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疣粒野生稻是我国二级保护类植物,对疣粒野生稻原生态环境以及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受历史、人为等因素影响,疣粒野生稻赖以生存的原生态环境正逐步遭到破坏与威胁。制定针对原生态环境的保护策略已成为各方人员高度重视的课题之一。基于此,以思茅区为例,针对疣粒野生稻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进行分析,并对思茅区疣粒野生稻原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与总结,提出了思茅区疣粒野生稻原生态环境的保护策略与方法,望能够为这一宝贵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一定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利用ISSR分子标记研究栽培稻和野生稻亲缘关系   总被引:72,自引:0,他引:72  
本研究利用ISSR分子标记研究了37份栽培稻和野生稻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18个ISSR引物共扩增133个多态性条带,每个引物平均扩增多态性条带7.4个,扩增产物片段大小在0.1-3.0kb之间。而AA荆垢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遗传关系密切,而与非AA型野生稻有一定亲缘关系。聚类分析将37份栽培稻和野生稻明显分为5组,第1组为AA类型的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第2组为疣粒野生稻,第3、4组分别为CC,CCDD染色体组野生稻,第5组为O.Rhychoryza。栽培稻与野生稻的亲缘关系体现了地妥由普通野生稻分化而来,而普通野生稻是从南向北逐渐分化的。本研究还讨论了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的进货关系。  相似文献   

3.
广西百色市野生苏铁植物资源及其保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西百色市野生苏铁资源进行调查与统计,结果表明,该市有野生苏铁属植物14种,分布面积达36840hm^2,株数达384500株,全市12个县(区)均分布有野生苏铁属植物;在剖析野生苏铁资源保护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保育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澳大利亚乔治布朗·达尔文植物园苏铁类植物资源的收集、保护状况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由于植物园是坐落在野生苏铁的主要分布地之一,因此该植物园在收集和管理苏铁类植物资源方面具有优势,已经收集和种植了70多种苏铁科和泽米铁科苏铁类植物,以及超过600多个苏铁植物植株。该植物园苏铁园建立于15年以前,种植的主要是澳大利亚本土分布的野生苏铁类植物,同时也种植有少量来自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苏铁类植物。在植物园科技人员等全体职员的努力下,该植物园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珍稀苏铁类植物资源重要的栖息地和保护地。本文对于植物园在苏铁植物资源的采集、栽培和管理的技术特点及优点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同时提出了一些建议。本研究对各地植物园在珍稀植物资源的收集和迁地保护等方面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根据植物地理学和生物学特性,对野生德保苏铁在那坡县的资源状况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调查,对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并加以证实.通过调研,现已证实野生德保苏铁在那坡县共有6个居群,其中有3处是新发现居群.此外,通过对野生德保苏铁的保护现状、保护效率、保护空缺等分析,提出优先保护区域选择和保护策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东乡野生稻原位圃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标记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是收集与利用种质资源的重要前提。利用微卫星标记对113份东乡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简称"东野")进行多样性分析,24对SSR引物共得到114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引物得到4.75个,表明东野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表明,东野群体内来自同一居群的部分材料遗传距离较近,3个居群中有2个居群最小遗传距离为0,1个居群最小遗传距离为0.018,但也有些材料间的遗传距离很大,最大达0.851。东野3个居群居群内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71~0.435,居群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432~0.652,表明东野群体内的遗传变异以居群间为主,因此必须对东野原生地的现有居群实行有力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苏铁抗寒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人工模拟冷冻试验研究苏铁抗寒生理特性结果表明,苏铁原生质膜透性及束缚水随温度的变化极为显著,不同年龄的苏铁抗寒性指标有明显差异,随苏铁叶龄的增加其原生质膜透性降低,苏铁叶片冻害敏感指数下降,束缚水及其占总含水量的比例增加,抗寒性增强。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了解我国野生菰资源的生存现状及演进历程,利用7对SSR分子标记对来自华中、华东5大湖区的26个野生菰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物种水平上,华中、华东野生菰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PPB=92.19%、Ao=1.922、Ae=1.454、He=0.274、I=0.422);各野生菰居群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和遗传距离分别介于0.5569~0.9981和0.0019~0.5854之间,居群间的遗传分化较显著(Gst=0.673)。26个野生菰居群的遗传结构可以分为3组,且各居群间不存在明显的亲缘地理关系。此外,进化分析结果显示,26个野生菰居群具有共同的祖先,在进化上分属两支。本研究结果深化了对我国野生菰资源遗传进化的认识,为野生菰资源开发利用及种质资源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应用RAPD分析川西北高原老芒麦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RAPD标记对来自青藏高原东南部川西北高原的8个老芒麦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从150个RAPD引物中筛选出25个能扩增出高度重复性条带的引物。这25个引物共扩增出370条可分辨的条带,其中291条(占78.65%) 具有多态性,表明供试居群在物种水平上存在较高水平的变异。同时各居群的多态性位点比率(PP)在46.49%到53.78%之间变化,表明群体水平的变异较低。居群的平均基因多样性(HE)为0.176(变幅为0.159~0.190),而物种水平的平均基因多样性达0.264。基于Nei’s基因多样性、Shannon指数和贝叶斯方法的群体分化系数分别为32.0%、33.7%和33.5%。AMOVA 分析表明居群内遗传达到总变异的59.9%,而居群间变异仅有40.1%,但二者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 < 0.001)。居群间每世代迁入个体数(Nm)达到0.503个。各居群间存在较高的Nei’s遗传一致度。本研究获得的老芒麦的遗传结构不同于已报导的大多数披碱草属物种。另外,基于聚类分析及AMOVA的结果均表明各居群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地理分化,8个居群分化为采集地的南部和北部2个分支。总之,研究结果表明来自青藏高原东南部的老芒麦居群具有较高水平的遗传变异。在该地区应尽量选择遗传多样性高的老芒麦居群实施就地保护。  相似文献   

