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施氮对潮土土壤及地下水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黄绍敏  宝德俊 《农业环境保护》2000,19(4):228-229,241
采用3年田间小区肥料定位试验,研究了氮量对1m土体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每汞施氮量小于225kg/hm^2时,1m土层中各测定时期硝态氮含量变化不大,在11.4~41.3kg/hm^@之间,当施氮量增加到375kg/hm^2时,1m土层的硝态氮含量增加1.5~7.4掊;0~20cm、80~100cm土层硝态氮在每季施氮量大于225kg/hm^2时急剧啬地地下水产生污染。  相似文献   

2.
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下潮土硝态氮的分布及合理施氮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小麦-玉米轮作中在不同施氮量和不同时期潮土1m土层中硝态氮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3年不施氮肥的土壤仍有6~16kg/hm^2的硝态氮,其中0-20cm支占20%~34%,80%~100cm土层占10%~18%;每季施氮量小于225kg/hm^2时,1m土层中各时期硝态氮含量变化不大,在11.4~41.3kg/hm^2之间;当施氮量增加到375kg/hm^2时,1m土层的硝态氮  相似文献   

3.
不同种植作物对污灌区土壤铜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弄清在污灌区农田种植玉米、大豆、高粱、向日葵、菊花5种作物对土壤中铜形态的影响,采用Tessier五步连续提取法对种植前后不同形态铜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种植5种作物后土壤可交换态铜的含量均有增加,玉米土壤增加率最高,达到25.67%;碳酸盐结合态铜、有机结合态铜含量大致都呈降低趋势,菊花土壤降低率最高,分别达到57.95%和58.6%;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铜的含量在种植玉米、大豆、向日葵后均有所增加,而种植高粱和菊花后有所降低;残留态铜的含量总体呈降低的趋势。在垂直深度上,可交换态铜的含量在不同土层均表现为增加,其中种植玉米后增加最明显;碳酸盐结合态铜和残留态铜在种植作物后均表现为降低,降低率随土层加深而增加;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铜和有机结合态铜的变化率在不同土层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4.
关中灌区夏季休闲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研究夏季休闲对陕西省关中地区中等肥力的红油土壤蓄水,硝态氮累积及其对后季作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休闲蓄水作用主要取决于降水量,降水少,休闲效果突出。与蓄水效果不同,休闲显著增加土壤剖面中NO^-3-N累积量,其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与降水量有关,降水少的1993年有96.8%的NO^-3-N累积在0-80cm土层,3.2%的NO^-3-N累积在80-120cm土层;而元水多的1992年有57.1%的  相似文献   

5.
集约化种植条件下土壤硝态氮动态变化及累积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江阴市沿江平原地区的3种典型农业种植区,即大棚葡萄集约化种植基地、蔬菜集约化种植基地和常规种植农田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现场采样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的动态变化和累积特征.结果表明,葡萄种植基地0-100 cm各土层硝态氮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波动较大,而蔬菜种植基地和常规种植农田的表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幅度大于深层土壤;3种典型种植区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均呈现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的趋势,其中土壤硝态氮含量最大值出现在葡萄种植基地的20-40 cm土层中;葡萄种植基地各土层硝态氮平均累积量均高于蔬菜种植基地和常规种植农田,大棚葡萄集约化种植基地0-00 cm土层硝态氮平均累积总量高达400.96 kg/hm2,显著高于蔬菜集约化种植基地和常规种植农田的累积总量,这进一步表明不合理过量追肥导致土壤中硝态氮大量累积,增大了氮素淋失和地下水环境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施肥对土壤硝态氮含量及分布的影响及合理施肥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通过3a6季作物收获后测定不同施肥方式下潮土1m土层中的硝态氮,结果表明无论是0 ̄20cm,80 ̄100cm还是0 ̄100cm土层,其硝态氮含量顺序均是N〉NK〉NPK〉SNPK〉MNPK:0 ̄20cm土层中硝态氮相对值随降雨量增大而减小。降水量大则硝态氮向下淋溶较多;施有机肥或秸秆还田有减轻淋溶的作用。0 ̄60cm土层中硝态氮相对值在测定时期及处理之间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根据在安塞黄土丘陵沟壑区的观测资料,对5~7龄沙棘林地土壤水分及其对生长的影响进行了定量研究,为提高沙棘林地土壤水分利用率,改善其经营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 棘根系吸水范围可达2m土层以下,在0~2m土层内沙棘林地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特点:随着土层深度的不断加深,土壤含水量呈减小的趋势,在30~50cm和80~100cm土层分别出现土壤分水强烈吸收层;(2)沙棘林地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可  相似文献   

