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在马达加斯加的应用获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近年在印尼等国以及中国都在进行试验,初步显示了较大的增产潜力,打破了在中国的较大栽培密度的传统习惯。通过适宜强化栽培技术的组合筛选和因素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川东南应用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只要选用着粒数在173粒以内的组合,能获得显著的增产,提高稻谷的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并且能省工省种,1 hm~2增收节支1250元以上。  相似文献   

2.
超级杂交稻强化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水稻强化栽培管理技术体系,与常规栽培比较试验得出:两优培九的强化栽培比传统栽培增产4.87%,有效稳增加5.2%;对照品种汕优63采用强化栽培技术则比传统栽培减产8.8%,表明强化栽培适于超级杂交稻,还讨论了超级杂交稻强化栽培技术在中国的可行性和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3.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体系(The 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简称SRI)被认为是一种能够帮助水稻品种真正发挥其生物学潜力、遗传学潜力进而增产并节约生产成本,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栽培技术体系。它于20世纪80年代诞生于马达加斯加,现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尤其是东南亚的一些稻米主产区国家。  相似文献   

4.
杨独清 《耕作与栽培》1995,(3):18-19,24
水稻旱育浅植不同移栽叶龄试验初报杨独清(贵州省凤冈县农技站)水稻旱育浅植栽培技术具有省种、省秧、省膜架、省工、省肥、增产显著等特点,但目前还仅限于在冬闲田上推广应用。为探索在大面积的稻油、稻麦两熟田上应用旱育浅植的配套技术,推动水稻栽培技术改革,我站...  相似文献   

5.
为充分利用各地的温、光、土地等自然资源条件和充分发挥杂交稻的增产潜力。根据几年来的水稻强化栽培实践并结合目前先进的水稻栽培理论,逐步摸索出一整套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在2003年湖南省永顺县的超级杂交稻的百亩高产攻关片中平均突破800kg/667m^2。  相似文献   

6.
地膜直播稻应用效果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稻覆膜直播栽培技术是一项节水、节支、省工、省投、增产的高效技术,也是一项减少技术环节、降低劳动强度的轻型栽培技术,该技术具有“一早、两免、三省、四提高”的显著特点,其突出效果在于成熟期提早10d左右,免去了育秧和薅秧环节,667m^2节水70%以上、节省育秧物资(膜、种、肥、管等)投入40元,比常规栽培增产30%以上,比覆膜插秧稻增产5%~10%,667m^2增收节支340元左右。现将我县近年地膜直播稻示范效果及栽培关键技术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种子科技》2013,31(3)
印度放的这颗"水稻卫星"的确引来质疑声一片.虽然争论双方在水稻的产量上产生了分歧,但是对于造就高产的技术——SRI(水稻强化栽培体系),却一致认同其对提高水稻产量有帮助. 采用SRI技术能增产多少? 何为SRI?英文全称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即水稻强化栽培体系(或水稻根系强壮栽培体系),是20世纪80年代由HenrideLaulanie 在马达加斯加提出的一种新栽培方法.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介绍,SRI奉行理念"少即是多",在种植上通过减少一半水稻用种量,小苗移栽和25 cm格子方单株插秧,保持土壤干湿适度和精细锄草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8.
水稻旱育稀植技术于1982年在我国黑龙江省试验成功.1983年以来各地在推广这一技术的同时,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栽培适应性和生理生态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形成具有各地特点的符合水稻不同生态区的技术体系.全国各地示范推广结果表明,水稻旱育秧不仅具有省种、省秧田、省工、省膜、省肥和节水的效应,而且还比水育秧和湿润育秧增产10%~30%(全国农技推广总站,1997).  相似文献   

9.
实现水稻超高产的重要途径--“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区的生态条件下,经过农技部门多年来的努力,杂交水稻已实现单产600千克,但如何突破单产800千克则是近年来水稻界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在连续探索多年之后,一种全新的栽培理念——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给我们指明了研究方向。美国康奈尔大学的Normanup—Hoff教授对马达加斯加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提炼总结,  相似文献   

10.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有效地利用了有限的土地、人力、资金和水资源,保护土壤和地下水不受化学污染,而且贫穷的农民也能采用这种技术。马达加斯加耶稣协会的Fr.Henri de Laulanie经过20多年与农民的共同努力,在不依靠外来投入的情况下提高了水稻产量以后,于20年前提出了水稻强化栽培体系的概念。现在,水稻强化栽培体系正  相似文献   

11.
冬水田杂交中稻组合类型对强化栽培的适应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18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进行强化栽培和传统栽培试验,研究了组合类型与强化栽培的关系。结果表明,强化栽培和传统栽培的稻谷产量差数与组合的每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小穗型组合在强化栽培条件下,虽然有效穗数有所下降,但着粒数大幅度提高,总颖花量增加,最终比传统栽培增产;与此相反,大穗型组合在强化栽培条件下  相似文献   