10.
宁波地区野生换锦花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智慧  龙骏  俞雷民  倪穗 《核农学报》2016,(10):1898-1905
为了解宁波地区野生换锦花的生存状况及对目前环境的适应能力,本研究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6个野生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74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67个,多态性位点百分比(PPL)为90.54%。宁波地区野生换锦花在物种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较高,PPL为90.54%,Nei’s基因多样性(He)为0.2700,Shannon’s指数(Ho)为0.4144;但在居群水平上遗传多样性较低,PPL平均值为76.35%,He平均值为0.2517,Ho平均值为0.3800。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0679,基因流(Nm)为6.8654。AMOVA分子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在总的遗传变异中,有95.85%的变异发生在居群内,仅有4.15%的变异发生在居群间。UPGMA聚类结果显示6个居群间的亲缘关系较近,其可分为两大类群,其中北仑、慈溪和象山3个居群组成一类;奉化、镇海和舟山3个居群组成一类。Mantel检验的结果表明,居群间的地理距离和遗传距离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本研究结果为宁波地区野生换锦花种质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对5个野生稻品种的结实率、花粉类型、可育花粉率及裂药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两种套袋方法对野生稻品种结实率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元江普通野生稻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IRGC8056(P-104)存在显著差异(P0.05);5个野生稻品种的花粉类型和可育花粉率也不相同,西双版纳药用野生稻花粉类型以圆败为主,元江普通野生稻花粉类型以正常为主,尼泊尔多年生普通野生稻花粉类型正常、染败、圆败各占1/3,IRGC8056花粉类型以染败为主,IRGC 105143花粉类型以圆败为主,元江普通野生稻的可育花粉率平均为80.04%,别的品种可育花粉率很低或出现败育;5个野生稻品种的裂药指数也有所不同,裂药指数高的达4.8,低的只有2.6。  相似文献   

12.
江川  朱业宝  张丹  陈立喆  王金英 《核农学报》2019,33(10):1883-1892
为挖掘和利用福建漳浦普通野生稻稻瘟病抗性资源,采用自然诱发对福建漳浦普通野生稻2个居群(石湖潭和古糖)67份材料的苗瘟、叶瘟和穗瘟进行抗性鉴定评价,并用Pi9、Pid2、Pi5、Pi2、Pi54和Pikm共6个抗性基因的功能标记分析基因型。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病级差异明显,变异系数在31.65%~43.46%之间,苗期平均病级为7.51,分糵期和成熟期平均病级分别为5.15和5.84,2个自然居群3个时期的稻瘟病抗性差异不显著,筛选出M1044、M2010和M2016共3份表现中抗(3级)的材料。漳浦野生稻稻瘟病总体抗性差,易感稻瘟病。苗瘟与叶瘟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2;穗颈瘟与苗瘟和叶瘟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3和0.41。67份材料中,4份含有稻瘟病Pi9抗性基因、17份含有Pi5抗性基因、23份含有Pi54抗性基因、2份含有Pikm抗性基因,均不含Pi2、Pid2这2个抗性基因;材料含有的抗性基因数量在0~3个之间,其中有30份材料不含所检测的抗性基因,29份材料含1个抗性基因,7份材料含2个抗性基因,1份材料含3个抗性基因。本研究结果为漳浦野生稻资源的深入挖掘和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竹黄地理居群间的遗传分化,本研究采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分子标记技术对江苏、安徽和浙江3省的8个居群共32个竹黄样本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从50个RAPD引物中筛选得到了5个随机引物,对供试材料的DNA进行扩增,共检测出77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52个,多态性位点比率为67.53%。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这8个居群分为三类:安吉居群、临安居群、宜兴居群、广德居群和泾县居群聚为一类;宁国居群和休宁居群聚为一类;淳安居群单独为一类。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8个竹黄居群中,淳安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安吉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信息指数均表明竹黄物种水平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居群水平。  相似文献   