8.
依托2012年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苜蓿后茬作物的长期定位试验,探讨6种不同后茬作物[苜蓿连作(LC)、苜蓿-休闲(LF)、苜蓿-休闲-小麦(L_FW)、苜蓿-休闲-玉米(LFC)、苜蓿-马铃薯(LP)和苜蓿-谷子(LMi)]对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后茬作物土壤全氮含量随着土层加深逐渐降低,0~10 cm土层LC土壤全氮含量最高,与LC相比,LMi、LP、L_FW、L_FC、LF全氮含量分别降低21.62%、14.27%、18.98%、13.41%、6.15%。土壤微生物量氮与土壤全氮含量变化趋势一致。不同后茬作物酸解态氮在土壤全氮中占主体,酸解有机氮中酸解未知态氮含量最高,氨基酸态氮次之,氨基糖态氮含量最低。各处理0~10cm土层酸解氮组分差异显著,与苜蓿连作相比,其余处理酸解总氮含量有所降低,降幅为11.90%~35.98%,氨基酸态氮含量降幅为10.29%~37.83%,酸解铵态氮含量降幅为24.11%~39.73%,LF和LP处理酸解未知态氮含量分别提高10.76%、3.39%,LMi、L_FC、L_FW处理酸解未知态氮含量分别降低9.34%、43.62%、65.18%。氨基酸态氮与土壤全氮、微生物量氮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在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推行苜蓿连作种植模式可以保持土壤有机氮的有效态组分,有利于本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不同种植年限蔬菜大棚土壤砷含量及形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不同种植年限下蔬菜大棚土壤中As的总量和赋存形态的变化,在山东省聊城市市郊某百棚村种植年限为2~14a间的大棚内采集0—20cm和20—40cm土层的土壤,并在大棚外的露天农田设置对照点,分别采用王水消解法和欧盟BCR提取法对土壤中As的总量和赋存形态进行了分析,同时测定土壤pH、粒径、SOM、NO3-、NH4+和有效磷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大棚内土壤As含量范围为11.3~21.4mg/kg,显著高于山东省土壤环境背景值和农田土壤中As的含量(P0.05),但除种植年限为14a的大棚外,均可达到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要求,达标率为93.7%;各种植年限大棚土壤中As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均40,具有轻微的生态危害。大棚土壤中As的平均含量随耕种年限先上升后降低,至7a后再次持续上升;在深度变化上,种植年限在5a内和10a以上的大棚0—20cm土层中As含量均高于20—40cm土层,而6~9a间大棚则正好相反。大棚土壤中各形态As所占比例表现为残渣态(87.9%)可还原态(8.0%)可氧化态(2.9%)酸提取态(1.2%);酸提取态As含量随种植年限增加呈持续增加的趋势,且0—20cm土层含量明显高于20—40cm土层。相关分析表明,3种提取态As与土壤理化性质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由此说明大棚土壤中非残渣态的活性As可能来源于耕种过程中施用的畜禽粪便、化肥等肥料。  相似文献   

10.
褐土区19年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在9个不同处理CK,M,N1,N2,P1,N1P1,N2P1,N2P2和N2P2K中,以0~20,20~40,40~60,60~80,80~100cm分五层垂直取土样,然后进行室内分析,NO3^--N用酚二潢酸比色法测定,作物产量以小区单打单收计产,探讨了单施有机肥、氮肥及氮磷、氮磷钾配施对作物产量和土壤剖面中NO3^--N的垂直分布及0~100cm土体中NO3^--  相似文献   

11.
填闲作物对日光温室土壤环境作用效果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探讨温室土壤可持续利用的栽培模式,以连作3年黄瓜的日光温室土壤为研究对象,连续两年在夏季温室休闲期间引入甜玉米、大葱、菜豆(毛苕子)、速生叶菜等几种填闲作物,研究了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室夏季休闲期种植大葱后,0~30 cm土层土壤中的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明显增加,细菌和真菌的比值(B/F)显著增大,土壤微生物总量增加,且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增加,同时抑制了黄瓜致病菌镰刀菌的繁殖.土壤中的线虫总量、根结线虫数量、寄生性线虫数量受到抑制;在温室休闲期间种植速生叶菜和甜玉米后,土壤中的速效养分含量大量减少,土壤EC值减小.从本试验的结果来看,在温室夏季休闲期种植大葱可以明显改善土壤的生物环境,种植速生叶菜和甜玉米可显著降低土壤的养分积累,减缓次生盐渍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北京地区冬小麦田渗灌高产节水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正道立小麦田间土壤水分变化特点及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渗灌浇根不浇地,冬小麦全生育期渗灌田0~20cm土壤表明含水量较低,比喷灌0~20cm土层土壤水分消耗小,比20~120cm土层土壤水分消耗多;2种灌溉方式120cm以下土层土壤含水量为冬小麦利用较少。渗灌比喷灌增产11.6%,比少灌增产17.6%,比喷灌节水57.1%,其水分利用效率为喷灌的1.35倍。  相似文献   

