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单因素方法研究黑龙江省不同类型土壤在水稻生长发育期间土壤氮、磷、钾养分变化特征及对水稻氮、磷、钾养分吸收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土壤全氮、全磷、全钾、速效钾、碱解氮、速效磷在水稻各生长发育期差异极显著;不同类型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排序为白浆土>草甸黑土>草甸土>黑土>盐碱土,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排序为黑土>白浆土>草甸土>草甸黑土>盐碱土,土壤全钾、速效钾含量排序为盐碱土>白浆土>黑土>草甸黑土>草甸土;水稻对不同类型土壤氮、磷养分吸收量与土壤中氮、磷养分含量呈正相关,对钾的吸收无规律性变化,水稻植株中氮、磷、钾养分的累积量主要受水稻生物产量和植株中养分含量的影响;成熟期水稻穗部氮、磷含量高于茎部和叶部,茎部钾含量高于穗部和叶部。  相似文献   

2.
研究不同类型土壤对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对于深入了解不同土壤的供肥特点,因地制宜地挖掘水稻增产潜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黑龙江省5种主要种植水稻土壤为供试土壤,采用微区定位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壤上水稻产量及其对氮、磷、钾、微量元素养分吸收的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土壤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极显著,水稻产量在黑土、草甸土和冲积型土上较高,3年平均产量分别为6 883.9、6 689.6和6 797.3kg/hm2,在白浆土和石灰性土壤上水稻产量较低,3年平均产量分别为6 316.5和6 193.4kg/hm2;不同土壤对水稻养分吸收有影响,在黑土、草甸土、冲积土上种植的水稻氮、磷累积量高于在石灰性土和白浆土上种植的水稻,在白浆土上种植的水稻铜、铁含量极显著高于在黑土等其他类型土壤上的水稻,在黑土、草甸土和白浆土上种植的水稻锰含量高于在石灰性土和冲积土上的水稻,草甸土和白浆土上种植的水稻锌含量高于黑土和石灰性土上的水稻,在冲积型土上种植的水稻锌含量最低;水稻氮素累积量与水稻产量显著正相关(r=0.994)。  相似文献   

3.
农作物中微量元素含量与农产品的营养品质密切相关。为科学指导安麦 13 的生产应用,为安阳市小麦安全生产和营养育种提供参考,在安阳市农业科学院永和试验基地开展安麦 13 对微量元素铁、锰、锌、铜的积累特性研究,分析成熟期小麦各器官微量元素含量、富集系数及转移系数。结果表明:安麦 13 成熟期籽粒中微量元素铁、锰、锌、铜含量分别为 28.97mg/kg、31.89mg/kg、17.59mg/kg、3.03mg/kg。安麦 13 成熟期根、叶、籽粒中的铁、锰、锌、铜含量和分布系数高于茎和壳,不同器官对铁、锰、锌、铜的富集转移能力各有不同。铁、锰的生物富集系数较低,锌、铜在根、叶、籽粒中的生物富集系数大于茎、壳。铁的转移能力由强到弱依次是籽粒 > 叶 > 茎 > 壳,锰的转移能力由强到弱依次是叶 > 籽粒 > 茎 > 壳,锌、铜的转移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是籽粒 > 叶 > 壳 > 茎。植株中微量元素铁、锰、锌、铜含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长江流域杂交早稻品质性状的表现及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探索我国长江流域杂交早稻品质改良的育种手段,为其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选用长江流域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6个早籼稻不育系和5个早籼稻恢复系及NCⅡ设计配制了30个杂交早稻组合,对各组合的12品质性状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各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普遍介于双亲之间,垩白和整精米率是长江流域杂交早稻品质改良的主要限制因子。12个主要品质性状组合间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差异;各品质性状基因的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对杂交早稻的品质存在极显著的影响。各品质性状狭义遗传力为长/宽>粒长>垩白度>粒宽>整精米率>糊化温度>直链淀粉含量>垩白率>垩白面积>出糙率>胶稠度>精米率。