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空间尺度流域泥沙输移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泥沙输移比是定量表征流域内侵蚀产沙-河道输沙特征的重要指标。探讨了不同尺度流域泥沙输移比计算的可能性与方法,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径流小区、小流域、水文站实测资料为基础,利用径流小区观测资料和单元小流域侵蚀模数2种方法,对4种空间尺度流域的泥沙输移比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1)对于面积在10~100km2的小流域,利用2种方法计算的泥沙输移比结果非常接近,说明在没有小区观测资料时,用单元小流域计算流域泥沙输移比是可行的。(2)对于土壤侵蚀类型单一的水文站控制流域,在没有面积>1km2单元小流域资料的情况下,可以用面积1~10km2小流域或面积10~100km2小流域作为单元小流域来计算泥沙输移比而对于侵蚀类型不同的支流其误差范围有些偏大。(3)流域治理措施的实施对于泥沙输移比的减少具有明显的效果,但治理措施减沙效应的发挥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紫色土地区小流域次降雨泥沙输移比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取四川省南部县鹤鸣观小流域与李子口小流域为研究区,在分布式侵蚀产沙模型侵蚀量计算值的基础上,探讨了小流域次降雨泥沙输移比.结果表明,在这两个流域,影响次降雨泥沙输移比的主要因素不同.在鹤鸣观小流域降雨量与径流深是影响泥沙输移比的主要因素,而在李子口流域,其主要因素为径流深与降雨强度.主要原因是鹤鸣观小流域的面积远小于李子口流域的面积,并且次降雨泥沙输移比随着流域面积增加而输移比逐渐减小.通过分析鹤鸣观小流域与李子口小流域次降雨泥沙输移比与降雨量、前期含水量、径流系数的关系得到了两个流域次降雨泥沙输移比公式.  相似文献   

3.
 通过涪江流域水文站控制区域的地貌与土地利用类型的综合分析,以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块作为侵蚀量计算单元,计算每个流域发生侵蚀的地块(即旱坡地、陡坡旱地、有林地、疏林地、草地、灌木地和裸地)侵蚀量,得到全流域年均侵蚀量为2 460万t/a,年均侵蚀模数为813.9 t/(km2.a),上游山地区侵蚀模数>1 000 t/(km2.a),紫色丘陵区侵蚀模数50~0800t/(km2.a);流域平均泥沙输移比为0.83,上游泥沙输移比>0.90,中下游丘陵区泥沙输移比在0.30~0.80之间,而在流域上中游山地丘陵衔接的冲洪积扇区的年均泥沙沉积量约144万t/a;流域泥沙输移比与流域面积不存在固定的线性关系,其根本原因在于流域面积是度量衡单位,而不是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以黄土丘陵区桥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该流域不同地貌部位的野外径流场及沟道水文站网观测资料,探讨了小流域次暴雨泥沙输移比的时空变化特征。依据相关分析法,确定了影响桥沟流域次降雨泥沙输移比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径流侵蚀力、泥沙相对重率、降雨特性、土壤前期含水量是影响桥沟流域次降雨泥沙输移比的主导因子。采用统计回归方法,建立了黄土丘陵区桥沟流域次降雨泥沙输移比模型。  相似文献   

5.
应用分形理论空间尺度效应原理,采用137^Cs同位素示踪法测定小流域多年平均侵蚀模数和调查紫色土丘陵区不同小流域多年平均淤积模数的方法,探讨了泥沙输移比与小流域集雨面积的关系,得出了长江上游川中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泥沙输移比空间尺度效应泥沙输移比(SDR)统计模型。经验证,该模型可用于估算紫色土丘陵区资料短缺小流域的输移比和产沙量。  相似文献   

6.
山坡形态和坡面糙率影响地表径流的输移能力。坡面形态法能量测沿坡多种变化的影响和预报送到田野末级沟道内的年平均侵蚀置和产沙量。复杂坡面经过概化后可用土壤流失通用方程(USLE)计算其片蚀和细沟侵蚀。输移能力或泥沙输移比(SDR),可用典型地面纵断计算。这一方法可预测小流域(<25.9km~2)内由于片蚀和细沟侵蚀而产生的沙量。中型流域(0.26~2590km~2)的输沙能力取决于山坡形态和沟系特征。计算沟道输移能力的方法随着所采用资料的可靠性和期望达到的精度的不同而不同。直接法需要有河道和水库的观测资料,运用现场测量和摄影测量制图技术来识别并计算拦沙坑或沉沙沟的作用。预估法所依据的是泥沙输移比和流域面积之间所建立的关系。这些方法适用于不同的中、小流域。  相似文献   

