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夏玉米各器官氮素积累与分配动态及其对氮肥的响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探明夏玉米各器官氮素积累与分配动态及其对氮肥的响应,以郑单958为材料,设置5个施氮水平进行了连续2年的大田定位研究。结果表明,除籽粒外各器官的氮素积累进程都呈单峰曲线,茎鞘在吐丝期达到峰值,而叶片、苞叶和穗轴则到吐丝后12 d左右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籽粒和整株的氮素积累随生育进程持续增加,成熟期最高。与其他器官相比,叶片对氮素供给更敏感,氮胁迫使叶片氮素积累高峰提前,促进氮素提前向外转运,导致其率先衰老。施氮能提高各器官在各生育时期的氮素积累量和积累速率,但不改变氮素积累变化趋势。总体上,施氮量180 kg N hm-2可满足夏玉米对氮素的需求,获得较高的产量。以各器官氮素积累最大值与成熟期的差值计算,各处理再转运氮素对籽粒的贡献率均表现为叶片>茎鞘>穗轴>苞叶,各器官再转运氮素对籽粒贡献率之和平均为53.3%,其中苞叶和穗轴占12.3%,也是籽粒中氮素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普通小麦碳氮物质积累分配特征及与籽粒蛋白质的关系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以普通小麦品种为材料,对不同供氮水平下植株碳、氮物质积累分配特征及与籽粒蛋白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籽粒积累的氮素主要来自前期营养器官贮存氮素的再分配,但不同品种存在着差异。低蛋白品种京花1号对前期营养器官贮存氮素再分配的依赖性更强,中蛋白品种冀麦23次之,高蛋白品种京771除依赖于前者外,还依赖于生育后期植株对氮素的继续同化和吸收。在籽粒生长发育过程中,籽粒氮素含量的变化曲线呈凹形,全糖含量呈凸形,籽粒氮的积累曲线呈“S”形。与低蛋白品种相比,高蛋白品种籽粒碳氮化合物的积累较为平衡。各品种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都受供氮水平的影响,在一定的供氮范围内增施氮肥,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可同步增加  相似文献   

3.
以不同氮素利用效率型小麦品种(2个氮高效、2个氮低效和2个中间型)为材料,分别在灌溉及雨养条件下测定其花后旗叶氮素同化及转运相关酶等生理性状的动态变化,同时在开花期和成熟期测定氮素积累及转运相关性状。结果表明,氮高效型品种晋麦54和晋麦66具有更高的植株氮素积累总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花后氮素转运量、花后氮素转运效率和单株产量,以及更低的花前氮素转运量和花前对籽粒氮积累的贡献率。同时,氮高效型品种的各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于其他4个品种,而中间型品种晋麦73和泰麦269又高于氮低效型品种晋麦61和泰农18。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参试小麦品种多数关键酶活性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花后氮素转运量、花后氮素转运效率、花后对籽粒氮积累的贡献率和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花前对籽粒氮积累的贡献率和花前氮素转运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施氮对不同氮效率玉米干物质形成及籽粒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揭示不同氮效率玉米在不同氮素水平下籽粒发育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差异,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在3个氮素供应水平N0、N1、N2(施纯氮量分别为0、140、210 kg/hm2)下,对6个不同玉米品种(‘屯玉99’(A),‘并单390’(B)、‘郑单958’(C)、‘晋单65’(D)、‘先玉335’(E)、‘潞玉19’(F))干物质的积累变化和籽粒发育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6个品种可以分为3种不同氮效率类型:高氮高效型(‘屯玉99’和‘并单390’);双高效型(‘晋单65’和‘先玉335’);低氮高效型(‘潞玉19’和‘郑单958’)。在N1(140 kg/hm2)水平下氮素能够明显促进玉米营养体干物质的积累,促进籽粒产量的增加。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高氮高效型和双高效型品种光合碳量增加,为籽粒提供了充足的碳源;高氮高效性品种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增加大于籽粒干物质的积累的增加,而双高效品种籽粒干物质积累增加较快。同时,施氮还可以促进这2种类型玉米顶部籽粒发育,增加产量。而低氮高效品种在氮素作用下,营养体干物质有明显增加,籽粒没有明显变化;施氮会促进营养体干物质的转移;同时过高(N2)或过低(N0)的施氮量都会造成其顶部籽粒发育不完善,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5.
不同氮肥管理对春玉米干物质生产、分配及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为探索华北地区春玉米高产可持续栽培技术,研究了不同氮素管理(不施氮、推荐施氮、经验施氮)对春玉米的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肥力土壤条件下,第一年推荐和经验施氮同不施氮相比在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籽粒产量、穗位叶光合速率等方面都没有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在第二年不施氮处理产量比推荐施氮和经验施氮分别下降了12.0%和11.6%。推荐施氮的优势不仅体现在减少氮肥投入的前提下保持产量的稳定,同时也明显促进了生育后期植株营养体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各器官干物质转运总量占籽粒总干质量的22.1%,比经验施氮高6.1%。  相似文献   