出糙率与精米率,整精米率与糊化温度, 粒长与长/宽, 粒宽与垩白粒率、垩白面积、直链淀粉, 垩白粒率与精米宽、垩白面积、直链淀粉含量,垩白面积与粒宽、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等性状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整精米率与垩白粒率,长/宽与粒宽、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垩白度、糊化温度、直链淀粉含量等性状间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对杂交早稻品质性状之间的内在联系、遗传以及品质改良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剑河县土壤微量元素与有机质、pH值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剑河县12乡镇72个土壤样本的有效态微量元素、有机质及pH值进行了测定,研究了土壤中有效锌、有效铜、有效锰、有效铁、有效硼元素与有机质、pH值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与有效铁、有效铜、有效锌、有效硼含量有正相关性,与有效锰含量呈负相关性;土壤pH值与有效锰、有效铁、有效锌、有效硼含量有负相关性,与有效铜含量呈正相关性的规律.在生产过程中,应针对不同乡镇的土壤微量元素状况,应在长期施用氮磷钾肥料的基础上,可采取调节有机质和pH值等提高微量元素有效性的方法来提高农作物对微量元素的吸收,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质量.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滨海平原耕地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变化特征,在浙北和浙南分别建立不同围垦利用时间的土壤系列,采集不同围垦利用时间的表层土壤混合样和剖面分层土样,分析土壤基本性状和微量元素全量与有效态含量。结果表明:围垦利用时间对微量元素有很大的影响,随着围垦利用时间的增加,土壤中铜、锌含量呈现增加,而铁、锰、硼、钼含量呈现下降;有效态铜、锌、铁、锰都呈现明显的增加,而有效态硼、钼含量呈现明显的下降;围垦时间的增长也增加了上下层土壤之间微量元素含量的差异,土壤剖面由上至下铜、锌和钼含量呈现下降,而铁、锰和硼呈现出向中下层增加的变化。围垦利用时间对微量元素的影响主要是土壤基本性状发生变化、长期种植水稻发生淋溶作用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周俊  牛怡  杨子凡  董博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1):222-228
通过分析甘州区农田耕层土壤微量元素(Fe、Mn、Cu、Zn、B)的空间分布,从水平与垂直方向对全区农田耕层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特征进行研究,并对照全国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分级标准得出全区各乡镇耕层土壤微量元素含量丰缺情况。主要结论如下:在0~5、5~10、10~20 cm土层水平方向上,土壤各有效态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和中间低四周高的特征。从垂直方向来看,全区土壤有效铁、有效锌平均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呈缓慢增加的趋势;土壤有效铜、有效硼平均含量均表现为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减小;土壤有效锰平均含量的趋势为上下层高,中间层低;个别乡镇的土壤微量元素垂直分布特征与全区存在差异。全区大部分乡镇土壤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含量属于适中水平;土壤有效硼含量属于缺乏水平。建议今后在种植中应向该区土壤施入硼肥。  相似文献   

8.
镉在东北地区4种土壤中的吸附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磊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9):273-276
吸附是外源重金属进入土壤后首先发生的最重要的过程,直接影响着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采用间歇法研究了不同重金属镉浓度时,镉在东北地区4种农业土壤黑土、盐碱土、暗棕壤和草甸白浆土上的吸附动力学特征,并采用常用的动力学方程进行拟合。研究结果表明,Cd在东北地区4种土壤上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开始的快速反应阶段和经过一段时间后的慢速反应阶段,低浓度下Cd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更短;黑土和盐碱土吸附速率、吸附量都要高于草甸白浆土和暗棕壤,这在初始Cd 1.6 mg L-1时表现的更加明显,这与黑土高有机质含量、盐碱土的粘粒较多、pH高有直接关系。通过非线性拟合的方法获取了适宜描述Cd在东北地区土壤上吸附动力学特征的最优化模型,综合来看,指数方程和指数函数方程比较适宜于描4种土壤对Cd的吸附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9.
