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3 毫秒
1.
在南方稻区大面积应用的常规粳稻、杂交粳稻、杂交籼稻中各选2个代表性品种为材料,根据钵苗机插不同穴距设置高、中、低3种密度处理,并以常规塑盘毯状育苗机插为对照,比较研究钵苗机插不同密度对水稻光合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钵苗机插水稻各生育期茎蘖数随栽插密度的降低而减小,剑叶叶绿素含量及光合特征参数变化则呈相反趋势。单茎干物重、茎叶转运及净同化率均以低密度最大,中密度次之,高密度最低。常规粳稻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和光合势等指标随密度的降低极显著减小,成熟期群体干物重高密度平均较中、低密度分别高3.0%和7.6%,高、中密度的最终产量分别较对照增产11.8%和8.9%,低密度与CK无显著差异。杂交稻各群体生长指标以中密度最大,高密度实产介于中、低密度之间,杂交籼稻高密度处理与低密度相当,显著低于中密度。  相似文献   

2.
赵莉 《种业导刊》2017,(4):17-18
小麦免耕播种是近年来试验推广的一项生态效益显著的新技术。通过免耕播种与常规播种的小麦田间对比试验,从小麦群体动态变化、产量要素构成、生产成本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为指导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播期对两类小麦群体发育和光合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河南省大面积播种的春性品种豫麦18、兰考矮早8,半冬性品种周麦18、豫麦49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对上述两类小麦群体发育、灌浆速率、光合性能、光能利用率、产量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对小麦群体发育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存在差异,春性品种豫麦18、兰考矮早8这两个品种在10月23日播种群体发育较好,数量较大,CAP、FV/Fo、Fv/Fm等光合参数等各项群体指标较优,光能利用率及产量最高。而周麦18、豫麦49这两个半冬性品种在10月15日播种上述各项群体指标较优,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4.
组合播种方式对小麦群体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提高玉米秸秆还田后小麦播种质量,为广大麦玉轮作区小麦生产提供技术支撑,通过采用将不同小麦播种方式进行组合的研究方法,对小麦群体发育及产量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播量相同情况下,“撒播+宽幅播”的组合播种方式可以显著降低田间缺苗断垄单元的分布,提高田间群体生物量积累。通过试验研究得出:在适宜播量条件下,“撒播+宽幅播”的组合播种播量比例以1:2为宜。‘舜麦1718’在播量为135.0 kg/hm2时,播量比例为1:2的“撒播+宽幅播”的组合播种方式,产量显著高于传统条播、宽幅播及撒播等单一播种方式。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作物播种过程板结,有效延伸作物播种时间,缩短出苗时间,提高出苗率,实现合理的群体构建。通过制定技术方案,研制开发出由连接构件、调节构件和耧耙构件组成的“农作物播种过程板结耧耙装置”。该装置经在播种期降雨较多年份与已有的“旋耕施肥播种镇压一体机”配套使用,其耧耙构件的耙齿入土深度一致,且符合农艺技术要求,有效解决了播种过程板结,提高了出苗率;该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安装简便、易操作等特点。该项研究是对“旋耕施肥播种镇压一体机”性能及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可为播种保苗及构建合理群体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密度对高粱品种辽杂19群体子粒灌浆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柯福来  朱凯  邹剑秋 《作物杂志》2016,32(5):141-18
2014年在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试验田,通过不同密度处理(60 000、75 000、90 000、105 000、120 000株/hm 2),分析高产高粱品种辽杂19群体子粒灌浆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产量先增加后降低,表现单峰曲线变化趋势。在中密度(90 000株/hm 2)条件下群体产量显著高于低密度(60 000株/hm 2)、高密度(105 000株/hm 2)和超高密度(120 000株/hm 2)群体。各密度处理高粱群体子粒灌浆过程均可用Logistic方程拟合。中密度高粱群体子粒平均灌浆速率($\bar{G}$)、最大灌浆速率(Gmax)显著高于低密度、超高密度群体。不同密度高粱群体子粒活跃灌浆期(D)差异达显著水平。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群体子粒灌浆速率是影响高粱产量的主要因素;群体线性灌浆期的灌浆速率(P2)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因此提高P2可能是增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通过宽、窄幅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播种出苗期,宽幅播种方式较窄幅播种方式出苗相对较少;出苗后,宽幅播种方式的优势显现出来,最高群体、穗粒数、千粒重、穗长和公顷成穗均较窄幅播种方式多,宽幅播种方式产量高于窄幅播种方式产量,增产幅度达9.3%。  相似文献   