6.
瓜尔豆发育过程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春梅  王秀峰  季俊杰  朱月林 《作物学报》2007,33(11):1869-1873
研究了瓜尔豆生长发育过程中叶片、种荚及籽粒中蔗糖合成酶(S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的变化、糖类物质的组成及其含量的动态变化,以揭示可溶性糖的合成对瓜尔豆胚乳中半乳甘露聚糖和淀粉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进入开花期(播种后45 d)后,叶片、种荚和籽粒中SS和SPS活性均呈降低趋势。籽粒中的SS和SPS活性呈正相关,且显著高于叶片和种荚中相应酶活性。叶片中葡萄糖(Glc)含量高于蔗糖(Suc)。种荚中可溶性糖含量与Suc含量均呈单峰曲线,在籽粒直径5 mm时达峰值,两者呈正相关。Suc是种荚中暂存含量最多的可溶性糖,但其含量与SS和SPS活性无显著相关性,它主要来自叶片。种荚中Suc含量与籽粒碳水化合物总量(可溶性糖+多糖)呈负相关,它是籽粒碳水化合物合成的重要物质来源,还与籽粒库的建成有关。随种子发育,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呈逐步下降趋势。籽粒发育前期,叶片同化物以Suc的形式运输并大量积累在种荚中,当籽粒直径达5 mm后迅速由种荚卸载至籽粒。但卸载期籽粒Suc含量较低,且显著低于种荚,说明籽粒Suc迅速转化为其他可溶性糖,并进一步用于多糖合成。籽粒直径为4 mm至5 mm时是种荚由“源”到“库”转换的临界期,这时籽粒中淀粉积累较迅速,半乳甘露聚糖在籽粒直径达5 mm后进入迅速积累期。  相似文献   

7.
氮用量对大穗型小麦品种同化物供应及籽粒灌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对豫麦66同化物供应及籽粒灌浆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素提高旗叶光合速率,尤其在灌浆中后期,同时增加籽粒WSC含量。随着施氮量增加,旗叶WSC含量在花后0~28d相对较低,旗叶淀粉含量降低,表明施氮能使营养物质及时外运,促进糖分向籽粒运输,为淀粉合成提供底物供应。在花后25d之后籽粒淀粉积累速率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尤其在接近成熟时籽粒淀粉含量及其淀粉积累速率均增加,显示施氮使库端利用和转化同化物的能力较强。籽粒淀粉积累速率与灌浆速率的变化均呈单峰曲线,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844**),增加施氮量两者积累高峰期推迟,且前期慢,后期快。  相似文献   

