合河北省农业资源现状提出河北平原作物高产节水主体途径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已经成为当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在归纳了生态安全概念与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内涵、驱动因素、评价框架与方法。指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处于健康和平衡的状态;二是能够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均衡、充足的供给。这一状态的实现,需要自然、经济、社会三大驱动因素共同推进,协调发展,其中,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土地资源的影响远远超过自然因素。在评价框架方面,阐述了PSR、DPSIR、DPSER、“自然-经济-社会”4种体系的来源及应用。关于评价的方法,笔者分别对数学模型法、生态模型法、景观生态模型法、数字地面模型法4类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概括总结,并提出了近年来一些新兴的评价方法。最后,笔者对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1)以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制定具有针对性、体现差异性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生态安全阈值;(2)注重开展干旱区、风沙区、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地区、高原山区等典型区域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格局研究与未来状况的动态预警研究;(3)在评价方法上加强地理信息技术相结合;(4)探索新的评价方法,以便更好把控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16.
滨海盐碱地改良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东部耕地资源紧缺、人地供需失衡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增加耕地,保证"占补平衡".滨海盐碱地作为一类潜在的土地后备资源,其合理开发利用对缓解土地资源不足的压力、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战略与现实意义.本文介绍了滨海盐碱地的资源现状及主要特点,从物理、化学、水利工程、生物4个方面总结了当前滨海盐碱...  相似文献   

17.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战略发展区域,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为农业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带来严重的压力,本研究旨在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数据支撑与合理建议。本研究基于能值分析方法,通过对长江经济带2010—2018年投入产出项目计算并构建能值效率指标体系,对该地区农业投入产出的能值结构和效率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在2010—2018年间总能值投入和总能值产出均呈上升趋势,总能值产出始终低于投入,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投入占比较高,农业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农业系统到2018年已发展为轻度不可持续状态,其中在这9年间对农业可持续状况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投入结构。因此长江经济带需要积极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减小对外界辅助能值尤其是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的依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才能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循环经济与生态农业建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循环经济是21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发展模式。文章在阐明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的涵义基础上,指出生态农业实质上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上的运用和体现;通过对农业资源和农业环境分析,得出中国发展生态农业的客观必然性;最后提出了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何鹏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29):137-142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循环经济逐步成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四川省作为农业大省,面源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尤为突出,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极为迫切。以BPEIR概念模型为理论基础,根据四川农业发展特点,结合德尔菲法(Delphi)与主层次分析法(AHP)对筛选的17个因子进行综合发展指数和障碍度分析。结果表明:四川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指数处于总体不断上升的趋势;影响当前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障碍因素为资源减量投入,单指标障碍度大小依次为化肥施用强度、农膜使用水平、农药使用水平、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粮食产量、复种指数6个因子。结合研究结果提出4点建议:把握良好势头,对接国家政策制定本土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围绕制约生态循环农业的障碍因素,补齐资源减量投入等短板;加大农业生态资源保护力度,稳定农业用地面积,提升耕地地力;加强农民培训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创新农民增收利益联结机制。  相似文献   

20.
稻田综合种养结合模式及生态效应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常规稻作生产以大量化肥、农药投入为主要手段,虽然确保了水稻稳产高产,满足了人们的温饱需求,但给稻田生态安全、环境健康和农产品食用品质带来一定的污染,从而影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为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施绿色发展,减轻常规稻作对环境的影响,确保稻米食用安全,特别是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安全性高、无污染的农产品生产和消费,我国适时提出和实施减肥减药和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的重大举措,深受全社会的肯定。稻田种养作为一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具有明显的减肥减药、稳产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综合效应,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措施。笔者概述了稻田种养的生态原理和生态功能,指出了目前我国稻田种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解决路径,以期为我国稻田综合种养的健康发展和现代化农业进程的加速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