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江平原地区一直是我国北方最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水稻、玉米、大豆等都是其主要作物,但随其气候条件及全球气候变暖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导致其农田害虫繁衍愈加剧烈,对三江平原地区农作物的生长带来直接性灾害。基于此,本文将首先对三江平原地区农田害虫种群动态规律进行浅要分析,旨在探讨其防治策略,以期推动三江平原地区生态农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 三江平原地区的自然概况1.地理和地形黑龙江省东部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条大江冲积而成的平原称为三江平原。而三江平原地区则指从北纬43°49′55″至48°27′56″、东经129°11′20″到135°65′26″范围的广大地区,面积为  相似文献   

3.
三江平原气象水文干旱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三江平原6个气象站和4个水文站近50年的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和径流干旱指数(SDI),探究了三江平原近50 a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并对气象干旱与水文干旱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 1970—1980年和2000—2010年气象干旱较为频发,从季节上看,三江平原大部分地区春季和冬季有变湿的趋势,而夏和秋两季有变干的趋势,但趋势均不显著。(2) 1960s末、1974—1981年和1999—2010年发生了持续时间长且强度大的水文干旱。挠力河流域菜咀子站水文干旱频发且严重,挠力河下游地区水文干旱程度强于上游地区。(3)水文干旱滞后于气象干旱1~7个月,且时间尺度越长,水文干旱滞后气象干旱的现象越明显。研究结果可以为三江平原地区干旱应对和水资源综合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三江平原地下水埋深时间序列的混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沼泽区和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地下水资源是该地区发展井灌水稻极为宝贵的源泉,但同时地下水系统又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首先,应用功率谱分析法对该地区地下水埋深序列进行定性分析;然后,在相空间重构的基础上,通过计算特征量Kolmogorov熵和关联维,得出三江平原地下水埋深序列中存在明显的混沌特征;最后,应用基于关联度的局域加权线性回归预测法进行混沌预测研究,得出比较理想的预测结果,为应用混沌理论进行三江平原地下水埋深变化规律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的三江平原生态环境重金属污染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GIS研究三江平原生态环境单因子和综合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表明 ,三江平原生态环境单因子重金属污染仅零星地区出现轻度污染 ,但该区Pb和Cr元素污染较分散且分布范围较广 ;三江平原生态环境重金属综合污染基本不存在 ,仅南部穆棱、西北部萝北、中部集贤和双鸭山、东部虎林和绕江交接处几片地方出现轻度污染 ,且综合污染指数一般 <1 2 ,污染范围仅占全区的 3 5 % ,表明该区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质量较优越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三江平原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磊  张柏  张树清 《土壤通报》2004,35(5):529-532
应用GIS,利用黑龙江省1:20万区域化探资料对三江平原生态环境进行了地球化学质量评价。通过评价得出:从三江平原生态环境单因子评价结果来看,本区绝大部分地区不存在重金属污染的问题,只是零星地区出现了轻度污染的现象,同时,本区Pb元素和Cr元素污染比较分散,而且分布范围比较广些,应该引起重视;从三江平原生态环境重金属综合污染评价结果来看,本区基本上不存在污染的问题,只是在南部的穆棱、西北部的萝北、中部的集贤和双鸭山以及东部的虎林和绕江交接处出现几片地方为轻度污染,而且综合污染指数一般不超过1.2,污染范围只占全区的3.5%,表明本区的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质量是非常优越的。  相似文献   

7.
三江平原水稻低温冷害类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气象资料分析,进一步弄清该地区低温发生规律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为尽快开发三江平原,提高水稻产量,减轻冷害损失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三江平原农田生产力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为了提高农田生产力,该文基于EOS/MODIS卫星2000~2005年的MOD17A3数据集,分析了21世纪初三江平原农田生产力时间动态和空间分异特征。结果显示,2000~2005年三江平原旱田净初级生产力(换算成碳量)平均值为 348.06 g/(m2·a),水田净初级生产力平均值为339.90 g/(m2·a)。2000~2005年三江平原旱田年均净初级生产力下降率为7.2%,水田年平均净初级生产力下降率为9.9%。研究表明,三江平原地区气候变化对农田生产力的下降有一定影响,同时随着该地区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增加,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加剧,亦导致农田生产力的下降。旱田和水田生产力空间分布与降水分布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77和0.156,表明降水对农田生产力空间差异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9.
以对现有可利用的农业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为目的,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视角,研究其在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中的适用性,构建多层次的农业水资源配置复杂适应系统模型,并通过对模型的求解预测三江平原灌区2020年的供需水情况,给予分析,结果表明,三江平原地区应该加强对地表水尤其是地表径流的合理开发利用,从而缓解地下水开采过度问题。研究表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应用在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近50年气候驱动下三江平原粮食生产潜力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江平原作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区域气候变化显著。运用GAEZ模型定量测算了1961—2010年三江平原粮食生产潜力,从整体状况、年际变化、县域差异等角度对近50年以来气候变化导致其粮食生产潜力演变的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旨在为该区种植结构调整及产能保护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1961—2010年三江平原粮食平均生产潜力整体呈现波动性增长态势,每10a粮食生产潜力增长量为140.39kg/hm2,年均增长率为0.60%;1991—2010年的粮食生产潜力呈增加态势但稳定性较低,波动频繁且幅度较大;(2)三江平原粮食生产潜力变化具有显著的县域差异性,北部的友谊县、富锦市等县域粮食生产潜力较大,而南部的穆棱市、勃利县等县域粮食生产潜力较低,且集贤县、密山市、虎林市等县域粮食生产潜力的年均增长率较高,均在0.70%以上,但穆棱市粮食生产潜力年均增长率最小,仅为0.24%;(3)三江平原粮食生产潜力除西部和南部部分区域呈负增长趋势外,其余地区均呈正增长趋势;各地区正向增长的程度有所差异,东南部的部分区域的正向增长程度较高,中部的部分区域的正向增长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1.
三江平原易涝地区抗旱灌溉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七虎林河流域为例,利用FLOWAT水资源模拟模型对该地区水量分配,土壤水变化等量化分析,提出三江平原易涝地区存在干旱问题,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为了保持粮食高产稳产,应发展农田灌溉,并提出发展灌溉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随着南疆地区的农业产业发展,红枣产业逐渐成为该地区农业发展中的重点项目。虽然地区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农业发展政策为红枣种植提供了积极的推动力,但由于病虫害问题突出,南疆地区红枣种植仍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基于此,在分析病虫害为害性的基础上,就南疆地区常见的病虫害类型及防治病虫害的策略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3.
我国西部地区近年来园艺产业发展迅速。为了有效防治园艺植物常见的病虫害,根据中国西部的气候特点及虫种群特点,阐述了园艺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的优势,并根据当前西部部分地区园艺植物病虫害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园艺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策略。实际案例表明,科学防治病虫害对提高园艺植物的产量具有显著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受气候、栽培因素等影响,辣木极易发生病虫害,其中红蜘蛛、斑潜蝇、螟类、根腐病、果腐病及落叶病等病虫害对辣木的为害十分严重,如何防治病虫害成为辣木种植一大难题。基于此,介绍了桂西南地区辣木病虫害的主要表现,并通过合理种植、科学修剪、化学药剂施用和保护虫害天敌等措施进行病虫害防治。  相似文献   