四川不同生态区高产栽培条件下的杂交籼稻的稻米品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青兰  李培程  刘利  张强  任万军 《作物学报》2015,41(8):1257-1268
郫县、汉源、射洪、邻水是四川具代表性的4个生态区,郫县位于成都平原区,土壤肥沃但受弱光限制;汉源位于攀西高海拔地区,温光充足;射洪位于川中丘陵区,受地形制约而气温日差较小;邻水则位于川东丘陵区,水资源缺乏且受干旱等灾害制约。本文以位于这4个典型生态区实施的水稻高产示范片为研究对象,分别对4个生态区及各生态区不同栽培方式、不同高产水平的杂交籼稻稻米碾米品质、外观品质、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及淀粉RVA谱特征值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生态条件与稻米品质有密切关系,受气温和土壤肥力影响较大,郫县的稻米品质最优,邻水相对较劣;齐穗前后气温略高及较高的土壤全氮、全钾、速效磷含量有利于高碾米品质的形成;土壤全磷含量的降低可显著增加米粒长宽比;灌浆成熟期的高温会增加稻米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而土壤速效磷含量高则有利于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灌浆结实期的高温也会降低稻米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升高而升高;峰值黏度与土壤全钾含量显著负相关,崩解值与土壤全钾、速效磷显著负相关,还与齐穗前8~21 d的日最高气温显著正相关,回复值、峰值时间与齐穗前14~21 d日最高气温、抽穗至成熟期日最高气温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碱解氮呈显著正相关。(2)各栽培方式间,机直播的碾米品质较优,优化定抛的直链淀粉含量较高,而机插的峰值黏度、崩解值较高,消减值较低,蒸煮食味品质较好。(3)高产及超高产田块的碾米品质整体较优,而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相对较差。本研究可为四川杂交中籼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几种复混微肥对苜蓿微量元素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河南省牧草种植区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牧草营养及动物营养的需求特点,利用铁、锰、铜、锌、硼、钼、钴等几种微肥进行组配,来研究其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微量元素营养的影响,其目的为生产提供不同用途的富含微量元素的优质牧草。结果显示:CD组配能促进紫花苜蓿第二茬铁、锌、硼,第三茬铁、锌、硼、铜含量的显著增加;及除第二茬钴外的各茬元素积累量增加。C1D1组配能促进紫花苜蓿第一茬钼、钴、硼,第二茬锌、钼、钴、硼、铁,第三茬铜、锌、硼、铁、锰含量的显著增加;及除第二茬铁外的各茬元素积累量增加。C1D2组配能促进紫花苜蓿第一茬锌、钼、钴,第二茬锌、钼、钴、硼、铁、锰,第三茬锌、钴、硼、铁、锰含量显著增加;及除第二茬铁外的各茬元素积累量的增加。C2D1组配能促进紫花苜蓿第一茬锌、钼、钴,第二茬铜、锌、钼、钴、硼、铁、锰,第三茬钼、硼、铁含量显著增加;及除第二茬铁外的各茬元素积累量的增加。C2D2组配能促进紫花苜蓿第一茬铜、锌、钼、钴,第二茬锰、铜、锌、钼、钴、硼、铁,第三茬锰、锌、钼、钴、硼、铁含量显著增加;及各茬元素积累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1.
M.W. Zhang  B.J. Guo  Z.M. Peng 《Euphytica》2004,135(3):315-323
Complete diallel crosses with 6 varieties of black pericarp rice and 1 variety of aromatic white rice were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seed, maternal and cytoplasmic genetic effects on Fe, Zn, Mn and P contents in kernels by using a genetic model for quantitative traits of seeds in parents and their F1s and F2s. Seed, maternal as well as cytoplasmic genetic effects controlled the contents of all the mineral elements studied. The seed genetic effects were found to be more influential than the maternal genetic effects on Fe, Zn, Mn contents. Seed additive effects constituted a major component of the genetic effects whereas the seed additive along with maternal additive and dominant effects formed the main part in the inheritance of P content. The heritabilities of seed effects on all the mineral contents were highly significant (p< 0.01). The estimated values of narrow-sense heritabilites of seed genetic effects on Fe, Zn and Mn contents were high, while those of seed and maternal effects on P content were intermediate. Single plant selection and single grain selection based on the seed mineral element contents were advocated to improve the hybrid progeny. Genetic correlations showed that there existed significant genetic correlations of seed additive, seed dominance, cytoplasm, maternal additive and maternal dominance between grain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100-grain weight,grain length, grain width, grain shape and mineral elements Fe, Zn, Mn and P contents. Indirect selection of grain characteristics may be one of the breeding methods to select for higher contents of Fe, Zn, Mn and P in black pericarp indica rice.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2.
籼型黑米稻粒形性状与其中某些矿质元素含量的遗传相关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禾谷类作物种子数量性状遗传模型, 分析籼型黑米稻品种双列杂交F1和F2种子粒形性状与其中矿质元素Fe、 Zn、 Mn和P含量间的多种遗传相关性. 结果表明, 籼型黑米粒重、粒长、粒宽、粒长/粒宽与其中Fe、 Zn、 Mn和P含量除存在明显的表现型相关和基因型相关外, 尚存在较明显的种子直接加性相关、直接显性相关、细胞质相关、  相似文献   

13.