7.
谈泥沙输移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泥沙输移比,是指在一定时段内通过沟道或河流某一断面的实测输沙量与该断面以上流域总侵蚀量的比值。在流域侵蚀—产沙—输沙系统中,泥沙输移是研究流域侵蚀与产沙关系的关键。泥沙输移比这一概念的应用,使这项研究向定量化方向发展迈进了一步。进行中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防治土壤侵蚀、合理利用水沙资源,无不需要掌握流域产沙情况。在上游总侵蚀量可以估算的情况下,如果知道流域泥沙输移比,就可以预报下游的输沙量,从而满足规划或工程设计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岔巴沟流域泥沙输移比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团山沟单元小流域作为流域系统产沙的源地,将其它中小流域输沙模数与单元小流域侵蚀模数之比定义为泥沙输移比,系统的研究了岔巴沟流域次暴雨泥沙输移比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降水水文影响因子和地貌形态因子的综合影响。研究发现,从长远来看,流域系统的侵蚀与产沙可达到平衡,但就次降雨或年度而言,流域系统经常处于泥沙滞留和滞留的泥沙重新侵蚀搬运的状态。降雨量、径流系数、降雨时间、水流平均含沙量能很好的表达岔巴沟各流域次暴雨泥沙输移比,在考虑地貌形态因子的影响后,得到了岔巴沟流域次暴雨泥沙输移比的降水水文因子与地貌形态因子关系的综合表达式。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川中丘陵区小流域产沙塘库沉积研究的初步结果。研究表明,南充流溪河流域内平均小流域淤沙模数762t/(km2.a),淤沙模数随流域面积增大而减少的趋势不明显,小流域泥沙输移比显然远高于前人报道的0.10~0.27,土壤侵蚀速率远低于全国第2次遥感普查值3000~5000t/(km2.a)。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特大暴雨条件下小流域沟道泥沙输移路径、泥沙连通程度及其影响因素,旨在探讨水库溃坝的原因,为沟道防洪措施的布设提供依据。[方法]以陕西省子洲县"7·26"暴雨条件下小流域沟道泥沙连通情况为例,选取面积相近、形状相异的清水沟和蛇家沟小流域,对沟道泥沙淤积情况进行现场调查,同时将沟道分为坝地沟段和自然沟段,选取流域面积与形状系数、沟道比降,以及淤地坝的类型与分布进行对比分析两个小流域沟道泥沙连通性的差异。[结果]在此次特大暴雨条件下,清水沟和蛇家沟的淤地坝大都呈现打开状态,由上游到下游清水沟泥沙连通性呈现较强的增长趋势,蛇家沟泥沙连通性则呈现先增长后减弱的趋势。整体上清水沟的泥沙连通性比蛇家沟的强,且清水沟流域的土壤侵蚀也较为严重。串联和混联坝系以及修建有卧管、竖井和排水渠的淤地坝防洪能力更强。[结论]流域面积、流域形状和沟道比降均影响着沟道泥沙的连通性,而淤地坝类型及分布是影响沟道泥沙连通性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1.
该文对近几年来治黄方略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简略分析,认为治黄应着眼于整个黄河流域,治黄的系统观才是治黄之本。其中,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是治黄的关键,并提出了黄土高原治理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变化特征。[方法]利用长江中下游48个站点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45个站点1960—2010年51a的夏季逐月降水资料,采用M—K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其降水的年代际变化、降水序列变化的周期和突变点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降水格局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1960—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夏季降水呈增加趋势,黄河中下游地区呈减少趋势,整体上表现为南涝北旱;从年代际角度来看,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少雨期,黄河中下游地区为多雨期;80年代,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较70年代增多,而黄河中下游地区降水量减少;90年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明显增加,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降水持续减少;21世纪,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有所减少,而黄河中下游地区降水略有增加。小波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地区降水变化主周期都约为10~12a,但正负相位时段相反。两个地区的夏季降水格局的变化反映了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是造成这种降水格局的主要原因。[结论]在未来的10~12a内,东亚夏季风可能有增强趋势,需要注意未来中国夏季降水可能出现的南旱北涝变化格局。  相似文献   

13.
估算土壤效应系数是耕地生产潜力计算模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尝试性地以层次分析法(AHP)进行土壤效应系数的测度,使土壤肥力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得以定量表示,并且指出了不同土壤环境下,作物产量的差异程度。  相似文献   

14.
遂宁组母质侵蚀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利用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遂宁组母质侵蚀小区的径流量、入渗量、侵蚀量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影响径流量的主要因子是降雨量;影响入渗量的主要因子是降雨历时;决定侵蚀量的主要因子是降雨能量。  相似文献   

15.
大通江、平洛河水保措施减水减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嘉陵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长治”工程首批治理的四大片区中,嘉陵江上游的陕南陇南地区和中下游土石山区两大片区名列其中。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实施水土保持治理以来,对控制流域内水土流失现象起到了较为明显的积极作用。选择了分别位于两大片区的大通江和平洛河两条典型河流,以实测水沙资料为依据,采用水文学方法,着重分析研究两个典型流域水保措施实施以来的水沙变化。  相似文献   

16.
略述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经济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今后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研究与实践的需要,必须强化经济问题研究。为此,笔者分析屯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经济问题研究所处的地位、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等。  相似文献   

17.
基于标杆管理的农地整治项目实施阶段效率测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准确、科学地测度农地整治项目实施阶段的效率,该文界定了农地整治项目实施阶段效率的内涵,剖析了其价值链,并从价值链增值的视角设置了包含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签订、施工准备、施工管理、权益分配与确认、竣工验收5个准则层在内的农地整治项目实施阶段效率指标体系。依据标杆管理原理及项目特征设置了效率指标的基准标杆、实际最优标杆及理论拓展标杆,构建了基于Minkowski距离函数的农地整治项目实施阶段效率测度模型。以鄂州市鄂城区杜山高产农田建设示范项目为例,对其实施阶段的效率进行了测度,测度结果表明:达到或接近基准标杆,与实际最优标杆和理论拓展标杆的距离值分别为0.1065和0.4017。针对结果分析了项目实施阶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可为其他农地整治项目实施阶段效率测度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以“生态适度人口”与“人口理论最大承载力”两个不同的概念,分析了我国人口与粮食生产的问题,强调应根据我国的国情,节约资源,控制人口盲目发展,实行农业集约经营,以达到使我国的农业不出问题。  相似文献   

20.
建设森林城市 提高沈阳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丽娜  孙铁珩 《水土保持研究》2004,11(3):181-183,219
从城市森林与森林城市的概念出发,论述了森林城市的特征和城市森林的结构、功能及其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沈阳市生态环境的现状、绿地景观存在的问题和建设森林城市的必要性,提出了建设沈阳森林城市的原则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