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籼稻品种的氮素累积量与根系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2001和2002年,在群体水培条件下,分别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籼稻代表品种88个和122个为材料,测定植株的干物重、全氮含量以及13个有关根系性状,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对供试籼稻品种成熟期的氮素累积量进行聚类,分析不同氮素累积量类型籼稻品种根系有关性状的差异以及影响籼稻品种氮素累积量的主要根系性状。结果表明:(1) 供试籼稻品种成熟期氮素累积量差异很大,2001年A、B、C、D、E、F类籼稻品种的氮素累积量分别为10.40、13.47、16.17、18.50、20.72、25.13 g·m-2,2002年分别为8.53、12.44、15.80、19.87、25.15、33.31 g·m-2,类型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2)全生育期天数和每日氮素吸收量对品种成熟期氮素累积量均有显著影响(R2 = 0.960~0.996),并且后者显著大于前者;(3)成熟期氮素累积量与单株不定根数、单株根干重、单株不定根总长、单株根系总吸收面积、单株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单株根系α-NA氧化量等全株根系性状关系密切,与单条不定根长、单条不定根粗、单条不定根重等单条不定根性状和单位干重根系总吸收面积、单位干重根系活跃吸收面积等单位干重根系活性指标关系不密切;(4)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单株根干重、冠根比、单株不定根数和单株不定根总长是影响籼稻品种氮素累积量的主要根系性状(R2=0.429~0.591)。  相似文献   

2.
间作对大豆荚粒性状及种子脂肪酸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镇林 《种子》1999,(5):25-27
间作大豆,五种荚粒性状的均数都小于各自的对照(单作),且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t=-3.667-^**_4.76^**),按下降幅度排列依次为:单株粒重-粒茎比-单株粒数-单株荚数-百粒重。除百粒重外,其余四性状相互音 高度显著正相关,(r=0.743^**-0.957^**),但偏相关分析,百粒重分别与粒数和粒茎比 ,那么对单株产量的相关也可达显著以上水平。  相似文献   

3.
华南主栽高产籼稻根系形态特征及其与产量构成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明不同类型高产籼稻的根系形态特征差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以7个目前在华南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主导品种(组合)合美占、桂农占、玉香油占、粤晶丝苗2号、五优308、天优998、天优122为材料,在2010—2011年进行两年盆栽试验,分别考查分蘖盛期、抽穗期及成熟期的单株、单茎及单条不定根形态性状,利用WinRhizo根系分析系统分析抽穗期的根系分枝特征,并计算根系形态特征与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1)杂交籼稻组合各生育时期的单株根数、单株根长、单茎根长及单条根长均显著大于常规籼稻品种;单株和单茎的根体积与干重差异不明显;常规稻单条根质量则普遍高于杂交稻。(2)抽穗期不同级别根的表面积和体积均为不定根>粗分枝根>细分枝根,杂交稻不同级别根的总长度为粗分枝根>不定根>细分枝根,常规稻则为不定根>粗分枝根>细分枝根;杂交稻的分枝根总长度及粗分枝根和细分枝根的长度、表面积、体积都显著大于常规稻;常规稻的平均根直径则显著大于杂交稻。(3)杂交稻与常规稻根系特征的主要差异是单株根数和长度的差异,分蘖数和单条根长度的差异是两者根系特征差异的重要原因。(4)单株不定根数、不定根总长、根干重等12个根系性状分别与产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单株不定根数和分枝根总表面积分别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这些结果为水稻根系遗传改良和超高产育种及栽培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氮素对棉花氮素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于河南安阳(黄淮棉区)和江苏南京(长江下游棉区)设置棉花氮素水平试验,研究氮素对棉花氮素利用率、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棉株氮素利用率随初花后棉花生育进程的推进,呈现为不规则的S型曲线的变化趋势,计算两试点的氮素利用率、瞬时利用率,安阳试点以360 kg·ha-1的施氮量为最优,南京以240 kg·ha-1最高;氮素对棉花产量形成有一定的调控作用,氮素水平过低或过高均导致产量降低。棉花单铃重、单株铃数是产量的主要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5.
采用岩棉营养液栽培方法探讨不同K、N水平对番茄的生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K、N配合明显促进番茄生育,单株鲜重,干物重,茎粗,叶面积均随营养液中K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0.939~0.998)。N、K互作未达显著性水准,但N浓度的增加提高了相关关系的斜率,随K浓度的增加,番茄开花和座果及成熟期提前,单株产量,单株结果数,单果重有增加倾向;优质果率明显提高,品质分析结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9个小麦品种3年的观察鉴定结果,进行高稳系数、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变异系数、相关及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3.25**),年度间差异达显著水平(5.85*),品种×年度差异达极显著水平(6.88**)。产量三要素中以千粒重最为稳定,其变异系数最小(4.22),穗数次之(7.15),穗粒数最大(15.07);相关性分析表明,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ry2=0.6942*),呈显著相关,穗数次之(ry1=0.4299),千粒重与产量相关程度最小(ry3=0.4041);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小麦育种注重穗粒数增加的同时,兼顾大粒型品系的选择。3年试验结果,新麦26产量居第1位,年度间较稳定,可在漯河市砂姜黑土区大面积示范推广;衡观35穗粒数多,郑麦7698分蘖力强,茎秆粗壮,千粒重高;周麦18群体大,后期灌浆快,成穗率高。  相似文献   