8.
黄金梨果实发育过程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黄金梨果实纵径和横径的生长曲线相似,均呈“双S”型。果实细胞分裂进行到花后30d左右,细胞停止分裂后,果实增大主要依靠细胞体积的增加。果实发育期主要营养成分(糖、酸、维生素C、淀粉等)含量呈规律性变化,可溶性糖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可滴定酸含量呈不断下降趋势,维生素C含量为“降-升-降”变化趋势,淀粉含量变化呈“抛物线”型,随着果实的成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逐渐增加,果实硬度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9.
王东  于振文 《作物学报》2007,33(9):1439-1445
为了探讨施氮量对小麦籽粒加工品质调控的生理基础,选用强筋品种济麦20,在山东省龙口市前诸留村和中村(在中村进行了连续两年定位试验),研究了田间高产条件下,小麦氮与硫积累和再分配与籽粒品质的关系及施氮量对其调控的效应。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由0增加至195~204 kg hm-2,开花期营养器官中氮和硫的积累量及开花后吸收分配至籽粒的氮量和硫量增加,开花后各营养器官中的氮向籽粒的再分配量及叶片和穗轴+颖壳中的硫向籽粒的再分配量增加,籽粒中氮和硫含量提高,氮、硫含量比(N/S比)由16.38~16.98降至14.22~14.48,谷蛋白含量比例提高,籽粒品质改善;施氮量为276~285 kg hm-2时,植株氮积累量无显著变化,茎秆+叶鞘中氮转移量减少,残留量增多,抑制了硫向籽粒的转移,导致籽粒硫积累量和含量降低,N/S比升高至15.20~15.27,谷蛋白含量占总蛋白质含量的比例减少,籽粒品质下降。说明施氮量影响了植株氮、硫积累量及向籽粒再分配的数量,调节了籽粒氮和硫含量及N/S比,导致籽粒蛋白质组分比例的差异,进而影响了籽粒的加工品质。使品质改善的适宜籽粒N/S比为14.22~15.27。兼顾高产和优质的适宜施氮量为195~204 kg hm-2。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旱地小麦休闲期蓄水保墒及其配套施肥技术,2009—2011年连续2个小麦生长季,在山西闻喜县进行了休闲期深松或无耕作条件下低(75 kg hm–2)、中(150 kg hm–2)、高(225 kg hm–2)施氮水平的田间试验,以明确深松处理配合施氮对土壤水分、籽粒蛋白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处理可提高播前土壤蓄水量,尤其是深层土壤(60~160 cm)蓄水量,欠水年和丰水年分别提高12%~34%、10%~22%。深松处理后,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GS)、旗叶谷氨酸合酶(GOGAT)、低氮和中氮条件下籽粒GOGAT、籽粒谷丙转氨酶(GPT)活性均提高;籽粒蛋白质产量和球蛋白含量,及丰水年谷蛋白含量和谷醇比也提高。随施氮量增加,开花期20~200 cm土壤蓄水量呈下降趋势,但籽粒GS、灌浆中后期旗叶GOGAT、灌浆后期籽粒GPT活性均上升,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提高,中氮条件下籽粒谷醇比最高。施氮量对深松处理开花期深层土壤蓄水量、籽粒蛋白质产量、籽粒GS和GPT活性有较大调控效应。深松配施氮肥条件下,丰水年开花期土壤水分与籽粒清蛋白、谷蛋白、蛋白质含量关系密切,而欠水年开花期土壤水分与谷醇比关系密切。氮代谢酶主要影响籽粒球蛋白含量、蛋白质产量的积累,丰水年还影响籽粒谷蛋白含量和谷醇比的提高。总之,旱地小麦休闲期深松蓄水效果好;配施氮量225 kg hm–2有利于提高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在欠水年施氮量150 kg hm–2有利于提高籽粒蛋白质产量及谷醇比。  相似文献   

11.
不同施氮水平和基追比对小麦籽粒品质形成的调控   总被引:74,自引:5,他引:69  
采用蛋白质含量不同的2个小麦品种,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112.5 kg N/hm2和225 kg N/hm2)及基追比(基肥∶追肥为66/34和34/66)对小麦植株C-N积累与转运规律及其与小麦籽粒品质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高氮水平和追肥比例提高了小麦籽粒蛋白质、面筋含量、沉降值和谷/醇溶蛋白比例,降低了花后营养器官贮存氮素和干物质的转  相似文献   

12.
公顷产10000kg小麦氮素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泰山23和济麦22为试验品种,通过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对单产高达10 000 kg hm-2的小麦进行了施氮量和氮素吸收转运和分配特性的研究。在2006—2007年生长季,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籽粒产量先增加后降低,施纯氮240 kg hm-2 (N240)和270 kg hm-2(N270)处理的产量分别达9 954.73 kg hm-2和10 647.02 kg hm-2,比不施氮肥处理(N0)分别增加11.20%和18.93%。与N0处理相比,施氮处理显著增加了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籽粒氮素积累量和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成熟期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呈先增后降趋势,以N270处理最高;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向小麦籽粒转运量和转运率先升后降,转运量以N270处理最大,为213.78 kg hm-2;而转运率以N240处理最高,为67.98%。随施氮量的增加,小麦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再分配量和再分配率先增后降,均以N270处理最高;开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的贡献率亦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以N240处理最高。2005—2006年的试验结果呈相同变化趋势。在本试验条件下,小麦产量水平达10 000 kg hm-2时的适宜施氮量为240~270 kg hm-2,可供生产中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公顷产10000kg小麦氮素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泰山23和济麦22为试验品种,通过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对单产高达10 000 kg hm-2的小麦进行了施氮量和氮素吸收转运和分配特性的研究。在2006—2007年生长季,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籽粒产量先增加后降低,施纯氮240 kg hm-2 (N240)和270 kg hm-2(N270)处理的产量分别达9 954.73 kg hm-2和10 647.02 kg hm-2,比不施氮肥处理(N0)分别增加11.20%和18.93%。与N0处理相比,施氮处理显著增加了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籽粒氮素积累量和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成熟期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呈先增后降趋势,以N270处理最高;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向小麦籽粒转运量和转运率先升后降,转运量以N270处理最大,为213.78 kg hm-2;而转运率以N240处理最高,为67.98%。随施氮量的增加,小麦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再分配量和再分配率先增后降,均以N270处理最高;开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的贡献率亦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以N240处理最高。2005—2006年的试验结果呈相同变化趋势。在本试验条件下,小麦产量水平达10 000 kg hm-2时的适宜施氮量为240~270 kg hm-2,可供生产中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不同形态氮肥对春小麦品种籽粒淀粉及其组分的调节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尹静  胡尚连  肖佳雷  李文雄 《作物学报》2006,32(9):1294-1300
以不同亚基组成且品质类型不同的6个春小麦品种(东农7742、新克旱9、泉224、辽10、Roblin和龙麦26)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淀粉及其组分积累规律、不同形态氮肥(酰胺态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对淀粉及其组分积累的调节效应及不同品种淀粉与蛋白质的消长关系。结果表明,供试HMW-GS组成品种的淀粉及其组分的积累存在基因型差异,  相似文献   