8.
石云翔  胡亮  王树刚 《中国种业》2021,(12):123-125
京农玉997是以京JNK45-1为母本、JNK281-6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玉米新品种,在黄淮海区域进行适应性试验和高产技术配套示范,表现出中密度大果穗、籽粒深米质好、产量高抗病性强、适应性广泛的特点。通过多年多点试验示范,对其种植条件、播种技术、适宜密度、病虫防治以及肥水管理、科学收获等环节进行科学的总结,完成该品种高产栽培技术规范,指导大田集约化种植生产。  相似文献   

9.
王丹 《中国种业》2020,(3):79-80
该技术是在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的基础上,以适当加宽播幅、扩大行距、均匀播种为核心,将播幅由传统的3~5cm扩大到7~8cm,改传统密集条播籽粒拥挤一条线为宽播幅(8~10cm)种子分散式粒播,改传统小行距(15~20cm)密集条播为等行距(25~30cm)宽幅播种的小麦栽培技术。该技术能有效避免籽粒拥挤,根少苗弱和小麦群体争肥、水、光照的生长状况,实现播后苗齐苗匀、根系发达、个体健壮、群体合理,肥水和光能利用率高,可提高小麦抗旱、抗倒伏能力,增加穗粒重,实现增产。  相似文献   

10.
试验在大田条件下,设置带状播种(带宽20、40、60、100 cm,行距20 cm)、全区撒播(幅宽270 cm)等播种方式,研究了种子分布带对冬小麦的群体动态、产量以及产量三要素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播种宽度的增加,穗数和各生育期单株分蘖数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播种宽度20 cm时,单株分蘖数和穗数最少,全区撒播时单株分蘖数和穗数最多,千粒重和穗粒数的变化趋势与公顷穗数相反,播种宽度20 cm时,千粒重和穗粒数最大,全区撒播时最小。产量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播种宽度20~60 cm时,增产效果最好,当全小区撒播时,产量最低。综上所述,适当宽幅播种有利于小麦群体生长和产量提高,分蘖成穗率和产量比等行距播种和撒播高,本试验条件下,60 cm宽幅播种分蘖多,成穗率高,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1.
不同密度下主茎亚有限型大豆株型及产量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主茎亚有限型大豆株型及产量的变化规律,以窄行密植大豆品种‘合丰51’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大豆品种株高、茎粗、主茎节数及节间长度、倒伏率以及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呈不断增加趋势;茎粗呈不断下降趋势;主茎节数变化幅度不明显,节间长度不断增加,株高增加为节间伸长所致;倒伏率不断增加;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上述性状均与种植密度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并在40 万株/hm2条件下达到最高产量,说明窄行密植大豆品种‘合丰51号’具有较高的密植潜力。  相似文献   

12.
合理的种植密度能提高玉米单产,为指导绥阳县山区玉米种植,2013年在黄杨镇开展了对中单808种植密度的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4.8万株/hm2产量最高,单产达9.3t/hm2,进一步作线性分析表明,产量曲线最高值对应的密度是4.8773万株/hm2.建议山区玉米在土壤肥力好的地块,种植密度4.5万~4.9万株/hm2株为好;在土壤肥力低的地块,种植密度4.7万~5万株/hm2为好.  相似文献   