12.
不同免耕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不同免耕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龙岩市农技站在双季稻区进行了连续3年的不同免耕栽培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半年免耕早、晚稻产量与习惯有耕相比无显著差异,且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及养分状况影响不明显,节本增收效果好,可作为水稻免耕的主要方式推广;全年免耕晚稻产量与习惯有耕相比产量减少,土壤容重增加;全年免耕、半年免耕与习惯有耕的土壤pH、有机质及主要养分含量无差异。  相似文献   

13.
水稻强化栽培下协优9308的产量及穗粒结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超级杂交稻协优9308应用水稻强化栽培,移栽密度为15.3株/m2到6.9株/m2。产量以密度15.3株/m2最高,比对照增产10%,主要表现在增粒增产。移栽密度显著影响产量和每穗实粒数(R12=0.9917**,R32 = 0.9339**)。水稻强化栽培各处理密度之间比较,产量随移栽密度的下降而下降,主要是由于单株分蘖和有效穗的增加,导致平均穗型变小。单株最高苗数和有效穗数与移栽密度成显著的相关(R82 = 0.9594**,R92 = 0.9506**)。因此,在推广水稻强化栽培时应重视适宜移栽密度的选择及综合技术配套。  相似文献   

14.
不同施肥和耕作方式下强化栽培水稻的生长与氮素利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不同施肥和耕作方式下强化栽培水稻的生长及氮素利用。结果表明,免耕条件下以尿素+猪粪强化栽培水稻的产量最高,而常耕条件下以单施尿素常规栽培水稻的产量最高,但各处理的产量差异并不显著。无论是免耕还是常耕条件下,单施尿素常规栽培水稻比单施猪粪强化栽培水稻植株积累更多的氮素量,但其氮素稻谷生产效率、氮素收获指数下降。两种耕作方式比较,免耕条件下水稻的氮素运转效率、氮素农艺效率显著高于常耕,但常耕条件下的氮素回收效率比免耕的高127.95%,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不同肥料种类对水稻强化栽培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中使用不同种类的肥料比较,试验得出:在氮、磷、钾用量相同的情况下,均能提高水稻的分蘖数,其最高分蘖数和成穗率以及增产效果均以“微生物活性肥+有机肥+化肥”的处理最高。施用不同种类肥料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各不相同,施用有机肥可提高稻米的加工品质和降低垩白粒率、垩白度,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能降低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有机肥、化肥和微生物活性肥料进行合理的搭配使用,比单一施用一种肥料能够更明显地提高水稻产量,改善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16.
再生稻种植产量差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安徽省沿江地区再生稻种植产量差形成的原因,筛选出该地区适宜的再生稻种植品种,以9个杂交水稻品种为试材,比较分析了其头季和再生季生育期、再生力、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性状。结果表明,在产量构成因素中,造成不同品种头季稻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导致再生季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单位面积上有效穗数和每穗着粒数。准两优608再生季单产5.27 t/hm~2,2季综合产量高达13.59 t/hm~2,可作为该地区再生稻种植的优选品种;皖稻119和新两优6号头季产量高,再生力较强,再生季产量潜力大,可以作为该地区再生稻种植的候选品种。研究表明,生产中可通过增加单位面积上有效穗数,主攻大穗,并在维持较高结实率的基础上提高千粒质量以实现再生季产量增加和获得2季综合高产。  相似文献   

17.
超级稻“三定”栽培法研究Ⅰ 概念与理论依据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 410128)  相似文献   

18.
超级稻“三定”栽培法研究I概念与理论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国内关于水稻和超级稻高产栽培的基本生物学规律及其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经验,提出了定目标产量、定群体指标、定技术规范的超级稻“三定”栽培法,并论述和讨论了“三定”栽培法的概念及其理论依据.指出超级稻品种有其适宜的种植区域,在不同生态区域种植的超级稻产量表现不同.生产上应按照超级稻的种植区域,以确定适合的栽培目标产量,采用与目标产量相一致的定量化栽培技术和群体发育调控技术,实现高产稳产高效的超级稻生产.  相似文献   

19.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优化配套技术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两优培九为试验材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秧龄、密度、施氮量等三因素三水平对两优培九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建立高产的水稻强化栽培农艺措施的优化方案。试验结果表明,密度、施氮量、秧龄三因素对产量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农艺优化措施是:15d秧龄移栽,密度为每公顷栽150000丛、施氮量为每公顷在30000kg绿肥作基肥的基础上,加化肥纯氮150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