14.
猪血木(Euryodendron excelsum H.T.Chang)为中国特有的山茶科单型属猪血木属的珍稀濒危植物,现仅分布于广东省阳春县八甲镇地区,且仅残存一个居群,居群内个体数量仅100余株,该物种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物种濒危原因分析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环节,文章从猪血木的地理分布、生活史特性、种群分布现状及生态环境因素影响等方面分析了该物种的濒危现状,猪血木种群地理分布的局限性限制了其空间拓展;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生境要求特殊和种群现状不利于其更新和发展,人为干扰对猪血木影响严重。其濒危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引起的生境破碎化和过度砍伐所导致的个体数量下降,文章认为现存种群和生境的保护是濒危物种保护的最有效手段,针对猪血木的濒危现状和原因,提出了就地保护,促进自然种群的繁衍更新,建立猪血木繁育基地进行迁地保护和回归引种的保护策略,以期为猪血木的保护和种群恢复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也为中国珍稀濒危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我校2006年有两个水稻品种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授权:授权品种为测258和测315。这是继2005年校支农开发中心培育的测253获得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授权保护后的又一新突破。测258是由支农中心以IR661和田阳野生稻的杂种F1代与IR56和田东野生稻的杂种F1代的复合杂交后代为母本,以IR36为父本杂交后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杂交水稻优良恢复系。测315是由科技处水稻育种课题研究组以测64—49为母本,以密阳46为父本,杂交后经8代自交选育而成的杂交水稻优良恢复系。两个恢复系分别已与多个不育系配组成系列杂交水稻组合,并正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28对籼粳特异性SSR引物对174个粤北普通野生稻个体进行分析。28对引物均有多态性,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的等位变异数和基因型数分别为10.6和28。粤北普通野生稻群体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0.7681),除了能扩增出典型的籼、粳特异基因,还能扩增出野生稻特有的基因。遗传一致度聚类分析表明粤北普通野生稻存在初步籼粳分化;2份(1.15%)材料偏籼,172份(98.85%)材料偏粳,群体以偏粳为主。基因组水平上整个粤北群体没有发现原始类型。  相似文献   

17.
协青早B//协青早B/东乡野生稻BC1F5群体产量性状QTL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年同地种植协青早B//协青早B/东乡野生稻BC1F5群体的202个株系,利用含149个DNA标记的连锁图谱,检测到23个产量性状QTLs,包括每株穗数2个、每穗实粒数4个、每穗总粒数6个、结实率5个、千粒重4个和单株产量2个;有9个QTLs的增效等位基因来自东乡野生稻,包括每株穗数2个、每穗实粒数1个、每穗总粒数5个和千粒重1个,其中6个与前人应用野栽群体检测到的产量性状QTLs位于相似区间。这23个QTLs分布于除第11染色体外的所有水稻染色体中,其中18个形成8个QTL簇,含增效等位基因来自野生稻的2个、来自协青早B的4个,以及效应方向发生变化的2个。这些结果为东乡野生稻增产等位基因的发掘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野生稻天然群体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RFLP)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我国现存的、保存较好的3个野生稻自然群体的基因组DNA进行了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从分子水平上证明广西桂林和江西东乡野生稻自然群体是我国现有的、与栽培稻隔离较好的两个野生稻群体,这两个野生稻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较低;广西扶绥群体是一个高度杂合的群体,其遗传多样性较高。对扶绥群体内高度遗传异质性的成因进行了探讨,证明基因突变和渐渗杂交是植物遗传多样性和进化的两个主要动力。研究  相似文献   

19.
普通野生稻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性状QTL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利用一套以籼稻品种“特青”为遗传背景的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渗入系为材料,采用单标记回归分析和渗入片段叠代法,对出糙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长宽比等5个品质性状的QTL进行了分析,初步定位了16个QTL,有10个QTL来自野生稻的等位基因能改良群体的品质性状。在第5染色体RM289附近检测到了同时影响长宽比、垩白粒率QTL,来自野生稻的等位基因能增加长宽比、降低垩白粒率,贡献率也较高。在第8染色体RM152附近检测到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QTL,其贡献率分别为14%和9%。本研究结果不仅为品质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参考,而且充分显示了利用野生稻的优异基因改良栽培稻品质性状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20.
尖尾苏铁根系类型与解剖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尖尾苏铁根系的形态及解剖结构。首次发现苏铁植物的根系属须根系,全部须根膨大成肉质根,同一条肉质根内的原生木质部束呈现二原型至九原型。皮层簿壁细胞多达80层以上,细胞内含丰富的淀粉粒;分泌腔常见。这些发现为揭示苏铁类植物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机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