13.
种植密度对高粱群体生理指标及产量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种植密度与高粱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以及群体光合生理指标的关系,以极早熟高粱杂交种‘通早2’为试验作物,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高粱生长、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及群体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试验设15万株/hm2、18万株/hm2、21万株/hm2、24万株/hm2和27万株/hm25个种植密度,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增高,茎粗变细。单株干物质量、群体净同化率、群体生长率显著下降。叶面积指数、叶片光合势及总光合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显著上升;种植密度在15万~21万株/hm2时,籽粒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种植密度持续增加,籽粒产量呈下降趋势,且各处理之间籽粒产量差异显著。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单位面积穗数相应增加,单株穗粒重、千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且各处理之间达到显著水平。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早2’种植密度为21万株/hm2,株行距9.5 cm×60 cm时,能更好地协调群体结构,使籽粒产量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4.
杂交油菜机械化直播适宜定苗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杂交油菜黔油30号为材料,在绥阳县开展了对杂交油菜机械化直播适宜定苗密度的研究.结果表明:定苗密度为30万株/hm2产量最高,单产达2446kg/hm2,适宜的定苗密度范围为22.5万~30万株/hm2,实收产量与定苗密度间有显著的一元二次回归关系y=-0.272x2+14.48x+2261.6,预测杂交油菜机械化直播最佳密度为26.6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不同高效栽培措施对甘薯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和种植密度对甘薯产量及结薯习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平栽密度60 000株/hm 2处理干物质在薯块中的分配率高于其他处理,斜栽密度60 000株/hm 2与水平栽密度60 000株/hm 2处理产量最高;在对甘薯产量的影响效应中,种植密度>栽培方式,栽培方式与种植密度有极显著的交互作用;直栽处理的鲜薯干物率整体高于斜栽和水平栽,直栽密度60 000株/hm 2处理鲜薯干物率最高,并显著高于直栽密度37 500株/hm 2处理(P<0.05),在对鲜薯干物率的影响效应中,栽培方式与种植密度有极显著的交互作用;水平栽密度60 000株/hm 2处理的甘薯商品薯率更高,在对商品薯率的影响效应中,种植密度>栽培方式,栽培方式与种植密度有极显著的交互作用。综合以上结果,水平栽密度60 000株/hm 2处理能够取得较高的产量和商品薯率。研究结果可为甘薯高效栽培措施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田间试验方法,研究氮肥施用量与栽培密度对Ⅱ优航1号作早稻再生稻栽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头季施氮量、栽培密度、施氮量与栽培密度互作对头季稻产量差异极显著,但对再生季产量差异不显著。栽培密度对两季总产量差异显著。头季每公顷施纯N 150kg与栽培密度22.5~30万丛搭配和每公顷施纯N 195~240kg与栽培密度15~30万丛搭配,配套其他高产栽培措施,再生栽培能获得两季高产。再生季有效穗与头季有效穗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种植密度对渭北旱作区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渭北旱作区主栽小麦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设置梯度种植密度试验,分析不同种植密度下,‘铜麦6号’‘长航一号’2个小麦品种的生育时期、群体性状及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表现,结果显示:种植密度对小麦生育时期无明显影响;随种植密度增加,小麦成穗率先增后降,330×104株/hm2时成穗率最高;4个种植密度对小麦穗数影响明显,对千粒重无显著影响;‘铜麦6号’在种植密度为330×104株/hm2时产量最高,达4389.50 kg/hm2,‘长航一号’在种植密度为390×104株/hm2时产量最高,达4531.20 kg/hm2,但270×104~390×104株/hm2种植密度下,各小麦品种间产量均没有达到显著差异(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结合生育时期、成穗率、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表现,揭示330×104株/hm2是2个小麦品种在渭北旱作区最适宜的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8.
播期播量对胶东小麦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探讨冬小麦适宜播期播量,以烟农5158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株高降低、主茎叶龄减少,随播量增加株高增加、主茎叶龄变化不大。不同的播期播量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随播期(9月27日除外)推迟,产量、成穗数降低,穗粒数和千粒重提高;随播量的增加,产量、成穗数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播期播量最佳组合为10月3日播种、180万株/hm2播量,产量达7746.0kg/hm2。成穗数是决定产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为确定杂交水稻江优919的适宜手插密度,采用两因子随机区组设计,在天柱县和石阡县开展了不同种植规格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密度与有效穗数、穗实粒数等产量构成因子密切相关;同一密度、相同株距、不同的宽窄行设置对产量形成有一定影响;天柱点适宜手插密度为13468~14815穴/667m2,株距在15~16.5cm之间,30cm等行距种植;石阡点适宜手插密度为10870穴/667m2,株距为23.1cm,行距设置为36.6+16.5cm或33.3+19.8cm,平均为26.55cm。  相似文献   

20.
种植密度与移栽期对烤烟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为了探索适合广东南雄烟区合理的烤烟种植方式,采用田间裂区试验,设置2种种植密度为主处理,3个移栽期为副处理,研究种植密度和移栽期对烤烟生育期、株型、产量及其构成、烟叶化学成分与感官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移栽期的推迟,烟株生长发育相应延迟,且烟株旺长期、采烤期趋于缩短;种植密度则对烟株生育进程无明显影响。(2)提前或推迟移栽使烟株早花率和杈烟率增加;种植密度对烟株的早花率及杈烟率无显著影响。(3)提前移栽时,高密度种植烤烟产量显著高于低密度种植,而正常或推迟移栽时,种植密度对烟叶产量无显著影响;提前或推迟移栽,同时降低种植密度,可导致中部叶香气量的下降,而提前移栽可降低上部叶感官质量,推迟移栽则提升上部叶的感官质量。因此,通过不同种植密度与移栽期合理配置,能够有效调控烟草的生长发育并对烟叶的产量构成和品质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