西安市耕地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 要:研究旨在阐明研究区耕地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而为优化施肥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利用GIS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西安市耕地土壤中的铁(Fe)、锰(Mn)、铜(Cu)、锌(Zn)4种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的空间变异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有效Fe、Mn、Cu、Zn平均含量分别为9.84、12.95、1.82、2.61 mg/kg,较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有较大幅度提升;土壤有效Fe、Mn、Cu含量在空间上均属中等程度变异,土壤有效Zn属强度变异;土壤有效Fe、Cu、Zn拟合的最优半方差模型为球状模型,土壤有效Mn拟合的最优半方差模型为高斯模型,块金系数分析表明,有效Fe、Cu、Zn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Mn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土壤有效Fe的空间分布大体呈现南北含量高而中北部较低,土壤有效Cu的含量大体呈现西高东低的趋势,土壤有效Mn和Zn的空间分布较为复杂。总体来看,研究区Fe、Mn、Cu、Zn有效态含量整体较为丰富,绝大多数耕地土壤有效Fe、Mn、Cu、Zn均处于中等以上水平,但仍然有一定比例的耕地中土壤微量元素较为缺乏,故在具体生产过程中需采用分区平衡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14.
张英华  周顺利  张凯  王志敏 《作物学报》2008,34(9):1629-1636
为了解小麦籽粒微量营养元素含量的调控机制及其与籽粒重和蛋白质含量的关系, 以9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 通过开花后减源(去叶、穗遮光)、减库(去50%小穗)处理, 分析了成熟籽粒中Fe、Zn、Mn、Cu等微量元素含量与籽粒重、蛋白质含量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并探讨了籽粒微营养素积累的源库调控作用。结果表明, 籽粒中Fe、Zn、Mn、Cu、蛋白质含量和籽粒重均在品种间和源库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去叶源不仅使籽粒重和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 而且使籽粒Fe、Zn、Mn和Cu含量明显降低; 穗遮光使籽粒重显著降低, 蛋白质含量略有提高, 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因品种和元素类型而异, 总体趋势为Fe、Zn和Cu含量增加, Mn含量降低; 去小穗减少库, 使各品种剩余籽粒粒重略有增加, 而蛋白质含量提高, 籽粒Fe、Zn、Mn和Cu含量均较大幅度提高。籽粒Fe、Zn、Mn和Cu含量主要受各元素供源的限制, 不同元素受供源影响程度不同, 且与品种基因型有关。籽粒中4种微量元素含量之间及其与粒重和蛋白质含量之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 说明籽粒微量元素含量与籽粒重和蛋白质含量存在同步提高的可 能性。  相似文献   

15.
利用粳稻品种探讨了钙增效剂对稻米中钙及铜、锰、镁、铁、锌积累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五种钙增效剂对稻米的钙含量都有增加效果,其中活性钙-S钙增效剂的处理稻米中Ca的含量最高,比对照增加54.5%,而且360mg/kg施用浓度效果最好;稻米中的微量元素含量测定表明,不同种类钙增效剂的叶面喷施对稻米中微量元素积累的效果不尽相同,五种钙增剂叶面喷施对稻米中Fe、Mg和 Zn含量有明显增加,而稻米中Mn和Cu的含量反而降低的趋势;经多元回归分析表明,Ca积累与Fe和Mn积累最为密切,呈正相关;Ca含量与稻米中直链淀粉(AC)呈显著正相关、与CPV、SBV、CVS、PAT呈显著负相,其他微量元素与部分品质性状的参数有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云南地方稻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异类型与地理生态差异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来自云南5个稻作区或16个地州的地方稻核心种质为材料,用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了583份糙米P, K, Ca, Mg, Fe, Zn, Cu和Mn含量,并进行了8种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异类型及其地理生态差异研究。结果表明583份糙米8种矿质元素含量为P>K>Mg >Ca>Fe>Zn>Cu>Mn, 多样性指数为P>Mn>Cu>K>Mg>Zn>Fe>Ca。滇中一季籼粳稻区是高Ca(164.86 μg/g), Fe(38.33 μg/g)和Zn(39.03 μg/g)糙米的分布中心, 尤其是大理和楚雄州糙米的Ca(205.88, 223.33 μg/g), Fe(87.89, 121.45 μg/g)和Zn (44.13, 39.33 μg/g)含量在云南16个地州中最高。思茅地区是云南低磷、低钾和低镁糙米含量的分布中心;红河和文山州是云南高钾和高铜糙米的分布中心。临沧、思茅、西双版纳和德宏州是云南地方稻糙米基于8种矿质元素的遗传多样性中心,也是糙米磷含量的遗传多样性中心,这与基于云南地方稻种形态、同工酶和SSR标记确定的云南稻种遗传多样性中心有一定的相似趋势;这是本文中重要的发现之一。这些结果揭示了云南地方稻种糙米矿质元素(特别是磷)含量的多样性与稻种的遗传和基因多样性可能有某种相关。  相似文献   

17.