13.
稀土元素对作物生长及作物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稀土作为一类有益元素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近年来在粮食、蔬菜、水果等作物增产增质应用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分别从稀土元素在作物不同器官的积累、作物体与土壤稀土含量的相关性、作物对稀土元素的选择吸收等方面综述了稀土元素在作物体内转运;概述了国内外稀土元素对作物保护酶活性、营养元素吸收与光合作用效率等影响的生理效应,以及稀土元素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和稀土元素对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长经济效益影响的研究进展,提出加强开展稀土对复合重金属和作物品质影响的分子机制,旨在为探索稀土纳米微粒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冬小麦灌溉制度对土壤贮水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足墒条件下冬小麦播种时200cm土体总贮水量为619.6mm,有效贮水量为329.5mm。冬小麦播种 ̄拔节期主要消耗0 ̄100cm土层内土壤有效贮水;由于有效贮水能满足作物需水,因此拔节期不出现土壤水分亏缺。拔节 ̄开花期对照(CK)耗水深度为200cm土层,起身期灌1水(I-1)处理为160cm,其他处理为130cm;至开花期CK和I-1处理0 ̄60cm土层内已呈现一定程度的水分亏缺。开花 ̄成熟期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研究了腐殖酸 (HumicAcid ,又名胡敏酸 )对外源稀土元素在土壤中形态分布的影响和各形态的有效性。结果发现 ,加入腐殖酸后 ,土壤中稀土的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含量降低 ,有机结合态含量上升 ,而且腐殖酸浓度与稀土有机结合态含量有良好的相关性 ,说明腐殖酸能够提高稀土元素在土壤中的固定性 ,减少有效态稀土含量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中条山铜矿区尾矿坝的复田试验结果表明,30cm,60cm,100cm,3各复土厚度,其土壤保肥、抗旱能力不同。在种植绿肥和施化肥后,新复田土壤熟化度在1年内达到与老复田地(15年)熟化程度同等肥力不同,作物产量也随复土厚并增加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17.
粮田改种蔬菜后土壤剖面硝态氮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不同种植方式下0-4m土层硝态氮累积状况的比较研究表明,粮田改种蔬菜后NO^-3-N被迅速淋洗到2m以下土层;淋洗到下层的NO^-3-N累积量随种菜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加;蔬菜地约41%-50%的NO^-3-N累积在2-4m土层,粮田约95%NO^-3-N累积在0-2m土层,其差异是由于施肥方式、灌水量和作物吸收程度的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8.
施用2种有机肥(羊粪、猪粪),并配施少量化肥,进行雨养梯田种植玉米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有机肥后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分别提高5.2%~13.1%和3.6%~10.0%,土壤容重降低1.8%~7.9%;雨后土壤含水量提高9.8%~15.3%;玉米平均株高、平均茎粗分别增加0.1~6.5cm和0.1~0.5cm,玉米产量提高33.5%~77.2%。玉米产量与有机肥施用量呈3次方关系,并由此确定了  相似文献   

19.
施用污泥堆肥对作物和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张桥  黄焕忠 《土壤与环境》2000,9(4):277-280
污泥中的有机质、营养成分可为农业生产提供重要的有机肥源,但污泥中重金属是制约污泥农用的重要因素,为检验污泥堆肥施用后对作物及土壤的影响,文章对污泥与稻草或木屑堆肥的产品进行了盆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污泥与稻草或木屑的堆肥作为肥料施用于萝卜(Brassica campestris)和菜心(Brassica parachinensis),产量明显提高,部分堆肥产品增产效果优于化肥,且后效明显。堆肥施用使土壤中有机质、各养分含量增加,微生物活动增强、数量增加,然而作物和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农用稀土在土壤中形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随机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施用不同剂量的稀土微肥后,对土壤中B1、B2和残渣态稀土含量变化的影响以及是否改变小麦籽粒中稀土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即便是目前稀土施用量的100倍也不会提高土壤中生物有效性较高的B1、B2态稀土的含量。但对表层土壤中残渣态稀土的含量有一定的增加作用。试验未检测到各处理对小麦籽粒中稀土的含量有显著性地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