15.
钾营养对冬小麦养分吸收分配、产量形成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于振文  张炜 《作物学报》1996,22(4):442-447
供钾充足可促进冬小麦植株对氮、磷、钾三要素的吸收和氨基酸的合成与积累;提高物质生产能力,增加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促进开花后营养器官贮存的光合产物向生殖器官的再分配;促进植株开花后对氮素的吸收,改善^15N同化物的运转分配状况,使其以较高的比例转运至籽粒,提高籽粒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含量,增加产量,改善品质。  相似文献   

16.
CO2浓度升高和施氮对冬小麦花前贮存碳氮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育彬  沈玉芳  李世清 《作物学报》2011,37(8):1465-1474
为探讨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冬小麦花前贮存碳氮转运的影响及氮素营养的调节作用,以小偃22和小偃6号为材料,于2007—2009连续2个生长季,利用开顶式气室进行盆栽试验,对背景CO2浓度(375 μL L-1)和高CO2浓度(2007—2008年度680 μL L-1, 2008—2009年度750 μL L-1)条件下不同施氮处理的干物质和氮素在籽粒、花前地上部中的累积以及花后营养器官的转运进行了评价。2007—2008年度设4个施氮水平,分别是0、0.1、0.2和0.3 g kg-1土; 2008—2009年度设3个施氮水平,分别是0、0.15和0.30 g kg-1土。结果表明,施氮和CO2浓度升高促进了干物质和氮素在籽粒和花前营养器官的积累,增加了花前营养器官和地上部贮存干物质和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适量施氮提高了CO2浓度升高对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和氮素累积以及花后向籽粒转运的正向效应。与背景CO2浓度相比,高CO2浓度提高了花前营养器官和地上部干物质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和转运率,但CO2浓度升高对花前氮素的贡献率和转运率的影响因年份和品种而异。CO2浓度升高后,2007—2008年度各营养器官和地上部,以及2008—2009年度茎鞘和穗的氮素贡献率和转运率均增加,但2008—2009年度2个品种叶片和地上部氮素贡献率在施氮时均显著降低,小偃22叶片和地上部氮素转运率在各施氮水平下以及小偃6号地上部氮素转运率在0.13 g kg-1土施氮水平下均明显增加。适量施氮也在大多数情况下增强了CO2浓度升高对营养器官干物质和氮素的贡献率和转运率的正向效应。说明CO2浓度升高后小麦产量和氮素积累增加与其促进花前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及花后向籽粒的转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A 4-year field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determine dry matter and nitrogen accumulation until anthesis and at grain filling period and dry matter translocation and utilization in grain filling of barley. Twenty two-rowed spring barley (Hordeum vulgare ssp. distichum L.) cultivars originated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Yugoslavia, Germany, Australia, the Czeck Republic, Netherlands, France and USA) were grown during 1995–1998 on a non-calcareous chernozem soil near Novi Sad (45° 20′N, 15° 51′E, 86 m asl). Dry matter and nitrogen accumulation depended on the cultivar and year. In a year with favorable weather conditions, 58% of dry matter was accumulated during pre-anthesis, while in a year with less favorable weather the amount was 48%. In the favorable year 91% and in unfavorable year 65% of nitrogen was accumulated until anthesi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greater amount of dry matter and nitrogen accumulated before anthesis. Dry matter translocation efficiency depended on the cultivar and ranged from 3 to 16.4%, while the contribution of pre-anthesis assimilates to kernel varied from 4 to 24.2%. Cultivars that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the growing conditions of the area where the experimental site was located, i.e. adapted ones, did not use pre-anthesis dry matter for grain filling. High positive correlations (P<0.01) were found between biomass at anthesis and biological yield, dry matter translocation efficiency, contribution of translocated dry matter to grain yield, and total plant nitrogen at maturity. Accumulated nitrogen at anthesi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P<0.01) with growing degree–days until anthesis, dry matter at anthesis and dry matter translocation parameters. Heritability for the investigated characters was rather high, over 0.60.  相似文献   