尧都区耕层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实现尧都区"精准农业"发展的新需求,为当地土壤耕作及作物栽培提供科学依据,基于GIS技术,采用地统计学分析方法对山西省尧都区耕层土壤中有效态Fe、Mn、Cu、Zn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和丰缺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88.8%的土样缺乏有效Fe,有效Mn和有效Zn分别有19.2%和0.8%的样品处于临界值以下。描述性统计所得变异系数在41.5%(有效Zn)~55.5%(有效Mn)之间,均属于中等变异。(2)有效Fe含量的最适模型为球状模型,有效Mn、有效Zn和有效Cu的最适模型为指数模型。有效Zn含量块金值与基台值之比C0/C0+C为83.97%,空间相关性程度较弱;有效Fe、有效Mn和有效Cu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研究区4种微量元素具有各向异性,其中有效Mn在90°方向上变异程度较强。(3)Kriging插值结果显示,有效Fe和有效Cu在汾河流域都呈现出明显的带状沿河分布趋势,且由河流东岸向西岸呈递减趋势。研究区内有效Fe非常缺乏,有效Cu含量丰富,有效Mn在东南部和西北部富集,有效Zn整体由西南向东北递减。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糙米中Fe、Zn、Cu、Mn、Mg、Ca含量和积累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开花后,水稻籽粒中Fe、Zn、Cu、Mn、Mg、Ca的含量迅速降低,开花10天后降速变缓,20天后趋于稳定;就花后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化幅度而言,6种矿质元素中以Ca的变幅最大,Mg的变幅最小,供试品种中籼型品种滇屯502的变幅明显大于粳型品种合系39;水稻花后籽粒中Fe、Zn、Cu、Mn、Mg、Ca含量的变化趋势与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蛋白质含量与6种矿质元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水稻花后籽粒中Fe、Zn、Cu、Mn、Mg的积累动态符合logistic方程,其积累的快增期和实际增长期较籽粒干物质积累的快增期和实际增长期早而短。  相似文献   

19.
为了对云南农田土壤常量与微量元素进行科学有效地管理,并为农作物合理施肥提供依据,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云南14个地方农田土壤常量及微量元素(P、K、Ca、Mg、cu、Fe、Zn、Mn)的含量,并对土壤中常量及微量元素含量的状况与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农田土壤中速效P、K元素处于平衡,速效Ca、Mg亏缺,速效Cu、Fe、Zn、Mn等微量元素盈余。在不同地貌下,土壤常量及微量元素分布有明显的差异,滇中红色高原土壤的速效态微量元素(Fe、zn、Mn)的含量明显高于滇东喀斯特高原和滇西横断山脉;速效P、K、Ca的含量从西至东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而速效Cu的含量则从西到东有逐渐上升的趋势。研究结果对于农田土壤元素测定及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Decreased micronutrient concentration in cereal grains caused by excessive application of phosphorus (P) fertilizer may contribute to reduce their nutritional quality. To help correct this problem in maize grain, a 3-year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how P application rate affects micronutrient partitioning in maize shoots and other plant organs and micronutrient bioavailability in grain. Phosphorus application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shoot zinc (Zn) and copper (Cu) concentrations at all growth stages but had no effects on shoot iron (Fe) and manganese (Mn) concentrations. As the P application rate increased, shoot Zn and Cu contents decreased, and shoot Fe and Mn contents increased. The ratios of pre-anthesis to post-anthesis mineral contents were not affected by P application rate except Zn. P application increased the percentage of Zn that was allocated to grain and decreased the percentage that was allocated to other tissues, but had no effects on the allocation of other micronutrients among tissues. The bioavailability of Zn, Cu, Fe, and Mn in grain decreased as P application rate increased. Overall, taking account of grain yield and nutrients concentration, P fertilizer rates should range from 12.5 to 25.0 kg P ha−1 under the local condition.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not only grain yields, but also nutritional quality,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assessing optimal P rates in maiz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