7.
夏播大豆生育期结构和农艺性状的遗传参数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试验从339个大豆品种中选取生育期小于100d的103个品种进行生育期结构特性与农艺性状之间的遗传参数分析。结果表明:1)单株荚数与单株粒数、生育前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R1呈显著正相关;单株粒数与R7呈显著正相关;百粒重与全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2)遗传力>60%的农艺性状分别为结荚高度、株高、主茎节数、R1、百粒重、生育前期、荚长、生育后期、全生育期。3)相对遗传进度的大小依次为主茎分枝数、有效分枝始节、结荚高度、株高、单株粒数。4)遗传变异系数>25%的为主茎分枝数、有效分枝始节、结荚高度、单株粒数、株高、单株荚数。  相似文献   

8.
陆地棉棉铃组分性状的基因型差异及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明陆地棉不同产量潜力品种棉铃性状的特点,于2008—2009年比较了3个大铃基因型与3个小铃基因型棉铃组分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大铃基因型的单铃纤维重、单铃种子重及单铃种子数显著高于小铃基因型,单粒种子重和单粒种子纤维重差异不显著。简单相关分析表明,单铃种子数与公顷皮棉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0.660**),但偏相关系数或直接通径系数较小或为负值(0.179,-0.052);而单株种子数与公顷皮棉产量的简单相关系数、偏相关系数和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值(0.771*,0.650**,0.917**)。因此,单株种子数可作为皮棉产量选择的可靠指标。单粒种子纤维重和铃壳率受基因型效应的显著影响,受年份效应和年份×基因型互作效应的影响均不显著。说明单粒种子纤维重和铃壳率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利用水培筛选玉米氮高效种质资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刁锐琦  钱晓刚 《种子》2008,27(4):28-30
采用霍格兰缺氮营养液配方进行玉米苗期培养,对26个玉米不同基因型材料的苗期株高、总干重、吸氮量和氮素转化率等主要性状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变异系数变化为:单株总干重〉症状叶数〉氮素转化率;总干重与缺氮症状叶数成高度负相关(R=-0.959^**),与氮素转化率成正相关(R=0.354-);并建立了玉米耐低氮指标体系,并从供试材料中筛选出耐低氮种质材料3个,对氮素敏感的种质材料11个,介于两者间的中间型种质材料12个。  相似文献   

10.
123份棉花育种材料的综合评价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23份棉花育种材料进行综合评价,旨在全面了解棉花主要性状间存在的关系。对产量、抗病性及纤维品质等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进行了纤维品质性状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枯萎病、黄萎病病情指数、单株皮棉产量、子棉产量和单株铃数的变异系数较大,品质性状变异系数相对较小。(2)与子棉产量有极显著正相关的性状有6个,其中单株皮棉产量和铃重相关系数较高;上半部平均长度与整齐度指数相关系数为0.69**,与伸长率相关系数为0.78**;伸长率与断裂比强度相关系数为-0.62**,与整齐度指数相关系数为-0.63**。马克隆值与铃重相关系数最大为0.51**。(3)据品质性状聚类,123份材料被分为三类。研究为育种材料的杂交组配和培育高产优质抗病的棉花新品种提供理论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水稻主要根系性状对施氮时期反应的品种间差异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以日本晴、武运粳8号、扬稻6号、汕优63为供试材料,设计不施肥、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等4个不同氮肥施用时期的处理,研究水稻抽穗期主要根系性状对施氮时期反应的品种间差异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穗型品种根系性状差异明显,小穗型品种在每株不定根数、每株不定根总长上具有优势,大穗型品种在每株根干重、  相似文献   