18.
施氮量和底追比例对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石玉  于振文  王东  李延奇  王雪 《作物学报》2006,32(12):1860-1866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高产麦田中施氮量和底施与追施氮肥的比例对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及籽粒产量的影响。共设7个处理,对照为不施氮肥(N0);在施纯氮量为168和240 kg/hm2条件下,各设底肥氮量与追肥氮量比例(底追比例)为1∶1 (N1和N4)、1∶2 (N2和N5)、0∶1(N3和N6)。结果表明,播种至拔节期植株积累的底施氮占植株全生育期积累底施氮总量的78.04%~89.67%;小麦植株对追肥氮的利用率显著高于对底肥氮的利用率,适当增加追施氮肥的比例可提高氮肥利用率,其中N2处理的最高。在相同底追比例下,不同施氮量处理相比较,植株与籽粒中的氮素积累量均无显著差异;施氮量相同,随追施氮肥比例的增加,开花前贮存氮素的转运量和转运效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N2和N5的转运量及转运效率最高;开花后氮素的同化量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则随追施氮比例的增加而提高;籽粒氮素积累量在N2、N3、N5和N6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N1和N4。适量施氮并增加追施氮肥的比例可显著提高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N2、N5和N6均效果较好。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168 kg/hm2及底追比例为1∶2的处理是兼顾产量、品质和效益的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19.
硫对春小麦不同品质类型籽粒蛋白质及贮藏蛋白含量的效应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以6个不同品质类型春小麦为材料,在不同氮水平条件下,研究施硫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贮藏蛋白含量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施硫影响籽粒蛋白质含量,2+12亚基组成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均在尿素60 kg/hm2(N60)水平下配合一定的硫肥表现最好,5+10亚基组成品种均在尿素128 kg/hm2(N128)水平下蛋白质含量较高.硫对籽粒蛋白质含量的  相似文献   

20.
杨铁钢  戴廷波  姜东  荆奇  曹卫星 《作物学报》2007,33(11):1763-1770
籽粒氮素获取能力对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非常重要。选用小麦品种豫麦47(高籽粒蛋白含量,15.5%)和豫麦50(籽粒蛋白含量12.4%),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小麦植株不同器官营养性N素(AN)、功能性N素(FN)和结构性N素(SN)的变化及其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花后籽粒从营养器官获取氮素的能力以及利用营养器官氮素形成产量的能力,高蛋白品种豫麦47均显著高于低蛋白品种豫麦50。施氮水平对3类N素含量的影响小于品种效应,且3类N素的品种间差异在花后显著大于花前。在叶片和茎秆中,豫麦50的AN含量从拔节至灌浆期持续下降,而豫麦47持续升高;籽粒中,豫麦50的AN含量花后表现下降(由1.98~2.35 mg g–1下降到1.38~1.70 mg g–1),而豫麦47先降(由5.51~5.70 mg g–1陡降至花后17 d时的1.15~1.38 mg g–1)后升(由1.15~1.38 mg g–1缓慢上升至成熟时的1.29~3.29 mg g–1)。FN含量,两品种间在叶片和茎秆中的差异不显著。SN含量,在叶片和茎秆中两品种不同生育阶段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先升后降,以开花期最高,但豫麦47比豫麦50花后表现大幅度的显著下降;在籽粒中,两品种均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但豫麦47开花时SN含量(3.70%~4.28%)极显著高于豫麦50(1.38%~1.74%),因此,其花后下降幅度也极显著大于豫麦50,3个施氮水平下成熟期比开花期豫麦47分别下降49%、49%和49%,而豫麦50仅下降7%、23%和21%。说明豫麦47籽粒比豫麦50具有较强的从营养器官获取氮素的能力,其开花时籽粒具有较高的SN含量,胚及胚乳细胞分裂对AN的需求较大,为籽粒从营养器官获取较多氮素提供了较大的“源动力”。SN合成决定着氮素的流动方向,是驱使氮素流动的重要因素;叶片和茎秆SN的分解物是花后转运氮素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