15.
对甘肃省核桃产区主要病虫害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了主要病虫害症状特点与发生规律,研究了该地区核桃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和规律,提出了综合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我国基层地区的森林病虫害现象层出不穷,因此相关森防工作部门必须要加大病虫害对森林资源造成影响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来减少病虫害对森林资源的为害。基于此,针对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介绍了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7.
湿地农田化过程是三江平原过去50年以来土地覆盖变化的主要特征,由于大面积的湿地被农田所替代,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本文选取三江平原别拉洪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RS和GIS技术,集成地形图与遥感数据(MSS,TM,CBERS),利用景观梯度分布分析模型,对1954-2005年期间湿地与农田景观梯度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54年除西南部靠近松花江地区、浓江上游地区湿地景观分布较为稀疏外,其他地区都属高湿地景观梯度区。到2005年,除洪河自然保护区及靠近黑龙江和乌苏里江边缘地区外,研究区的大部分都成为耕地景观高梯度分布区。耕地景观和湿地景观梯度分布格局的变化揭示了研究区湿地农田化过程的空间规律性,即耕地逐年向东扩展的同时,湿地相应地向东北方向消退。  相似文献   

18.
湿地农田化过程是三江平原过去50年以来土地覆盖变化的主要特征,由于大面积的湿地被农田所替代,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本文选取三江平原别拉洪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RS和G IS技术,集成地形图与遥感数据(MSS,TM,CBERS),利用景观梯度分布分析模型,对1954~2005年期间湿地与农田景观梯度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54年除西南部靠近松花江地区、浓江上游地区湿地景观分布较为稀疏外,其他地区都属高湿地景观梯度区。到2005年,除洪河自然保护区及靠近黑龙江和乌苏里江边缘地区外,研究区的大部分都成为耕地景观高梯度分布区。耕地景观和湿地景观梯度分布格局的变化揭示了研究区湿地农田化过程的空间规律性,即耕地逐年向东扩展的同时,湿地相应地向东北方向消退。  相似文献   

19.
三江平原大豆种植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受全球气候变化、二氧化碳施肥效应以及市场需求的影响,国内一系列旨在促进大豆种植的政策,可能导致三江平原大豆种植面积的增加。在此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当地气候条件和肥厚的土壤资源,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配置的关键问题在于对大豆种植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作者依据FAO/IIASA发布的GAEZ研究框架:首先根据大豆对气候、土壤的需求,对三江平原气象资料进行气候清查,评价大豆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再考虑地形因素对气候条件的影响,使用Fourier指数和坡度条件对评价结果进行修正;然后,进行土壤清查,选取土层厚度、质地、pH、排水级与淹水情况等作为评价指标,对三江平原大豆种植进行土壤适宜性评价,并对含白浆层的各类土壤进行适宜性降级处理;最后,在栅格像元尺度上进行图层叠加,得到三江平原大豆种植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另外引入了适宜度指数(S_I),对三江平原23个县市大豆种植的土地适宜度进行了空间上的比较。结果表明:(1)除了坡度大于30%的山区外,三江平原大部地区适宜大豆种植,面积达8.5×10~4 km~2,约占总面积的78.75%;(2)沿松花江、倭肯河、穆棱河等两岸的平缓(2%~5%)和微起伏(5%~8%)地区,土壤质地和排水状况良好,最适宜大豆种植;(3)勃利、依兰、汤原、佳木斯、集贤、桦川、友谊、绥滨和富锦9个县市,适宜度指数均超过70%;其次是同江、桦南、虎林、宝清、抚远、七台河、萝北、鸡东、饶河和双鸭山10个县市;鹤岗、密山、鸡西、穆棱4县市,适宜度一般;(4)GAEZ模型流程化评价方法能够在区域尺度上有效实现大豆种植适宜性的空间差异分析,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分段线性规划的方法,在计算机上实现了对家庭农场农业结构的优化。文章以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的土壤和气侯条件为背景,给出了六种类型家庭农场农林牧业结构的最优方案;并对其如何进一步发展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提出了若干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