12.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常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为88个、2002年为122个)为材料,测定干物重(包括根系)、根系性状和根系活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单穗重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 6类,研究各类品种根系的基本特点。结果表明,供试品种间单穗重的差异很大(两年分别相差493%和764%),A、B、C、D、E、F类品种的平均单穗重,2001年分别为0.99、1.56、2.00、2.54、3.16、4.08 g,2002年分别为0.82、1.38、1.80、2.38、3.04、4.29 g。大穗型品种每株不定根总长、每株根干重、每株根系总吸收面积显著大于小穗型品种。大穗型品种每穗根数、每穗根重、每穗根长、每穗根系总吸收面积、每穗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每穗根系活性显著优于小穗型品种。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显著影响单穗重的主要根系性状是每穗根长、每穗根重、抽穗期冠根比、每穗根系总活力,决定系数为0.620~0.639。随着每穗根长、每穗根重、抽穗期冠根比、每穗根系总活力提高单穗重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3.
选用结薯数差异显著的甘薯品种商薯19和济徐23,于2013年和2014年分别在大田和盆栽条件下调查生长前期根系生长发育情况,测定根叶糖组分,分析其变化规律及其与单株有效薯块数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济徐23相比较,商薯19发根缓苗迅速,整个生长前期均较为侧重吸收根系建成,且秧苗栽后15 d和30 d地上部和整个根系生物量比值(T/TR)相似;而济徐23较早完成不定根的发生(秧苗栽后15 d)和不定根向块根的分化建成(秧苗栽后30 d),封垄期(秧苗栽后45 d)具有较小的地上部和块根生物量比值(T/SR)。2个品种在生长前期根叶中蔗糖、己糖代谢和贮藏糖类多聚物的形成具有显著差异,其中商薯19整个生长前期比济徐23的根系蔗糖/己糖比率显著低,在块根分化建成过程中根叶间具有较高的蔗糖浓度梯度,且根系中存在2种低果聚糖(蔗果三糖和蔗果四糖),秧苗栽后30、45 d叶片淀粉含量显著低;而济徐23在块根分化建成过程中根系仅有蔗果四糖,且与商薯19比,封垄期根系蔗糖/可溶性总糖比率相似而根系蔗糖/淀粉比率显著低。2013年和2014年的大田试验均表明,封垄期商薯19具有显著多的单株有效薯块数和显著高的单株有效薯块鲜重(F=10.71,P=0.0170;F=13.97,P=0.0212),而收获时商薯19具有显著多的单株有效薯块数和显著高的块根产量(F=353.89,P0.0001;F=88.94,P0.0001),济徐23具有显著高的平均单薯鲜重(F=10.32,P=0.0124)。  相似文献   

14.
大穗型籼稻品种根系性状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常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为88个、2002年为122个)为材料,测定干物重(包括根系)、根系性状和根系活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单穗重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 6类,研究各类品种根系的基本特点。结果表明,供试品种间单穗重的差异很大(两年分别相差493%和764%),A、B、C、D、E、F类品种的平均单穗重,2001年分别为0.99、1.56、2.00、2.54、3.16、4.08 g,2002年分别为0.82、1.38、1.80、2.38、3.04、4.29 g。大穗型品种每株不定根总长、每株根干重、每株根系总吸收面积显著大于小穗型品种。大穗型品种每穗根数、每穗根重、每穗根长、每穗根系总吸收面积、每穗根系活跃吸收面积、每穗根系活性显著优于小穗型品种。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显著影响单穗重的主要根系性状是每穗根长、每穗根重、抽穗期冠根比、每穗根系总活力,决定系数为0.620~0.639。随着每穗根长、每穗根重、抽穗期冠根比、每穗根系总活力提高单穗重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5.
FACE对武香粳14根系活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我国惟一的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ree-air CO2 enrichment-FACE)研究平台,研究大气CO2浓度比对照(现大气CO2浓度)高200 μmol·mol-1的FACE处理对水稻品种武香粳14根系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FACE处理使水稻单位干重根系的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的最大值比对照提早10 d左右,移栽后18 d及其以后不同生育时期的单位干重根系的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α-萘胺氧化量等根系活性指标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但FACE处理对每穴根系活性的影响相对较小;(2)移栽后28 d及其以后不同生育时期每穴的不定根数、不定根总长度、根系体积、根干重与单位干重根系的活性关系密切,根量越大单位干重根系的活性越低;(3)不同生育时期的植株含氮率与单位干重根系的活性多呈正相关,植株碳氮比与单位干重根系的活性多呈负相关。笔者认为,FACE处理水稻生育前期根系生长量大、植株含氮率低、碳氮比高等可能是造成其单位干重根系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不同基因型小麦对低氮胁迫的生物学响应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采用溶液培养法,研究了不同基因型春小麦(加春1、2、4号)根系对低氮胁迫的生物学响应、苗期氮素吸收、分配的基因型差异以及与根系形态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低氮胁迫下,小麦的根重、根长、根条数、根系总吸收面积与活性吸收面积、根系活力均明显降低,但不同基因型间差异明显,加春2号根系具有较好的形态学与生理  相似文献   

17.
基于图像分析方法的水稻根系形态特征指标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顾东祥  汤亮  曹卫星  朱艳 《作物学报》2010,36(5):810-817
利用图像分析方法定量研究水稻根系形态特征指标的变化规律。通过实施不同水氮处理和不同品种的水稻桶栽试验,选用WinRhizo (WR)软件的不同模式(LM和T200)分析根系图像,分别提取根直径范围0~0.30 mm和0.25~1.80 mm的根系形态数据,并与基于Image-Pro Plus 6.0软件(IP)的根直径和不定根长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确定了3种水稻品种不同类型根直径的范围;对不同生育时期水稻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根系干重和不定根数量等水稻根系形态特征指标变化差异,以及分枝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基于WR软件LM和T200模式下的根直径测量结果与基于IP软件的测量结果之间NRMSE分别为5.44%和10.95%。(2)界定细分枝根直径范围为0.03~0.10 mm,扬稻6号(V3)粗分枝根和不定根分别为0.10~0.30 mm和0.30~1.65 mm,而日本晴(V1)和武香粳14(V2)分别为0.10~0.25 mm和0.25~1.40 mm,不定根长与IP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其NRMSE为10.78%~12.01%。(3)各指标抽穗前增长迅速,之后增长减缓或衰老下降;不同氮肥处理间各指标分蘖至成熟均差异显著,增施氮肥可促进根系生长,明显提高不定根比例;适当控水可促进根系生长,明显提高分枝根比例;品种V3自分蘖期到成熟期各指标均显著高于V1和V2,V1与V2间差异不显著。本研究表明,本方法具有较好的精度和可行性,为推进水稻或其他作物根系的定量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Summary Red clover (Trifolium pratense L.) persistence is improved by the growth of adventitious roots from the crown. The effect of one cycle of divergent phenotypic selection for adventitious roots in red clover was evaluated and root and shoot traits including degree of flowering habit correlated. Three classes of single-cross progenies were produced by crossing plants within and between the high and low root selections. Parents and progeny were grown as spaced plants. Adventitious root score and volume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p<0.05); however they generally had low or non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ith other variable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r=-0.36, p<0.01) was found between adventitious root score and flowering score (growth type) in 1988 but not in 1989. Significant variation was found among the three classes of single-cross progeny for adventitious root score and crown diameter. The effect of progeny class on score of adventitious roots was not linear, suggesting dominance effects for the absence of adventitious roots may have been present. A narrow-sense heritability estimate of 0.30 was found by midparent offspring regression of the adventitious root score. This low heritability value implies that successful selection would require progeny test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